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为了促进和繁荣我国的雪冰冻土科学事业,决定设立“雪冰冻土优秀奖”,以奖励在冰川学(广义)、冻土学和低温环境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和组织工作者,并于今年开始评定。学会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推荐“雪冰冻土优秀奖”候选人名单。 “雪冰冻土优秀奖”共分五种:(一)优秀基础理论奖;(二)优秀技术发明(或服务)奖;(三)优秀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自1958年以来我国开展现代冰川研究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检阅1978年全国首次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以来在冰川学及雪冰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冰川研究及雪冰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理学会拟定于今年10月份在兰州召开“全国雪冰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3.
由国际雪、冰委员会和国际冰川学会共同发起,将于1981年9月14—19日在美国哥仑布城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召开。领导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C.B.B.布尔(主席,美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冰川学工作组成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1998,20(3):227-232
扼要回顾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历程,当前国际南极冰川学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并从南极冰盖雪冰物理特征研究,冰盖气候环境记录的现代过程研究以及冰芯研究等方面总结我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认为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南极冰川研究成果显著,尤其是对南冰盖气候环境记录的现代过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居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地位。  相似文献   

5.
国际冰川学会组织的国际冰岩芯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3月30日—4月3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武筱舲、韩建康和陈吉阳也参加了会议。大会分七个专题作了报告和讨论:稳定同位素;流变学、冰力学与岩芯分层;痕量元素与微粒;气体;宇宙射线产生的同位素(如~(10)Be等)、冰物理学及其他;海冰及大陆冰架冰;中纬度冰川。武筱舲作了题为“敦德冰帽冰岩芯的40年记录”的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6.
阿尔卑斯山地区第四纪冰川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尚哲 《冰川冻土》2012,34(5):1127-1133
阿尔卑斯山是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学的诞生地. 第四纪冰川学在全球发展, 最初以Penck在阿尔卑斯山建立的模式为脚本. 此后, 阿尔卑斯山一直是欧洲第四纪山地冰川变化研究的核心地区. 笔者以为, 该区研究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仍然具有参照意义, 故有必要简要但较为系统地介绍一下其研究概况与最新进展. 百年以来, 欧洲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冰水砾石层, 将Penck的4次冰期模式发展为7次冰期. 即在贡兹(Günz)冰期之前增加了巴伯尔(Biber)冰期和多瑙(Donau)冰期, 在贡兹冰期和民德(Mindel)冰期之间增加了哈斯兰(Haslach)冰期, 并对其年代学进行了不少探索. 认为多瑙冰期可能在上新世和更新世之间, 但迄今, 这些较老的冰期年代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里斯(Riss)冰期、 武木(Würm)冰期已获得较多的宇宙核素暴露年代. 特别是欧洲学者对许多谷地中保留的多道冰川堆积进行年代学研究, 获得大量的宇宙核素暴露年代数据, 揭示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 冰川在总体退缩的大趋势下, 发生规模依次减小的冰进事件, 和北欧冰后期历次气候变化的其他记录相呼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冰川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固态降水(或雪)。雪或冰不是绝对纯粹的物质,在其晶体内或晶体与晶体之间含有各种不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统称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主 要来自海洋水或地壳风化尘埃。研究冰川的雪冰化学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及分布规律,可揭示冰川形成的气候环境。在我国,章申等最早对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和希夏邦马峰野博康加勒冰川进行了雪冰化学的研究。之后,王平等在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的哈拉斯冰川、天山托木尔峰西琼台兰冰川,骆鸿珍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王平(1984)在哈密八大石冰川、祁连山敦德冰川和冷龙岭冰川、横断山脉的贡  相似文献   

8.
浅谈探地雷达在冰川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地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其探测方式主要有剖面法(Common Depth Point)和宽角法(Wide Angl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两种。不同的探测方式可解决不同的冰川问题。探地雷达在冰川学中广泛应用于探测冰体厚度、水下地形、冰裂缝、冰体内部沉积层位、冰川水文特征、划分冰川冰类型等,为水下槽谷、冰川结构、冰川流动机制、水资源评估及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雪冰重金属元素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雪冰可以很好地记录大气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基于2015年6月在青藏高原东南部(藏东南)地区采集的4条冰川的雪坑和表层雪冰样品,分析并讨论了雪冰重金属元素特征。结果显示,Pb、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高原其他地区雪冰中一致,含量总体较低,显著低于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雪冰中Pb和Cd含量,与格陵兰地区雪冰Pb和Cd含量大致相当,但显著高于南极地区雪冰中Pb和Cd含量,这表明藏东南雪冰中元素含量仍代表全球背景地区大气环境状况。元素富集因子结果显示,Pb、Cr、Cd、Cu、Zn、Mo、Sn等发生强烈富集(EFs>10),而以地壳源为主的元素如Fe、Ti、Mn、Th等则富集较弱。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存在差异;结合后向气团轨迹分析,推断藏东南地区雪冰元素含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南亚地区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的显著影响。目前,藏东南地区冰川呈显著退缩状态,强烈的冰川消融可释放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进入河流,可能对下游地区的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发起召开的我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在新疆伊宁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冰、冰川资源及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  相似文献   

11.
1958年6月下旬,施雅风先生率领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进驻亘古寂静的祁连山北大河柳沟泉沟,搭起一群古旧的马式帐篷,露天席地开始了中国首次冰川学学习班.授课者是中国科学院特邀的现今俄罗斯冰川学家道尔古辛(ЛД.Дoлryшин)教授,听课的都是一些未入冰川学门的青年学子.其中的大部分后来从事于中国冰川学研究,并成为中国冰川研究的主力.授课从冰川形成开始,继而是冰川的组成结构、冰川类型、冰川运动、冰川积消……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只是冰川学的入门知识,但作为初学冰川学的青年人却甚感深奥,聚精会神.  相似文献   

12.
错误的“冰臼”成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珍  蒲健辰  赵井东 《地质论评》2017,63(1):143-152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有学者将暴露于地表,地貌学称之为壶穴的所有臼状地形统称为"冰臼",且作为古冰川作用的证据。事实上,他们宣传的"冰臼"是流水或差异风化形成的壶穴,而非古冰川所成。在众多论著中,以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造成的混乱为最。从冰川学的角度来看,冰川运动、消融等理论并不支持"冰臼"是由冰川作用所成的观点,其主要错误之处有三:①在冰川学中,"Moulin"一词指的是冰川表面热融形成的负地形,所涉及是冰川冰,而非冰川的下覆岩床;②此书借用早已放弃的冰水穿洞假说来论述"冰臼群"的形成过程,在常态运动的冰川上是行不通的;③书中冰融水形成的圆柱状滚流假说更与事实不符。这几点足以说明"冰臼成因说"是不能成立的,仅是一种错误的推测而已。  相似文献   

13.
普若岗日冰原表面运动特征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冰川运动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冰川的基本性质,是冰川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40a来,我国冰川学者先后对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等部分冰川进行了冰川运动的观测研究[1~6],施雅风、黄茂桓等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的运动机理以及我国大陆型冰川运动的某些特征.这些分析观测的冰川类型均为山谷冰川或冰斗山谷冰川,而对冰帽型冰川的运动特征的观测分析甚少.  相似文献   

14.
降雪通过冷型或暖型成冰作用转化为冰川冰,中国冰川以暖型成冰作用为主.利用在雪层中插置竹板,通过竹板进行层位跟踪的方法,历时24个月连续观测,研究了1号冰川积累区(海拔4130m)降雪演化为粒雪冰的时间问题.结果表明:夏季,新雪转化为细粒雪约需要7 d,细粒雪转化为粗粒雪约20 d到3个月;同样的转化在冬季分别需要约2.5个月和2~4.5个月.粗粒雪转化成粒雪冰的时间大约40个月.由此得到该处新雪演化为粒雪冰历时约41~47个月.8~9月为雪粒演化的主要成冰期.不同层位雪层的密实成冰速率因粒雪性质和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融水是影响成冰时间及成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冰川雷达探测主要采用调制脉冲雷达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向冰川发射载波频率为几十至几百兆周的无线电波,接收来自冰川内部或底部反射的回波,藉此来测定冰川的厚度,研究冰川的内部构造、温度和运动状况等。由于冷性冰川冰对电磁波的吸收率很小,吸收系数一般小于几分贝/100米,相对介电常数也较稳定,一般为3.2左右;冰川体(尤其是冷性冰川)一般较均匀。因此,有利于雷达探测技术的应用。六十年代初,首先在极地冰川上使用雷达探测技术,成功地取得了冰层厚度的资料。此种方法适合在飞机上测量,具有快速、经济、准确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冰川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一九七九年五月,我们首次在祁  相似文献   

16.
对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和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雪层剖面及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为主,一年成冰,成冰带由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组成,渗浸-冻结带的垂直高度在60 m左右或者更大一点;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成冰作用以暖型为主,成冰带由消融带、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组成,渗浸-冻结带的垂直高度不大于70 m.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较高值一般出现在冰片和污化层附近,这与冰的阻碍、引起可溶性离子在冰面上部的高浓度值和可溶性离子的淋溶过程与污化物的迁移过程密切联系直接相关.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异于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由于雪坑的资料有限,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出版消息     
这是我国第一部冰川学研究专著。它从冰川的发育条件与区域分布、冰川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过程,冰川的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冰川融水径流,以及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溃决洪水等方面对30年来我国现代冰川考察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论述。全书共分12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冰川和冰川学、中国冰川学的发展及冰川研究的社会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西部高山冰川!形成的地貌、气候条件和雪线分布;第三至第  相似文献   

18.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顶部出现冰面湖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李忠勤 《冰川冻土》2005,27(1):150-15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是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进行长期观测试验的冰川之一,是国际冰川监测网中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冰川的代表,一直为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选定的全球十条代表性冰川之一.其基本观测资料被定期刊登在由国际水文协会雪冰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暑以及教科文组织(IAHS(ICSI)UNEPUNSCO)主办的数种资料报告上,被广泛推介于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并曾为IPCC报告所引用.近年来天山冰川站加强了对雪冰转化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在积累区开展全年度的观测取样工作.  相似文献   

19.
致读者     
《冰川冻土》杂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试刊,正式出版和读者见面了。 冰川冻土是寒冷地区两类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自然现象,由此产生了两种相互联系的科学,即冰川学和冻土学。冰川学是研究现代冰川、古代冰川、积雪和河、湖、海冰的分布、特征、形成、演变规律及其改造利用的科学;冻土学是研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的分布、特征、土冻结-融化过程的性质、形成及改造利用的科学。地球上有20%以上的土地为冰川和多年冻土所覆盖,另有20%的海洋是浮冰的活动范围,而季节性的雪和冻土的分布领域就更加广泛了。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山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化学又称雪冰化学,主要研究降落在冰川积累区的大气固态降水。广义的冰川化学研究,包括海冰、河冰、积雪、冻土地下埋藏冰等。冰或雪不是绝对纯净的物质,在其晶粒间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研究冰川冰雪中化学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又可提供环境污染信息及冰川形成时的某些气候特征。我国的高山冰川化学,有些单位在60年代开展过一些研究,但仅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希夏邦马峰(章申等,1982)和珠穆朗玛峰两地区的冰川(章申,1979;章申等,1973,1975,1980),分析误差较大。1979年随着野外高山冰川考察事业迅速开展,冰川化学研究在阿尔泰山喀纳斯冰川(王平等,1982,1983;王平,1983)、天山托木尔峰西琼台兰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