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何心一  陈建强 《现代地质》1998,12(2):151-159
摘 要  提出扬子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的起源中心。早古生代扬子区最早出现的四射 珊瑚约有30属‚包括穿孔珊瑚类 Calostylis‚Yohophyllum‚扭心珊瑚类 Briantelasma‚Tunguse 提出扬子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的起源中心。早古生代扬子区最早出现的四射 珊瑚约有30属‚包括穿孔珊瑚类 Calostylis‚Yohophyllum‚扭心珊瑚类 Briantelasma‚Tunguse- lasma‚包珊瑚类 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十字珊瑚类 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 以及 珊瑚约有30属‚包括穿孔珊瑚类 Calostylis‚Yohophyllum‚扭心珊瑚类 Briantelasma‚Tunguse lasma‚包珊瑚类 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十字珊瑚类 Eostauria‚Ceriaster‚Stauria 以及 泡沫珊瑚类 Rhizophyllum 等。它们在扬子区中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迅速繁衍‚尔后扩散至 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群与北欧同期珊瑚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该 泡沫珊瑚类 Rhizophyllum 等。它们在扬子区中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迅速繁衍‚尔后扩散至 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群与北欧同期珊瑚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该 区早志留世(包括 Wenlockian 阶)珊瑚群的生物古地理关系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有紧密联 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扬子区晚奥陶世四射珊瑚群与北欧同期珊瑚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该 区早志留世(包括 Wenlockian 阶)珊瑚群的生物古地理关系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有紧密联 系。扬子区早志留世珊瑚群与澳大利亚东部、北美东部同期珊瑚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区早志留世(包括 Wenlockian 阶)珊瑚群的生物古地理关系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 系。扬子区早志留世珊瑚群与澳大利亚东部、北美东部同期珊瑚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何心一  陈建强 《地学前缘》2006,13(6):145-152
对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已发表的属种进行全面清理和厘定。现统计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约有117个属,其中以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珊瑚属数最多。117个属中至少有30个属最早出现在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因此,扬子区被认为是奥陶纪、志留纪四射珊瑚起源中心之一。完善和修订扬子区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组合序列,使地层时代划分上均与国际通行标准(统、阶)接轨。尤其对扬子区早志留世Rhuddanian晚期,Aeronian早、晚期以及Telychian早、晚期四射珊瑚组合的重新建立和细分。最新资料表明晚奥陶世观音桥四射珊瑚动物群不但有更多的北欧同期的珊瑚分子,而且还产有北美标准属种Salvadorea,Brachyelasmasubregulare等说明两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扬子区早志留世(Llandovery)的众多四射珊瑚属均为世界广布的,但也有许多地方性属(约有22个,占总数的23·4%)。就珊瑚生物古地理关系,它与同期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珊瑚群较密切。  相似文献   

3.
王训练  徐力 《现代地质》1997,11(2):137-144,T002
摘 要  详细的古生态研究表明滇西保山地区何元寨组上部(泥盆系)四射珊瑚生活于温带气 候条件下的与深海盆地毗邻的碳酸盐台地边缘高能浅水环境中‚死后经过短距离搬运‚迅速 埋藏于大陆斜坡中部的静水环境中。保山地区与扬子地区中、晚泥盆世的动物群‚包括四射 珊瑚、腕足类和脊椎动物‚差别很大‚而与西藏日土、印度西北部 Chitral 及尼泊尔 Dolpo 中、 晚泥盆世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保山地区与日土、Chitral 和 Dolpo 同属于冈瓦纳构造域‚与包括扬子地区在内的南亚构造域为宽阔的大洋———古特提斯洋所分 隔‚两边的底栖生物不能自由交流。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泥盆系分布广泛,其中迭部县当多沟、若尔盖县普通沟一带剖面完好,层序清楚,总厚3700余米。由上志留统至下石炭统基本成连续沉积,其岩石地层单位由上而下是:下石炭统益哇组、上泥盆统陡石山组、擦阔合组、中、上泥盆统蒲莱组(新建),中泥盆统下吾那组、鲁热组,下、中泥盆统当多组,下泥盆统尕拉组、上普通沟组、下普通沟组,上志留统羊路沟组(新建)。通过十三个门类的研究,建立了部分门类的生物层序,它们为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区内外同类地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部分化石组合带的对比表明,本区生物群与华南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群有较密切的关系。志留一泥盆系界线位于羊路沟组与下普通沟组之间,以牙形刺Icriodus woschmidti/Ligonodina elegans;腕足类Protathyris praecursor延限带/Molongia-Atrypoidea组合带,四射珊瑚Neomphyma-EmboIophyllum组合带/Denayphyllum-Chavsakia组合带;  相似文献   

5.
扬子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动物群及组合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动物群演替和层序地层的研究,提出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四射珊瑚组合序列。中奥陶统为Yohophyllum-Calostylis组合带。上奥陶统下部Cantrillia-Hillophyllum和上部Borelasma-Grewingkia组合带。志留纪自下面上为:香树园组Dinophyllum-Rhabdocyclus组合带;雷家屯组下部Stauria-Briantelasma和上部Mai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甘、川交界处海相志留一泥盆系成连续沉积,以细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川西北若尔盖县普通沟、羊路沟和甘南迭部下吾那沟等剖面内界线位于上志留统羊路沟组与下泥盆统下普通沟组之间。羊路沟组为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厚110—177.5米,含有丰富的各类化石。其中四射珊瑚可划分为下部Entelophyllia-Pilophyllum组合带和上部Denayphyllum-Chavsakia组合带,包括有37属,大部分是晚志留世常见属种。床板珊瑚亦可划分为下部Laceripora dictyosa-Palaeocorolites xiawunaensis-Mesofavosites yanglugouensis-Squameolites gigantea组合带和上部Emmonsiella saaminicus-Squameopora sichuanensis-Squameofavosites sokolovf组合带,  相似文献   

7.
泌阳断陷陆相层序外部构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受权 《现代地质》1998,12(4):567-575
摘 要  泌阳断陷陆相层序外部构型研究包括层序级别的厘定与划分以及界面的类型及其识 别标志。陆相层序构成单元可分为8个级别‚前4级属低频层序‚后4级为高频层序。泌阳 断陷湖盆的3类盆地原型‚分别形成了3套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对应的3个构造层序 (Ⅰ‚ Ⅱ‚Ⅲ);构造层序Ⅱ为该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层序组‚其中在层 序组Ⅱ D (即核三段上) 中可识别出3个层序。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具四分性:低水位体系域、 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及水退体系域;小层序组有4种基本类型:进积小层序组、低位 加积小层序组、退积小层序组和高位加积小层序组。  相似文献   

8.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强  李志明 《地球科学》1997,22(6):559-564
贵州东北部下、中志留统(Llandovery-Wenlock统下部,439~427Ma)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OS1—OS6),其平均延限约为2Ma.OS1由龙马溪组和香树园组构成.雷家屯组包括两个三级层序.OS4由马脚冲组和溶溪组构成.秀山组和回星哨组构成OS5和OS6层序.OS1为I型层序,其余为Ⅱ型层序.三级层序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密切关系.加里东运动造成的扬子地台持续上升对二级层序的组成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湘中地区船山组四射珊瑚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华  何心一 《现代地质》1990,4(1):35-45,T002,T003
湘中地区船山组含丰富的四射珊瑚化石,主要为地方性分子,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部主要为单体双带型珊瑚及互嵌状复体珊瑚;中部以单体三带型珊瑚和Kepingophyllidae科的原始分子繁衍为特征;而在上部,Kepingophyllidae科的进化分子非常繁盛,并出现了一些早二叠世的分子,如Vesotabularia,Lonsdaleiastraea。这些阶段性的变化对揭示石炭纪和二叠纪四射珊瑚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船山组中上部建立了两个四射珊瑚组合,自下而上为:(1)Eokepingophyllum-Qinglongshanophyllum组合; (2)Kepingophyllum-Parawentzellophyllum组合。此外,描述1新属Paraivanovia及10新种。  相似文献   

10.
王训练  徐力 《现代地质》1998,12(2):160-167
摘 要  运用综合地层学方法讨论了华南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年代地层划分。为了便于和国 际年代地层标准进行对比‚建议把华南岩关阶的底界提高到与国际上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相 一致的位置‚把上泥盆统锡矿山阶与修订后的岩关阶之间的地层归入邵东阶。邵东阶和岩关 阶分别相当于欧洲的斯特隆阶和杜内阶。这个方案使阶与地球演化的自然节律相对应。阶的 界线和重大地质事件吻合‚它不仅是一条生物地层界线‚而且有明显的事件地层标志。在邵 东阶和岩关阶之间的界线上古群落的分布模式和地层的磁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都发生了显 著变化‚可能代表一条自然界线。从层序地层学的观点来看‚邵东阶大体由1个三级层序组 成‚岩关阶由3个三级层序组成。上述各种地质事件中‚海平面升降似乎起着关键性主导作 用‚其变化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四射珊瑚动物群的角度讨论了滇东曲靖地区志留系的地层划分及对比问题。并提出曲靖地区的中、晚志留世具有4个珊瑚化石组合。对部分四射珊瑚属种(其中包括9个新种,4个相似种和一个未定属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海南岛南好地区志留纪足赛岭组三段上部首次发现的软骨鱼类化石,认为它的层位介于扬子区志留系同类生物群第1组合(Hunanacanthus-Eosinacanthus)至第2组合(Sinacanthus-Neosinacanthus)之间,并与第2组合带关系密切,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期.根据足赛岭组所产软骨鱼类化石及其伴生的腕足类、珊瑚、三叶虫等,认为它们与扬子区及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同期生物群面貌彼此接近或关系密切.在兰多维列世特列奇中期,可能同属一个生物古地理区.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 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 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 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若尔盖—迭部地区志留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西秦岭若尔盖—迭部地区的志留系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了6个岩石地层单位,即下统的羊肠沟组、塔尔组、拉垅组、下地组,中统的马尔组和上统的卓乌阔组。并对各组的生物群特征及时代进行了讨论。首次在该区发现早志留世珊瑚动物群,主要属种有Amplexoides,Kodonophyllum cf.leijiatunense,Ceriaster,Mesofavositesshiqianensis,Fletcheria cf. sinanensis等,可与扬子区石牛栏期珊瑚群对比。对该区志留纪沉积、生态环境特征、白龙江裂陷槽演变也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对志留系的铀、金来源、成矿带及富集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前人(张研等,1983)曾将珠斯愣海尔罕地区的泥岔系分为4个组:珠斯楞组、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和西屏山组,分别属于埃姆斯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本文描述了该区中、上泥盆统4个剖面,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旋网,每个旋回构成一组,自下而上依次为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下西屏山组和上西屏山组。根据四射珊瑚组合和其它共生化石,把依克乌苏组上部到下西屏山组下部归入吉维持期,下西屏山组上部相上西屏山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木区缺乏法门期的沉积。 关于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所在的北方槽区泥盆纪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尚无统一认识。作者根据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地方性分子含量,Otsuka相似性系数和构造古地理,将中同泥岔纪的珊瑚分为3个大区:北方大区、北特提斯大区和南特提斯大区。这种划分方案也非常适用于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 吉维持期到弗拉斯期,巴丹吉林区和扬子区珊瑚群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北天山——准噶尔区和内蒙古——兴安区共同的属很少。因此,广大的北方槽区属于两个不同的生物大区,北方大区和北特提斯大区,二者的界线是居延海——林西地壳对接带。这种认识与王鸿祯(1981)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一致。  相似文献   

16.
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新见兼论小溪组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华南板块而言,志留纪晚期(Ludlow世—Pridoli世)近岸浅海、非笔石相地层多分布在边缘海湾处,是否在扬子地台内部发育,以往尚无确凿记载。依据来自湘西北张家界—桑植地区新近发现的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确认志留纪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内部确实存在。对原小溪组(又称小溪峪组)进行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仍称小溪组,命名地在桑植瑞塔铺,发育最好的是张家界温塘剖面,岩性为黄绿色碎屑岩,富含大型虫管遗迹化石,时代为Ludlow晚期—Pridoli早期;下部称迴星哨组,归于Llandovery统Telychian阶上部。小溪组与迴星哨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缺失Telychian末期、Wenlock世和Ludlow世早期地层。由此得出结论:在"扬子上升"后,扬子地台内部曾被志留纪晚期的海水侵漫;对其他地区迴星哨组与上覆地层的研究需要细化。  相似文献   

17.
论海南岛地区志留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海南岛志留系以往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志留系之上是南好组 ,其层位以往被确定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它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不整合接触。最近在南好组选层型剖面发现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L ate Telychian)的 Xi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 L 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 (Grabau) ,重新论证了以往被确认为中志留统靠亲山组所产的腕足类、三叶虫和珊瑚化石其实都是特里奇期早至中期的分子。现在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 ,以及其下的、以往被确定为上志留统足赛岭组、中志留统靠亲山组等所谓两个构造层的地层都应改归于下志留统 (L landovery Series)。北区下志留统仅有鲁丹期中期至爱隆期早期的黑色碳质页岩相和泥页岩相沉积 ,未发现任何大化石。南区下志留统发育较全 ,为细至中粗粒碎屑岩相夹碳酸盐岩相沉积 ,产丰富介壳相各门类化石 ;当时该区所生存的动物群与扬子区早志留世的关系非常密切 ,并在早志留世末期与扬子区大部分地区一样上升为陆 ,表明海南岛地区在当时属于扬子地台区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