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陵县现有结果枣树136万株,常年产干枣1000—1300万斤。金丝小枣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春季4月份旬平均气温达13—14℃,枣芽开始膨大萌动,达到18一19℃时,枝和叶进入旺盛生长期。秋季旬平均气温低于15℃时,叶片开始变黄脱落。在乐陵县,枣树一般是4月15号后发芽,10月31号叶片落完,年生长期200天左右。  相似文献   

2.
夏播玉米,是礼泉县平原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灌水问题的解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成倍增加。播种面积由1961年的1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45.3%到1980年的1.6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58.1%。产量逐步提高,1961年亩产81.3斤,到1980年亩产382.8斤,(最高的1979年达428斤)产量挺高4.7倍。从逐年产量图(见图—1)可看出产量变化悬殊,很不稳定,主要是不利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见图—2)。  相似文献   

3.
陆文 《气象》1988,14(2):35-36
一、科学防治枣蛆 扶贫效果显著 河北省阜平县城东南的小石坊村,位于大沙河南岸,距城10km。全村有枣树1.7万株,人均枣树63株。红枣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枣蛆为害严重,虫果率达60—70%,售价低廉,收入锐减。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我地主要栽培作物,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其产量的丰歉对粮食总产影响极大。以十五团24年(1952—1975)的小麦平均产量看,仍存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历年亩产平均171斤,而历史亩产最高的1967年和历史上最低的1962年相比差额竟达260斤以上,这也表明我地小麦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气候条件对金丝小枣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连起  邢同怠  赵明云 《气象》1998,24(8):57-57
为探索气候条件对金丝小枣主要生长期的影响,以及造成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的原因,从气候角度对枣树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枣树开花坐果期间的空气相对湿度是关系坐果率的主导因子;果实生长期间的连阴雨易引起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坐果率、保证产量和品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区历年复种指数在104—110%。年平均复种面积46万亩,最高年可达60万亩以上。主要复种作物有大豆、小糜子和养麦,尤以小糜子为主。由于我区农业气候资源一年两熟不足,一熟有余,因此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复种面积,对增加粮食年总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用平凉地区历年小糜子代表复种作物,以其亩产与平凉市历年气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了影响复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形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初步探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是昌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65—70万亩,占全县总粮田面积的55%左右。小麦产量虽然有上升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分析产量波动的原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差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选择对产量影响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气候因子,分别建立前期和后期产量预报方程,为昌邑县小麦生产提供确切的农业气象依据和进行产量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8.
钦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水、温资源丰富是水稻的良好适生地。水稻在钦州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亩产由解放初期4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亩产逐年递增15斤左右。但是年际产量不够稳定。造成年际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因素、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9.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枣尺蠖是我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区十县枣区的主要害虫,年年均有发生,不但影响产量和质量(一般经济损失500多万元),而且限制出口创汇。实践表明,枣尺蠖的消长与气候因素的波动性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从气候的角度研究枣尺蠖的预报问题,是有实际意义和可能性的。 (一)枣尺蠖群体的消长状况枣尺蠖是我省主要害虫之一。分布在黄河、无定河、洛河、泾河沿线的神木、府谷、佳县、清涧、绥德、延川、延长、宜川、大荔、蒲城、长武、彬县等地,发生面积12万亩,占枣树总面积的40%。严重时可使红枣减产20%。关中东部是关  相似文献   

11.
察右中旗马铃薯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察右中旗马铃薯种植气候条件分析和生产现状的调查,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得出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关键气候因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出区划因子,并建立了产量和产量平均相对变率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模型,基于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型,应用GIS分析技术实现了马铃薯气候资源区划,并进行了分区描述,提出了生产建议和减灾对策。为有效开发利用察右中旗农业气候资源,促进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降低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棉花是礼泉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7%左右。三十多年来产量一直徘徊在30——40斤(平均36.1斤),产量低而不稳,务棉投资越来越大,但增产幅度不大,仅有两年亩产超过60斤,最低亩产仅7斤。三十三年中亩产30斤以下有13年占39%,40——50斤有9年占27.2%。棉花产量为什么低而不稳呢?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麟游县大豆种植面积由1949年到80年平均为51521.7亩,其平均亩产为56.5斤,播种面积仅次于宝鸡市十二个县、区的宝鸡、凤翔县,但论其亩产确是最低一县。70年代大豆播种面积比50年代少一万多亩,比60年代少两万多亩,平均亩产60年代比50年代少6.9斤,70年代(包括80年)又比60年代少12斤。产量最高的1956年,平均亩产为108.0斤,最低的76年,平均亩产为27.2斤。上述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4.7%。1970~1980年全年平均亩产85.8斤,最高152斤,最低55斤,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索稳产高产途径,我们对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农业气象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防御对策,为本县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茂梅 《气象》1978,4(6):15-15
我县位于乌苏里江西部,纬度较高,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湿热短促,无霜期短。因此,热量条件成为我地农作物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条件。 我们对历年粮食平均亩产和气温、降水这两个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降水量的多寡及其分布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气温的高低却与粮食单产显著相关。凡是低温年(指5—9月  相似文献   

16.
邵开启 《气象》1982,8(10):32-32
雎宁县种植棉花的历史比较长,但由于对本地气候特点掌握不好,所以产量一直是低而不稳,一般年份亩产只有几十斤,1979年平均亩产为46.7斤。而1980年,全县17万5千亩棉花,平均亩产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达到了114斤,单产、总产、收购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1980年我县棉花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并不好,从4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新民市主要的种植作物,历年播种面积都在百万亩以上,约占全市耕地220万亩的41%,清种玉米占90%以上,平均亩产不足500kg,效益不高,灾年产量较低。为促进种植业改革,发展效益型农业,探讨粮食作物创高产的新路子,我们于1992~1993年进行玉米、小麦垄畦(台畦)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8.
1984-1985年度,石河子58万亩冬春小麦平均亩产424斤(其中冬麦平均单产425斤,春麦平均单产422斤),比上一年的404斤增产20斤.这是自1979年以来石河子第七个丰收年.华侨农场24连750多亩,平均单产630斤;9连胡德仁包蛋麦103亩,以平均单产910斤夺魁.莫索湾去年春麦也获得了好收成.150团2万多亩春麦,平均单产550斤以上,最高的亩产达820斤.石河子1984-1985年度冬春小麦大面积高产从气象角度  相似文献   

19.
一、西南山区玉米成熟不好的气象原因(一)概况:我县西南山区包括秦岭、齐寿、大门等十六个公社,平均海拔1600—1700米,部分地方达1800—1900米。玉米播种面积169万亩,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42%左右,平均单产226斤,总产3762.8万斤,占全县玉米产量的33%。玉米产量低而不稳,影响我县粮食产量的提高。目前本区栽培的玉米,依海拔不同有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增城1992—2021年香蕉种植面积、产量资料与同期气象资料,对增城香蕉产量预报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增城香蕉产量气象波动指数为0.2784,占实际产量变异系数的98.32%,气象因素是影响增城香蕉产量波动的最主要因子。(2)1992—2021年中气象丰年8年(占比27%)、气象平年7年(占比23%)、气象歉年15年(占比50%);丰年气象产量波动大,歉年气象产量较为平稳。(3)日照时数、平均气温以及最大风速是影响增城地区香蕉产量的最关键气象因子。(4)预报模型对历年香蕉产量预报平均误差为8%,平均准确率达94.1%,预报准确率基本满足日常业务服务,研究成果可为日常农业气象服务及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