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通过对2000年9月7~9日、10月12~23日2次冷空气与南海低压相互作用过程的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卫星云图、气象要素等的对比分析,找出2次过程影响系统及演变过程的异同点,得出2次影响系统相似,但由于系统的配置和强度不同,造成的天气过程也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气候背景、大环流形势的演变,对2000年春季(3-5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出现的十多次场沙、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并以4月18-22日过程为例,对影响系统、云图等的演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总结出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2000年11月17-29日一次冷空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不同纬度的锋区同向叠加使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加强,冷空气从偏西路径东移南下使西南地区降温明显,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我国大范围降水(雪)天气的重要系统。  相似文献   

4.
根据1979-1988年4-6月、9-10月逐时雨量资料、地面逐日云观测资料和济南、青岛的探空资料,分析了阴天与降雨日的关系,全省阴天时降雨日占阴天日的50.1-82.8%。文中还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降雨日的分布和可播云状的地理分布。认为黄淮气旋是所有天气系统中层、波状云降雨日最多和自然降雨量最大的天气系统,其次是黄河气旋、江淮气旋和西北冷锋。针对不同天气系统,文中设计了不同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航线,分析了不同月份的作业高度,并根据不同系统的可作业天气计算了作业机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对造成忻州市2011年7月2日和29日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然高空都存在西风槽,但主要影响系统不同,低层切变线性质不同,低空急流强度不同;物理量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强度、强降水落区、范围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杨绍洪 《贵州气象》2001,25(5):14-16
受弱的两高切变和高空冷平流的影响,2001年8月10日黔东南州出现了一次秋季大暴雨天气过程,11-12日受地面冷空气从东北路径影响,又出现了秋风天气。由于在预报过程中疏忽了高空冷平流的作用以及出现转折性天气前单站要素的某些重要特征,造成过程漏报。本文对这次大暴雨和秋风天气过程作了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对今后秋季暴雨笔秋风天气的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1日与2012年4月19日黔西南州出现了2次冰雹天气过程,2次冰雹天气分别是在西南热低压与滇黔静止锋的控制下所发生,但2种天气系统发生冰雹天气较为罕见,本文利用MICAPS 3.1常规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特殊天气系统影响所发生发展冰雹天气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夏季高温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邹燕  周信禹  林毅  朱艳萍  高珊 《气象》2001,27(9):26-30
通过对1961-1999年7-9月各高温过程环境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造成福建省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形势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高温过程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空性和时间性;(2)西太平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福建省高温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3)热带系统外围西北风场控制下的显著增温现象是影响高温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4)地形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温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赵杰  杨小怡 《贵州气象》2003,27(1):35-37
运用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2年6月17-20日影响我省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分析,找出多普勒雷达各种资料对强降水天气的预报规律,并检验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MWF客观分析场及T21300h的物理量场,对2009年冬季阿勒泰地区的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两次天气过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维持较长时间的中尺度暖式切变;在降水过程中处于低压前部或低压控制;都配合南支槽比较活跃的暖湿气流。两次罕见暖区大降水天气过程配合有高低空急流、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不同的是:2009年11月5-6日天气过程中,主导系统是乌拉尔山长波脊,影响系统是西伯利亚低涡;2010年1月6日至7日天气过程主导系统是西西伯利亚脊,影响系统是萨彦岭低涡。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03年10月营口地区一次罕见的包含了从小雨到暴雨以及雨夹雪的连续性阴雨天气过程。分析了造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的同期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维持少动是造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的根本原因,不同降水过程性状上的差别是由次一衄的天气系统不断变化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改进的shuman-shapiro方法,在对形势场、要素场进行尺度分离的基础上,对1999年8月11~12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区域性特大暴雨过程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计算了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方程以及非线性动量相互作用各项;以分析强降水系统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之间动能相互作用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本次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间动勇相互作用,使暴雨系统得以维持,中  相似文献   

14.
贵州区域冰雹天气过程的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师军  刘俄 《贵州气象》1996,20(4):7-11
通过对贵州冰雹天气中天气形势的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分析,隐雹天气系统与大范围降雹,连续2日以上降雹的天气过程分析,降雹系统与冰雹落区的关系分析,总结了贵州冰雹天气过程的趋势预报和短期预报方法,据天气系统的配置确定了降雹区,还利用1979-198年3月-5月中的250个冰雹天气和一般雷阵雨,阵雨天气过程的样本资料建立了客观的按月取判断冰雹天气过程的方程。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春秋季降水系统的云物理概念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春秋季降水既受南方天气系统的影响,又受北方天气系统的频繁作用,降水过程较为复杂。本文通过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北方天气系统的降水微物理过程基本符合Bergeron提出的催化云-洪水云相互作用导致降水的总体概念。本文给出了南、北天气系统降水的概念特征,降水过程在北方天气系统个例中均通过冰晶过程(冷雨过程)发动;南方天气系统中难以通过云水的自动转化形成有效的降水,可以将这类系统中高空云带中存在的过冷水作为冷雨过程的供水云进行催化。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对2005年7月31日夜间和2004年6月7日下午衡水地区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闪电定位资料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天气过程都属于降水天气结束后,又重新发展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起来具一定的难度.两次天气过程影响系统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07"过程大风天气明显,且移动速度快,影响时间短,"7.31"过程局地短时暴雨天气明显,系统移动速度慢,影响时间长.两次天气过程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不同,"6.07"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带状,"7.31"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团状,具有暴雨云团的特征.两次天气过程中大风和雷达基本反射率中的弓形回波具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的高值区的长时间影响与局地暴雨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值由高到低的骤减,预示着破坏性大风的发生.两次过程中大风发生前后雷电空间分布均呈扇状分布,对流发展成熟阶段造成雷击灾害的"6.07"过程中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造成局地暴雨天气的"7.31"过程中云闪所占比例较大.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中,非常规气象资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今年初夏几次大--暴雨过程分析,得出了造成我县初夏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大--暴雨天气的前期水汽条件,湿有效位能及本站要素的反映等,以期对初夏大--暴雨预报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春季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3月9日~12日和4月10日~12日的大范围寒潮天气及相伴的北方沙尘暴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发展、移动路径不同,两次过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使用1970-1998年5-10日地面以及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同期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资料和汉江中上游50个雨量站点日平均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到丹江口水库运行的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归类分型,建立了汉江中上游致洪峰水过程预报模型;配合预报模型,对致洪降水的诸多天气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筛选相关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因子,建立了汉江中上游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指标和预报判据;将以上预报方法试用于2000年5-10月,其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中部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及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玉琴  曹玲 《干旱气象》2006,24(4):51-56
从天气实况、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1994年5月1~4日和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的2次较强寒潮、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