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极测绘科学考察将近25年,随着考察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地形图图式已经无法满足南极地区特有的地物需要。本文是笔者在南极现场考察基础上,对南极地物的表示方法即在GIS中的实现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南极打开了新的局面.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用于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图制图及地表运动监测等的有效手段.通过Grove山地区的实例研究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InSAR在南极研究中不仅可以用于地图制图,而且在冰川动力学、冰貌环境变化等研究领域也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5.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四次南极考察工作已全面展开,现正进入紧张的考察中。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第四次光荣地承担了南极考察任务,已派讲师张松波同志参与考察。根据考察计划,他将在武汉测地所吕纯操同志及冰川组队员的配合下,进行如下课题的考察研究工作:1.菲尔德斯海峡地壳断裂形变网监测;2.地面摄影测量在南极冰川考察中的应用;3.长城站建筑物变  相似文献   

8.
InSAR用于南极测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6年ERS-1/2tandem方式的雷达影像数据进行了生成Grove山数字高程模型的试验研究,并与实测的DEM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利用InSAR技术进行南极测图的可行性。试验证明,在南极研究中,InSAR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不仅可用于地图制图,而且在冰川动力学、冰貌环境变化等研究领域也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在缺少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进行南极卫星影像数字制图的方法和技术。利用TM和MSS卫星影像数据,制作了从中山站至南极点大剖面考察区内的1∶20万卫星影像图。南极景观以冰雪地貌为主,冰雪在卫星影像上亮度极大,反差极小,导致条带噪声干扰严重。另一方面,裸岩地、海水与冰雪之间的反差又过大,细貌被压抑,这些又给影像处理造成很大困难,针对这些特点,本文叙述了从影像中提取噪声谱后利用方向滤波法消去条带噪声。基于自动识别理论进行分类增强,采用相关匹配和加权平滑法进行不同时期卫星影像镶嵌等几项特殊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南极数据分布式存储、没有公共数据展示平台的现状,研究了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 GIS技术,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理念搭建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南极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需求的用户可以“一站式”获得与南极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为南极资源调查、多学科综合考察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中国南极测绘考察的研究课题之一——纳尔逊岛东北部冰川运动监测方法,得出了该部冰川每年平均以14.6米的速度向大海流去的结论,并对今后在南极开展冰川运动的监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征数据模型在《南极赛博地图集》数据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特征是地球空间上客观存在、具有描述信息的地理实体。特征数据模型倾向于对地理实体的概念描述,它从几何分布、专题要素与时态变化三个方面来描述地理特征,能够实现语义层次上的数据共享。这对于以数据共享和地图制图为主要目的的《南极赛博地图集》来说,能够很好地对南极数据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本文就如何利用特征数据模型对地图集中的南极数据进行描述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南极洲这块神秘的大地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围,与其它大陆相距较远,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它由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组成,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无人知晓,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才被发现。因此,人们发现并登上南极大陆考察、勘探、绘制南极地形图等,都是1820年以后的事情。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人却在距今480多年之前就已经绘制出了今日仍令地理和地图学家惊叹的南极地图,并与现代采用先进的空间技术测绘的南极地图几乎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15.
宗禾 《中国测绘》2006,(1):15-15
俄罗斯《真理报》最近报道,地球人类的文明可能源于万年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而这一发现甚至得到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爱因斯坦的支持。南极可能存在文明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爱因斯坦和不少的科学家坚信,如今冰天雪地毫无生机的南极曾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爱因斯坦认为,一万多年前,南极不在南极点上,而位于温带地区。那个时候,温度气候均适宜的南极大陆也许曾孕育了一种高度发达的古文明。之后,南极漂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极点,气候突然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1年全年的南极地区的COSMIC掩星资料,反演了大气温度剖面,进而提取对流层顶参数(温度和高度),定量分析了南极地区对流层顶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南极地区,温度递减率对流层顶比最冷点对流层顶更准确,且掩星反演法与臭氧、无线电探空仪等结果基本一致。南极对流层顶整体表现为位相相反的一波结构,温度变化范围为200~230K,高度变化范围为9~11km。南极地区对流层顶在冬季和春季"消失",在夏季和秋季出现逆温层。南极地区对流层顶温度在冬季和春季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纬度方向上,极点附近低,四周较高;经度方向上,西南极地区较低。  相似文献   

17.
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s(Digital Elevation Models)是研究极区大气环流模式,南极冰盖动态变化和南极科学考察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目前,科学家已经发布了五种不同的南极数字表面高程模型。这些数据都是由卫星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部分地面实测数据等制作而成。尽管如此,由于海洋与冰盖交接的南极冰盖边缘区随时间的快速变化,有必要根据新的卫星数据及时更新南极冰盖表面高程数据。因此,我们利用雷达高度计数据(Envisat RA-2)和激光雷达数据(ICESat/GLAS)制作了最新的南极冰盖高程数据。为提高ICESat/GLAS数据的精度,本文采用了五种不同的质量控制指标对GLAS数据进行处理,滤除了8.36%的不合格数据。这五种质量控制指标分别针对卫星定位误差、大气前向散射、饱和度及云的影响。同时,对Envisat RA-2数据进行干湿对流层纠正、电离层纠正、固体潮汐纠正和极潮纠正。针对两种不同的测高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Envisat RA-2和GLAS数据光斑脚印几何相交的高程相对纠正方法,即通过分析GLAS脚印点与Envisat RA-2数据中心点重叠的点对,建立这些相交点对的高度差(GLAS-RA-2)与表征地形起伏的粗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具有稳定相关关系的点对进行Envisat RA-2数据的相对纠正。通过分析南极冰盖不同区域的测高点密度,确定最终DEM的分辨率为1000 m。考虑到南极普里兹湾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性,将南极冰盖分为16个区,利用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插值模型和参数,采用克吕金插值方法生成了1000 m分辨率的南极冰盖高程数据。利用两种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我国多次南极科考实测的GPS数据对新的南极DEM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新的DEM与实测数据的差值范围为3.21—27.84 m,其误差分布与坡度密切关系。与国际上发布的南极DEM数据相比,新的DEM在坡度较大地区和快速变化的冰盖边缘地区精度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8.
针对BDS-3新频率B1C和B2a在南极地区定位性能评估问题,本文基于南极地区CAS1站连续7 d数据,分别进行了BDS-3新频率伪距与精密单点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南极地区BDS-3新频率单点定位性能较优,B1C频率和B2a频率伪距单点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米级,B1C/B2a静态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仿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水平精度在厘米级,高程精度在分米级,可为今后研究BDS-3在南极地区的定位性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测绘通报》2007,(11):72-73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的同时,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科学家迷恋着这片白色大陆,在荒无人烟的冰盖上度过了美好年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洒下了青春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是那无数的科学之谜。由于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独特的气候是人为模拟环境所无法企及的,南极温度低达-30℃,风速超过100 m/s,有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要在南极地区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南极地区的很多科学问题都具有全球性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命运休…  相似文献   

20.
1998~1999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组织实施了第三次南极内陆冰盖科学考察,深入冰盖内陆1128km,成为世界第一支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区域开展科学考察的国家队。本文着重介绍有关考察的测绘保障工作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