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中美地震研究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的计划安排,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8月27日至31日在哈尔滨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会议的中方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刘恢先教授和同济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刘恢先教授诞辰100周年,总结强烈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教训,探讨地震工程如何面对新挑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将于2012年5月18~21日在哈尔滨举办"21世纪地震工程研究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学术讨论会。学术讨论会由中方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和苏方主席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院长斯克拉达涅夫教授共同主持。  相似文献   

4.
正早在1958年,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刘恢先教授于《土木工程学报》发表的《论地震力》一文中将"强地震记录的积累"作为"地震力理论"研究的首要基础工作,把强震动观测比喻为支撑地震工程学科这个摩天大厦的四大支柱之一。正是在他的大力提倡下我国自1959起逐步开展强震动观测工作,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国家之一。实践证明,强震动观测的产出——强震动记录在抗震设计谱的标定与完善、结构地震反应输入、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美国科学基金会及日本文部省资助、具体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于1985年1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中外代表共80余人,其中中国的正式与列席代表共45人;美方17人;日方15人。还有3位来自意大利和奥地利的特邀代表。会议的中方主席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美方主席为美国伊利诺大学洪华生教授;日方主席为日本东京大学伊藤学教授。会上,代表们就四个专题,即地震、洪灾、风灾与滑坡,交流了40余篇学  相似文献   

6.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学报是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刘恢先教授于 1981年亲手创办的。二十年来这个刊物已出版了近80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但它是以中文出版的(只附有简短的英文摘要),国外读者看不懂,因此在国外的读者是很有限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关于创办此刊英文版的申请最近已得到科学技术部的批准。 有了此刊的英文版,我国关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的科研成果将更便于进行国际交流。 此刊2002年开始出版,每年出版两期。《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已被批准出版!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日本教育部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组支持的,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工程科学讨论会”(PRC-US-JAPAN TRILATERAL SYMPOSIUM/WORKSHOP ON ENGINEERING FOR MULTIPLE NATURAL HAZARD MITIGATION)于1985年1月7日到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中方主席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美方主席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伊利诺大学洪华生教授,日方主席为日本东京大学伊藤学教授。会议目的在于交流三国科学家在工程建设中抗御并减轻地震、洪水、暴风(包括飓风和龙卷风)和滑坡塌方等多种自然灾害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1.会议概况及背景 为交流全国地震区划科研新成果,增进国际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我国新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由中国地震工程学家发起,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6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周锐副局长和广东省黄清渠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外国学者和  相似文献   

9.
著名地震工程学家George W.Housner教授于2008年11月10日逝世。世界地震工程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对于他的溘然长逝,我们表示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1月24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地震工程中量测与实验技术学术交流会”并举行专业委员会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一个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有关方面的领导共七十余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震工程学家刘恢先教授出席监主持了这次会议,胡聿贤、王光远、朱世杰等副主任委员也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七十多篇,在会上宣读五十篇,内容涉及建筑,结构的振动试验研究、振动仪器设备研制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诸多方面。会上交流的情  相似文献   

11.
Carl F Braun工程学荣誉教授乔治·w·豪斯纳(George W.Housner),在距98岁生日仅差几周经历了短短的病痛之后,于2008年11月10日逝世。他当时住在他生活了几年的帕萨迪纳退休公寓。对于所有我们认识他的人来说,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5,17(2):F002
2005年4月18目,美国North arolina大学著名的国际著名湖沼学、淡水生态学家Robert G.Wetzel教授因患肺癌在家中去世,终年68岁.消息传来,正值我们的湖泊富营养化国际会议召开之际,更加令人怀念.因为,本次国际会议就是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召开的,他本人还担任本次国际会议的科学委员会的外方主席.当在去年12月收到他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说明他已经身患绝症而不能来南京参加会议并表示歉意时,  相似文献   

13.
祝贺张奕麟教授七十华诞接到中国数字地震和前兆观测技术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组委会通知,将于1997年10月在上海召开学术讨论会,届时正逢张奕麟教授七十寿辰。张老对地震观测技术和全国地震台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和他的友谊始于50年代初。当时我们都在中国著...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震惊中外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0周年,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已于近期出版一批反映这次大地震有关情况的新书,供关心唐山地震的各界读者阅读,其中主要包括下述三本书。 1.《唐山大地震震害》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唐山地震中各类工程结构震害情况的资料性文献,由刘恢先教授任主编,并组织全国地震,城建、交通、水利、冶金、煤炭等部门百余个单位的众多科技工作者相互协作,历经数年精心编纂而成。该书系统  相似文献   

15.
H.K.Gupta博士在5月16日早上有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他说他已经观测到科依纳地区强烈的地震活动,并且认为一次强度为4级的地震可能会在未来4天内发生,要我予以关注。正如他所预报的那样,一次震级4.2的地震在科依纳地区发生了。很显然,Gupta博士在地震预报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走对了路,我们期待听到来自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Gupta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这方面工作的进一步成果——印度地质学会主席B.P.Radhakrishna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赵九章所长匆匆的离开了我们。1988年12月7日,我们会聚一堂,在中关村原地球物理研究所三楼礼堂,举行“缅怀卓越科学家赵九章教授报告会”,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学习他的优良学风,这对进一步推动我们科研工作的进展,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会上,叶笃正、顾功叙、傅承义、章其嘉、文圣常、章震越、刘振兴、王秀山、曾庆存、赵理曾等作了报告。回顾过去,思绪万千,深深怀念赵九章教授对我国大气科学、地球物理科学和空间物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建会十周年庆祝会暨第九届学术报告会,于1997年4月1日至2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央及北京市40个科技单位的120多位有关领导、学者和专家,出席了庆祝会和学术报告会.庆祝会上,由地质大学副校长毕孔彰教授致欢迎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挂靠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的领导,以及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熊光楚教授、名誉理事长赵文津教授先后讲话并致词.本届理事长吴功建教授做了题为“喜迎北京地球物理建会十周年”的报告.十年来,学会团结和带领广大会员,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召开。与会的有来自全国地震系统、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和产业部门的地震科学工作者286人。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试行会章,选举产生了由87名理事(其中包括保留给台湾省的1名)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顾功叙当选为理事长,马杏垣、丁国瑜、卫一清、付承义、王仁、刘恢先、翁文波、高文学、许绍燮、张  相似文献   

19.
Willi Dansgaard教授是丹麦古气候学家,1995年Crafoord奖获得者.他在水稳定同位素和冰芯古气候方面的杰出成就,是他留给地球科学界的珍贵科学遗产.他发现了降水稳定同位素比率变化的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提出了过量氘概念并指出了其环境指示意义;他提出了利用冰芯重建古气候变化的科学思想,发现了末次冰期内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D-O事件),使人们对过去气候变化有了革命性的认识.本文在着重介绍Willi Dansgaard教授这些科学成就的同时,试图从他的科学生涯中追踪他相关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科学践行活动,以期使我们地学工作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5日,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方俊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我们深感悲痛,特撰此文,谨志悼念.方俊教授1904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23年9月进人唐山交通大学预科学习,1926年3月本科肄业.1926年至1930年在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后改为华北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做练习生,1930年至1941年在地质调查所做测量员、技士,1937年至1938年赴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地球系讲师、教授.1943年任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地测量室主任,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