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初,即在伟大科学家达尔文出版地的巨著《物种起源》后的一年。186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晚侏罗世泻湖相灰岩中发现了一件单根羽毛的化石。这根羽毛化石长约  相似文献   

2.
正短羽始中国羽龙小型带羽毛兽脚类伤齿龙科恐龙,体长仅30厘米,头骨长约4.3厘米,股骨长度约4.8厘米,尾巴相对较短,后肢保存的羽毛也相对较短,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化石,而且还保存了羽毛印痕;是迄今体型最小的带羽毛恐龙之一。化石该恐龙的后肢  相似文献   

3.
辽宁化石十大惊世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古生物门类丰富、保存精美,特别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新发现被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代表性分子包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身披羽毛的恐龙化石,原始的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以及原始的被子植物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2021年6月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在建高速铁路东兴市站(站前路)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化石产地的古生物特征、古环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化石产于侏罗系东兴组下段上部,化石散布于褐红色、紫红色厚层含钙粉砂质泥岩、含钙泥质粉砂岩、含钙质粉砂岩中,初步判断恐龙骨骼化石为经过移位或水流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异地保存化石。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化石产出于炎热干燥的滨湖至滨岸环境。东兴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位置最南的沿海沿边的恐龙骨骼化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晚侏罗世恐龙化石发现点,其研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以及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恐龙一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研学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5.
日前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上得知,我国江西发现两枚晚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恐龙蛋骨骼前肢长后肢短,明显具有窃蛋龙类的特征。专家经过对恐龙蛋化石形状、壳面纹饰和壳壁显微结构的研究确定它们属于广东河源的黄氏河源龙。江西白垩世含胚胎骨骼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开启了我国含胚胎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辽宁省西部北票、朝阳、凌源、义县等地区晚中生代(130亿年)地层中,相继出土了一大批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主要特点是珍、稀、奇。其中有以孔子鸟和华亘鸟为主的两大古鸟类群化石标本,发现了近10种的带羽毛恐龙化石标本。此前,尽  相似文献   

7.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近年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于桂西寒武纪地层新采获了Chuangia等一批三叶虫、小壳类及遗迹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桂西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化石的内容,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区域地质、岩石地层特征、化石资料及地质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球接子化石的发现对广西寒武纪地层划分的意义,还从古生物、生物相等方面来反映大新及其西北、南东寒武纪地层的相互关系和沉积相、古生物群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山东诸城地区是闻名世界的恐龙化石宝库,这里不仅保存有数量巨大的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还发现有数量众多的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到目前为止,诸城境内共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点有3处,分别为南部的皇龙沟与北部的张祝河湾和棠棣戈庄。根据前人对这3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的研究,对其发现和研究历史、足迹类型(包括非恐龙足迹)、不同类型足迹的大小和特征,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诸城恐龙足迹化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发现     
埃及:蝙蝠化石近日美国科学家在埃及发现了六种迄今为止未曾被发现过的35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这其中还包括一种罕见的巨型蝙蝠化石。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于研究蝙蝠进化和哺乳动物进化史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曲靖距今4亿多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迄今全球最古老的近乎完整的硬骨鱼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等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对化石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2008,(3):46
近日美国科学家在埃及发现了六种迄今为止未曾被发现过的35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这其中还包括一种罕见的巨型蝙蝠化石。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于研究蝙蝠进化和哺乳动物进化史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图文报道     
正//1月13日,来自欧洲收藏家无偿捐赠的7件带羽毛恐龙化石和1件原始鸟类化石运回中国,落户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刘嘉麒院士,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徐星教授,以及来自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接收仪式。据了解,2017年1月,法国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等人委托比利时恐龙学家哥德弗洛伊特教授,给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科技     
《国土资源》2007,(6):54-54
岩溶山地土壤植被研究引入地学理论,我国科学家将首次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综合考察,我国发现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北极河马”化石显示酷寒之地曾“温暖如春”,化石为证:恐龙也会游泳,美矿井中发现远古化石森林,  相似文献   

14.
黔南祥摆组的化石资料稀少且以植物化石为主,在独山县羊凤乡祥摆组中发现了一个海相动物群,主要化石有腕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头足类和遗迹化石,其中以腕足类最为丰富.在鉴定分析所发现化石的基础上,结合该动物群所在层位的岩性特征、矿物特征和区域上该时期的沉积特征,采用古生态学分析方法,认为该动物群生存环境为一个淡化潟湖.区域上,该潟湖主要位于平塘县与独山县之间,而构成潟湖与外海的障壁则主要位于摆者至麻尾一线东北,呈北西向延伸;在北部兔场附近祥摆组已演变为以泛滥平原沉积为主.潟湖范围内现今构造形态完整,同时这种局限低能的沉积环境可以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因此它们在区域上的分布对岩相古地理和油气生储盖组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古生态环境以及探索地球演化的重要材料。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一些重要的化石和化石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在充分研究全国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国17个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的化石属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详细的总结论述。同时通过对全国73家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博物馆的现场调查,摸清了各省拥有和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根据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我国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可分为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和化石标本保护工程两大类。分析论述了水、冻融、风化、地形地质条件对化石产地保护工程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工程的规划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科考和地质研究的进步,广西在桂林兴安、百色西林、崇左扶绥、河池天峨等地陆续发现了古生物化石,但其保护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低、非法出境、违法交易等诸多不利因素,部分地区违法发掘现象较严重。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古生物化石以及如何依法保护古生物化石,本刊转载《依法保护古生物化石——解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中国东北辽宁省一直是探珍寻宝的热点地区:寻找发现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遗失的演化环节。1.2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掩埋于精细的火山灰中,这十分有利于它们化石遗体的保存。在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一个大胆的中国农民用骨骼和羽毛状的印痕拼合成一块标本,酿出了一个科学骗局。但是今年4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任马克·诺利尔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化石:一枚保存在两块细粒石板中全身披覆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是一种生活在13…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海阳姜家白垩纪水南组化石的发现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家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北部。在进行烟台地区古生物化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姜家这一白垩纪水南组良好的露头剖面,在其页岩中赋存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计有玉门延吉叶肢介、长壳延吉叶肢介、中华狼鳍鱼、松柏纲和银杏纲植物化石及昆虫化石。根据前人化石保护评价方法,结合化石的赋存层位、赋存条件、化石类型及保护现状,计算了海阳姜家质量综合指数,认为其属于重点保护区级别;最后根据当地自然情况及工程影响,圈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土资源》2016,(12):30-31
正一个浑身长毛、世界上最小的恐龙(非鸟恐龙)被中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发现。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12月9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细胞》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杂志)的论文《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一个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尾》(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显示,人类在琥珀中发现的第一件恐龙标本是一条长约3.85厘米、长满毛的尾巴。根据同类恐龙的体型,研究人员推断,这一  相似文献   

20.
日前,河南省汝阳县刘店乡沙坪村发现一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深专家及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勘验后,初步认为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龙骨”的化石极有可能是有着近6000万年历史的大型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恐龙化石。究竟是食草类、爬行类,还是哺乳类生物化石,还有待专家认定,现正积极组织发掘。这一重大可喜的发现,将对国家地质、古生物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