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疆地震前兆观测中存在的仪器备机备件不足、观测资料异常排除困难等问题,新疆地震局自主研制了EAXJEQ-I通用型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这款数据采集器具有丰富的外部接口和良好的可扩展性能,裸机最大相对误差为0.05%,拥有2G数据存储空间,性能指标符合相关规定,与中国地震前兆台网管理系统之间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利用配套的上位机软件可对数据采集器的各项参数进行灵活设置。目前这款数据采集器已经兼容多种传感器,在连续3年的观测中,该型数据采集器性能稳定,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围绕EAXJEQ-I型通用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分类列举了各种主要性能参数指标,详细说明了外部接口,简单介绍了使用方式和目前已有的应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是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关键性设备之一,不仅在技术指标和功能上有严格要求,其工作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是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对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讨论,给出一些相关结论,并介绍可靠性分析的有关基本名词概念,从而给出电子化系统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专一,通用性差,给地震观测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高精度AD开发多通道通用数据采集器.该采集器具有6个采集通道,可灵活配置采样率和信号输入范围,采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远程监控,可以连接大多数地震前兆传感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台台站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通信故障的检查与处理。从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接口界面,阐述了地震前兆数字化公用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的检查及处理。地震前兆仪器通过现场总线与DSC-2型数据采集器连接,通过有线,无线调制解调器入网后实现地震前兆台网对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台站广泛使用的DSC-2和DSC-2A两种型号的数据采集器,对其常见的故障现象及分析处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就如何在复杂技术系统中确认故障点、数据采集器典型故障进行处理分析,相信对地震前兆台站维护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九五”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公用数据采集器存储空间过小的问题,对公用数据采集器的数据存储卡进行了重新设计。详细介绍了设计思想及其实现方法,并通过现场实验观测证明,新设计能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数据采集器网络通讯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过“九五”数字化改造,地震前兆台站的数据通信基本上采用有线信道实现。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地震台站的数据通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通过对数据采集器进行改造,不仅精度有了提高,而且也支持网络通讯和一些常用的服务。通过网络,仪器作为一个服务器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端软件进行访问。并对高精度数据采集器实现网络通讯进行了介绍,展示了通过多种客户端访问仪器、传输前兆数据、监控仪器状态和跟踪实时产出数据等等。希望这些试验能够为网络通讯技术在地震前兆仪器中的使用摸索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数据传输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斯高娃  陈勇 《内陆地震》2002,16(3):266-270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前兆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 ,实现前兆数据采集和管理的自动化 ,对新疆地震局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功能、数据采集原理、数据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 ,认为数字化观测技术为地震前兆数据的采集、传输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采用地震前兆跟踪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发现银川地震台水管仪记录的固体潮波形异常,判定为观测系统故障造成,利用固体潮理论值对比和潮汐因子等手段,对故障原因逐一排查,确定为DSC-2A型前兆数据采集器插口模块故障,并提出解决办法,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全国前兆台网‘九五’系统台站接入改造”项目的技术方案,即采用接入地震前兆通信协议转换器或更换“九五”前兆公用数据采集器方式将“九五”前兆仪器接入“十五”前兆系统,并详述了该方案的技术特点;介绍了方案的部署实施情况,测试平台运行情况以及通过对测试平台的监控而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并行运行结果显示,接入改造系统运行稳定,产出数据可靠.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丰富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余震活动的时一空扩展过程及分段破裂特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呈现有起伏的衰减,前期高频次,衰减快,后期衰减慢,持续时间长。在时间序列出现较强起伏的地震均集中发生在余震带北段,丽南段余震活动持续处于平稳状态。密集余震沿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呈窄条形展布330km,深度分布几到40余km。垂向余震带走向(NE方向)的地震深度剖面(NW向截面)和余震密集区图像呈现不对称的锲形分布。这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受力作用方式有关。余震区较强余震明显分为南段和北段。研究了较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及分段特征。给出强余震趋势的基本分析方法,地震类型判定,强余震趋势的阶段性估计效果,以及目前现场地震预报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together with volcanological and petrochemical data allow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ma feeding system of basaltic-andesitic to andesitic activity during the oldest and intermediat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Lipari Island (223–81 ka). A major magma storage zone is active during the overall investigated time span at depths of 22 km, close to the crust-mantle Moho transition, at which mantle-derived mafic magmas tend to accumulate due to neutral buoyancy conditions. Beneath central-type volcanoes (M. Mazzacaruso, M. S.Angelo, M. Chirica-Costa d’Agosto), a shallower magma reservoir is located within the upper crust at 5.5–3.5 km,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lithological discontinuity. For fissural-type volcanoes (Timpone Ospedale, Monterosa, M. Chirica), tectonic structures are suggested to influence further magma ascent and storage at mid-crustal depths (∼14 km), with no ponding at shallower levels. Partial crustal melting processes at the roofs of the deep magma reservoirs (∼17 km) are invoked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cordierite-bearing lavas beneath M. S.Angelo and M. Chirica-Costa d’Agosto volcanoes, which were active during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Lipari (105–81 ka). The generation of felsic anatectic melts in the lower crust could have created density and rheologic barriers to impede the passage of mafic melts and promote their ponding, with influence on the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Lipari volcano.  相似文献   

13.
北斗卫星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因其具有短报文通信功能,进行相应的软硬件开发,可以用于传输包括烈度在内的强震动台网观测数据.通过北斗卫星传输烈度速报的性能测试和在芦山7.0级大地震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对北斗卫星系统目前在强震动台网数据传输中的应用方式和效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Effective solutions to a global 3D visual system in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day, with the proposal of digital earth, digital city and digital community, and rapid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collection of spatial data, to a great degree, the traditional 2D GIS is promoted to Web and 3D GIS, which greatly challenges the capaci-ties of the system in transmitting and handling massive datasets. A great number of 3D GIS prototype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such areas as mine resource management, digital cities. However, appli-cation sys…  相似文献   

15.
"十五"建设的ELF台站均敷设ACF-4M型电磁仪,记录到多次地震前后的电磁异常变化,但该仪器没有实现自动化。本文介绍ELF仪器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以及原始数据转换的研制方案。由于ELF记录仪无法接入因特网,要远程触发ELF仪器必须有中间设备,首先远端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控制局域网计算终端,通过局域网计算终端运行SM27.exe工作程序来触发并通过相应程序实现数据的传输;将ELF记录仪采集到的时间序列信号(*.SBF数据格式)、仪器本身的参数信息和采集状态信息依据其编码规则转换成通用的数据格式导出,将计算的功率谱、阻抗、阻抗相位文件以优势频率或任意频率形成时间序列文件进行分析,提高ELF观测资料的应用效率,加快观测电磁数据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李强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7,17(3):30-3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在非线性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坚实的物理基础。把它应用到地应力应变学科中,为该学科在地震预报中闯出一条新路,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本文选用了徐叶、溧阳台近年来的体应变观察资料,着重研究了黄海6.1级、苍山5.2级及射阳4.6级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响应比均有不同和蔼的异常显示,异常反应的程度与震级的大小、台站与震中的距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MSA功率谱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该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经历了“趋势变化-扰动变化-发震期-恢复期”等发展阶段,以及“低频变化-高频变化-平稳变化-高频变化”等演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拉萨台地电场观测异常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与相关现象和机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完整反映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是具有一定客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2010年山西河津4.8级、2009年原平4.2级和青海6.4级地震前,山西形变台网在水管倾斜仪、伸缩仪和体应变观测资料中出现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总结震前形变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9.
采样数据长度对潮汐因子计算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福建省地下流体3个测点的水位资料,以提取M2波幅度为例,根据所选取采样数据长度的不同分别对提取出的M2波幅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2波幅度随农历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在小潮时几乎接近于零,且不同长度的采样数据的对比证明,以月尺度数据求出的M2波幅度最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四川地区1972年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挑选和分析,得到四川地区4级以上调制小震与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数据结果。在所发生的41组调制小震中只有14组对应发生了中强地震,这说明在四川地区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不是太好。但是,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地点间的距离对应相关却比较好,平均距离间隔为93.49千米;所对应的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7.5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