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1,(8):52-53
在杭州的众多地名中带“月”字的很多,并且各有特色。彭埠“明月桥路”这条路叫明月桥路,现在桥已经没有了。10多年前整修艮山门时,河填平,桥也就拆了。但是路的名字还在,就像化石见证沧海桑田一样保留着曾经发生过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章怡虹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70-1573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与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都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中都蕴涵着深深的“故土”情结。研究他们的代表作——荷氏的《返乡》与陶氏的《归去来兮辞》,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尽管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情感基调不一,然而,他们构筑的对“诗意栖居”的憧憬和神往却折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命艺术境界。本论文分别从两首诗的归因、归程、归宿三方面来论述,两种文化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特质和基因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形成了他们别具风格的诗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8):61-6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大诗人王勃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中的“三秦”是指陕西,其称谓的由来是:秦朝末年,秦亡后项羽三分关中(即今陕西省),  相似文献   

4.
冬苗 《中国地名》2012,(4):74-74
我们知道唐代有个张继,只为他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张继,字懿孙,湖北襄州(今襄阳)人,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大历年间入内侍,该诗写于他中进之前,尚是一名默默无名的穷儒生。一首短短的小诗,成就了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5.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游罗浮山时所吟的一首诗,将我引到了罗浮山。 罗浮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位于广东省博罗县北35公里,与龙门、增城两县接壤,方圆26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400余座。罗浮山又是道教名山,被誉为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我们是在正月初二,顶着霏霏细雨由深圳去游罗浮山的,约行2个小时,进入山水绮丽、风光优美的罗浮山。罗浮山山门立于两山夹峙之中,  相似文献   

6.
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清末遗老郑孝胥来沈阳(当时称为奉天)小河沿消遣游玩,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其中两句说:“北俗虽豪缺风雅,唐集屠沽作都会。”此诗以尖刻甚至污辱,性的语言嘲讽沈阳人没有文化,沈阳人尤其是文化人士在表达不满的同时,也深受刺激。其中,最受刺激也最『贲懑的就是正在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的23岁青年金毓黻。  相似文献   

7.
这是不久前在一次跨地域教研活动中自然萌发的命题。上海与扬州两地地理学科名师培养基地联合举办“主题论坛”,哈尔滨也有名师参加。一位上海教师应用卢真金教授“气剑说”诠释教师实施地理课外教学的素养要求。此说源于小说中的“华山论剑”,  相似文献   

8.
漫话哈密瓜     
哈密瓜是人人喜爱的甜瓜, 新疆维吾尔语曰之“库洪”。众所 周知,西瓜的可吃部分主要是瓜瓤,哈密瓜则全是吃瓜肉,两者比较,各有风味。自古以来,哈密瓜的身价很高,古代诗人杨诚斋在 《咏瓜诗》中写道:“风露盈篮至, 甘香隔壁闻,绿团罂一捏,白烈玉 中分。”此诗把哈密瓜的形、色、香 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了。许多国际 友人来中国吃过哈密瓜,都大加 赞赏。故有人称誉它为“天下第一 瓜”。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5,(4):45-46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第一节写“澳门”,有一个明显错误,就是弄错了澳门被葡萄牙“掳去”即被葡萄牙侵占的时间。由于此诗于1925年7月发表在《现代评论》上,诗中描述澳门已被葡萄牙“掳去”了“三百年”,这就表明作认为澳门于1600年左右便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历史事实表明,  相似文献   

10.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追怀西晋名将羊祜的一首五言名篇。其登眺之山名曰岘山,而所凭吊感慨之碑石,便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堕泪碑”。岘山坐落在湖北襄阳(今襄樊市)城南七里,东临汉水,与紫盖山、万山并称“三岘”,而岘山为之首,故又名“岘首  相似文献   

1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作者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有《张祠部诗集》,以《枫桥夜泊》最著名。全诗虽用白描手法,却无一句直露,真正达到了情与景,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成为千古绝唱,使人如临其境,生出无限遐想。然而,此诗中涉及到的桥名、寺名等有许多不平常的来历和传说。  相似文献   

12.
飞渡重洋归故里 落叶归根觅归居 拳拳热心为赤子 分分热忱尽乡情 这是一位旅美华侨在地名办的帮助下找到了祖居地后,万分感激时写下的一首诗。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海外赤子回到素有“江西侨乡”之称的丰城,寻根、探亲、访友。  相似文献   

13.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大诗人王安石仅用了两句,就描述了镇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镇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沿江冲积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南依丘岗逶迤起伏的宁镇山脉,北临浩荡奔流的长江,扼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段;处江苏省西南部,东南与常州相接,西面与南京比邻,北依长江与扬州、泰州相望。邻江近海的镇江在水陆交通上都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闻名中外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于此;京沪铁路、沪宁高速、312国道穿市而过。而飞架大江南北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更将苏南、苏北紧紧相连,从而成为大江南北的又一主…  相似文献   

14.
余昕 《中国地名》2012,(2):43-4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友雨寄北》。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朴实无华,  相似文献   

15.
赛里木湖,又称三台海子,位于我国北天山西段,因地处准噶尔盆地通往伊犁谷地的交通要道上,为大家所熟知。我国历史上对于赛里木湖早有记载,《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于1221年10月8日(阳历)路过三台村附近的赛里木湖。邱处机在一首诗中,把这个地方称为“天池”。且说。“大池方圆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名之曰天池”。清朝嘉庆四年间洪亮吉经过赛里木湖时,也曾作了一篇“净海赞”来赞美赛里木湖的风景,称此地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二十世纪以来,更有不少中外旅行家或考察者到过这里,并多有记述。可见,赛里木湖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16.
京郊平谷丫髻山东南的行宫村,是个一看就美,越看越美的小山村。若不然,康熙大帝怎么会青睐于此,选作行宫呢?行宫是天子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可以说是皇都文化的延伸。行宫多,可以说是古代交通不发达的产物。“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这首诗也道出了行宫入住率之低。平谷这座行宫算是荣幸的,它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成,第三年康熙大帝二游丫髻山时,在此下榻;乾隆十二年(1747)、十八年(1753)乾隆帝两游丫髻山都住此宫;道光帝为太子时,十余次到丫髻山诣山瞻礼,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帝与太后同游丫髻山再住此宫,…  相似文献   

17.
刘烜 《中国地名》2014,(6):68-68
城郭山川两奇绝先人敝庐在其下巷口乔木柴门开山东诸城有著名的“十景”,其中“超然四望”居十景之首,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现,若近若远,庶几有瘾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超然台”因为大文豪苏东坡而名扬四海,可谓台以人显,“台下街”因处超然台下得名,则是街以台显。民国时的台下街,南起西市街(今人民东路),直抵超然台下,游超然台经此处最便捷。此台建于北魏永安二年,筑城时北城墙内侧建有东西两台,苏轼的超然台借用了西面的台子,从建台至今约1480年,“超然台”是由苏轼弟苏辙命名的,苏轼欣然同意,名称取自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超然台得名至今有八百七十多年。苏轼在诸城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却留下了数百首诗词,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超然台上的即兴之作。直到调离诸城往别处赴任的路上,他还念念不忘“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  相似文献   

18.
在杭州的众多地名中带月字的很多,并且各有特色。彭埠明月桥路这条路叫明月桥路,现在桥已经没有了。10多年前整修艮山门时,河填平,桥也就拆了。但是路的名字还在,就像化石见证沧海桑田一样保留着曾经发生过的记忆。  相似文献   

19.
在静静的剑河上,有一座古老的木质桁架桥——“数学桥”。这座当地最著名的桥,陪伴着剑河沿岸最古老的建筑——红砖垒砌的剑桥大学女王学院院长官邸,走过了250个春秋。 “数学桥”的传说在剑桥堪称无人不晓。相传这是大数学家牛顿在剑桥教书时亲自设计并建造的,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根钉子和螺丝固定。后来,女王  相似文献   

20.
地处湖北武汉武昌蛇山峰岭之颠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美称,引无数文人骚客泼墨挥毫,题诗作赋,更有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绝唱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