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秀伟  李晓军   《地理学报》2022,77(4):900-917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矢量缓冲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省际空间密度分层特征明显,“双核心—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②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域间呈冷点分散、热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③ 6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呈一高五低、分异鲜明的类型特征。④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景区资源、政策环境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客源市场距离及交通通达距离是负向影响因素。⑤ 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与村落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村镇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全国2189个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网格维数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索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的空间分布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异较为明显;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核密度分析在空间上呈现出多个核中心,以及由核中心向四周递减扩散而形成的呈带状分布的次级中心的分布格局;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系统具有明显无标度区,分形特征显著;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明显,其中自然因素中地形地貌和湖泊水系是主要影响因素;人文因素中社会经济、交通、民族文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星级乡村民宿空间格局对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决策树回归等分析方法,探索武陵山片区330家星级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研究发现:(1)从空间结构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整体呈“东聚西散、北多南少”的空间结构特征,四星级、五星级乡村民宿的分布特征与总体一致,三星级则呈现“东少西多,北聚南散”的空间结构特征;(2)从空间类型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总体呈凝聚型空间类型特征,其中,五星级和四星级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强凝聚型,三星级为弱凝聚型;(3)从空间密度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总体呈现“北部多核且连片,南部少核且分散”的空间密度特征,三星级、四星级乡村民宿与总体一致,五星级呈现“北部三核且分散,南部单核且较弱”的空间密度特征;(4)决策树模型回归结果显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根节点)、经济发展水平(枝节点)、民宿政策(枝节点)是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重要成因。研究结果可为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山区的乡村民宿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搜索行为是用户需求和行为惯性在虚拟空间的直观表达,为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旅游需求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以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乡村旅游9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为数据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需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需求十年间总体呈“倒U”形变化形态,并表现出快速发展期、波动发展期的非线性阶段特征;年内呈现出“两峰两谷”变化特征,淡、旺季和周末效应比较明显。(2)乡村旅游需求整体上呈集聚分布状态,集聚效应随年际变化略有波动;局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且此特征在十年间基本保持稳定。(3) 5个因子对乡村旅游需求时空特征有持续显著的影响,其解释力表现为地区生产总值>星级饭店数量>人口总量>公路密度>国家级乡村旅游点数量,其他因子解释力相对较低或年际变动较大。论文借助网络大数据从宏观层面揭示了乡村旅游需求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乡村旅游供需有效对接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17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衡程度以及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从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两个视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分布,核心分布区主要在安庆市与六安市两地区,空间分布均衡性差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影响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文、旅游景区、人口、GDP以及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6.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南密北疏"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乡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广州市周边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对广州市乡村旅游的供给主体(已开发的118个乡村旅游设施点)的资料统计前提下,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回转半径、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旅游地空间离散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存在着乡村旅游地呈现中心递减趋势、沿交通干线集聚寄生的状态、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各异但差别不显著、空间离散程度呈现产品指向性等多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旅游重点村和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典型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典型村落整体上以胡焕庸线为界,呈“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典型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其中传统村落高密度区分布于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南-闽北、晋东南一带,核心区呈“品”字形格局;民族村寨高密度区位于湘桂黔交汇处,由西南向西北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旅游重点村以京津冀和沪苏浙为双核心向西辐射到青甘、川滇一带;森林乡村则以北京以及浙江与安徽交界处为双核中心向周围辐射分布;(3)影响典型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水文、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以及生态环境等。全国典型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能为全国典型村落的开发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2)长江经济带冷热点时空演化总体呈"东集西散"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特征趋于弱化,中部集聚范围趋于扩张,西部较为稳定;3)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受多系统多因素影响,总体空间错位影响因素为生活垃圾清运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多源于生态环境系统.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长江经济带空间错位态势的治理和发展性建议,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国内旅游空间错位领域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另一方面为降低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错位程度以及促使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山西省182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以ArcGis10.0和 Coreldraw等工具为支撑,运用多种定量方法,从分布类型、集聚度、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空间分布“大分散,小集聚”;空间分布“冷”“热”分异明显,表现为“高、中、低”三个密度区域。通过对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交通、中心城市、高级别景区、人口、经济等人文要素分析空间关联度,运用点-轴模式和增长极理论,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的资源特点以及山西省旅游 “三大板块”发展要求,提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一核多点”、网络状布局、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78,自引:1,他引:77  
文章将“意象”的概念引入到乡村旅游,分析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乡村是乡标兵 种整体氛围,主要表现为乡材景观意象和乡材文化象。同时,在分析乡材旅游涵义及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乡村与乡村旅游的联系,最后对我国诉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绿色旅游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绿色旅游(乡村)主要在1990年代以后在国家农(山)村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阐述了日本绿色旅游发展的国家宏观政策演变,日本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研究后,以长野县四贺村为例简要介绍了其开展逗留型市民农场旅游的经验:1、有基于村长的强有力的龙头的村领导的参与。2、通过“乡下的亲”制度的创办和各种活动的召开构建城乡村交流通道,改变价值观3、通过对区域绿色旅游开发条件利弊的分析,在有效利用和搭配资源,充分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旅游。最后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政策和具体的乡村旅游开发两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产生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的5种构成,认为乡村旅游景区应加强规划设计,并提出规划设计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开发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国家4A级景区对29位老人与43位非老人进行分组问卷调查,对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自然环境感知、经济环境感知、社会关系感知、旅游及游客感知差异进行卡方检验(χ2).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对环境感知存在着明显差异.乡村旅游地老年人环境感知具有较强烈的乡土意识、对游客与旅游开发普遍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承担旅游地主人的角色、希望更多分享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特点.从旅游地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的角度证实了旅游地居民支持旅游发展9个要素的结论,同时发现了中国老人的一些不同之处,提出了期待期的概念,提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Rural Tourism: A case of lifestyle-led opportunit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urism is often seen as a panacea for the ills of declining rural communit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an element of blind optimism in this view although a shift of focus 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within advanced economies like Australia's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isur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ies, both in metropolitan and rural area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focus on lifestyle will come to characterise Australia. Some rural communities will be able to capitalise on this, both for temporary visitors and for in-migration, but many will not. The well-established concepts of threshold and range, when coupled with the idea of specialisation, will have a large influence on which places 'win' and which 'lose' in any lifestyle-led and leisure-oriented society. 'Place marketing'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owns competing against each other for the 'leisure and lifestyle dollar'.  相似文献   

16.
17.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地理科学》2020,40(4):628-636
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② 山东省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耦合协调,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③ 就时序性来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阶段性和波动性,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过渡,但尚未演化至良好耦合协调水平;④ 就空间异质性而论,山东省各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区域性,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经济水平、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存在空间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地缘关系、区域联系、区域战略、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属性等方面确定苏州市主要竞合对象.在分析环太湖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沿沪线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后,提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应致力于打造"文化太湖"、借助古村落发展农俗文化、重视主要客源地、建立环太湖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乡村旅游共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由地缘关系、区域联系、区域战略、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属性等方面确定苏州市主要竞合对象.在分析环太湖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沿沪线乡村旅游发展的竞合关系后,提出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应致力于打造"文化太湖"、借助古村落发展农俗文化、重视主要客源地、建立环太湖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乡村旅游共生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