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苏联境内天山地区是全球内陆地震十分强烈的地区。该地区绝大部分区域呈高地震活动状态。 从50年代开始,苏联中亚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苏联大地物理研究所以及石油、地质、气象等部门就已协作开始大范围的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场综合研究,为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区划以及烈度区划图的编制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从苏联近年来的文献可见,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和大震短期预报研究进展显著。  相似文献   

2.
一、全苏地震分布简况苏联领土有20%受强震威胁,主要是在中亚各共和国、贝加尔断裂、远东堪察加和库页岛。此外,苏联和中国、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国的边界地区也常因邻国地震而遭灾害。苏联国内平均每2~3年发生一次6.5级地震,居住在地震带上的人口约为5千万。苏联地震台每年记录苏联境内地震3000~5000次,其中100~200次为有感地震。库页岛—堪察加地区绝大多数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底,但中亚各共和国一带平均每年有2~3次破坏性地震。近100年曾发生过二个8级地  相似文献   

3.
据塔斯社莫斯科1979年11月28日电,可以在一年半至两年前对八一九度(以十二度烈度表计)强震作出预报。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塔吉克斯坦地区(中亚)地壳中各种变化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是苏联最大的一个地震活动区,而对这一地区的观测却是打开中亚南部及其邻近地区构造变化之谜的关键。苏联学者提出在预报强震时要判定在10公里或更深处的地壳内发生的构造变化。现有的  相似文献   

4.
1991年5月3日至17日,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李大贵同志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科技代表团一行6人应邀分别访问了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和土库曼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受到了两地震研究所的热烈欢迎。 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的地震科技合作开始于1989年。此次新疆地震科技代表团访问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加盟共和国地震研究部门,进一步扩展了中苏地区间的地震科技合作,加深了双方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新疆与苏联中亚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征。双方都具有长期地震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同时又具有各自的优势。加强和不断发展这一交流与合作将会大大提高两地区地震研究水平和地震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5.
苏联地震预报研究及其实验场的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开展地震预报探索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并已在本国的地震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苏联对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工作可归纳为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至今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把测震学和地震前兆的观测作为重要内容。从第二阶段探索工作起,苏联便采取了实验场的方式,在中亚塔吉克共和国的加尔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场,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观测。特别是近年来固体物理(首先是断裂物理和力学)取得的成就以及电子技术在地球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为地震预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苏联地震活动区域分布和地震预报的历史,苏联地震预报体系与实验场,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实验场情况,以及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的主要成果和经验以及预报实例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苏联约有400个地震台站,其中有60个台站参加苏联全国 M≥3(个别地区为 M≥2.5)地震的速报服务。建立在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奥布宁斯克中心地震观测台基础上的服务中心负责整理各台站提供的汇报资料。该中心在震后两个半小时之内就能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间、震中坐标和震源深度(根据一系列台站地震图上纵波和横波初至时间)以及地震强度特征(里氏震级 M 和按国际1964年麦德维捷夫-施蓬豪艾尔-卡尼克12度烈度表标定的震中烈度)。速报服务的任务是向需要了解地震信息的20多个部门提供地震通报,其中包括苏联部长会议和各加盟共和国政府、苏联科学院地震和  相似文献   

7.
据塔斯社记者普里霍吉科报道,一个地震预报试验场已在地处高地震活动带的苏联中亚地区一个加盟共和国——土库曼建成。只有用高精度的大地测量仪器才能捕捉到地球深部的孕震运动,这是过去科学未掌握的现象,土库曼科学院通讯院士阿捷科夫博士发现了这种运动。捕捉孕震运动是预测地下风暴(地震)的一种全新方法的基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地震活动性主要是研究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方面的规律。一些学者对地震活动时、空、强方面的统计规律还作了不少研究。本文利用MAPSIS系统工具中GL值计算方法对云南地区(21°N~29°N,97°E~107°E)1972年以来21次MS≥6地震前三年GL值进行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该地区MS≥6地震前两年,在震中200 km范围内,3.0级以上地震活动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1);同时,MS≥6中强震前GL值空间扫描图象显示,GL值的高值区(GL>1)与未来MS≥6地震震中密切相关。因此GL值在云南地区MS≥6地震预报(特别是中期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古宾,根据几十年来对中亚地区(地球的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已发生过的地震所作的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在类型和范围都相同的活动地质构造内所发生的地震的类型也相同——其震源、能量、震动强度、重复率均相似。这个发现,可以明显提高划定地震危险区的范围和轮廓的精度,更加准确地预报出地震的强度和可能发生的灾难的其它参数。古宾和他的学生们很准确地预报了近些年来所发生过  相似文献   

10.
苏联中亚地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努列克水电站上建起了一套收集地震影响信息的装置。装在电站水坝上的测量仪网是与操纵台及地震仪器相连接的。以双圈形式覆盖努列克水库的自动地震台的信号都汇集到这里。学者们的注意力之所以被吸引到世界上最高的水坝上来,是因为这个水坝是建在强震区(十二度烈度表的九度区)。在这里,一年之  相似文献   

11.
吉尔吉斯共和国在中亚地区具有战略通道的作用,是中国通往中亚的门户和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吉尔吉斯共和国地震监测台网是"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项目的组成部分。了解吉尔吉斯共和国地震监测台站(网)的分布、运行情况,不仅对优化"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的布局,而且对提高中亚地地震活动性认知能力,提升该地区防震减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吉尔吉斯共和国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布局,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传输方式等,以期对我国"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项目的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合作发展更快。两国政府已决定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苏联中亚地区可以直接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这完全符合两国科学家的愿望。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苏联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于1988年12月6日在乌鲁木齐签定的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是这一合作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地震平静异常:M≥6.0、M≥6.5和M≥7.0地震平静时间分别达3.63年、8.29年和12.27年。通过对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M≥6.0、M≥6.5和M≥7.0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平静异常现象在川滇地区近100年来的地震活动性中是非常显著的。在M≥7.0地震平静时间大于5年的条件下,M≥6.0(1.0σ以上)和M≥6.5地震(1.5σ以上)平静异常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和重现性,可能是这类7级地震前一个重要或典型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塔斯社莫斯科5月19日电]题:强烈地震的迁移沿着中亚断层强烈地震的连续发生,这证明了关于地震震中从断层翼侧向中心迁移的假设。地震迁移的年速是一公里半到三公里。这就有可能判断地震活跃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苏联地球物理所的科学家尼科诺夫从这种假设的观点出发研究了  相似文献   

15.
在苏联境内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极强烈的地震。只要举出这些有灾害性的地震,如高加索1899年的阿哈尔卡拉基地震和1902年的舍马兴地震,土库曼1895年的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地震和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中亚细亚1887年和1911年的凡尔宁地震,以及1862年的贝加尔地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地震在广大的地区上引起了居民点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伤亡。  相似文献   

16.
卓钰如 《地震学报》1992,14(4):479-484
用多重反射 P 波的走时研究了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下部上地幔 P 波的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特征.其方法为用 WKBJ 法计算出70年代发生于中国大陆地区的7个大地震的 P波和 PP 波的理论地震图,而后求出其与观测波形的 PP 波减 P 波的走时残差.该残差值反映了震中至台站路径中点附近的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位于苏联中亚地区的俄罗斯高原,图兰高原及西伯利亚高原西部地区下面的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加拿大地遁的情况相近;而中国西北部的褶皱带及苏联的中亚褶皱系统,哈萨克褶皱带下面的上地幔的 P 波速度较低.表明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及陕西地区地震的集发现象,分别建立了地震集发段的灰色预测模型,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周缘Ms≥5.5级地震的下一集发段为1987年至1994年,陕西地区Ms≥4.0级地震的下一集发段为1990年至1995年。经内测检验,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地衣测量法就是用所测得到的地衣体的生长年龄来确定地衣所在的基物的年龄。实际上,在~(14)C样品难以采集,缺乏历史记载的地区,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因此,自从Beschel提出这个方法以来,在地质地貌学,考古学等研究中得到了许多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得到冰川学者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苏联学者A.A.Nikonov用地衣测量法在确定中亚地区地震年龄方面做了些工作,把这种方法用于地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1969年苏联地震学家在中亚加尔姆地区发现一系列地震前波速比的有规律变化后,美国、苏联、日本和中国地震学者先后提出了各种类型的膨胀——扩散模式来解释震前波速比的异常以及其它前兆现象。但是,有些震例没有波速比异常。有些大震震前呈大面积隆起和呈各种形态的形变;同时,地热升高,地下水位及水质的变化,水氡的升高与降低,重磁电  相似文献   

20.
对称为舒马金地震空区的阿拉斯加-阿留申弧的地震平静段新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未来20年那里可能要发生一次大震。阿留申群岛处于阿拉斯加半岛顶端的延伸部位,就象一条虚线那样散布着,同时亦位于世界上最活跃的消减带上。沿该弧曾发生过一些记录到的最大地震。该弧从苏联堪察加附近延伸到阿拉斯加大陆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沿海。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象9.2级大的一些地震及其余震已使阿留申群岛大部分发生破裂。然而,该弧的某些地段,包括苏联的科曼多尔群岛,美国的乌纳拉斯卡岛和阿拉斯加半岛南部的舒马金群岛周围地区,表明了过去一些大震(Ms≥7.75)的历史迹象,但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