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 要  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琼西抱板群金含量分布的分数维结构特征‚并对其含金性作出 评价。结果表明‚较小的分维及具有多标度分形‚有利于金矿化的产出。  相似文献   

2.
分形理论及其在金矿研究中的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形态复杂、产状多变的矿体和构造而言,用长、宽、高和产状诸要素去度量它们,难以准确地定量。在这种情况下,分形理论比经典测反理论更有其分析优势。因而,引入分形工具以对矿体分形结构及相关特征的的讨论代替常规几何分析,有可能更加贴近真实的金成矿过程实际。在讨论分形理论与经典测度理论的某些区别后,以小秦岭几个石英脉金矿床为例,讨论如何在金矿研究中应用分形理论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平平  刘岳  成秋明 《矿床地质》2023,42(3):639-645
胶东和鲁西地体发育大量的中生代金矿床,其金元素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可能的来源方式为:交代岩石圈地幔、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中生代二长花岗岩。为了进一步厘定金的来源,文章从金的富集阶段模式和金矿床是金元素超常富集地质体的思想出发,运用金矿床的空间分布数据和空间分析的分形地质统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胶东金矿床(N=823)具有一阶段的空间分形分布模式,其分形维数α=0.726,具有单一来源或单一成因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和克拉通破坏和西太平洋俯冲的地质背景,推断胶东金元素极有可能是单一的交代岩石圈地幔来源;而胶东地体西侧鲁西地体中发育的金矿床(N=139)则具有二阶段的空间分形分布模式,其分形维数分别为α1=1.630和α2=0.850,具有2种金元素来源或2种成因类型的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及韧性剪切带有关金矿床和晚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金矿床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后者的值与胶东地体的分形维数相近,结合前人研究,推测鲁西部分金矿床来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的贡献,另一部分则可能来自于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胶东新城金矿床金品位分形分布和多元素聚类分析,讨论多阶段成矿作用叠加信息.新城金矿Ⅰ号矿体的金品位分形分布具有分段拟合特征,分维值分别为2.2948和0.5845,说明存在两个阶段的叠加成矿作用.Ⅴ号矿体的金品位分形分布具有单一拟合特征,分维值为0.8831,说明不存在多阶段叠加成矿作用.多元素聚类分析显示,金元素与银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元素相关性较差,可能是独立的成矿作用,后期有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叠加.金品位分形特征和多元素聚类分析得到的认识与前人通过地质研究得到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n维自仿射分形及其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维 《地质论评》2005,51(2):208-211
分形概念应用在地球科学中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自相似特征。研究表明分形模型常常提供有力工具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基本空间分布结构。本文提出了n维自仿射分形的检验与定量评定方法。通过实例,说明n维自仿射分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和步骤,并解释了分维数的实际意义。分维数足反映区域化变量在某方向变化程度的定量指标。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化学金元素和银元素数据,而且还适用于其他元素和地质数据,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形分布函数及其在大型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形概念应用在地球科学中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自相似特征.研究表明,分形模型常常提供有力工具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基本空间分布结构.许多地质现象具有尺度不变性,分形分布的特点要求大于某一尺度物体的数目,与物体大小之间存在着幂指数关系.本文论证了幂函数分布、帕累托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齐波夫定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分形不变性质,它们是分形模型的数学基础.基于分形模型,用求和方法确定中国山东省金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值范围.等值线大于或等于金地球化学元素临界值(200×10-9)围成的异常面积包含了已知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分形不变分布及其在山东地区金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维 《地学前缘》2008,15(4):65-70
自相似性(标度不变性)是地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研究表明,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矿床储量规模及其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分形不变分布的特点要求大于某一尺度物体的数目与物体大小之间存在幂指数关系。论证了幂函数分布、帕累托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齐波夫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形不变性质,它们是分形模型的数学基础。基于分形模型,用求和方法确定中国山东省金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值范围。等值线大于或等于金地球化学元素临界值(200×10-9)围成的异常面积包含了已知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分形方法在金矿化时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均  周乔伟 《现代地质》2000,14(1):56-60
以川西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 ,采用分形方法探讨了金矿化的时空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分数维 D值的大小能表征金矿化品位分布的复杂性 ,成矿过程中相关元素组合存在相似的分形结构。利用主成矿元素及相关元素品位数据的分形结构特征可以指示成矿期次 ,厘定成矿演化的时间结构 ;利用地球化学数据的二维空间序列的 R/ S分析方法 ,可以较精确有效地厘定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形方法在矿化时空结构分析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化探金异常下限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地区是青海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金成矿区,化探(地球化学勘查)作为该区域基础性的勘查手段在异常圈定中金的异常下限确定尤为重要。五龙沟地区作为东昆仑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具有很好代表性。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分形方法对该区域水系沉积物数据进行处理,求取异常下限并进行异常圈定。分析对比发现,分形方法(含量—面积分形法)得出的金异常下限圈定的异常,漏矿的风险不会太大,且大大缩小了异常查证的范围,从而达到快速高效地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因此,在五龙沟为代表的东昆仑地区找寻金矿的工作中,采用分形方法确定金异常下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R/S分析方法,研究了滇中老街子金矿区土壤金地球化学分形,得出:土壤金地球化学的空间分形结构是存在的;其分维异常图清晰地揭示了一般地球化学方法所难干揭示的基底构造,从而顺利解释了该矿区一系列“东西向现象”,分形方法的实用性得以证明。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分形是揭示作为混沌体系的地球化学场深层次规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南岭地区地质弄常及其圈定方法,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对该区的金矿资源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圈定了10个地质异常区和7个金成矿远景区,为南岭地区金矿地质勘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韩春明  陈川 《新疆地质》2000,18(2):177-180
将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东准噶尔克拉麦里强应变构造带金的矿源层分维特征研究,发现在研究标度范围内金矿具有统计相似性,计算了研究区内金的矿源层的分维值,指出分维值与矿源层中的金品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分形成矿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分形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矿床分布及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已经成为研究成矿作用的一个有力的新工具。文中对湘西沃溪金锑钨矿床金品位空间变化进行了分形与混沌吸引子分析 ,结果表明 ,该矿床金品位分布具有分形结构特征 ,并都呈双分形关系 ,分叉处的金品位与其平均品位相当 ,分维值可以指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其金品位空间变化为混沌序列 ,在相空间维数为 8~ 1 0时 ,出现一个混沌吸引子 ,吸引子的维数变化于 1 .5 3~ 4 .72之间 ;表明其成矿流体的演化及金元素的沉淀富集成矿过程为混沌动力学过程 ,描述或控制本矿区金品位变化的独立变量至少需要 8~ 1 0个。总之 ,成矿物质的沉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矿物在热液体系中通过构造应力、流体流动、流体岩石反应等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反馈作用 ,最终在合适部位沉淀下来 ,形成了各种具分形与混沌特征的矿床和品位分布  相似文献   

14.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的分形与混沌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系统分析总结了构造活动与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以及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过程。以湘西金矿、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等典型矿床为例,研究发现,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地层及岩体内的元素含量分布均呈单分形关系,而断裂带内动性较强的Cu、Pb、Zn等成矿元素的元素具有双分形关系,产生了新的元素分布规律,指示断裂活动促进了成矿元素富集,湘西金矿石英脉是通过分形生长向着脉体长度-厚度分维值a值先减小(对应着脉体的膨胀)然后增大(对应着脉体的伸长)的趋势发展演化的,且该矿床各中段金品位空间变化序列均为非线性演化序列,其成矿流体的演化及成矿元素的沉淀富集成矿过程为混沌动力学过程。这些结果表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并具体表现为断裂体系的分形分布,矿床的分形分布,裂隙-脉体系的分形分布和品位分布的分形变化等。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及沉淀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中,构造活动控制了裂隙-脉体系统的分形生长与矿床的就位,且存在于构造活动、流体作用及矿物沉淀之间的非线性反馈作用最终导致了具分形结构与混沌特征的矿物沉淀和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生代热液矿床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江  蒋斜良 《地质科学》1996,31(3):264-273
根据浙江293个有开采价值的中生代热液萤石、金、银和铅锌矿床数据,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这些矿床的空间和储量分形问题。研究表明,在两个尺度范围内,矿床在空间上呈分形分布,其中群集分布的分维数D分别为0.1405-0.3778(1-20km)和0.7168-1.1851(20-750km);密度分布的分维数D分别为0.294-1.1242(1-40km)和0.135-0.252(40-750km)。研究还发现矿床的频度-大小分布也是分形的,其储量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为萤石(浙江)D=2.34萤石(中国)D=2.13:铅锌(浙江)D=2.27;银(浙江)D=1.63:金(浙江)D=1.09。  相似文献   

16.
新太古代片麻岩在辽西地区分布面积广阔,其中发育的金矿矿产资源丰富。为了研究辽西地区新太古代片麻岩金矿中共伴生元素对于Au元素成矿的重要性,本文以辽西地区新太古代片麻岩中典型金矿床及矿化点矿体的组合分析数据为样本,运用多重分形理论进行Ag、Cu、Pb、Zn、S元素质量分数与金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建立了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金与共伴生元素多重分形模型。根据多重分形的拟合分析结果显示,Au、Cu、Pb、Zn和S元素的拟合曲线分布状态均呈明显的下凸型,其均匀程度介于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之间,广义分维值均大于1.3,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银元素的拟合曲线分布状态明显不同于其它元素,说明银元素的富集不受或受到其它元素的影响很小。结合元素亲和性特征,以硫元素为核心,分析了Au、Ag、Cu、Pb、Zn的亲硫性,并将新太古代片麻岩金矿中金的演化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1)黄铁矿富集阶段,(2)自然金伴生阶段,(3)交代充填阶段,(4)变质氧化阶段。根据多重分形模型的拟合分析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新太古代片麻岩金矿中共伴生元素组合对于金元素成矿极为重要,它为后期找矿的方向及...  相似文献   

17.
储层砂岩孔隙分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统计特征体测量分形维数的测试原理,用砂岩断面的扫描电镜图片半自动分析方法,对砂岩孔隙的分形维数和分形孔隙度进行了测试,得到了储层砂岩隙的分形性质与砂岩的成分结构及作岩作用的关系,文章还对分形范围,分形维数,分形孔隙度及分形孔隙度与总孔隙度之比值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采集寺庄金矿区82个钻孔的金品位数据4597个,按照100m的标度分析其在垂向上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大于工业品位的矿石所占比例等统计参数,对比其在垂向上的分形分维值特征,发现如下规律:寺庄金矿区深部矿体明显优于浅部矿体,以-700- -800m区间为矿化中心,垂直分布至少500m以上;通过围岩蚀变分带特征、矿石组合特征、井下脉体相互穿插关系和金品位分形分维值研究,说明该区金成矿时间上至少经历了3次地质成矿作用的叠加,其中显著成矿作用发生在后2次,在空间上深部(-1000m以下)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金品位分形分维特征能较好地划分成矿阶段,在同一个成矿阶段,分维值越小,矿化作用越好,在同一个成矿区间,分维值越大,成矿作用越好。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西部钻孔中石英脉厚度和金品位的分析表明二者大体服从幂次律分布,暗含着一种分形关系。脉厚(t)对累积频率(N)的双对数困反映出与金、品位有关的系统变化。在方程N=ct ̄(-D)中的幂指数D,在高品位区间内较低,表明较厚的脉中扩张作用较强,从而为含金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过。因此,脉体厚度分布的鉴别为区别脉状金矿床中矿化与非矿化构造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矿床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丁式江 《地质论评》1998,44(2):188-193
根据1:40O万中国岩金成矿图,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用分形理论探讨了中国岩金矿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在两个尺度范围内,金矿床在空间上呈分形分布,其中数盒子法的分维数D分别为0.3333(5~80km)和1.3259(80~2400km);密度分布的分维数D分别为1.2033(5~80km)和1.5459(80~2400km)。金矿床的分形分布给超大陆旋回会聚构造边缘控制金矿的分布及成矿作用的观点以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