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地面测报中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利用2009~2010年怀化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的20时气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地温等资料数据,采用对比差值、一致率和风向相符率等方法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两种观测方式的观测数据虽然有一定差异,但是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其中相对湿度、地面温度对比差值较大、一致率略偏低。结果分析证明: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操作和特殊的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ChinaFLUX CO2通量数据处理系统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O2通量观测数据的规范处理及其高质量数据产品的发布,是CO2通量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为解决目前通量观测数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过程繁琐、方法不统一、处理不及时等问题,本研究以MATLAB为开发工具,利用其强大的数学计算功能和可视化GUI技术,集成目前主要的通量数据处理方法,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通量网(ChinaFLUX)通量观测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的处理对象为30min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其主要处理步骤包括湍流通量计算、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缺失观测数据的插补,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碳交换量的分解和计算等。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可视化程度强,为ChinaFLUX通量观测数据处理及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台地震台不同时间尺度的钻孔四分量应变观测数据计算元件相对校正系数、自检内精度和面应变相关系数。分析认为,对较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应变换算和地震研究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连续观测的日均值或5日均值数据|对较短时间尺度观测数据进行以上分析时,相对标定处理应选用整时值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观测数据解码以及观测数据质量指标的基础上编制软件,对采集到的原始GPS观测数据进行解码与多路径效应、周跳等质量指标的分析计算,并对质量指标进行直观、实时的图形显示。介绍所写软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并与TEQC软件进行比较,证明了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以固体潮汐包络为标准对云龙台同点记录数据进行统一量化,利用量化数据计算振幅谱,并根据振幅随频率的变化评判不同记录数据对长周期慢变信号的响应,分析洞体应变、水管倾斜仪低频段记录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周期大于固体潮汐的低频慢变信号,洞体应变、水管倾斜仪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记录数据中出现孤立或零星的异常变化,且在同点其他数据中找不到踪迹。本文结论在云龙台、永胜台多种同点仪器的观测数据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
运用潮汐计算模型及固体潮汐数字化观测结果,计算了固体潮汐参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整点和加密采样(10min)两种采样方法除计算的中误差有一些差别外,对固体潮汐因子的影响不大。同时用辅助气压观测及首都圈体应变观测数据计算了体应变日异常频次,并与观测台站附近的小震活动进行了对比,讨论了远震及震源区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数字化观测结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提高应变观测采样率及拓展观测频带对低频观测的影响,在张家口地震台、怀来地震台选择TJ-2型体应变仪进行台站对比观测实验,并在时域和频域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体应变与测震观测频带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常规向量参数法多维观测建模与平差效率低的问题,分析指出多维观测矩阵参数建模条件应满足不同观测维度的参数独立且个数相等特点(简称独立同构特征),进而利用该建模条件、Kronecker积运算性质和加权最小二乘原理提出矩阵参数建模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该方法顾及不同观测维互相关性,增大系数阵稠密度,降低法矩阵阶数,从而有效提高了建模与平差计算效率。空间直线和GPS站坐标时序模型计算结果均表明,向量参数法和矩阵参数法平差结果相同,但后者具有更高的存储与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9.
推导出利用风云静止卫星双星视云坐标计算云下点坐标和云顶高度的理论算法,对静止双星865E/104.5E和86.5E/112E两种组合观测条件下视云位移分布特征以及视云位移与云高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可以实现全区域高精度立体云高反演的非线性视云位移云高反演模型。结果显示,观测数据空间分辨率0.01°条件下,两种双星组合云高分辨率平均值分别为1.28 km和0.93 km,表明86.5E/112E组合反演精度优于86.5E/104.5E组合。最后,利用FY2D和FY2F双星数据在西北太平洋进行立体云高反演实验,并将反演结果与Cloudsat卫星微波雷达云高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GPS基准站运行和GPS接收机校准数据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连续GPS固定站的广泛用途,为方便对多个固定站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及数据的统一处理.设计和编写了一套用于GPS基准站的自动控制软件。该软件分为基准站部分和中央控制站部分,适合多个连续GPS基准站及中央控制站的自动数据观测、记录、通讯、管理、以及运行状态远程监测和控制等。该套软件通过中央控制站能够远程管理和监控多台连续GPS固定站的运行状态,实现对观测时段、数据采样率、高度角、气象数据等参数的设置;按指定的观测时段及数据格式自动将观测数据打包并上传到中央控制站,以便进行统一处理。另一方面,基准站的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存放在指定服务器中.让授权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以满足各种测量应用的需要。通过在同济大学基准站近一年时间的稳健运行,证明该软件切实可行,并且具备继续拓展的空间。此外.由于同济大学GPS基准站还承担着校准实验室中GPS校准的任务,结合GPS数据的特点,对GPS接收机校准的数据管理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流动重力测量的布局、复测周期以及观测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地震系统重力测量的现状,提出了优化现行布局、调整复测周期、提高观测技术以及改善观测条件的具体意见。指出:为了获得与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信息,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布局的优化和复测周期的调整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GNSS连续观测数据评估了GNSS流动观测水平速度精度,并分析了相邻两期观测时间差、每期观测时长、观测周期对水平速度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目前的观测模式,流动观测与连续观测得到的水平速度值之差的绝对值在3 mm/a以内;相邻两期观测时间不一致会影响流动观测水平速度的精度,如果绝对值在3 mm/a以内的速度差为可接受值,那么建议相邻两期观测时期差应控制在25天之内;延长每期观测时间和缩短观测周期能提高流动观测水平速度精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流动SLR首次取得观测成果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介绍了流动SLR系统TROS建成后在北京,乌鲁木齐,拉萨3个站的观测情况。这是流动卫星光测距系统在我国首次正式运行,开创了SLR流动观测的先例,实现了我国SLR领域多年来的愿望。对乌鲁木齐和世界屋脊城市拉萨观测的实现有其重要意义,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对TROS的建站和观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场流动地磁观测数据库和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设计的有关方面,包括数据库内容、库和表设计、编码设计、重要技术内容说明等,给出流动地磁观测数据库和流动形变观测数据库的表清单及其E-R关系图。  相似文献   

15.
长期GPS连续观测可获取高精度的垂直形变速度场,但多期GPS流动观测资料能否用于地壳垂直形变监测尚不明确。本文首先对中国大陆260个陆态网络基准站和2 000个GPS流动站1999~2019年的观测资料进行高精度统一处理,获得各站点的时间序列和速度场,对筛选出的226个基准站和226个流动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5%的连续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小于0.5 mm/a,约50%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速率误差大于1 mm/a,约40%的流动站与连续站的垂直形变速率残差值大于2 mm/a,且约50%的流动GPS站点的垂直形变趋势与连续站不一致。西部地区的流动GPS观测站的垂直形变监测精度比东部高,这可能与东西部的观测环境和站点稳定性存在差异有关。对GPS连续站和流动站的垂直形变速度场的精度和残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大陆流动GPS观测资料不适用于监测垂直形变小于2 mm/a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飞机场产生的振动对重力观测影响的特征和空间分布,根据数值分析结果,提出了重力台站避开飞机场的最小距离为5km。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克立金方法延拓到时-空域,提出用时-空克立金方法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密度和观测频率的优化;并从时-空克立金方程推导开始,给出了各种条件下的时-空克立金方程组及估计方差公式,还提出了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优化设计的工作步骤。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G热红外亮温资料,采用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法对2016-08-24缅甸M_S6.9地震震前热红外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震震前存在显著的亮温变化,其热异常现象具体特征为:1)在2016-04-26开始出现热异常,相较以往震例表现出异常凸显、出现时间早且持续时间久的特点;2)异常区的时移性,该次异常区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至震前2个月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逐渐衰减直至完全消失;3)功率谱信息表现出增强的特征,异常持续时间在50d以上,特征周期为16d,最大相对变化率大于16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海省15个流体观测井多年的温度数据进行年变趋势分析发现,数据长期性漂移具有普遍性。青海省地热台网有6个台(井)的年漂移量超过0.01 ℃/a,达到地热观测台网仪器要求上限。温度漂移与同井水位、当地气温变化没有关联性,而且漂移大小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无规律可循,因此单纯从温度观测数据来讨论,无法判断这种年漂移是否与区域应力应变状态有关。研究玉树井多年温度数据趋势看出,玉树地震这一地壳活动导致该井的温度趋势发生变化,其温度上升速率出现明显拐点;同样,格尔木井也由于改变观测部位而出现温度趋势拐点,可见将温度漂移简单地归结于观测系统(仪器+传感器)有失偏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原理的温度计发现,单纯从测量原理上无法解决漂移问题。剔除漂移干扰的同时,漂移趋势自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