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子陆块南缘东段的中元古界诸家群浅变质岩系中发育一系列“S”形剪切褶皱,它们是由Z形褶皱发展而成的反转剪切褶皱,且伴随着雁行状、网结状、平行带状剪切带阵列的形成。它们的生成演化过程反映了加里东期扬子陆块与南华陆块碰撞呈右行走滑对接。  相似文献   

2.
江西武功山东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磊 《地质科学》1995,30(1):95-103
武功山东区存在一条大型韧性剪切带。鞘褶皱倒向以及旋转变形构造(如S-C面理组构、旋转碎斑系、雪球构造和粒内显微破裂构造等)显示此剪切带为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性质。砾石、黄铁矿还原斑和石英斑晶的有限应变分析表明剪切带西段和东段岩石分别以收缩型椭球和压扁型椭球变形为特征。剪切带的主要变形时代是早古生代,可能与早古生代华夏陆块和扬子陆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秦亚  冯佐海  黄靖哲  白玉明  吴杰  张桂林  万磊 《地球科学》2021,46(11):4017-403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组构分析和磁组构测量,在桂北三门地区厘定出一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并利用热液锆石U-Pb定年约束其变形时代.三门韧性剪切带发育密集的透入性片理、旋转碎斑系、拉伸线理、眼球构造、书斜构造、A型褶皱、波状消光、机械双晶、核幔构造和S-C组构等宏观和微观韧性变形特征.磁各向异性度(P值)显示其走向呈NNE向,倾向呈NWW向.运动学指向显示早期具有左旋逆冲剪切,晚期具有右旋正滑剪切的运动学性质.磁化率椭球体扁率(E值)显示岩石变形以压扁型应变为主,暗示运动学方向以左旋逆冲剪切为主.镁铁质糜棱岩的热液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41±2 Ma,代表三门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时代.在磁组构、运动学和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韧性剪切带是华南加里东期华夏陆块由SE向NW逆冲到扬子陆块受阻后反冲作用的产物.这一认识揭示了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碰撞拼合的方式和时代,为深化华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Hudl.  PJ 赵国春 《世界地质》1991,10(1):113-114
剪切带中的褶皱是很普遍的,它们或者形成于被剪切带所切割的早期层理中,或者是由剪切带本身所产生的叶理所形成。褶皱既可以被动地形成也可以主动地形成(通过纵向弯曲或其它不稳定类型)。剪切带中被动型褶皱的最简单样式是由剪切带中的剪切梯度造成的“S”叶理弯曲。剪切带中的早期层理在剪切作用中是被拉伸成为石香肠还是缩短成纵弯褶皱要取决于该层理与剪切带边界的交角,Ramsay(1980,图3)曾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简单剪切产生的片理化糜棱叶理。如果它反映的是剪切带累积应变的XY面(X≥Y≥Z指定了主应力方面和应力大小),将会与剪切或或剪切带边界成45°夹角,并继续加强、拉伸和向着平行剪切带壁方向旋转。这绝不是流动变形领域里的缩短机制。应力很强时,叶理会变得几乎平行剪切带的边界,而这个边界在简单剪切作用中是一个非常形面。因此,剪切带内的褶皱不可能在由简单剪切所形成的叶理中。  相似文献   

5.
褶皱是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发育的构造变形,是研究韧性剪切带乃至造山带构造作用的桥梁,但是对于剪切带中存在的这类褶皱国内尚无统一命名,本文根据剪切带内褶皱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了"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尤其是鞘褶皱)的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上。本文介绍了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类型及其研究方法,为客观理解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进而为恢复陆内造山作用过程提供了客观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宁镇山脉处于西太平洋外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之东侧。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的斜向俯冲和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左行剪切活动,造成了沿江下扬子地区一系列的 NE 向剪切拉张盆地和剪切挤压褶皱山系。宁镇山脉正是在这种构造背景上形成的剪切挤压褶皱山系。  相似文献   

7.
贵州雷公山地区过渡性剪切带及其与锑金多金属矿关系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雷公山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之过渡地带,发育加里东期由西向东运动的逆冲推覆型过渡性剪切带。该剪切带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劈理密集带、剪切褶皱、剪切透镜体、S—C构造、拉伸线理等构造形迹,并发育糜棱岩化岩石。其构造模式为受向面倾斜的主滑脱面控制,由一系列西倾东倒、上陡下缓、右旋逆冲的叠瓦状断裂、褶皱及过渡性剪切带构成逆冲推覆体;其形成时代为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时期;运动方式由西向东,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其主滑脱面在三江─龙胜断裂带(在本区尚处地下深处)。由于燕山期由东向酉的逆冲推覆运动,将中深层次的构造形迹推到形成侏罗山式褶皱的地层之上,造成不同深度的陡、缓倾过渡性剪切带并列的格局。本区的锑、金、多金属矿的分布严格受过渡性剪切带的控制,矿体往往产于沿陡劈理裂隙充填的石英脉中,形成时代为加里东期。  相似文献   

8.
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大陆壳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组成,其间发育一条板块碰撞拼接带——钦-杭接合带,依据地层组成、构造变形差异,进一步划分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绍兴-江山对接带,前者叠加发育在扬子地块南部陆缘江南古岛弧之上,后者代表两地块间消减了的大洋及边缘海混杂体,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多期碰撞拼贴:晋宁期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俯冲、碰撞、走滑,形成了透镜-网结状韧性剪切系统争三期褶皱变形;加里东运动,华夏陆块再次与扬子陆块碰撞、仰冲,导致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逆冲推覆在晋宁期造山带之上。至此,两者最终焊接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晚古生代沉积盖层。  相似文献   

9.
东亚原特提斯洋(Ⅲ):北秦岭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北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陆块与南秦岭微陆块的衔接部位,是研究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北秦岭造山带内主要发育四条韧性剪切带,包括位于边界处的洛南-栾川剪切带和商丹剪切带,及其内部的官坡-乔端剪切带和朱阳关-夏馆剪切带。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分析和石英EBSD组构分析,获得了四条主要剪切带的活动特征,认为(1)在早古生代华北陆块与北秦岭微陆块拼合后的折返过程中,洛南-栾川、官坡-乔端和朱阳关-夏馆剪切带开始了初始的剪切活动;(2)~380Ma之后,华北、华南陆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逐渐由近东西向展布转换为近南北向展布,导致洛南-栾川和商丹剪切带表现为明显的右行剪切;(3)~320Ma时,华北陆块和南秦岭微陆块之间的剪刀式拼合导致洛南-栾川剪切带表现为右行剪切,商丹剪切带表现为左行剪切,而官坡-乔端和朱阳关-夏馆剪切带在陆块内部不同构造单元的协调作用下分别表现为左行剪切和右行剪切。  相似文献   

10.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扬子板块是在古元古-新太古宙的古陆核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吕梁运动以前,以川中微型陆块为主体的若干个小型古陆块组成向北西突出的牛轭形陆块带。中元古宙在牛轭形陆块带的东西两侧形成海沟岛弧系,沉积一套弧前及弧后的优地槽和旰地槽建造。10-11亿年时的东川运动使沟弧系褶皱回返,固结为陆新元古宙早期产生大陆裂谷,形成五一套裂谷建造,晋宁运动使扬子板块整体固结新元古宙晚发育山前磨拉建造、冰碛层及碳酸盐盖层。全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南段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信 《地质与勘探》2021,57(1):166-174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特征。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和皱纹线理、不对称褶皱、石香肠构造和构造透镜体、S-C面理和旋转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不对称褶皱等宏微观变形特征一致表明自立庄韧性剪切带上盘由西往东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EW向碰撞拼合有关,是18.5 Ga吕梁运动的产物。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微断裂中的倾斜标志层的拖曳褶皱(1)是滑劈理区别于其它类型劈理的标志。随里德尔剪切(R)发育的劈理,它与面理化岩石的各向异性面斜交并且与剪切带的各种角度(与α有关)相交。褶皱(2)在应变椭球体的XZ面上发育,褶轴平行于高角度与R剪切相交的瞬态λ_1。在递进剪切变形过程中,褶皱和劈理间的夹角发生了变化。在递进扭张带(α<1)中,出现了最大的反向(反时针)R剪切旋转和祸皱间初始夹角的最大程度打开,达170°。从几何学上讲,这在简单剪切和压扭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过长的R剪切的向前旋转受到了剪切带稳定的或逐渐变小的厚度的限制。细褶皱(3)增大了断裂的倾斜标志层的拖曳褶皱并在较高的应变下其轴面平行于劈理。在较高级褶皱(4)中,由于最初增量变形椭球体YZ面上纯剪切和沿层间界线弯滑运动诱导的剪切作用影响,使得R剪切重新定位于轴平面位置。在它们垂直于谓轴的滑动中,褶皱翼部的拉伸和微劈石的非共轴变形使得以前的拖曳和细褶皱变形而呈一种特殊的型式。保存在劈理面上的条痕和/或微弱线理与剪切方向一致。劈理—褶皱截面、垂直劈理且平行于条痕线理的平面中的不对称构造都指示了剪切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万建文 《湖南地质》1993,12(3):155-156
横江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关系密切。该带中央为揉流褶皱带,往两侧至边缘依次出现鞘褶皱、a型褶皱、b型褶皱。带内发育的拉伸线理方向与剪切带走向近于垂直,旋转石香肠指示剪切运动方向为北西一南东向右型剪切,表明本带为韧性推覆剪切带。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黑河西北洪业家推覆剪切构造带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黑河西北洪业家推覆剪切构造带呈EW向展布于落马湖中间隆起带南侧与罕达气古生代褶皱带北结合部位,据变形强弱划分了北、中、南三个强变形带.宏微观构造观察表明,其剪切运动方向为自北向南的推覆剪切.强应变带内三件不同时代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为155~158Ma,表明推覆剪切时代为中侏罗世末.该构造带的发现支持了古亚洲构造域对东北微陆块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中侏罗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围绕库车前陆盆地内某典型断层转折褶皱剖面,实测统计该剖面不同构造部位的剪切裂缝,分析断层转折褶皱中剪切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剪切裂缝有2种类型,一类是与岩层面高角度相交的高角度缝,广泛发育在构造各个部位;另一类是与层面近于平行的顺层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面附近,并随岩层的变形,产状发生改变。远离断层面,剪切裂缝发育程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下盘裂缝发育强度的减小大于上盘,上盘裂缝发育强度整体大于下盘。褶皱内层剪切裂缝较外层发育,褶皱两翼裂缝发育强度大于褶皱枢纽。断层产状的改变,会引起上盘运动状态的改变,使得在上盘活动轴面附近出现应力集中,局部剪切裂缝发育强度出现增大现象。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断层形成前主要发育与层面高角度相交的区域性剪切裂缝;断层形成初期,断层面附近两盘牵引变形不明显,上盘穿过断坡下部破折点处活动轴面的部分会产生新的剪切裂缝,即与岩层高角度相交剪切缝和与断层面低角度相交剪切缝;牵引构造明显时,断层面附近两盘弯曲部位会产生顺层剪切裂缝,两翼的裂缝发育强度大于枢纽。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黑牛洞铜矿赋存于中元古代变质火山_沉积岩中,含矿变质火山-沉积岩可能形成于扬子地台西缘大陆被动边缘裂谷带,经历了至少2次韧性变形,变质达到角闪岩相〔泥质原岩:十字石+铁铝榴石(蓝晶石),变基性火山岩: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铁铝榴石〕。一方面,经构造动力作用(韧性剪切变形),原矿石经过改造形成韧性剪切带型浸染状矿石或矿化岩(简称剪切型矿石);另一方面,活化、迁移形成的含矿热液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淀积成块状、准块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等矿石,形成以块状、准块状和角砾状硫化物为主的铜矿床。剪切型矿石的特征为: ① 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与围岩片理的产状基本一致,发育大量剪切条带、石英不对称透镜体和石香肠、不协调褶皱;② 矿物晶体或集合体一般呈他形、透镜状;在平行片理的面(∥AB面,⊥C)上,矿石矿物集合体呈浸染状、斑点状和薄片状;在垂直片理走向的面(∥AC面,⊥B)上,则呈细条状、透镜状,甚至无根钩状,发育S∧C组构,与围岩变形特征相同; ③ 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对称透镜体、布丁、条带和S∧C组构发育,矿石矿物集合体条带、对称透镜体、无根褶皱,以及与活化、迁移有关的溶蚀结构十分发育。研究结果表明,黑牛洞矿区发育的剪切型矿石和非剪切型矿石是同一构造过程的不同变形阶段,在不同的成矿作用和不同的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以南天山东段铜花山—榆树沟地区为例,通过小波包图像处理分析,结合野外实地验证,认为小波包处理后的遥感图像上,韧性剪切带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剪切带两侧的纹理在形状、粗细、延伸方向和弯曲类型上均表现为明显的不一致。剪切带本身表现为负影像特征及细腻、均匀和密集的定向纹理。大小不同的透镜体被密集纹理组成的强应变带环绕。剪切带穿越早期褶皱时,出现新月形、花朵形、鳄鱼嘴形和辫子形等多种复杂的叠加褶皱形态。根据剪切带两侧的影纹结构可以判断剪切带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8.
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格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9.
四川松潘地区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秦岭造山带接合部,经历了前寒武纪扬子陆块北缘海沟、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拼合,古生代陆间裂谷发展、稳定碳酸盐台地,印支期特提斯洋盆、大陆边缘浊流沉积盆地等发展阶段。在晚印支期褶皱造山,形成近东西向主构造,叠加南北向构造,在燕山、喜山期叠加北东向构造,形成复杂的造山带构造格架。区内发育有褶皱造山期后构造体制转化形成的穿透造山带的北东向横跨叠加构造体系。前人将它们全都作为主构造的伴生构造,或者认为它仅局限于个别地区,并未穿切前期构造。笔者第一次认识到,并  相似文献   

20.
扬子大陆的陆内俯冲与大陆的缩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二云母花岗岩侵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的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华击大卢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的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的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