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3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IKN)宣布,日内瓦时间3月30日13点06分(北京时间19点06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7TeV)的两个束流对撞成功2010年3月30日这次成功的、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对撞,标志着大型强子对撞机拉开了粒子物理新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小镇Bath位于伦敦西面约两小时车程,纪念馆位于镇内一条窄窄的车路上,毫不起眼(图1)。地面一层重点是赫歇尔1781年发现天王星时使用的6.2时口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复制品(图2),客厅中有赫歇尔的铜像(见图3)和生前用过的乐器,土库陈列了他当年磨镜用过的工具(图4)。步行而出是一个细小雅致的后花园(图5),是他做观测发现天王星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欧洲计划在2009年发射“赫歇尔”(Herschel)空间望远镜,其镜片直径达3.5米,远超哈勃空间望远镜(镜片直径为2.4米),它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空间望远镜。威廉·赫歇尔是18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仅发现了天王星,还开创了恒星天文学,他研究并假设(某些)星云是由恒星组成,提出著名的恒星演化学说;他不仅在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足迹,而且是当时最伟大的观测天文学家,为恒星天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天文学史上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4.
高新华  陈力 《天文学报》2011,52(4):265-274
利用斯隆数字巡天(SDSS)第8次释放数据(DR8)的恒星光谱数据及2MASS(Two Micro All Sky Survey)近红外点源测光数据研究著名的疏散星团NGC 6791,得到该星团的视向速度与金属丰度分别为Vr=-46.4±0.2 km·s-1和[Fe/H]=0.32±0.11dex.利用星团中红团簇巨星作为理想"标准烛光",结合2MASS近红外点源测光数据计算了该星团的绝对距离模数为(m-M)0=13.02±0.08 mag或4.02±0.15 kpc.与其他研究者给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金属丰度、视向速度及绝对距离模数都符合得比较好.主要结论有3点:(1)NGC 6791是个极度富金属的星团;(2)在SDSS的光谱分辨能力以内,分离出的87颗团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金属丰度差异;(3)得到的距离模数对年龄、金属丰度及尘埃消光不敏感,是一种可靠的间接测量.  相似文献   

5.
NASA的雷区     
在世界上最大的空间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有三件事是万万不能做的。艾伦·斯坦恩(Alan Stern)做了其中一件,于是为此付出了代价.2008年3月,他突然提出辞去美国宇航局科学副主管职务。  相似文献   

6.
首先引入“天体力学(Celestla]mechanics)”这一术语的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巨匠拉普拉斯。他的全名为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marquisdeLaplace),因研究太阳系稳定性的动力学问题而被誉为法国的牛顿和天体力学之父。他和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以及勒让德(Adrien—MarieLegendre)并称为“三L”。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9日临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亨维尔发生了一场流星雨,其中比木星和金星还要亮的火流星就有二三十颗,有几颗甚至还能够照得出人影(见图1、图2)。比尔·库克(Bill Cooke)一觉醒来,大吃一惊!他和其他人一样,酣睡中什么也不知道。不过,他的全天监测照相机却记录下了整个事件。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意大利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1582年(明万历十年)来到澳门,次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抵达北京,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去世。他在中国传教、生活了二十八年,将许多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知识传译到中国。  相似文献   

9.
截至1998年6月18日,查尔斯·尤尔斯(CharlesW.Juels)(1944~2009年),这位退休的物理学家兼天文爱好者使用他的口径25厘米反射望远镜已经完成了对43颗小行星的观测。这些小行星都非常遥远、暗弱,亮度在12等到16等之间。捕捉它们需要电荷耦合器件(CCD)照相机曝光1分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NOAA-10,11两颗气象卫星1989年5月至1990年4月的云图资料,在作等经纬度投影处理和定标,定位订正的基础上,利用红外域值方法,对东经99°—104°,北纬23.5°—28.5°云南区域内31个天文台址侯选点的云量进行了统计和计算,得到几个云量最少的候选点。此外,我们还对卫星云图CC≤3的晴日晴夜和三十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CC≤2的晴天数作了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云图和地面资料综合分析表明:(1)永仁的俄尼刀博,姚安的老官山,元谋气象区的白露,祥云的大营后山,宾川的小鸡山,华坪的蘑菇山,宁蒗的他尔布子都是较理想的候选点。(2)俄尼刀博,老官山和白露可用夜(CC≤3)预计可超过250夜。因此应列为下一步选址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海尔—波普彗星喷流的一次成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天文台余山观测站1.56m望远镜于1996年9月23日北京时间19点40分拍摄了海尔-波普彗星的CCD图象。使用的滤光片是R,露光时间为45s。经过偏流(bias)、暗流(dark)以及平场(flat)改正的图象上可以看出彗核附近有5条喷流,但是并不十分清楚(见图1)。这主要是由于喷流叠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德尔他-2火箭发射了第一个专门用于寻找系外类地行星的空间望远镜——“开普勒”(Kepler)。65分钟后,它进入了距地球大约721千米高的预定轨道,并将在这一轨道试运行两个月,随后正式开始执行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13.
长蛇座中的旋涡星系M83(NGC5236)最早是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1713~1762年)于1751~1752年间在好望角发现的。他首先指出:它是一个"没有一定形状的小星云"。拉卡伊1713年出生于吕米涅,早年丧父,靠奖学金在一所神学校学习,他的拉丁语散文写得萧洒飘逸,后被授与神父职务并成为国立第四学院的教授,在那里被引荐给雅克·卡酉尼(巴黎天文台负责人),拉卡伊深得卡西尼赏识,后来成为卡西尼天文测地研究中的得力助手。拉卡伊曾任巴黎马藤林学院的教授,他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在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天文学家的巴伊、拉朗德等…  相似文献   

14.
1597年3月15日,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在汶岛做了最后一次天文观测,就永远告别了他曾经生活工作过二十一年的传奇小岛。第二年,他完成了《新天文仪器》(Astronomae instauratae mechanica,1598)一书,用文字和插图,记录了曾在汶岛天堡和星堡两座天文台中使用过的17件天文仪器。其中有一幅关于墙式象限仪的插图。墙式象限仪是第谷最常用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它安装在一面正南北向的墙上,黄铜制成的四分之一圆周,半径超过6英尺,刻度精确到10”。圆弧上装有一个观测天体用的瞄准器,左侧(南面)墙壁上有一个观测孔,瞄准器正是通过这个观测孔来观测天体的高度。圆弧内,第谷在象限仪旁,手指观测孔,脚下趴着忠实的猎犬,他身后墙上壁龛里,陈列着一个精巧的天球仪,壁龛两旁,分别挂着赞助人——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ckII)和王后索菲亚(Sophia)肖像。  相似文献   

15.
开普勒及行星运动三定律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生于德国南部一个小镇——威尔。他是七个月的早产儿,从小体弱多病,四岁时的天花在脸上留下疤痕。他的父亲早年弃家出走,母亲脾气很坏,他14岁时出了一场天花,从此眼睛受到很大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两位美国天文学家治罗·沙普翻(Harloy Ghapley,1885-972)与希伯·柯蒂斯(Curtis Heber Doust,1872—1942)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科学院,就字宙尺度.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包括他仍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这次辩论。开启了一个叫做“星系天文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卡尔·蔡司公司的诞生史 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是一家制造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德国企业。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光学家卡尔·蔡司(Carl Zeiss,1816—1888)。1846年,时年30岁的卡尔·蔡司在德国的耶拿市建立了一个精密光学仪器加工厂,并于1847年生产出了他的第一台显微镜。  相似文献   

18.
本对1984年4月-1985年4月在南京紫金山山上大人卫测点,用积分多普勒观测的二维单点定位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卫星来自SE、SW、NE、NW四个象限获取的资料,分别进行了归算和处理,结果精度如下:σφ(SE)=3.7m,σφ(SW)=4.2m σφ(NE)5.1m,σφ(NW)=6.5m σλ(SE)=4.9m,σλ(SW)=5.6m σλ(NE)3.3m,σλ(NW)=4.0m上述表达式中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学是以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为开端的。由于他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对科学事业贡献卓著,人们尊称他是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相似文献   

20.
《天文爱好者》2008,(6):40-41
科学家们正关注地球附近的“拉格朗日点”,所谓拉格朗日点,即一个小质量物体与两个大质量物体组成的系统中的某些空间点,在那里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这些点的存在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于1772年导出,1906年人们首次发现运动于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即脱罗央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作用下处于拉格朗日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