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中国内陆盐生荒漠两种盐生植物的种子萌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利  张希明 《中国科学D辑》2006,36(Z1):103-109
试验研究了温度、盐分对两种盐生植物囊果碱蓬和里海盐爪爪种子萌发的影响,并比较了两者种子大小和种子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囊果碱蓬种子能在低于10℃甚至0℃左右的低温下萌发,且适宜温度范围较宽,在0.7 mol/L NaCl溶液胁迫下仍有近50%的种子萌发,自然条件下保存一年后种子活力丧失80%以上;里海盐爪爪种子适宜在20~30℃的温度下萌发,0.3 mol/LNaCl溶液即能完全抑制种子萌发,但随着盐胁迫的减轻,种子能恢复萌发,且总萌发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自然条件下其种子活力能保持一年以上.囊果碱蓬种子重量为里海盐爪爪的8.5倍,而里海盐爪爪单株种子数量是囊果碱蓬的20倍以上.结果显示囊果碱蓬主要利用当地早春稳定性的积雪萌发,是具有地带性特征的盐生植物类型;里海盐爪爪利用春夏季不稳定的降水或其他水分条件萌发,大量的小种子和可能存在的永久种子库为其适应于不稳定的水分条件提供了保证,它是具有非地带性特征的盐生植物类型.在盐渍生境中两种植物具有不同的萌发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盐胁迫对3种荒漠盐生植物苗期根系特征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过程的关联主要是通过根系实现的,但根系却是最不被人们了解的植物器官.根系吸收功能的发挥与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等相关,而且,在逆境下植物能够感应外界胁迫,并能通过自身的调节系统,使之在生理和形态上发生适应性反应,以增强在胁迫条件下的生存机会.在水培条件下,针对梭梭、囊果碱蓬和钠猪毛菜3种荒漠盐生植物,研究它们苗期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盐分可以促进3种盐生植物生长,但较高浓度的盐抑制其生长,特别是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大.在同样盐浓度下,钠猪毛菜的生长最快,生物量也最大.在盐分浓度较低时,3种盐生植物的主根长和总根长都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囊果碱蓬增加的幅度较大,但高浓度的盐会抑制根系总长度的增加,其中囊果碱蓬较梭梭和钠猪毛菜抑制的程度轻.盐分对3种植物的根系平均直径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有减小的趋势.在水培条件下,梭梭和囊果碱蓬的根系上、中、下部分布的较均匀,而钠猪毛菜的根系中部比上部和下部有显著的增加,盐分对每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没有显著的影响.3种植物的根系活力都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分浓度较低时增加的不显著,但到高浓度时增加的显著.实验结果显示:梭梭的耐盐能力较其它两种植物差,囊果碱蓬的耐盐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过程的关联主要是通过根系实现的,但根系却是最不被人们了解的植物器官.根系吸收功能的发挥与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等相关,而且,在逆境下植物能够感应外界胁迫,并能通过自身的调节系统,使之在生理和形态上发生适应性反应,以增强在胁迫条件下的生存机会.在水培条件下,针对梭梭、囊果碱蓬和钠猪毛菜3种荒漠盐生植物,研究它们苗期在不同盐浓度条件下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盐分可以促进3种盐生植物生长,但较高浓度的盐抑制其生长,特别是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大.在同样盐浓度下,钠猪毛菜的生长最快,生物量也最大.在盐分浓度较低时,3种盐生植物的主根长和总根长都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囊果碱蓬增加的幅度较大,但高浓度的盐会抑制根系总长度的增加,其中囊果碱蓬较梭梭和钠猪毛菜抑制的程度轻.盐分对3种植物的根系平均直径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有减小的趋势.在水培条件下,梭梭和囊果碱蓬的根系上、中、下部分布的较均匀,而钠猪毛菜的根系中部比上部和下部有显著的增加,盐分对每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没有显著的影响.3种植物的根系活力都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分浓度较低时增加的不显著,但到高浓度时增加的显著.实验结果显示:梭梭的耐盐能力较其它两种植物差,囊果碱蓬的耐盐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获得青海湖嗜盐菌种质资源,构建种群系统发育树和确定种群进化定位.采用高盐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分离从20份青海湖水样中获得35株青海湖嗜盐微生物.耐盐梯度实验表明:水体中以中度嗜盐菌为主,约占62.85%,轻度嗜盐菌约占22.85%,非嗜盐菌与耐盐菌约占14.28%.青海湖中度嗜盐微生物能在10~45℃,pH 5.5~11.0的范围内生长,与地区盐碱化环境相关,具有嗜盐兼嗜碱微生物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滨里海中区块地震时间剖面上,因高速盐丘的影响,盐丘下伏地层存在上拉现象,造成视觉上的假构造,给解释成图带来困难,也影响着钻探的效率.目前人们用变速成图和深度偏移的方法尚没能完全消除假构造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盐丘本身的速度不易精确刻画.在国内,因盐丘地质现象较少,识别盐下真假构造研究工作较少开展;而国外,也只是在最近几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实用之后,才有了一些研究进展.本文使用模型正演的方法,统计盐丘的平均层速度及其它各层的VSP或测井测量速度制作模型,找到了时间剖面上盐丘厚度与盐下地层向上拉伸量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识别确认了2个盐下真实构造、3个盐下假构造和2个可能真构造;其成果也已用于叠前深度偏移及构造成图分析等方面,并成为以后在类似地区的有效勘探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在下二叠统孔谷阶沉积了巨厚的盐岩层,由于盐层速度与围岩的速度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下伏地层在时间剖面上存在上拉现象,形成了一些假构造圈闭或者使构造幅度发生变化,成为勘探陷阱.本文针对中区块盐下构造识别的难题,分析含盐盆地速度特征和盐下构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正演模拟、基于地震叠加速度谱的变速成图和叠前深度偏移的识别方法.综合识别结果,并相互对比验证,最终消除盐丘造成的构造假象,有效识别了盐下构造,主要目的层的平均深度误差只有1%左右.上述方法对于解决含盐盆地地区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区的构造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全球陆地区域的降水量及其空间/时间分布模式将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将对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干旱地区的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2003至2004年在内蒙古羊草草原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初步探讨了水分胁迫对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和水分是影响该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9月)的光合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因子.在土壤水分适宜条件下,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大(Q10=2.0),而当土壤含水量降低时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降低(Q10=1.6).高温和干旱会显著降低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力.生长季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模式的不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候有明显的影响,在2003年6月初生态系统就开始净吸收CO2、在7月初出现最大净生态系统CO2吸收量,而因随后发生的干旱和高温胁迫使其在8月就提早进入休眠期;2004年春季的严重干旱导致生态系在7月初才开始净吸收CO2,并在降水丰沛气温适宜的8月出现最大CO2吸收量,水分胁迫导致该草地植物生长发育比2003年推迟1个多月.观测结果显示该草地生态系统在2004年5~9月比2003年同期多吸收30 g CO2·m-2.我国温带草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要准确估算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长期联合观带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在不同生长期的藻细胞密度、粒径、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以及比吸收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440、675 nm处吸收系数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两种藻在光照强度为50μmol/(m2.s)条件下,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及吸收系数值相对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藻类特征波段440、675 nm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藻细胞密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类吸收系数存在着幂函数的关系,而线性关系能更好的说明藻细胞密度与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光照强度及培养时期,藻类比吸收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光强增加比吸收系数呈上升趋势.铜绿微囊藻440、675 nm处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斜生栅藻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体现了不同藻类由于色素组成及比例差异其色素包裹效应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的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进行400~700 nm波段积分,得到了两者在5、50及100μmol/(m2.s)不同种光强下的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44、0.0134、0.0160,0.0086、0.0088、0.0105 m2/(mg Chl.a),铜绿微囊藻比吸收系数明显大于斜生栅藻.  相似文献   

9.
王瑞  何亮  张萌  曹特  张霄林  刘颖  倪乐意  葛刚 《湖泊科学》2021,33(5):1315-1333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众多淡水水体的扰动、污染,我国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的种群规模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明确苦草属植物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因素,阐明苦草属植物退化的原因,是保护和恢复该属植物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了影响苦草属植物萌发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挖掘文献中的数据,对重要环境因子与苦草属植物萌发和生长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涉及苦草(V.natans(Lour.) Hara)的研究较多,而涉及刺苦草(V.spinulosa Yan)和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 Makino)的研究较少;(2)苦草属植物种子的萌发受到温度、光照强度、水深、掩埋深度、基质情况和储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3)苦草属植物生长受到光照强度、水深、水体营养水平、底泥营养水平、底泥有机质和动物牧食等因素的影响;(4)其他条件适宜时,苦草和刺苦草种子在20~30℃都保持较高的萌发率(均值 50%);(5)苦草种子萌发率随着掩埋深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6)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随水深增加而下降;(7)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着氨氮浓度增加而下降;(8)水体和底泥中高含量的总氮和总磷对苦草属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生长导致的遮光,而不是直接毒害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苦草属植物萌发、生长参数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定量研究,更好地服务于该属植物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培养下莕菜(Nymphoides peltata)生长与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娴  陈开宁  黄蔚  杨鑫 《湖泊科学》2013,25(4):545-550
以太湖东山与西山之间水域的莕菜根茎为实验材料,在室内分别进行3种温度(28、30、32℃)处理,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分别测定3种温度处理下莕菜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并且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法进行拟合,得到相关参数.结果表明,3种温度下,莕菜的光合能力大小顺序表现为30℃>32℃>28℃,羧化效率为32℃>30℃>28℃,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为30℃>28℃>32℃;28、30和32℃下的单位叶片生物量分别为0.0019±0.0002、0.0021±0.0003、0.0020±0.0003 g(DW)/cm2,叶片及其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0℃>28℃>32℃,但差异不显著;30℃下的根、茎干重显著高于另外2个温度下的.在低于30℃的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莕菜的光合能力均明显升高,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而当温度超过30℃后,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在适宜温度范围内(<30℃),小幅度的升温(2℃)产生了显著的积温效应(200℃.d),促进了莕菜的生长.因此推断,1998 2006年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升高约1.0℃的现象对近年来太湖莕菜的大面积扩张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中、西段及邻区中、下寒武统广泛发育盐岩层系.本文通过地震和钻井资料综合解释和分析,发现这套盐岩层系形成时代老,埋藏深度大,流动聚集幅度较小,厚度分布不均匀,它们作为区域滑脱层对该区盐上古生界构造变形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形成一系列含油气圈闭构造.同时,由于寒武系盐岩层系提供的优质盖层和封闭条件,大大提升了该区盐下震旦-寒武系目的层系的油气勘探价值.研究表明,该区中、下寒武统盐相关构造主要包括盐枕构造、盐滚构造、盐(上)背斜构造、盐刺穿构造、盐拱-盐上断块构造组合、基底断裂-盐背斜构造组合、基底断块-盐丘构造组合、盐岩滑脱-断层相关褶皱组合、基底断块-盐拱-盐上叠瓦冲断组合.这些盐相关构造的形成演化和变形机理主要受控于基底断裂作用、挤压缩短作用、塑性流动聚集作用、上覆层系重力作用和盐上层断裂滑脱作用等,盐相关构造主要沿基底断裂或断块构造带成排成带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在矿产资源形成中存在普遍、意义重要,有机油气煤和无机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矿)的深层原因即为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本文在Ⅲ型低熟烃源岩中加入碳酸铀酰溶液的条件下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以探讨油气生成过程中无机铀所产生的影响.生烃实验结果揭示,铀的参与,可使烃源岩中烃气产出率有所提高,总气量增加,产出的总烃量(重量或体积)增加;并可降低烃源岩生烃门限温度,在相对较低温阶段生成液态烃.铀可使产物中饱和烃增多,促使低分子量烃类产生,从而使CH4的产出量提高,生成的烃类的干气化程度增加.铀可能是未熟-低熟油气生成可能的无机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0.4~5.0GPa和室温~500℃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aCl-H_2O体系是地质上最基本的二元系.对高压(>0.5 GPa)下NaCl溶液电导率测量很少.测量了0.4~5.0 GPa和室温~500℃时 0.01 mol/L NaCl溶液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在 0.4 GPa下,0.01 mol/L NaCl溶液的电导率为 Quist和Marshall(1968)的结果吻合的较好.NaCl溶液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压力≤1.5 GPa时,随压力升高变化很小.当压力在 1.5 GPa以上时,NaCl溶液的电导率随压力升高迅速增大.高压下电导率随压力的迅速增大可能在许多地质过程(如热液条件下的矿床形成)以及其他领域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湿地植物生活型与生态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植物生活型和生态型可以深刻解析植物群落结构和其环境的关系,对研究植物群落的发生、发展以及演替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洞庭湖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生活型及生态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植物主要生长型为草本植物,其次为藤本植物,木本类植物缺乏;生活型主要为一年生植物,其次为地下芽和地面芽植物,高位芽和地上芽植物最少.在不同典型群落中,高位芽和地上芽植物在不同群落中所占比重随着高程的递增而增加,且相同生活型在不同群落中所占的比重也随高程的递增而增加.植物生态型构成中,水分生态型以湿生植物为主,土壤pH值生态型以中性土植物最多,光照强度生态型以阳性植物为主,淤积生态型以非淤积植物最多.洞庭湖湿地不同高程典型植物群落生态型组成为:阳性、旱生、中生、碱性,中性、非淤积型植物主要分布于高、中程区,淤积植物主要分布于低程区;阴性、耐阴性、酸性、碱性、非淤积型植物随高程的递增而递增.在洞庭湖湿地,能同时适应洪水和泥沙淤积胁迫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占比例较高.水分是决定不同植物生态型分布的关键因子,在湿地高程区分布的物种更多,植物生态型更丰富.  相似文献   

15.
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季节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网络(ChinaFLUX)的组成部分,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进行了长期观测.本研究集中探讨了千烟洲人工林2003年和2004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CO2交换量(GEE)的季节变异特征及其源汇状况与强度.研究结果表明(i)NEE,Re和GEE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密切相关,冬季和干旱期量级较低而夏季量级较高.(ii)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是控制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NEE,Re和GEE季节动态的主导因素.光照是控制NEE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着NEE,但水汽压差对NEE的影响作用更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干旱胁迫会造成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吸收的适宜温度范围明显降低.温度和降水的协同作用共同控制着Re.(iii)2003年和2004年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NEE,Re和GEE分别为-387.2和-423.8g C·m-2,1223.3和1442.0 g C·m-2,-1610.4和-1865.8 g C·m-2,这表明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碳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浓度(0.005、0.01、0.025、0.05和0.1 mg/L)菲暴露96 h后,对斜生栅藻的生长、自由基含量、抗氧化系统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影响.结果表明,0.01 mg/L菲开始对藻细胞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在此浓度下电子自旋共振检测到的自由基信号(g=2.0033,幅宽10.15 mT)显著增强;在浓度设置范围内,超氧化物酶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被显著诱导,显示出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机制.谷胱甘肽和MDA含量均在0.025 mg/L时被显著诱导.这说明斜生栅藻对菲暴露比较敏感,0.01 mg/L即已显示胁迫效应,自由基的诱导是斜生栅藻产生损伤的重要原因,藻细胞的生长量是比较敏感的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对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菱角(Trapa incisa) 6种水生植物根系小分子量有机酸(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LMWOAs)分泌差异性及其对环境胁迫(温度、缺磷和高铵态氮)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证实6种受试植物根系分泌LMWOAs组成和含量具有明显的物种差异性;其中,甲酸、乳酸和草酸为主要有机酸温度可显著影响水生植物根系LMWOAs分泌量而对种类影响不大,高温(30℃)刺激莕菜根系LMWOAs分泌量增加,但却明显抑制苦草和菖蒲根系LMWOAs分泌; 25℃时马来眼子菜、芦苇和菱角根系LMWOAs分泌量最多缺磷和高铵态氮胁迫均会显著影响水生植物根系LMWOAs分泌量和种类缺磷胁迫促进苦草、菖蒲和莕菜根系LMWOAs分泌量增加68.68%、55.30%和257.82%,并刺激乙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分泌;而缺磷胁迫可导致马来眼子菜、芦苇和菱角根系LMWOAs分泌量降低38.72%、13.79%和58.99%,且乳酸、甲酸和丁二酸分泌完全被抑制;这表明苦草、菖蒲和莕菜三者能较好的适应缺磷环境高铵态氮胁迫下苦草根系LMWOAs分泌量和种类增加明显;而其余5种受试植物在高铵态氮胁迫下根系LMWOAs分泌量被明显抑制,尤其是乳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水生植物分泌LMWOAs特征差异性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耐逆境胁迫能力,本文结果将为水生植物生态修复机理和实践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植物生理特点和形态适应性的角度分析气候环境对植物有机体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13C)的作用机理,是运用有机体?13C进行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基础.C4植物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作物,其炭化种子易获取、可鉴定到种,?13C可靠性强,是古气候研究的潜在理想材料.通过采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境现代栽培粟、黍,分析其?13C与环境要素(包括纬度、海拔、全年和生长期的温度、降水量、水分有效性(P/Ep)、湿度等)的关系,结果显示粟?13C值仅与纬度(光照)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6),光照对粟?13C值的影响占21%,其他气候要素对粟?13C值未产生显著影响,粟?13C值不适用于提取气候因素信息;黍?13C与生长期降水量(Pg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Pgp对黍?13C的影响程度达到56%.解析黍作物生理特性和形态调整的作用机制,显示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黍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是通过气孔因素实现的,因此黍?13C能够较好地记录作物生长过程中降水量状况,在古气候定量重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温度是控制烃源岩有机质生烃的主要因素,构造-热事件下的高温作用对烃源岩的增熟和生烃历程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地质分析和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火山岩年龄数据分析认为,下扬子中生代存在印支期(T_3-J_2),燕山期(J_3-K_1)构造-热事件,沉积盆地达到最高古热流的时间大约为130~110Ma.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热史反演结果揭示句容地区最高地表古热流达到~94mW·m~(-2),泰兴地区为~78mW·m~(-2),热事件的强度由西至东减弱.基于EASY%Ro模型的生烃史正演结果揭示:寒武系烃源岩在常州地区主生气期为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末,在句容、泰兴地区主生气期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由于T_3-J_(1-2)前陆盆地沉积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热事件的双重作用,海相烃源岩有机质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高古地温.虽然K_2-E期间在句容、泰兴和常州部分地区具有一定的沉降幅度,甚至使得部分地区海相烃源岩的埋深超过早期的埋深,但由于K_2以来大地热流降低,海相烃源层地层温度却低于早期的地温,有机质未能普遍进一步增熟生烃,即这些地区不存在大面积的二次生烃.  相似文献   

20.
张萍  李哲  王胜  郭劲松  肖艳  刘静 《湖泊科学》2015,27(3):459-465
水华鱼腥藻是常见的有害水华藻种,但其在磷、光强、温度等生境要素协同作用下的生长动力学鲜见报道.本研究在Lehman模型、Steele模型基础上,设置8个PO3-4-P梯度:0、0.1、0.2、0.5、0.75、1.0、2.5、5.0μmol/L,4个温度水平:15、20、25和30℃和4个光强水平:1000、2000、3000和5000 lx,采取单因素实验方法进行水华鱼腥藻室内纯培养.Monod模型表明水华鱼腥藻最适生长温度和光强条件分别是20℃和3000 lx,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半饱和常数(KS)分别为0.447 d-1和0.081μmol P/L;分别用Lehman模型和Steele模型模拟水华鱼腥藻μmax在不同磷浓度下对连续变化的温度和光强的响应,Lehman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水华鱼腥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1.22±0.98℃,μmax和KS分别为0.421±0.011 d-1和0.055±0.009μmol P/L;Steele模型结果表明μmax和KS分别为0.461±0.010 d-1和0.051±0.009μmol P/L,水华鱼腥藻最适生长光强Ik为2650.93±88.19 l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