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翡翠中的充填物及其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文宁  张金富 《云南地质》1998,17(3):251-260
经系统研究后发现,翡翠玉件松弛部位的充填物有原生、正常和异常充填三种类型。充填物的准确临别一方面可获得判断玉件类型的重要信息:不稳定原生充填物能反映玉件未经酸洗;优化反应物或加压蜡充填,说明经优化处理;胶充填则能确定是处理翡翠。另一方面可为红外分析挑选靶区:对有疑问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红外光谱的利用效果。我们采用的检测方法对可见充填体而言,经红外光谱验证,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2.
苏文宁 《云南地质》2003,22(4):345-359
多年系统研究和大量样品检测证明:正确鉴别天然(A)、优化(B)翡翠玉件,比重、荧光是指示,结构是基础,识别充填物是关键,拉曼、红外作验证,综合分析下结论。而在常规仪器检测过程中,特别抓住结构(基础)、充填物(关键),即:用岩矿显微镜细致观察翡翠玉件结构,辅以针探和微区组分鉴别法区分各种充填物,结合比重、荧光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快捷、经济地鉴别翡翠玉件A货、B货,而不需使用红外、拉曼。借助色源类型鉴别可正确鉴别处理翡翠玉件(C货)。  相似文献   

3.
苏文宁 《云南地质》2003,22(3):229-249
多年系统研究和大量样品检测证明:正确鉴别天然(A)、优化(B)翡翠玉件,比重、荧光是指示,结构是基础,识别充填物是关键,拉曼、红外作验证,综合分析下结论。而在常规仪器检测过程中,特别抓住结构(基础)、充填物(关键),即:用岩矿显微镜细致观察翡翠玉件结构,辅以针探和微区组分鉴别法区分各种充填物,结合比重、荧光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快捷、经济地鉴别翡翠玉件A货、B货,而不需使用红外、拉曼。借助色源类型鉴别可正确鉴别处理翡翠玉件(C货)。  相似文献   

4.
翡翠玉件的表面组构及其在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文宁 《云南地质》2001,20(4):385-391
表面组构是指在微观条件下翡翠玉件表面所呈现的物质组分和形貌特征,它们是一定内部组构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必然反映。不同质地,不同加工性质所制成的翡翠玉件,表面组构各异,因此可以利用表面结构,判断内部组构,进而评价玉件质地,并为确定玉件加工条件提供一定依据。此外,还可为大型精密仪器测试提供有效靶区,或与之配合作解疑鉴定。  相似文献   

5.
翡翠透射红外光谱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文宁 《云南地质》2008,27(4):422-429
对百余件翡翠红外光谱及历年测试原始记录研究发现:同类玉件(指A、B货)红外光谱特征不尽相同,可以归纳为典型谱和变异谱两类。将谱图分为四个区段,发现产生变异谱的因素。天然翡翠典型谱,可反映玉件质地。导致出现变异谱的主要因素是透过率低或水峰过宽。发现玉件中可能存在一种新的有机充填物,其性质介于胶与蜡之间。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是绿松石充填处理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并研究各种用于绿松石充填处理的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红外光谱以及经其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寻找并总结出经过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处理后绿松石的红外光谱鉴定特征。研究发现,可用红外光谱中νs(CH2、CH3)吸收谱带与ν(C=O)吸收谱带的相对强弱来鉴别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充填处理的绿松石。  相似文献   

7.
王茜  叶晓琴  俞雷 《安徽地质》2006,16(2):147-149
翡翠分天然翡翠和人工优化处理翡翠,其红外光谱吸收谱带有所区别。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获取天然翡翠和高分子聚合物充填处理的翡翠及蜡质物充填处理的翡翠特征红外光谱,可以鉴别。直接透射法:波数4000~2000cm~(-1),漫反射法:波数4000~400cm~(-1),分段测定。  相似文献   

8.
翡翠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结论性证据是红外光谱具有3 036、3 058 cm-1的吸收峰,对石英岩的充填处理该依据也是结论性的,随着市场新情况的出现,文献中对海蓝宝石、碧玺、石榴石、长石类宝石的充填处理也借助这两个与聚合物相关的峰诊断。但研究表明,有的宝石自身在3 100~3 000 cm-1范围内有吸收峰,还有的宝玉石在该范围内全吸收,会掩盖外来聚合物的吸收特征,此外,无机充填的宝石不具有3 100~3 000 cm-1范围内的特征吸收。因此,利用3 036、3 058 cm-1吸收峰判断宝石的充填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9.
胡家燕 《贵州地质》1999,16(4):354-357
翡翠饰品的透射、反射偏光下多色性检测,能有效地判别翡翠饰品的颜色属自色或他色。本据漂白溶蚀,浸蜡、聚合物充填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优化处理类别。仿翡翠饰品通过饰品内部结构的检测,极易与翡翠饰品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宝石学测试、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LIBS)、电子探针(EPMA)对近来在珠宝市场上的铅玻璃充填碧玺样品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讨其鉴定特征。结果表明,该铅玻璃充填样品的充填特征不明显,与传统的有机物充填处理方法不同;X射线荧光光谱和激光诱导离解光谱的测试结果显示,该铅玻璃充填碧玺样品具有明显的Pb峰。铅玻璃充填碧玺样品中充填物的电子探针二次电子像及背散射电子像特征,可作为碧玺样品是否经过了铅玻璃充填的诊断性依据,其充填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Si和Pb,呈不规则斑块状分布于裂隙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和大型仪器测试技术(DiamondView~(TM)、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对充填处理碧玺的鉴定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市场上销售的经人工充填的碧玺中充填物主要为环氧树脂等高分子聚合物。经充填处理的碧玺,显微放大检查常可见充填物残余、气泡、流动构造等现象,裂隙出露表面处可见充填物与主体存在光泽差异。紫外荧光灯及DiamondView~(TM)下,充填物常沿裂隙或坑洞发出明显蓝白色荧光。红外光谱仪测试显示3 057cm~(-1),3 038cm~(-1),2 957cm~(-1),2 947cm~(-1),2 874cm~(-1),5 985cm~(-1),5 922cm~(-1),5 885cm~(-1)附近环氧树脂吸收峰。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显示1 112cm~(-1),1 185cm~(-1),1 608cm~(-1)组合的特征拉曼位移。扫描电镜测试中,充填物高分子聚合物在背散射电子像中为深灰色,面扫描测试显示充填处主要元素为碳(C),可指示有机充填物的存在。本文将充填处理单粒碧玺、珠串及群镶碧玺的充填程度与市场价值关系的研究成果及分级原则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单粒碧玺中以充填裂隙的大小、形状、位置、数量、充填程度以及充填裂隙总和面积与样品最大截面积的占比,将其充填程度共划分为T0,T1,T2,T34个等级;珠串及群镶碧玺中以每一粒碧玺的充填等级,结合不同充填程度颗粒数量占整个样品颗粒数量的比例,将珠串及群镶碧玺共划分为TS0,TS1,TS2,TS34个等级。首次提出充填处理碧玺合格判定原则和定名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充填物形成时流体性质和古水文环境不同,其碳氧同位素值也不同。因此,利用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值可以判别缝洞充填过程中流体性质和古水文环境。通过对塔中Ⅱ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缝洞充填物测井曲线分析、岩芯观察与薄片鉴定,发现塔中Ⅱ区缝洞充填物测井显示一般为高GR,主要为钙泥质充填物和角砾充填物。对充填物碳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并与基岩相比较,结果表明钙泥质充填物δ13C值为0.6‰~1.04‰,δ18O值为-6.8‰~-5.5‰,δ13C值明显偏正,由此认为溶洞中钙泥岩充填于良里塔格期海相环境;小角砾充填物δ13C值为-0.13‰,δ18O值为-6.29‰,与基岩值一致,判断为基岩垮塌或破碎充填形成。研究可为古岩溶缝洞储层充填机理研究和古岩溶模式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荧光能谱仪对广州市荔湾广场的105件碧玺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碧玺样品都存在充填处理的现象,其内部充填物为黄色与白色絮状物,并具有蓝色闪光、流动构造等特征;其中,充填现象不明显的碧玺样品在红外吸收光谱仪和荧光能谱仪下也可检测到有机物及Pb。  相似文献   

14.
许江  雷娇  刘义鑫  邬君宇 《岩土力学》2019,40(11):4129-4137
通过自主研发的煤岩剪切-渗流耦合试验装置,开展了无充填结构面和充填石膏、岩屑、黄泥结构面的剪切试验。利用三维光学扫描技术,研究了结构面的三维形貌特征和裂隙开度演化。结果表明:充填结构面的峰值剪应力和法向位移由充填石膏、岩屑到黄泥依次递减,受充填物强度影响较大;无充填结构面由于直接接触,剪切后表面发生明显磨损,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整体减小且变化最为显著,充填石膏和岩屑结构面的JRC变化次之,充填黄泥结构面几乎没有变化;充填物破坏和结构面磨损主要受裂隙开度演化和局部应力集中的影响。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在裂隙开度较小的区域,应力分布较大,充填物易沿此处破碎,无充填结构面沿此处严重磨损。  相似文献   

15.
DTR堵漏剂(以下简称DTR)是一种高失水堵漏材料。其主要成分是密度小的多微孔的粉料(颗粒状)和柔软的纤维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表面能大,容易互相吸附聚集及有良好的渗滤性能。当DTR配制的浆液进入漏失通道中,固相被滤阻而不断堆积,最终形成很厚的充填物,将通道堵死。其中的细纤维牵挂缠裹形成网状垫层。起到牵连的骨架作用,使充填物更牢固。  相似文献   

16.
许江  邬君宇  刘义鑫  雷娇 《岩土力学》2019,40(9):3416-3424
利用自主研发的煤岩剪切?渗流耦合试验装置,开展不同充填度下含结构面砂岩相似材料剪切?渗流耦合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恒定水压情况下,充填度越大,相似材料的峰值剪应力越小,法向位移越大且发生剪缩现象,一定充填度范围内流量峰值也越大;(2)剪切过程中流量变化主要受充填物中产生的裂隙控制,剪切位移越大,裂隙越发育,流量越大。法向位移对流量变化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充填度的增大,影响越来越小;(3)随充填度的增加,充填物的破碎程度逐渐增大。充填度较小时,其主要受到裂隙开度的控制;充填度较大时,主要受法向力影响。由于渗透水的软化作用,结构面的磨损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沉积盆地物质来源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矿物分析对于判断沉积盆的物源方向和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是有效的,但具有局限性;(1)对无重矿物或者仅能提供极少量重矿物的母岩判别力较差。(2)它不能准确判断物源区沉积物的主要运移通道。因此,进行盆地物源分析还需要重视综合研究,即(1)通过重矿物的矿物学、重矿物组合研究,判断物源区的母岩类型,推测母岩岩性演化;(2)通过沉积岩矿物成分与结构研究,判别物源区是否存在重矿物无法辨认的母岩类型和沉积物的搬运  相似文献   

18.
铁铝榴石表面的光泽差异可作为其是否经过了充填处理的重要证据之一,但需要辨别其成因是天然矿物包裹体出露还是人工注入材料所致。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方法和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铁铝榴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及其表面弱光泽材料的红外光谱特征,获得了其是否经过充填处理的关键证据。结果表明,显微红外反射光谱中1 200~900 cm-1范围内的谱带以及798,779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铁铝榴石中的异相材料为石英矿物包裹体,而不是油、树脂、蜡、玻璃等人工充填物。因此,铁铝榴石表面有弱光泽材料的存在不能简单视为其经过充填处理的关键证据,其表面存在的矿物包裹体可能是引起石榴石光泽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不同带电基团的聚合物在硅质固体颗粒表面的吸附。静电吸附实验表明:聚合物分子与固体颗粒表面的静电作用对吸附起决定作用。另外,也表明岩性和盐水组成对吸附作用也有较大影响。因此,矿场应用这种处理方法之前必须对以上因素进行深入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湖北天然绿松石、浸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为研究对象,结合优化处理工艺过程及所用的胶水混合液,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宝石学现代仪器的测试分析,研究有效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注有色胶绿松石的测试方法。结果表明,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颜色较呆板,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相对密度较低且在长波紫外荧光灯下显示强至弱的蓝色荧光;扫描电镜下可见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微晶之间的空隙被不同程度的胶质物充填,但该方法为有损法,不推荐使用;红外光谱中2 930、2 860、1 730、1 460 cm-1附近由有机物基团振动所致的红外吸收谱带可有效区分三者,是最为快速、无损、准确的方法;拉曼光谱中2 942、2 873、1 452、1 620、830 cm-1附近的吸收峰可作为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或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重要依据;紫外可见光谱中较弱的429 nm吸收峰和宽缓的677 nm吸收带可作为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鉴别依据,但无法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