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介绍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是大熊猫物种演化史上的最后栖息地的缘由,论述了拯救大熊猫物种的关键是保护现存种群栖息地。在阐明山地结构模型的构建理念与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山地结构模型,阐述了大熊猫生态灾难与栖息地自然遗产保存技术,阐明了特种遗产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代表类型。  相似文献   

2.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关注的生态系统和价值最突出的自然遗产之一。夹金山脉既是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又是独特的风景区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提名。目前的以省级为主的多个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分别管理,已不能满足保护其突出的遗产价值的要求。作者提出从国家层面上,规划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国家公园统一整体管理该项遗产,以增强有效管理能力。然后讨论了夹金山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性与风景资源价值,论证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并从国际上关于国家公园的界定、中国国家公园的法律依据、国家公园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分析了国家公园管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汶川8.0级地震后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保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山山脉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区域之一。由于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处在南北地震带上,岷山山脉是大地震多发区与大熊猫栖息地重叠带。"5·12"汶川地震的高烈度区覆盖了岷山山脉北段大熊猫主栖息地的东部与南部,地震地面破裂带与极震区纵贯南段栖息地,导致北段主栖息地局部的严重地面破坏和南段栖息地大范围的严重地面破坏。通过调查汶川地震对栖息地的破坏情况,总结历史上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分析汶川8.0级地震对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程度,进而强调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重要性,提出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保护战略。建议在岷山山脉北段建立涪江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编制岷山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扩展提名文本与保护规划。建议在岷山山脉南段建立龙门山地震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施龙门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与地震断层遗址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4.
论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从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的典型地区、一大批重要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相对独立的大熊猫生态系统和相对完整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残存、独特的自然美遗产资料,分析了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在自然遗产保护上的重要性及其世界遗产价值,提出了遗产资料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的生计发展与栖息地的保护一直以来是栖息地面临的主要人地关系矛盾.汶川地震后,这种矛盾更迫切的表现出来.合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展示功能是缓解遗产地社区居民生计和遗产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特征进行介绍后,利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展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开发以大熊猫栖息重灾片区生态旅游为中心,周边藏羌人文旅游和汶川地震旅游资源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旅游格局,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四川大熊猫栖息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
夹金山脉珙桐谷遗产资源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珙桐谷是对以珙桐群落为突出景观的山地遗产资源的称谓。夹金山脉是全球最重要的原生珙桐分布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分、特有的珙桐森林景区。目前迫切需要探索珙桐谷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建立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珙桐谷国家公园,更好地保护与展示世界自然遗产。从珙桐群落的组成、珙桐谷遗产资源价值等方面讨论了珙桐谷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还需要精心规划与科学管理珙桐谷生态旅游,进而建立珙桐种质资源保存繁育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7.
基于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维度构建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变化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栖息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6年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数介于0.340 5~0.736 2,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大子系统中,压力系统与响应系统指数偏低,栖息地遗产旅游面临较大压力,相应的响应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栖息地是大熊猫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远比对大熊猫个体的保护更加重要,这是保护大熊猫必须采取的长远措施。以陕西省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确立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7个指标: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生长状况,竹子盖度,坡度和坡向,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所确立的7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对7个评价指标进行叠加,获得了洋县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分级图。得到了以下结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的东北部,不太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布在调查区的西部,并且自东向西逐渐变差。整体而言,调查区内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良好,适宜大熊猫的生存与繁衍。  相似文献   

9.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对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遗产边缘带范围内400家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受遗产保护影响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情况,并探讨边缘带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19.0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满意度群体特征;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遗产保护的影响,经济收入、工作和劳动条件、交通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是经济收入,最小的是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     
Q959.8200701082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giant panda’s habita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李军锋,李天文…∥山地学报.—2005,23(6).—694~701栖息地是大熊猫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远比对大熊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之一,距2008-05-12汶川大地震震中约30 km。此次里氏8.0级、烈度11级汶川大地震除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对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已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世界上和5.12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讨论分析了震区森林植被、竹类生长、地形、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多样性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和对大熊猫生存威胁潜在的可能性,多种环境因子受地震干扰的原理及现状,为开展震区森林生态学、竹木生长研究提供思路和保护与修复大熊猫栖息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现存数量不足1000头。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在饲养、繁殖、驯化大熊猫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让广大群众认识保护大熊猫的重大意义,培养市民对“国宝”的真挚感情,特开辟了“福州熊猫世界”,本文对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现存数量不足1000头。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在饲养、繁殖、驯化大熊猫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让广大群众认识保护大熊猫的重大意义,培养市民对“国宝”的真挚感情,特开辟了“福州熊猫世界”,本文对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可可西里地区是我国特有物种藏羚羊的栖息地,它经历了从“藏羚羊为可可西里地区的骄傲”到“藏羚羊成为国际濒危物种”再到“藏羚羊数量恢复、可可西里地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地区被列为国家公园建制试点”的过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变化为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强化社区参与在我国遗产旅游地中的有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是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忽视社区参与,将带来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重视社区参与,更能有效保护遗产资源并有利于目的地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立足我国遗产旅游地忽视社区参与所导致的问题,从社区参与在遗产旅游地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提出了遗产地社区参与的模式和思路,探讨了社区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耀华  杨柳  颜思琦 《地理研究》2013,32(2):369-379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空间结构入手探讨了"分散型村落"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概念及其空间布局分散、村落格局完整、主题载体连接、片区特色鲜明和整体价值突出的五大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对遗产地带来的不利于统一管理与统筹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类似"分散型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针对分散型村落遗产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不可分割性,提出了该类遗产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达到在保护村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众多村落遗产及历史村镇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既要严格保护珍贵的遗产资源,又要有效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岷山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地区,还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区域。本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运用图论分析法研究了岷山地区影响大熊猫生境的人类活动方式,以及这些影响因子相互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大熊猫生境的人类活动的66对组合中,47.0%的因子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其中89.2%的影响具有增大效应。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大效应,并占主导地位。旅游景点开发、公路建设、采矿、高压电线、农业开发、放牧、薪柴采集这些影响因子存在强连通性,它们会将其他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放大,加剧对大熊猫生境的不利影响,表明它们是影响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的主导人类活动。要想有效地保护岷山地区的大熊猫生境,就必须对这些主导人类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本研究还表明图论分析法有助于明确影响熊猫生境的主导和关键因子,它能为制定有效的大熊猫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运河遗产进行判别与登录,是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运河遗产基本特征与演变规律的揭示,则是深入认识运河遗产的根本要求。历史舆图直观地反映了古代运河及其沿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对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运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历史舆图在表达位置、距离、形状等地理空间要素时准确性较差,给大运河遗产的判别工作带来了困难。历史舆图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舆图新绘"的方式对区域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复原,从而直观地揭示出运河遗产的本质特征与演变规律,为运河遗产判别提供依据。并且,同步集成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现状遗存信息数据库也为运河遗产的评估、保护与管理等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平台与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农业景观旅游保护困局的反思(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对"文化景观"重新燃起兴趣需要从多维方式来解释。传统栖息地,人民和他们在特殊环境里的生活方式的价值改变过程是和与遗产地有关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引入密不可分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型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它强调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需要了解景观在时空上的动态性。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对标志性景观和传统社区的"动态保护"。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来理解这一交互过程对规划和保护可持续遗产景观至关重要。遍及全世界的各试点项目和案例研究都引起了关于遗产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旅游的至高无上作用的批判性反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能否受益于旅游产生的经济资源,需要基于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机会和预期,评估其战略政策和自上而下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