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行星科学是当今科学前沿领域,是我国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行星空间环境是行星多圈层耦合系统的重要部分,是行...  相似文献   

2.
太阳风暴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近年为学术界和公众所普遍接受.它形象地描述了以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为代表的太阳爆发事件扫过行星际空间,在行星际传播、发展和影响空间环境的物理过程.太阳风暴所驱动的空间灾害性天气,影响人类技术系统的安全和运行的可靠性,是在高技术时代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概述太阳风暴的观测特征和相关基础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着重评述近年国内外太阳风暴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评介中国学者的学术贡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空间观测竞相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发现的今天,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太阳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空间探测,是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而聚焦太阳风暴发生、发展和空间天气形成的机理研究,形成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理论框架,则成为提高我国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能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地震雷达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绿色、环保的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构建地震雷达,实现大范围的地下探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最早,探测地球内部利用的是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这是因为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一次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吨级炸药.几千公里远处仍可以接收到信噪比大于1的地震波信号,但天然地震发生频度低和震源位置定位精度低限制了利用天然地震进行地下探测的精度;后来,利用人工源的地震勘探得到迅速的发展,探测精度明显提高,但受到人工源能量的限制,探测的空间尺度有限;今天,以小当量激发实现大尺度探测是发展地震雷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地震波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发展人工震源的编码和接收信号的解码等理论和技术,可以从电磁波雷达在过去半个世纪所经过的道路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可以预期,地震雷达的发展将会对观测地震学带来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对于本科生空间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国家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系统——子午工程的链条观测优势,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本科生暑期专业实践教育.在实践教育中,老师们生动详实地为同学们讲解实习的各项内容,带领同学们学习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且参观子午工程台站;同学们使用多种观测设备,学习了光学、无线电和磁场等不同探测技术,了解了不同探测仪器的探测原理,掌握了科研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可视化分析空间天气事件期间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特征.最后,同学们还进行了实践教育总结汇报.通过参加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同学们真正接触科研工作,成功地克服了初次尝试科研时的“忐忑不安”,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等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开阔了眼界,为更深入地了解空间物理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44届联合国大会确定1992年为国际空间年。国际空间年活动宗旨是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各国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发展、合作,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空间技术的应用,解决地区性和国际环境问题,造福于人类。为此,世界两大空间组织——国际科联空间研究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SpaceResearch,简称COSPAR)与国际宇航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简称IAF)首次联合召开世界空间大会,于1992年8月28日至9月5日在华盛顿举行,近4000人参加,我国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航空航天部等组成代表团出席大会。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局(NASA)于1981年初在华盛顿开会,其中有一项1980年至1986年期间的有关地球动力学的空间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进一步扩大已有的测量和地球物理的NASA计划,并利用空间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地球动力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利用沿东半球120°E子午线附近和北纬30°N附近的15个综合性观测台站,运用无线电、地磁、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探测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30km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的空间环境参数。它将为我国各类用户提供完整、连续、可靠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数据。子午工程总投资1.67亿元,建设期3年,子午工程整体科学寿命预计超过11年。  相似文献   

8.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与海底探测声学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地球物理以物理学的思维与方法研究占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系统.20世纪地球科学迅猛发展,它的重大进展是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出现和海底大洋的发现,以及前者所引发的地球科学思想革命,从固定论向活动论的思维转变.海底研究对于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贡献极为巨大,而海洋地球物理是推动海底科学研究的重要原动力.海洋地球物理在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中有过辉煌的成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的21世纪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仍然保持着前沿科学的地位,继续推动着地球科学的进展.目前的海底探测主要还是依赖于声学探测技术.水下声学定位技术是实现水下探测系统精确定位和海底高精度探测的基础.传统性的海洋地震探测技术是研究海底构造与海洋岩石圈深部结构和寻找海底矿产的主力技术,它近年来无论在海上采集技术还是数据处理技术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测图和海底地层剖面测量等则是近数十年快速发展起来探测海底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在当代海底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查、海洋工程和海洋开发,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等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包括地球物理、医学和空间科学的成像科学与工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展示了地球物理、医学和空间科学在成像方面的技术发展水平,医学与空间成像在许多方面与地震成像及其类似,包括时间延迟监测、三维可视化、复杂介质成像和三维近地表成像。本文还讨论了这三门学科相互渗透和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徐行 《华南地震》2021,41(2):1-12
海洋地球物理场是一个四维的动态复杂变化系统,涉及多物理场、多界面和多尺度问题,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基于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是揭示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以及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现今的技术发展受科技进步驱动,反映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技术发展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依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及其探测平台的特点,提出了以下技术展望:优化传统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加速并完善多样式探测平台的建设和科学载荷的研究;构建"空-天-海-潜"海洋地球物理立体探测体系;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球环境与“净化”人类生存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领域乃至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近年来人类生存的空间受到严重破坏。本文通过对当代国际上和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与进程,存在问题与前景的概要分析,提出了环境的监测,治理与保护是一个四维空间的问题,而且是各向异性的,并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地球物理学在四维环境科学研究中在着重要作用,环境科学的综合研究已为必然,环境地球物理学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为了形成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两颗小卫星,将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磁层空间暴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9台探测仪器.赤道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远地点60000km,倾角约2.5°;极区卫星轨道是:近地点350km,远地点25000km,倾角约90°左右.为了使双星计划与欧空局ClusterⅡ相配合,赤道卫星计划于2002年12月发射,极区卫星计划于2003年6月发射.双星计划与ClusterⅡ相配合,可形成地球空间6点探测计划,这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上重要的地球空间探测计划.  相似文献   

13.
空间物理探测数据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17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有关的26个单位80名代表,宣读了论文40余篇。 会议认为,数据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空间物理的探测手段也有了很大进步。我国科学卫星、探空火箭和高空气球等空间物理探测手段已初步具备,取得了有关地磁、大气和电离层等物理现象的大量数据资料,为空间物理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各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姜景山 《中国科学D辑》2009,(8):1028-1028
浩瀚的太空,无穷尽的空间,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地球上.自古以来,人类对太空始终存着深深的思考与向往.地球有一颗长久相伴的天然卫星——月球.月球是人类有文明以来,特别是近代,期望能够征服的天体.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开辟太空时代以来,已经多次用人造飞行器对月进行探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十多年间,以美国、前苏联为代表的国家花巨大资金进行了月球探测.1969年,美国月球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开辟了人类就地探月的先河.经过十几年的宁静期后,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提出“重返月球”计划为起点,各个国家起动了新一轮探月热潮.在这股热潮中,  相似文献   

15.
利用钻孔空间进行孔中地球物理探测是矿井勘探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钻孔物探技术可以有效延伸勘探的距离、范围,提升对孔周地质条件的勘探精度.文章结合国内常用矿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优缺点,阐述了近年来矿井钻孔物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面对当前国内煤炭开采深部化、地质条件复杂化的发展形势,以及安全精准开采对地质探查的高精度要求,分析了矿井钻孔物探技术在基础理论、技术体系、仪器设备、工程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井下钻孔地质地球物理精细探查技术体系、孔中多地球物理场协同观测及耦合分析、井下钻孔随钻多场多参数采集技术与装备、综合提升煤矿井下探测信息智能化水平等几个方面提出未来发展思考,为矿井钻孔物探技术与装备持续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3865-3866
<正>固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与能源.500年来,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与地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等方面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开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国拥有960万km2的陆地和近300万km2的海域,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自然现象、复杂的大陆组成与结构、年轻的山脉和构造活动性等,为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科学问题和天然试验室,南北地震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12)
<正>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形成的遗迹,不仅展现着独特的地质风貌,更承载着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巨大的价值。近年来,地球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已成为人们研讨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议题时绕不过的话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主要矛盾。为保护重要的矿业遗迹,同时使环境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思路,是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外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在废弃的矿山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1):233-233
首届全球华人空间/太空天气科学大会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澳门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与会者共计200余人.会议期间,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会见了与会的主要代表,并就空间天气科学的意义和发展澳门的科技事业与代表们进行了亲切交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先生在大会开幕式上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给大会的贺信.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质》2000,22(Z1):1
时间是地球科学研究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宇宙中没有什么事物不受时间的支配。人类发展中对时间的不断认识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时间是研究地质问题的基本。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是研究地质过程、环境演化的基本要素 ,要认识和掌握自然中的规律 ,都要搞清上述要素在时间过程中表现的相互关系。在没有年龄测定之前 ,人们对地球年龄的多种推测都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只有当科学工作者把放射性衰变定律的原理应用到地质年龄的测定后 ,才使地球有了科学的、公认的年龄 45 .5亿年。地球年龄的测定使人们有了新的地球观 ,地球科学的研究也有了质的变化 ,从地质过程的定性研究走上定量研究。如今科学更加注重时间概念的重要性 ,在许多问题上提出高解析度定年、高解析度建立时间尺规 ,以便更准确地确定周期和相位 ,更好地进行全球对比 ,进而更加精确地进行自然演变的地史再造和趋势的精细估计 ,为科学地探索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找到依据。年轻地质体的年代学 (新年代学 ) ,主要是研究新生代以来 ,尤其是新第三纪以来的年代学问题。近十余年来 ,它已逐渐成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地质体年代学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一样 ,是一门试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了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的历史发展,介绍了IUGG的近况。IUGG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地球及把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社会的科学组织,近年来在推动地球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关心与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地球科学的发展以及探讨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向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对于认识人类赖于生存的、不断变化的行星地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