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湖南邵阳市郊微震活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和平 《华南地震》1989,9(3):37-45
本文在分析邵阳市郊震区地震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微震活动的特征和震区地质构造背景的研究,认为邵阳市郊的微震系山采矿触发断裂微滑动引起的,应属矿山诱发倾滑型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2.
油气勘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前我国油气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残留量地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突破口。面对复杂地质体,只有综合应用各种地球物理现到数据,各种方法采长补短才能获得对目标的较全面地认识。本文阐述了油气勘探进行踪合地球物理研究的必要性、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和主要进展以及研究方法,指出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要走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路子、区域制约局部,深层约数浅层是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原则;物性的研究是综合地球物理的前提;而联合反演是综合地球物理的实质。通过对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成功实例的总结,提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的难点和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综合地球物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的微震前兆信息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作馨 《地震》1997,17(1):98-102
福建水口水库地震是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的一个大型水库诱发地震实例。针对水库地震序列中普遍含有大量微震的特点,探讨微震活动可能包含的前兆信息。研究发现,“微震相对频度”在水口水库地震趋势预测中具有明显的前兆性质,文中还介绍了“微震相对频度”作为一种前兆指标在该水库地震趋势预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对“微震相对频度”的物理意义以及深入开展“微地震研究”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198 1年11月底南京 JW-1型极微震仪鉴定会情况,回顾了地球物理所于70年代初进行的极微震观测试验情况,说明了极微仪对于检测震中距为100公里以内的本地微震的优越性,并提出唐山大震前确无前震仍然是个问题,建议在国内提倡和努力推动极微震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从1986年起,用大地层析成像法和微震监测技术,研究采矿引起的地震/岩爆现象的研究项目所取得的进展。该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地层析成像软件开发及实验室的标定试验。第二阶段用一个具有波形采集系统的传统的微震监测设备,进行矿震的震源机制研究,第三阶段进行为对采矿作出响应而改变岩块物理性质的野外试验。本文给出了三个阶段的初步结果,以及当前及未来研究工作的计划概要。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盐关微地震群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源  胡毓良 《地震地质》1993,15(3):247-252
盐关微地震群的活动局限在矿区内,地震都是微震和极微震。地震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微震活动,初动呈象限分布的双力偶滑动型震源机制,S波能量高于P波能量。另一种是极微震,初动几乎全负,P波能量高于S波能量,呈非双力偶的张破裂向内爆炸型的震源机制。两种地震的成因都是采矿诱发地震,不能做为仙女山断层向北延伸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煤矿和深部开采的金属矿常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据此,波兰地球物理部门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经常性的分析和预报,以便迅速精确和可靠地获得记录并形成常规分析。地球物理部门先采集微震的遥测数据,利用在一年内得到了几千次冲击震动,建立丰富的信息库。进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处理。计算机的应用保证了采集微震数据和分析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计算机的存贮器中设有专用软件包。“AWIA’87”则是震动分析及其数据库软件包  相似文献   

8.
这篇短文的作者瓦西里·马尔萨是罗马尼亚“地球物理与地震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本文提出了一个从某一深度范围分析前兆微震活动异常的经验.原文载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2月号,译载于此供参阅.  相似文献   

9.
人工诱发地震现象已经有很久的历史.水库蓄水、采矿、地热开发、从地下提取液体或气体,或将液体注入地球内部都可能诱发地震.大量地震监测数据与科学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地震剧增主要与页岩油气开采的废水回注量相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地震剧增主要与页岩油气开采水力压裂的工作量相关;而荷兰罗宁根天然气田的传统天然气开采也同样诱发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在中国四川盆地的页岩油气开发区域,地震活动近几年也大幅度增强,但目前监测与科研工作较少,对某些地震成因尚有争议.目前研究诱发地震问题已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一门专业学科.推断诱发地震,除了分析时空分布与工业活动的相关性之外,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基于地震学、地质动力学、构造地质学的多种分析方法.如何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减少诱发地震的灾害影响成为当前相关各界极为关注的科研问题,本文介绍了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的控制诱发地震的管理系统、基于地震大数据的诱发地震概率预测方法,以及基于地球物理与地质信息的综合诱发地震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我国控制诱发地震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于2004年8月23日在青岛市胜利油田疗养院召开.会议全面交流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工作近年来在工程应用和理论技术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工作者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和成就.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铜街子电站水库诱发地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详细介绍了铜街子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特征,结合地质构造对诱发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该区地震的发展趋势作了估计。这是四川省首次获得该水库蓄水期库区的微震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2.
小波分析在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小波分析是重要的时—领域分析工具,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相关问题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阶段小波分析在重力异常分解、固体潮、地球自转变化、ENSO和重力场展开等地球物理及大地到量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领域小波分析的应用前景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隔河岩水库蓄水前即开始对穿越库区的主要断裂进行监测,并设立了地震观测台网,蓄水后库尾区诱发了一系列微震,形成几次水库诱发地震高潮期。本文通过库区近4年的形变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论述了蓄水后库区地壳的稳定性及诱发地震与断层活动的关系,探讨了今后诱发较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学在减轻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煤矿安全对于地球物理应用的需求,以及近年来地震学在煤矿减轻地质灾害的应用进展,特别是微震监测分析在若干典型煤矿应用得到的初步成果。这些成果不但对于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构造地震成因和验证预测方法,也具有中尺度试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震震源定位研究是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定位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微震分析的结果.随着微震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大量新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针对不同的工程研究,这些方法各有千秋.首先,通过收集并分析近20年来国内外比较盛行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其包括混合优化法、震源扫描算法、波速模型法和无预先测速法.然后,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主要分析微震检波器分布、首次到时拾取、波速模型和定位算法对微震震源定位的影响.最后,讨论地球物理学、声学、军事学等领域已有的先进定位方法在微震震源定位研究的意义.结果表明:(1)优化传感器的布置,必须协调自动到时拾取、波速模型和定位算法之间的关系;(2)减小波速模型和首次到达时间对震源位置的影响是微震监测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3)采用射线追踪理论、逆时偏移成像和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可对速度结构模型进行优化;(4)利用双波定位、信息融合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5)其他领域的先进定位方法在微震震源定位研究上具有潜在价值,可以达到微震震源定位更快、更准、更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暴风雨期间,海洋波浪对固体地球造成的晃动会产生微震现象。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监测到微震,其以各种各样的波形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仅能通过对P波(在地震发生之前,动物可以感受到)的分析来研究地球的微震活动,而难以借助不易捕捉的S波(地震发生时,人类可以感受到)。  相似文献   

17.
隔河岩水库诱发地震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隔河岩水库蓄水后相继发生地震1000余次,共中最大震级ML=3.3。微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属水库诱发地震。库水渗透、地下水储积、岩溶和现代应力场等因素的研究表明,水库蓄水使库区水文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了一系列微震。  相似文献   

18.
张众服 《华南地震》1997,17(1):75-81
隔河岩水库蓄水前即开始地穿越库区的主要断裂进行监测,并设立了地震观测台网,蓄水后库尾区诱发一系列微震,形成几次水库诱发地震高潮期,本文通过库区近4年的形变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论述了蓄水后库区地壳的稳定性及诱发地震与断层活动的关系,探讨了今后诱发较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地球物理反演的拟线性近似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地球物理反演的非线性及其线性化方法为背景,系统地介绍了拟线性近似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在数学类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拟线性近似方法应用到直流位场反演的研究中的思想框架,通过分析,得出了拟线性近似方法可以在地球物理反演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微震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衡量水力压裂作用。由于微震释放机制的复杂性,很难获得对其统一的理论认识。基于地震学原理,本文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分析方法对页岩水力压裂扩展造成微震的机制进行研究。理论上,岩石破裂过程取决于水力裂纹尖端的应力分布。通过反演得到矩张量的特征方程及其特征值,从而确定震源点的破裂机制。通过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试验和声发射实验获得岩石破裂过程的基本规律。利用声发射信号的主频特性和初始运动来确定震源处的拉剪损伤比。震源点微震地震波采用水平井压裂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得到不同位置、不同平面、不同方向上的微震波的频率和能量特性。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微地震波的分布,并揭示了在水力压裂作用下释放的震源机制。研究成果对页岩特性、页岩气储层评价和重构、优化压裂参数、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