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工程师们研制了一种电子包裹,用来测量正在训练时的运动员或医院病人的体内温度,心率、PH值大小和胃肠区域压力变化。 比如,为测量正在训练中的运动员的体温变化,先让运动员吞咽下一个装有微小电子遥测计系统(测量和发射信息)的小包裹,该包裹测量运动员的温度变化,并把信息传播到缝在运动员汗衫上的接受线圈上,然后这些资料送入计算机,医生坐在计算机前,从荧光屏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矩形图的天然水化学分类和水化学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Piper图和Durov图的基础上,推荐一种新的水化学图——矩形图,并详细叙述了矩形水化学图的划分原则和依据。通过银川平原地下水水化学资料分析,证实这种水化学图可用于确定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并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3.
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系列图及GIS系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系列图件”(1∶800万)属于洲际尺度图件,包括亚洲水文地质图、亚洲地下水资源图、亚洲地热图和亚洲地下水环境背景图等.针对全球变化,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的状况,特别是水资源安全保障与地质环境优劣更是直接影响亚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编制上述图件,意义十分重大.亚洲地下水资源及环境...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地下水自动化远程动态监测资料,发现临胸县东城开发区牛山一方山地区地下水中NaHC03含量为440.14mg/L,PH?1E8.4一8.721’7,达到了国际天然苏打水命名标准(NaHC03)340mg/L,PH7.5一8.5)。该水赋存于临胸群气孔状牛山组玄武岩中,末遭受污染,水质、水量稳定,已经国家级专家鉴定为天然  相似文献   

5.
识别地下水溶解性硫酸盐来源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总结了不同地下水硫酸盐来源δ34SSO4δ18OSO4值域范围; 综述了地下水硫酸盐溯源及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解析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地下水硫酸盐来源识别方法经历了水化学方法→单同位素→双同位素→多同位素和多示踪剂定性识别→定量评估的发展历程; 因特定地域来源的硫、氧同位素差异和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硫酸盐溯源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在地下水流系统框架上结合土地利用分布, 布置采样点采集污染源和地下水样品, 测定水化学和硫酸盐的硫氧同位素值及其他辅助性示踪剂同位素值或浓度, 利用多学科、多方法充分融合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渗流场、土地利用等信息, 解析地下水硫酸盐的来源及其贡献, 以支撑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6.
用氧-18研究秦皇岛市燕塞湖水资源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燕塞湖的水,由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组成,δ~(18)O测定结果表明:沿大石河地下水δ~(18)O变化在-8.361‰至-7.915‰之间;大气降水δ~(18)O值明显低于地下水δ~(18)O值;伴随河水起涨到消退,河水δ~(18)O值由大变小。  相似文献   

7.
济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水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是确定岩溶水污染程度的主要参数。通过2013年济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水质资料与济南地区岩溶水环境地质背景值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反映了济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水质污染变化情况。该文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是根据以往不同年份的水质资料进行对比评价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但基本能够反映济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污染程度的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的环境调查研究表明,山东省淄博市大武地下水水源地上游邻近石化厂区出现严重的地下管道石油污染物持续泄漏的现象。堠皋—柳杭地段地下水环境在成为集中污染区的同时,水化学环境也发生了迥然的变化:地下水中电子接受体溶解氧、NO-3几乎未检出,SO42-呈低值分布。这是因为地下水中存在微生物降解烃污染物的作用所致,其作用机理包括需氧降解、脱硝降解、脱硫降解以及有Fe3+参与的降解作用。然而由于该地段需氧降解、脱硝降解难以持续自行进行,导致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速度降低。进一步研究生物降解速度,以提高地下水中电子接受体的浓度,增强微生物的活性,将有利于治理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南宁市地下水的第一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下水质量与60年代相比,许多组分发生了变异。本文通过水质现状与历史水质的对比.及对第一环境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地下水偏酸和铁锰离子较高的原因,并对将来的地下水质变化进行了推测。认为:水质偏酸和铁锰含量较高均属第一环境的本底值问题,将来的地下水质会不断变化,将以有机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0.
鲁西北地区是饮水型氟中毒较为突出的地区。选取鲁西北阳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质调查和取样分析为工作基础,对浅层地下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及Piper三线图探究了高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结合饱和指数、Gibbs图和氯碱指数以及氟在土壤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从溶解与沉淀平衡、蒸发浓缩和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方面分析了氟的来源和高氟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阳谷地区F~-浓度大于或等于2 mg·L~(-1)的高氟水分布于地形较高的古河床高地;地下水F~-浓度由低到高,阳离子则由Ca~(2+)、Mg~(2+)向Na~+转变,阴离子则由SO■和Cl~-向HCO~-_3转变;阴、阳离子浓度随F~-浓度变化显示不同的规律性,且在F~-浓度大于或等于4 mg·L~(-1)的高氟水中,这种规律性变化更为明显;土壤和地下水呈碱性、高HCO~-_3的化学特征以及区域地下水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是高氟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背景条件;方解石、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与沉淀平衡以及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高氟水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济宁城区地面沉降演变规律及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宁城区位于汶泗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带,孔隙地下水资源丰富,开采量多年来处于超采状态,1988年以来发生了地面沉降。经采取调整地下水开采井布局等措施后,城区地面沉降速率逐渐减小,而沉降漏斗随地下水的开采向城区北部、东北部转移,地面沉降值大于60mm的范围达到了145km^2证实地面沉降的发生完全受控制于地下水的开采程度。根据济宁市地面沉降的危害程度和破坏性,可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分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其中间接经济损失为全部经济损失的75%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金屋塘5个钻井地下水均为花岗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HCO_3-Na·Ca型水,水质清澈,口感好,水温20-25℃,平均流量1.305L/S,偏硅酸含量53.4-63.91mg/L,PH值7.18-7.40,矿化度90.0-143.0mg/L,且含Sr、Li、I、Br、Zn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附近居民长期饮用,部分适宜作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喂食水华微囊藻的尼罗罗非鱼胃PH值、不同颜色粪便的叶綠素/脱镁叶綠素比例,发现尼罗罗非鱼具有一个与摄食相关的胃酸分泌周期。摄食旺期胃平均PH值为1.47,最低值为0.8。停食后PH值升高,最大值为6.0。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处理水华微囊藻和对不同颜色粪便的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高浓度的胃酸(PH<2)溶解了水华微囊藻细胞壁,为肠消化酶对细胞内含物进行消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的pH值可在3~10的范围内变化,碳酸盐的溶解受地下水pH值的影响很大。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上定量探讨了方解石、菱铁矿、菱镁矿、菱锌矿和重晶石在水中溶解度随pH的变化规律。笔者从溶度积常数出发,在考虑了金属离子和碳酸根的副反应及其活度系数的基础上,导出了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公式,给定不同pH值,就可用微机计算出该条件下的lgS~pH的溶解度曲线。实验证明:计算与实测溶解度曲线形状相同。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鄂西南岩溶山区的水循环过程,以湖北宜昌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并结合环境同位素,对香溪河
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了取样,通过测定其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了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及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换关系及其
水循环特征。流域水中δD、δ18O值组成分析表明:流域内各种水体主要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的附近,构成斜率明显小于雨水线
的蒸发线,3个子流域δD、δ18O值的富集程度为:南阳河流域<古夫河流域<高岚河流域。南阳河流域上游受神农架山区地方性
大气降水控制。响水洞和响龙洞(暗河出口)水中氘过量参数(d)值分别反映出不同的地下径流途径与滞留时间、水岩反应强度。子
流域同位素沿程变化的特征反映出:在上游段,水来源不同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频繁是δD、δ18O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中下
游段,流域内地下水流入河流,河水流量逐渐增大,不同的水源混合均匀,经过一定的蒸发作用,δD、δ18O值的变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环境演化是地下水系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在地质环境空间内质与量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在自然因素中地理、地质等条件可视为基本不变,最主要的是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大气降水又是气候条件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其余如温度、风速虽也影响水分的蒸发,但年际变化不如降水大,故以狭义的降水来代表广义的气候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则主要是抽取地下水和污染物排放,这些因素的变化最终导致的是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的变化。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抽取地下水和污染物排放,这些因素变化最终导致的是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的变化。基于这一观点,以1978年为基准年,通过地下水动力场和化学场演化研究结果,采用"地下水环境演化综合指数法",对全省地下水环境演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优向演化区、波动平衡区、劣向演化区",是对近30多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山东省地下水环境演化规律的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7.
基于DRASTIC的山东省丘陵山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是研究和预防地下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分析山东省丘陵山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用DRASTIC评价方法,评价了其地下水防污性能,获得了山东省丘陵山区地下水防污性能分区图,其成果可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含水层保护和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 3月~ 2 0 0 1年 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 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了 5 8次绝对重力测量 ,其中 4 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 :(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 ,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 ,可用一个 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 ;(2 )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 ,可略而不计 ;(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 ,最大幅度达 0 .333μms- 2 ;(4) 1989~ 2 0 0 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 0 .191μms- 2 ,平均速率为 - 0 .0 147μms- 2 /a ,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抗旱,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与资料优势,在完成全省受早区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和受早区应急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地分布图之后,近日又编制完成了《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富集程度分区图》。该图对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富集程度进行了详细划分。  相似文献   

20.
在内陆干旱区,作为重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常面临氟含量超标问题。查明内陆干旱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氟在地下水中的富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既可丰富高氟地下水的研究体系,也是保证内陆干旱区饮水安全的重要基础。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典型山前洪积扇——依格齐艾肯河-喀拉玉尔滚河河间地带为研究区,基于水文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刻画了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区;结合氟离子含量与特征性水化学指标间的关系,揭示了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6.1 mg/L,83%的水样氟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上限(1.0 mg/L);②总体上,氟含量沿地下水流动路径逐渐增大,低氟地下水(ρ(F-)≤1.0 mg/L)分布在国道314以北的补给区,高氟地下水(ρ(F-)>1.0 mg/L)分布在国道314以南的径流区和排泄区;③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Cl·HCO3-Na型为主,而低氟地下水则以Cl·SO4-Na型为主,高氟地下水相比于低氟地下水优势阴离子偏向于HCO3-;④地下水的pH值范围为7.9~8.9(均值为8.4),表明其处于弱碱环境中。地下水中ρ(F-)与pH值呈正相关,此外构成浅层含水层的上更新统沉积物中含有黑云母、氟磷灰石等矿物,其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可交换F-,这表明水中OH-与矿物表面F-间的阴离子交换可能对氟的富集有一定贡献;⑤地下水的F-含量与Ca2+含量呈负相关,即高氟地下水中ρ(Ca2+)小于低氟地下水。考虑到氟化钙(CaF2)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含氟矿物,也是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ρ(F-)与ρ(Ca2+)间的这种负相关指示着高氟地下水中可能存在去Ca2+、Mg2+作用,如阳离子交替吸附或碳酸盐岩沉淀等。研究区地下水样中ρ(F-)与ρ(Mg2+)间也呈负相关关系,且和ρ(F-)与ρ(Ca2+)间的关系高度相似,也佐证了高氟地下水中去Ca2+、Mg2+作用的存在;⑥绝大部分地下水样品都位于氯碱性指数图的负值区域,且ρ(F-)与CAI-1和CAI-2均呈较好负相关,CAI-1和CAI-2都随ρ(F-)的增大而减小,这表明高氟地下水中存在Ca2+、Mg2+与Na+间更强的交换作用,对氟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地下水中ρ(F-)与SAR间呈较好正相关关系,且高氟地下水样的SAR均值(5.71)远大于低氟地下水SAR均值(1.67),这也进一步证明高氟地下水中的Ca2+、Mg2+与含水介质的Na+间存在强烈的交替作用,对氟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⑦所有地下水样中的萤石均处于未饱和状态,且萤石的饱和指数(SI)与F-含量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这表明地下水对含氟矿物(主要是萤石)的持续溶解应是导致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反,研究区所有地下水样中的方解石均处于过饱和状态(SI>0)。这表明CaCO3的沉淀可能促进了CaF2的溶解,导致地下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增高;⑧研究区低氟地下水的δ18O值介于-11.20‰~-10.67‰间,平均值为-10.94‰,而高氟地下水的δ18O值介于-11.65‰~-11.21‰间,平均值为-11.49‰,即低氟地下水较高氟地下水富集δ18O。此外,F-质量浓度较低(ρ(F-)≤3.0 mg/L)的地下水样中δ18O值与F-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即低氟地下水具有更正的δ18O值;F-质量浓度较高(ρ(F-)≥4.8 mg/L)的地下水样中δ18O值与F-质量浓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随F-质量浓度的增高,δ18O值基本维持不变。以上表明蒸发浓缩作用对地下水中氟的富集贡献较小;⑨研究区地下水中ρ(F-)/ρ(Cl-)比值与ρ(F-)间呈现正相关,即ρ(F-)/ρ(Cl-)比值随ρ(F-)增高呈增大趋势,这也说明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原因是含氟矿物的溶解,而不是蒸发浓缩作用。此外,Gibbs图也提供了证据:研究区地下水样基本处于水岩作用主导区域,表明地下水化学特征(包括氟的富集)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蒸发浓缩影响很小。总之,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主要由溶解作用引起,OH-与矿物表面F-间的交换也有贡献,但蒸发浓缩作用影响微弱。含氟矿物持续溶解的驱动机制是阳离子交替吸附(地下水中Ca2+与岩土颗粒表面Na+之间)及方解石沉淀所引起的地下水中Ca2+的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