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限控烃作用及其在有效烃源岩判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油气在生排运聚成藏过程中需经历生烃门限、排烃门限、成藏门限和资源门限。某一确定的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入任一门限都将损耗一部分烃量,实际地质条件下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超过进入各个门限时损耗烃量之和后才能大规模聚集成藏,构成油气勘探的远景区;只有提供的油气满足成藏过程中各种油气损耗形成工业油气聚集的源岩才称为有效烃源岩。阐明了各门限地质含义、判别标准和控油气作用机理,并将门限控烃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碳酸盐岩源岩评价中进行了应用。研究表明,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小有机质丰度下限,最小有机质丰度下限受源岩自身条件及成藏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的提出是“源控论”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发展,它对深化和扩大油气勘探领域的意义在于可使油气勘探跳出二级构造带范围,实现“满凹勘探”。阐述了富油气凹陷和“满凹含油”的基本概念。以松辽等陆相盆地实例论述了“满凹含油”的形成条件是盆地中的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砂泥岩频繁交互、热演化适度以及生烃量和聚集量大。所形成的岩性一地层油气藏主要受三个“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的控制,油气主要分布于五个“带”(有利沉积相带、岩性或地层尖灭带、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指出应坚持满凹勘探,重点寻找“甜点”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陈红汉 《地球科学》2023,(6):2039-2066
在系统回顾走滑断裂研究历史、形成机制和基本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我国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起来包括:(1)走滑断裂应力和生长机制决定了走滑断裂体系和构造样式具有“平面分区、走向分段、侧向分带、垂向分层、层内分异”特征;(2)板内走滑断裂与油气富集关系表明走滑断裂带具有“控源、控输、控储、控圈、控藏和控富”作用;(3)这种断控孔缝洞型储集体的表征可以从露头测量→测井资料刻画→三维地震雕刻3个方面进行,其核心是裂缝密度的分布与预测;(4)板内走滑断裂带断控油气藏通源性、充注过程和年代学研究为克拉通盆地深层-超深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工具.另外,对本专辑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评述.以期对推动我国克拉通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已经被证明来自地幔,这一地质事实预示幔源油气具有工业前景。地球演化是地球排气的根源。对石油天然气产出状态、地球化学分析、地球排气测定资料的研究表明幔源油气是可再生能源。幔源油气是地幔烃碱流体上升过程的必然产物,其分布可根据层控构造理论进行预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幔源油气研究及开发利用应得到国家扶持。  相似文献   

5.
陆相生油及其衍生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陆相生油而言,关键性的问题是何种地质背景是形成优质油源层和向成油转化的环境。认识之一是古气候和占构造有利因素的叠加,如“陆相、潮湿、拗陷”的学说。70年代以来陆相牛油地球化学研究在陆相油源岩的质、量,成烃转化特征、油气源对比等方面确证了陆相沉积中存在优质源岩和向成油转化的条件,并足以保证陆相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油源供给。陆相有机质的特性衍生出近年油气地学的2个热点,即煤成气、煤成油、未熟-低熟油气,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笔者在文中提出了陆相生油的地质构架——环境控源、源控藏。  相似文献   

6.
论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及源外找油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源控论认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或者生油凹陷的展布范围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力生油洼陷20~30 km的范围内.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大部分地区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但在西坡发现了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图牧吉油砂矿和套保油田等油区.笔者在松南西斜坡发现一条大型"人字"形沟谷体系,该沟谷体系对白城水...  相似文献   

7.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  相似文献   

8.
陆梁隆起属于间断继承性古隆起,一直是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海西期石炭世-早二叠世构造演化基本确立了陆梁隆起的构造格局; 油气多沿继承发育的古凸起、古鼻梁进行油气运聚分配。陆梁隆起存在深浅两套断裂体系,形成深浅两套含油气组合; 深层下组合成藏遵循"源控论",油气多为近源成藏,沿梁富集,受不整合与岩相控制; 中浅层侏罗系与白垩系均为次生油气藏,多沿梁、沿油源断裂聚集,受构造与油源断裂控制。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起改造与再分配作用; 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对高成熟的油气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区域性不整合与火山岩岩体是否发育,是基岩型油气藏形成必备条件; 储层质量影响着油气丰度,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模与产能高低。今后勘探方向:下组合为夏盐凸起西北环带、石西凸起和滴北凸起; 中组合为石西-莫北凸起结合部、三个泉凸起、英西凹陷、滴南凸起断裂带前缘和滴北凸起断裂带前缘。  相似文献   

9.
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引领油气工业从常规到非常规,进源找油,是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发展和科学研究持续推进的必然趋势.研究团队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余年不懈攻关,构建了非常规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和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富集”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集成了非常规油气关键实验技术、勘探评价技术、开发工程技术和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体系框架.从常规油气的“源控论”到非常规油气的“源储共生系统”,深刻认识到源岩层系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致密储集层系中可以聚集巨量工业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引领推动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国家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截至2022年底,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超过1×108 t油当量,约占油气总产量28%,其中非常规气约占天然气总量的41%,非常规油约占石油总量的17%.油气不可再生,但非常规油气革命可延长油气工业的生命,持续强...  相似文献   

10.
王浩然  宿碧霖  付广 《地质论评》2023,69(4):1329-133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王浩然  宿碧霖  付广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20-2023010020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中西部盆地煤系烃源岩成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母源,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占有相当重的位置。伴随着传统生油理论“源控论”的发展,煤系烃源岩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根据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度及相关指标,指出煤系烃源岩可以成烃,只是作为未成熟-低成熟的向油气转化阶段,同时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工业性价值的煤系地层油气藏。中国西北部地区广泛存在煤系地层,同时也发现煤系有机质转化为烃类,对比西北部,中国中西部的含煤地层,存在构造的复杂因素,在转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研究煤系地层的成烃作用时,必须慎重,结合综合指标才能判断。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条件及其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和源内、源外油气中转站形成时期,确定了油源断裂输导源内和源外中转站油气时期,建立了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其确定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向沙一下亚段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结果表明:南大港断裂向沙一下亚段输导沙三段源内中转站油气阶段从馆陶组沉积开始至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输导沙三段源内外中转站油气阶段从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结束;经历了2个演化阶段,输导油气时期相对较长,有利于来自下伏沙三段源岩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大规模聚集成藏。根据本文方法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能合理解释目前南大港断裂处沙一下亚段油气最富集的现象。此方法适用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  相似文献   

14.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含油气系统到成藏油气系统——油气系统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不同研究重点,油气系统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含油气系统阶段、复合含油气系统阶段和成藏油气系统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源控”到“藏控”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指导油气勘探从粗放到精确的认识过程。以油气藏为研究中心、侧重于油气运移和成藏的成藏油气系统的提出使我们对油气藏的刻画更为精确、定位更为准确,并为油气勘探走向精确勘探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油气系统概念是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怎样用系统化的思想研究复杂的油气成藏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源外岩性类油藏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区主要为局部构造—岩性油藏,整体具有"三级构造控势,单一圈闭控藏,局部构造控界,单砂体控层"聚集特征,三级构造控制油气输导的总体趋势,单一圈闭控制油气的最终成藏;在单一圈闭内,油水平面分布边界受局部构造边界和分流河道砂体边界控制,单砂体的垂向发育特征控制了油水的垂向分布层位。局部构造、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二者空间组合关系是揭开极其复杂的空间油水分布控制因素与规律的瓶颈,是本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这对当前复杂的岩性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具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第一期形成类似哈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2、哈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测量 气生成与运移,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早期油藏被破坏,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2、哈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罪状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杨智敏  葛政俊  郑红 《安徽地质》2008,18(3):189-192
安徽天长地区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金湖凹陷的西南部。该区目前已发现的王龙庄-安乐油田油气储量在金湖凹陷区内资源转化率仅有50.5%,从资源潜力看仍具有较大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对油气源、运移聚集途径、圈闭类型、成藏因素、控藏条件的研究。认为凹陷的次凹内斜坡-低台阶上的构造断层转换带是控制阜宁组油气藏最重要的因素,内斜坡-低台阶上的构造转换带是阜宁组油气藏富集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高邮凹陷断层发育时期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特点,分析了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类型,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依据断层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环节中的作用,把断层分为控源断层、供烃断层、改向断层、成圈断层和调整破坏断层。控源断层控制有效烃源岩展布和生烃时期的早晚,高邮凹陷控源断层下降盘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区,而且西部地区早于东部地区生烃;供烃断层控制油气主运移通道的走势,其陡断面和凸断面为高邮凹陷断裂带油气的主运移通道;改向断层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富集区的位置,其对高邮凹陷油气分布的影响存在“分散”和“富集”两种效应;成圈断层控制圈闭的类型及分布;调整破坏断层导致圈闭充满程度和原油物性的改变,高邮凹陷调整破坏断层为盐城期和三垛期活动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的多期性和多样性导致断层体系中各断层封闭性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从而形成对油气控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断裂控烃理论与油气勘探实践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罗群 《地球科学》2002,27(6):751-756
断裂控烃理论认为, 断裂是叠合含油气盆地控制油气生运聚散和分布的根本原因; 断裂与油气藏的关系是枝与果、藤与瓜的关系; 科学的勘探思路是以断裂为基本线索, “沿枝(断裂) 摘果(油气藏), 顺藤(断裂) 摸瓜(油气藏)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研究表明, 北塘凹陷塘沽潜山油源断裂发育, 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良好, 值得重视; 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控烃断裂发育, 资源潜力巨大, 具备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为油气勘探大转移提供了依据; 断裂控烃理论为HNFS凹陷找到了主力生排烃洼陷, 开辟了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