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作业云块的雷达回波资料及作业云块和非作业云块雷达回波的对比观测资料,分析了一次火箭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使用WR-1B型火箭进行防雹,只要作业时机、部位准确、及时,作业剂量适宜,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Sato  T 封娟兰 《气象科技》1992,(4):36-43,F003
8719号台风途经日本期间,用MU(中、高层大气)雷达对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进行了60小时的连续观测.以150m的高度分辨率每隔2.5分钟测量风速矢量的高度廓线.1987年10月17日,8719号台风袭击了日本,并在距MU雷达100km的范围内通过.18km以下都能观测到清晰的台风旋转结构,往上直到24km,风有短时的振动,表明受台风的强烈影响.整个观测期间,都发现有垂直波长为2-4km,周期为10小时的主波.高空风分析图显示,这些波从一个逆温层附近向上和向下传播,这意味着波动是在逆温层上生成的.  相似文献   

3.
大暴雨雨滴平均谱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陈德林  谷淑芳 《气象学报》1989,47(1):124-127
根据不同地区的许多观测表明,雨滴平均谱的极限状态趋于指数形式。1984年8月10日至10日受8407号台风减弱为低压的影响,长春降了大暴雨,降水量为112.3mm,从10日06时30分开始,用滤纸色斑法,每隔5分钟观测一次雨滴谱,到11日04时,共取雨滴谱259份。本文根据这次层状云大暴雨雨滴谱资料,研究了指数形式雨滴谱N_D=N_0e~(-λD)的参数N_0和λ的确定,并对不同方法拟合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朱守东  杨锡桂 《气象》1987,13(2):44-46
我们利用713(5cm)雷达,在8406和8506号两次台风中,较完整地观测到一种比较特殊的回波,其形状如图1、2中的箭头所指处。它是由许多单体组成的细长条状回波,一头大,一头小,形状如胡萝卜,故称其为“胡萝卜状回波”。1948年9月21日,美国基韦斯特海军基地雷达也曾观测到这种回波。本文根据这两次观测到的资料,对这种回波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台风的关系作初  相似文献   

5.
李玉兰  方宗义 《大气科学》1981,5(4):416-423
本文利用地球静止卫星云图配合常规资料对1978年7月一次强热带辐合带上三个扰动发展成台风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台风发生时强赤道辐合带往往并不是完整的一条,而是由东西二段辐合带合并而成,它们与南北半球的大型环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三个扰动发展时,对流层上层大洋中部槽的位置偏北、偏西,槽呈东—西走向,在槽中多冷涡活动。台风的初始扰动位于洋中槽南侧。我们还根据每隔三小时一张地球静止卫星云图分析。发现扰动云系发展成台风云系时,低空流入和高空流出分布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6.
曹晓钟  李肖霞  雷勇  温华洋  王榭 《气象》2019,45(10):1457-1463
介绍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基于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的、集海洋水文要素和气象要素一体观测的、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能进行连续、可靠观测的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及其在多个海域开展实际的外海观测试验情况。2017年8月20日至9月5日,三台漂流观测仪在广东博贺海洋气象综合试验基地,经历了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和第14号台风帕卡两次台风天气过程。对试验期间获取的台风天气过程中气温、气压、海温等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漂流观测仪所获得的观测数据与相关国家级业务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揭示了台风天气过程的明显特征,并表现出合理、清晰的日变化特征。上述试验表明,国产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已具备在恶劣海况下进行实际观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台风的雷达回波结构大体上可分为眼区、螺旋回波带和外辐合回波带三部分。本文根据汕头雷达站1967~1980年使用的10公分843雷达所探测到的,进入600公里测距圈的61次台风过程1470个时次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各部分回波的数据和特征,并就台风结构的一些有关问题,以观测事实为依据,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1.台风雷达眼台风中心四周回波墙围绕区称台风雷达眼。它是一个最能表达台风强弱和成熟程度的一个因子。  相似文献   

8.
利用GPS Dropsonde资料研究“龙王”台风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王"台风是2005年登陆中国的典型强台风。在海上观测资料较为稀缺的情况下,应用DOTSTAR(Dropsonde Observations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对"龙王"不同发展时段的两次GPS Dropsonde观测资料,对其动力、热力及非对称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次观测到的"龙王"无论在动力结构还是在热力结构上都较第一次观测有所发展,显示"龙王"强度压缩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环境垂直风切变是造成台风结构不对称分布的主要原因,较大的垂直风切变不但导致台风产生明显的非对称性结构,而且不利于台风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9号台风"美莎克"二次登陆我国东北地区并在陆上维持较长时间造成吉林省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天气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台风登陆后高空槽缓慢又持续地向台风进行正涡度的输送,使台风中高层能够从环境场斜压区获得正涡度的补充;二是三条水汽通道向台风源源不断地注入暖湿空气,为台风内积云对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活跃的积云对流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潜热释放又给台风的维持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三是高空槽与台风冷暖气团交汇有明显锋生,干冷空气缓慢持续地浸入台风底层,产生持续稳定的降水.  相似文献   

10.
单雷 《大气科学》1978,2(1):71-75
一、两次台风的共性 7514号台风降水回波呈现极其典型的同心双层眼壁结构。图la是一张衰减30分贝的照片,它与6903号特强台风7月28日00时16分的照片(见图1b)十分相似。这种同心双层眼壁结构是比较少见的,内眼壁结构都呈“6”字形,内眼区直径都在15—20公里左右,外眼壁结构都呈准圆形,外眼区直径分别为90和120公里,里层螺旋雨带和台风  相似文献   

11.
湛江港邻近海域台风浪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SWAN及包含的物理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利用该模式对影响南海湛江港海域的二次台风浪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由藤田台风风场模型同化相应时刻的台风要素、NCAR/NCEP网格点资料、单站观测资料后,提供模式所需风场;利用自嵌套的方式,提供模式波谱边界条件;两次模拟结果与实际海浪观测资料相符较好,可以为该海域台风浪的模拟预报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台风树     
从1965年开始,我们向老农学习观云测台风的经验。通过近10年的观测运用,有一些收获和效果,也有一些弄不清的问题,现介绍出来,同大家共同研究。 我地群众中有“台风树”的经验,所谓“台风树”,是指在东方地平线附近,升起单个的“蘑菇状”云体(我们观测是Cu cong或Cb cap),由于垂直发展旺盛,好像一株小树。如下午到傍晚出现这种云,未来3天左右便有一次台风登陆,因此,群众把这种能反映台风活动的云称为“台风树”。  相似文献   

13.
1982年是国际国内台风业务试验的第一年。我区有88个地面站,6个探空站,7个天气雷达站和通讯,预报等113个单位,参加了加强观测、预报方法试验工作。试验期间,区气象台转发指令253份,全区进行各类加强观测2867次,接收卫星云图照片192张,雷达照片295张,增收传真天气图84张,增填各种天气图表162张,拍发加强观测电报2600份,报送加强观测报表105份。发、转电报的及时率达99.2%,无观测和发报错情的单位达82%。园满地完成了规定的试验任务。区局于1982年12月上旬召开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向在试验活动  相似文献   

14.
陈根生 《气象》1980,6(11):36-36
缩短卫星云图冲洗时间,及时提供云图资料,对于提高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时效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台风和其它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为重要。 我们在改进定影液配方,缩短定影时间方面,做了许多试验,摸索出两种新的配方,暂定名为FS—1和FS—3。FS—1适用于一年四季,FS—3则适用于夏季。 实践证明,这两种配方有下列优点:一是定影时间短,负片只需3分钟左右,照片只需4分钟左右,比目前市场供应的定影药快4倍;二是影像透明度好,层次清晰、光亮;三是保存时间较长,一年多来冲洗的照片和负片,至今未发现褪色、变黄现象;四是配方成  相似文献   

15.
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气象测报规范要求人工观测在观测时次的45~60分钟之间完成气温、湿度、降水、风、气压、地温的观测.自动站是在00~01分钟内按一定的顺序完成各项日观测的。人工观测靠观测员逐项进行,观测时问跨度较大;由于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时问而变化,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时间上的不同步导致两种观测结果出现差异,这种差异随气象要素的时间变化速率和变化幅度大小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台风“飞燕”登陆前后的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春忠  姚林塔  武锦霖 《气象》2002,28(7):38-41
通过对2001年台风“飞燕”登陆前的雷达回波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兴化湾地形作用使微型小台风近海突然加速折向兴化湾移动,微型小台风在临近登陆时风速将出现跳跃突变,其隐蔽性的灾害特征突出。指出制作微型小台风登陆前风速的定时定量预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2015年10月4日,当年第22号台风"彩虹"外围螺旋雨带中发生两次龙卷天气,分别袭击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和广州市番禺区。通过现场灾情调查、互联网视频和照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这两次龙卷最大强度达到EF3级。分析了典型台风龙卷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致灾和中小尺度特征。主要结论如下:两次龙卷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是,龙卷位于"彩虹"台风右前象限,地面存在触发对流的中尺度辐合线,水汽充沛,抬升凝结高度低,0—1 km垂直风切变强;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表明,顺德龙卷出现在勾状回波顶端、中气旋持续时间约1 h,番禺龙卷出现在弓型回波断裂处,中气旋持续时间约40 min;两次龙卷过程在迅速发展阶段都表现出中气旋尺度缩小、高度下降、径向切变增强等特征。上述结论可作为我国台风龙卷业务监测和预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象卫星拍摄大面积云层照片,是监视天气的一种好方法。卫星云图就是将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层照片,以电视传真的方式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并冲洗成照片。卫星云图的应用,为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直观和大范围的云层资料,尤其是对台风的监视、跟踪、定位,更显示了它的作用。实践证明,卫星云图对于高原,海洋等气象台站稀少的边远地区,是天气分析预报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对于测站较密、观测资料较多的地区,也是一种有用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9.
厄尼诺现象一般是指秘鲁外海及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偏高的现象,是大尺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每隔2至7年不规则的出现一次,每次持续1至2年。近几年来,厄尼诺对大气环流和大范围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引来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着重分析了厄尼诺与影响本省台风的关系,发现在厄尼诺年影响本省的台风在总次数和出现的月份上与常年均有较大差异,还对厄尼诺现象与西太平洋台风发生的环境条件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广西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1°X1°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第13号台风“启德”引发广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具有尺度小、移动快速的特点,涡度场在垂直、水平上具有深厚、对称的特点,散度场垂直分布特征显示台风流入层在850hPa以下.(2)西南季风给台风的发生发展提供水汽和能量,但因势力较弱且稳定,不利于台风云体的发展扩大,使台风维持了尺度小的特征,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有利于台风快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3)台风进入北部湾后,西南风风速有所加大,加强了台风中心附近的辐合上升运动,这与广西特大暴雨的发生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900hPa以下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特大暴雨发生区域对应较好,对特大暴雨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