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由“数字遥测台网”、“地壳形变监测网络”、“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地震监测总站”四部分组成。数字遥测台网由 2 4个微震台 (2 0个 16bit子台 ,4个 2 4bit子台 )、两个强震台、8个流动台和一个台网中心构成。其监测能力可达到库中段。库坝区可监测ML≥ 0 .5地震 ,震中定位精度优于 1km ,地震事件速报处理能力不大于 15分钟。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的监测手段有一等水准观测 (约 80 0km环线 ) ,GPS连续观测和流动观测 (巴东、兴山两个固定站和 2 1个流动站 ) ,三维高精度跨断层形变监测 (7…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监测网络。该网络既可获取三峡库区特别是库首区区域形变场和区域应变场的动态变化,监测库区主要断层活动,为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及研究服务,又可用于气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等,该监测网络于1997年底开始建设,2001年6月建成,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形变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结合空间大地测量(GPS、InSAR)和传统大地测量的优点,在1998年以来的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2003年水库首次蓄水中获取了大量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库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垂直形变较为显著,主要来自因蓄水荷载而产生的形变,水平形变不明显.库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在蓄水期间有明显加强迹象。水准测量反映从1998年首期观测至2003年10月首次蓄水后的库区垂直位移.沉降范围较大;GPS给出了2003年蓄水前后库区的垂直位移,形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库近岸区域。水准测量与GPS观测反应的垂直位移的量级基本一致,沉降的最大幅度在3~4cm左右。水准监测、GPS观测与重力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从地壳形变监测与研究结果分析,近期负荷改变而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3月 9日至 10日 ,三峡开发总公司组织召开了 2 0 0 3年三峡水库诱发地震趋势会商会。三峡开发总公司曹广晶副总经理、中国地震局科技发展司朱世龙司长、省地震局姚运生副局长、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以及三峡总站与测震、形变、地下水网等项目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各项目组的代表向大会汇报了 2 0 0 2年度的工作情况、2 0 0 3年的工作计划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李胜乐作了 2 0 0 3年度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趋势研究报告。曹广晶副总经理对三峡总站及各观测网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同时对进一步提高三峡总站的快速反应能…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简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 概述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是“十五”期间福建省政府投资建设的“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中的子项目 ,工程造价 65 6万元 ,建设期为 2年 ,由福建省地震局GPS课题组承建。该台网以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技术为主 ,结合精密重力、精密水准与流动地磁测量构成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网络由GPS网、水准网、重力网与流磁网组成。GPS网由基准网、区域网和数据中心组成。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总工陈鑫连研究员的看法 ,福建GPS基准网中的一些GPS观测站可作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  相似文献   

6.
1900年10月17日——2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召开了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专业委员会成员,科技司领导,地震研究所领导、部分地震重点监测区省局领导、地壳形变观测(含重力)手段专业技术管理组代表、研讨会学术论文作者以及来自中科院测地所、国家测绘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报、地震出版社,《地壳形变与地震》编辑部的部分特邀专家共60余人。研讨会主要议程:一是审议“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二是学术交流。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是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委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科技司联合制定的。提交大会审议的征求意见稿是今年8月邀请部分专家集中编写,科技司及有关同志汇总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建设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的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结合精密水准、精密重力和流动地磁测量,将3者重合到GPS观测基准站上获取观测信息,初步构成一个时空相结合,点线面与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网络。该网络可动态监测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背景信息,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地壳形变熵     
本文利用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提出了地壳形变熵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结合垂直形变网给出了一种确定形变观测点关于“稳定”的概率P_i′的方法。作为算例,文章最后给出了菏泽5.9级地震过程中地壳形变熵的变化。结果表明,震前一段时间该地区地壳逐步由无序演化为有序的、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结构,直至临震的临界状态。  相似文献   

9.
InSAR测量的初步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1与ERS-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利用InSAR技术完全有希望识别三峡工程蓄水过程的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10.
《地壳形变与地震》杂志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创刊以来 ,在传播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大地测量与地震科学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杂志。但由于种种原因 ,高质量文章不是太多 ,文章来源存在区域局限性 ,期刊纸张、印刷质量还待改进等。为进一步提高质量 ,使之成为全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和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级期刊 ,经过专家与我所领导的反复分析 ,认为只有发挥地震系统兄弟单位研究任务多、成果多、研究人员多、水平高的优势 ,大家同心协力 ,联合主办《地壳形变与地震》 ,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唐山地区地震前后的水平形变资料。为了削弱由起算数据误差引起的形变网偏扭,用相似变换法对资料进行了再处理,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文中讨论了震前、震时及震后的地壳水平形变特征以及其所反映的应变状态、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指出地壳在地震的全过程中不仅呈现弹性而且有明显的塑性和粘性。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 :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 ,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利用InSAR技术完全有希望识别三峡工程蓄水过程的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14.
收集苏皖地区1980年、2005年和2015年精密水准观测资料,整体平差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场图像,对区域形变趋势特征给出定量和定性描述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结合前人对苏皖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分析区域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活动性、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和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地壳形变与地震》编委扩大会于1983年11月16日至20日在湖北宜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编委和代表来自20个单位,共49人。会议由《地壳形变与地震》副主编郑松华同志主持。 与会者认为:《地壳形变与地震》是学科性的学术刊物。而地震研究是多学科、多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汶川地震等强震没有改变区域整体运动趋势与作用力方向,但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更加复杂且量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龙门山断裂西侧,汶川地震后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川滇地区应变率数值和形变状态随时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深大断裂周边,表明川滇地区断裂活动对地壳形变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于 2 0 0 1年 12月 5日到 10日在海南召开学术年会暨陈鑫连研究员 70华诞学术报告会 ,到会的代表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大地震的发生是在大区域内地应力长期积累、集中、加强,最后导致应变能突然释放的结果。在应力积累、集中、加强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地壳形变过程。用大地形变测量方法预测大震的工作应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 大区域地形变监测:应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布设大区域的形变监测网,监测板块运动及一些大构造单元的相对运动,探测太区域应力场、形变场的变化,寻找地应力的集中区。 中区域地形变监测:在划定的应力集中区布设GPS加密网,结合水准复测监视区域应力场、形变场的变化,从中发现地应力的加强部位。 小区域地形变监测:在划定的地应力加强部位,选择一些活断裂带,布设一批高精度的光速测距网、水准网进行加密观测,监视应力场、形变场的中短期变化。 地形变台站监视:在重要的活断裂带和重点监视区布设高精度的地形变台站监视应力场、形变场的短临变化。 按照这四个层次进行观测,将使大震预测在空间上逐级缩小,在时间上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19.
以六盘山及其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的水准网监测及跨断裂水准测量资料为主,结合GPS水平运动、区域构造和历史强震活动,研究该区域现今大地垂直形变与地壳构造活动特征。分析认为:1)六盘山及其邻区较长时间尺度垂直形变速度场显示的六盘山、西秦岭以及贺兰山等山地相对上升、盆地相对下降的山、盆垂直构造活动差异,体现了该区域现代地壳垂直运动所呈现的继承性趋势特征;2)区域水准垂直形变与GPS水平运动变形综合反映,六盘山、西秦岭等山区现今地壳挤压缩短强烈地带,垂直隆升也相对显著,2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特征;3)GPS水平运动速度场在六盘山断裂两侧西强、东弱差异所反映的区域水平运动受阻状态,与六盘山断裂两侧垂直差异活动状况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盘山构造带应变积累程度较高。这些结果对于该区域未来强震活动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 0 3年 6月 17~ 2 0日 ,中国地震局赵和平副局长一行 6人 ,来湖北省地震局就组建“中国地震仪器装备集团”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6月 17日下午 ,赵局长一行参观检查了湖北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室、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室、湖北省地震文献信息中心、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湖北省大地测量仪器检定维修中心、重力实验室、形变实验室、宽频带地震计实验室、武汉科衡地震仪器厂。在现场 ,赵副局长认真听取了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的介绍 ,仔细观看了仪器设备、研究成果和产品 ,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