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黄淮地区一次冷锋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地面加密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07年7月18-19日出现在黄淮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高空西风槽、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西南暖湿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强降水产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在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不稳定条件下,地面冷空气的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同时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引发了强降水的产生.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6年8月16-18日巴彦淖尔市出现一次致灾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自动站、卫星、雷达资料及ECMWF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漏报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移的短波槽叠加在暖区上空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是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移动缓慢,西南暖湿水汽输送加强,地面低压稳定少动,是本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条件;(2)高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为此次暴雨过程的发展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3)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的演变来确定中小尺度系统的位置、强度和发展趋势,以提前开展强降水等强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工作;(4)ECMWF预报场未报出短波槽东移,T639预报的短波槽位置偏南,预报员过度依赖数值预报产品是导致本次过程暴雨漏报的主要原因。ECMWF预报场偏弱,T639预报场偏离实况较大,间接导致了暴雨的漏报。  相似文献   

3.
周雪英  贾健  刘国强  仇会民  杨柳 《气象科技》2018,46(6):1201-12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7年4月14日("4·14"过程)和2017年5月1—2日("5·1"过程)南疆中部巴州地区强降水过程,探讨春季强降水天气动力学异同。结果表明:春季强降水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活跃,伊朗副热带高压向北伸展,地面冷锋活动,高低空为急流锋区配置背景中。水汽源地位于东经40°的阿拉伯海—里海附近,沿西方路径进入新疆,在有利风场条件下汇合至巴州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干冷空气多方向侵入增强春季降水强度。主要差异在于"4·14"过程是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北跳、影响系统西风带短波槽、冷空气西方路径,"5·1"过程则是极锋急流与副热带西风急流汇合、深厚长波槽系统、冷空气西北路径;"4·14"过程是典型急流锋区降水伴有对流性降水,强降水发生时形成两支次级环流圈,3股干冷空气从不同方向向中低层气旋性环流附近汇合激发了另一支低层中尺度次级垂直环流圈的建立;"5·1"过程是典型急流冷锋降水,高空干冷空气在垂直方向向下入侵触发和增强冷锋降水,形成了一支完整强大的次级垂直环流圈造成巴州大范围的系统性降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海52个地面气象站小时降水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使用K-means聚类法和合成分析方法,将青海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环流形势配置划分为西风气流型、副热带高压型和高原低涡切变型。结果表明:(1)青海短时强降水发生在95°E以东地区,中心在东南部;主要出现在5-9月,8月最多,7月次之;每日17:00-2:00(北京时)出现站次多。(2)西风气流型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和平直西风短波槽,高低空风垂直切变引起的动力不稳定导致短时强降水发生;副热带高压型是以低层偏南或偏东暖湿气流引起的热力不稳定造成短时强降水;高原低涡切变型是高原加热及弱冷空气活动使得低层锋区加强触发短时强降水。(3)合成分析表明:对流层高层的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对流层中低层的短波槽、冷式和暖式辐合切变线,偏南暖湿气流,高原加热场等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4)来自印度季风低压偏南方向的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南方向的水汽、西风带高空槽西北方向的水汽在青海东部形成水汽辐合区,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6.
“7.28” 渭河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和地面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对2010年6月23-24日黔东南州全州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退,高原短波槽与山东低涡槽叠加及中低层低涡切变是造成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建立及长时间维持为本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所产生的动力场的耦合作用及大气不稳定能量长时间维持,是暴雨、大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5年7月8~10日清江流域连续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高低空急流的优势配置、高空急流右侧强辐散场的存在,副热带高压稳定于我国东南沿海,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境背景;(2)雨团滞留和经过区域正是暴雨发生区域;(3)低层垂直风切变可使回波加强而产生强降水;(4)雷达回波中“逆风区”对于暴雨识别及暴雨落区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卫星雷达资料等多种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以及环境条件等多个角度对恩施州2016年6月19—20日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此次过程是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的稳定环流形势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配合西南涡和高低空急流发生的,副高的阻挡作用导致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其位置偏南导致降水主要分布在恩施州南部;列车效应致使混合型回波不断在鹤峰经过,结合较高的降水效率,是导致本次累积降水较大的直接原因;逆风区对恩施州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中低压对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在有利的天气尺度抬升条件下,热力、水汽、动力条件是此次降水过程具有强对流特征的根本原因,地形也为此次降水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3年7月12日-13日临汾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以及雷达图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低层暖湿切变以及强的不稳定层结产生的;高空急流的维持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雷达反射率图中,暴雨和大暴雨落区强回波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3.2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模拟结果,着重分析产生此次暴雨的动力、热力条件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高、中、低层系统配置下,由高空冷涡带动干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在华北地区上空交汇而形成;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产生了动力场的耦合作用,形成深厚、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大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条件;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暴雨强盛时期,650h Pa以下大气表现为对流不稳定,此时华北地区上空的K指数35℃,强降水时段出现在K指数梯度明显增大的过程中;对流层高层的干冷空气不断侵入触发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强降水发生在低层暖平流向上抬升、高空冷平流向下侵入的时段。  相似文献   

14.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峰 《气象》2008,34(2):18-24
利用常规资料和WRF模拟结果分析了2007年4月17日发生在广州白云机场附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发生于高低层系统有利配置、南海季风涌活跃和低空急流等低层系统加强使得华南地区具备充足水汽和不稳定条件的环境中.热力作用、地形和锋面的抬升作用促使冰雹和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生成和发展.数值模式输出的局地强降水和雷达强度回波等产品对保障航空安全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6月19日夜间到20日早上.河池市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新一代雷达产品资料对这次暴雨进行多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为此次强降水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中高层的西南气流以及低空急流将孟加拉湾和北部湾海面水汽不断往北输送,为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新...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C卫星云图和鄂尔多斯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2月20—21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在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中,高空槽、低层切变线与低空急流配合地面倒槽产生的;高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低层700h Pa低空急流源源不断的将南海水汽输送至河套地区上空,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水汽条件;卫星云图上显示,强降雪主要发生在明亮密实的盾状云区,高低空急流与云区一一对应;雷达回波强度整体偏弱且稳定,但持续时间近12h,长时间的停留是此次暴雪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回波顶高度基本位于6km以下,低层有暖平流进入,反映出此次降雪过程为稳定的层状云降雪。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探空和雷达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CMWF-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雅安地区2020年8月29~30日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配合下的低纬环流对此次暴雨天气的低层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850hPa偏东风低空急流的建立触发了强对流的产生,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强降水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和喇叭口地形的共同影响在雅安东部地区形成了稳定的低涡,并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地区稳定少动,从而导致了此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8月3—4日唐山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是500h Pa贝加尔湖以南低槽与河套短波槽东移合并引起的,850h Pa切变线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台风外围暖湿气流输送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水汽来源,低层充足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维持暖湿、中高层干冷入侵增加了大气不稳定能量,是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低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高空急流抽吸、通风作用维持强对流发展;卫星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对对流单体,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对低层辐合线有很好的识别,对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商洛多普勒雷达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4年7月28日发生在商洛局地性较强的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暴雨过程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为短波槽、副热带高压与热低压。低层850hPa副高西侧暖湿气流北上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中高层涡旋运动增强带动低层上升运动发展加强,为对流天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短波槽后西北干冷气流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形成不稳定层结,加之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加强,CAPE值及低层湿度显著增大,抬升凝结高度与自由对流高度降低,因此在较低的抬升条件下,触发了此次对流性天气。卫星云图和雷达图上表现为中尺度系统,生命期短,发生发展速度快。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云团强中心西北侧TBB梯度大值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FY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桂平市区域性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边线、高空槽、急流扰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系统的高低空配置、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等与降水时段和落区相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稳定少动,持续时间长,更容易出现降水落区集中,强降水范围大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