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 空间数据量日益增大, 已超出人们的分析能力。传统的空 间数据分析方法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无法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要。空间关联规则是空间 数据挖掘一个基本的任务, 是从具有海量、多维、多尺度、不确定性边界等特性的空间数据中进行 知识发现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基本概念、分类、挖掘过程、挖掘方法、目前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其进 行综述, 重点阐述了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效率的改进策略、基于不确定空间信息的挖掘方法、挖掘 过程及结果的可视化、弱空间关联规则的挖掘方法等。通过对现有空间关联规则研究成果和存在 问题的深入剖析, 指出了其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理实体的面向对象矢量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数据模型是GIS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组织、表达、分析、处理和应用的基础。针对基于要素的地理实体矢量描述方法的不足,从地理空间信息一体化管理角度,提出面向对象矢量模型(OOVM),探讨模型体系结构、空间对象的描述方法和空间数据管理模式。该模型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将地理实体抽象为不同的空间对象,并将各空间对象的标识符、属性与方法封装在一起,便于网络环境下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和分布式管理。以公司信息管理为例,设计了基于OOVM的分布式空间数据组织过程,为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共享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   总被引:96,自引:6,他引:90  
空间过程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地理系统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空间分析是指分析、模拟、预测和调控空间过程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在空间信息极大丰富和GIS空间数据管理能力日趋完善的形势下,空间信息分析理论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必要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和谐地包容空间分析领域已取得的各方面成果。该体系包括空间统计指标、空间回归及自适应模型、空间机理模型、空间统计与空间机理相结合的模型和空间复杂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4.
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模型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柏延臣  李新  冯学智 《地理研究》1999,18(2):185-190
虽然GIS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相对较弱的空间分析功能正在限制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文中系统论述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GIS中空间数据分析的基本需求,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数据探索分析以及空间模型,探讨了GIS与空间模型结合的必要性,结合途径以及结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是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对空间信息进行认知、解释、预测及调控等,而公共卫生研究领域集中在疾病时空规律的认识、成因分析以及干预和防御等领域。本文从公共卫生研究的方向出发,论述了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以及现阶段空间数据分析软件的发展状况,并对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地理空间大数据存储管理的地理网络地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理空间数据大数据分布式网络存储管理的地理网络位置搜索问题,从地理网络地址的域名角度,基于2n一维整型数组的全球经纬度剖分格网(GeoSOT)框架提出一种具有地理涵义的空间信息存储网络空间域名地址,即Geonet域名,以统一标识地理空间数据的空间区域位置与计算机存储网络的电子方位,实现用户访问的区域范围、地理空间数据所属地域范围与空间信息存储主机之间的一致性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环境下空间信息服务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空间数据的使用和转换日趋频繁,空间数据产品的可信度成为困扰用户科学地使用空间数据产品的难题.空间数据起源记录了空间数据产品的衍生过程,是数据可信度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对空间数据产品的维护与更新、空间信息处理工作流的检测和优化等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空间信息服务应用的水平.该文介绍了空间数据起源的概念,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针对空间数据起源的采集、管理和服务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空间数据起源系统原型框架,为分布式环境下空间数据起源系统化的管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城镇产业布局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城镇产业布局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避免城镇基础空间数据集的重复采集,减少浪费,协调空间数据的使用,加强对信息资源有效而经济的管理。针对城镇产业布局分析中对基础数据的实际要求,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设计了城镇产业布局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的系统框架结构和建库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分布式城镇产业布局数据库原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相关的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应用,并预留了数据接口,可为相关的城镇产业布局分析软件提供数据支持服务。此外,该系统还可实现不同部门和用户的数据共享,为城镇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分析了森林防火是复杂的空间决策问题,它具有动态性、分布性、数据量大、数据性质复杂等特点,决策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及海量的、复杂的、易变的和分布的数据和信息,很难做出及时、科学和准确的决策。因此,建立集成空间信息分析处理的、具有知识发现能力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空间在线分析处理(Spatial OLAP)和空间在线分析挖掘(Spatial OLAM,Spatial OLAPmining)是集成空间数据处理的OLAP和OLAM,能够在空间数据仓库上发现隐含的知识和规则,并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查询和分析。从系统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运行实例方面,论述融合了GIS、空间OLAP和空间OLAM技术的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的实现。提出基于空间OLAP和OLAM知识发现机制,建立一种集成GIS、空间数据仓库、空间OLAP/OLAM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新型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的空间OLA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AP(在线分析处理)是空间信息集成,查询与分析的重要领域和手段,基于Web的OLAP需要解决体系结构,空间数据仓库构建,多维数据模型,WebGIS,数据挖掘等诸多理论和工程问题,体系结构规定了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模式,多维数据模型中定义了基于数据仓库的度量和维度结构,是OLAP和某些数据挖掘模型的基础,是数据仓库应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体系架构,多维数据模型和OLAP技术在处理穸间数据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文章尝试探讨在Internet环境下,在传统多维数据模型中引入空间维度,度量中指向空间聚合结构的空间数据索引及其空间算子集合,从而构造出空间多维数据模型,并在模型物理实现的基础上,试验了空间立方体的Web OLAP操作,可以预测,空间OLAP研究将成为GIS研究的热点,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马虹 《干旱区地理》1997,20(3):30-35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是空间属性数据库,而管理,分析和应用数据库中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应用模型则是发挥数据库作用的关键部分。衡量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好坏,不仅决定于其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数据量和更新速度,关键要看其空间功能是否强大,实用具有灵活性。一般来讲,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空间数据统计分析的思想起源与应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 《地理研究》2018,37(10):2058-2074
系统总结了空间数据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并分为五个时期:① 早期孕育(计量革命之前),其重要思想是19世纪初德国的区位论;② 计量革命(1950-1960年代),主要是经典统计学的应用和理论探索;③ 空间统计学(1970-1980年代),重点是空间点数据、面数据和空间连续性数据的分析;④ 成熟与扩散(1990-2000年代),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发展成熟并快速向其他领域扩散;⑤ 时空大数据(2010年以后)。换句话说,计量革命开始后的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大约每20年有重要的新技术或方法出现,到现在已经具有成熟、系统化的方法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而在当前的时空大数据时期,其发展需要计算机科学家、统计学家和地理学家等不同学科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地学数据集成的理论基础与集成体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地球空间数据 (简称地学数据 )来源的拓宽、更新手段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使数据集成或集成使用的研究和实用化成为必需。简单地理解 ,地学数据集成是指不同来源、不同性状数据在相同环境下的使用。地学数据是对地理现象和过程及过程时空特征认知基础上的表达 ,地学数据集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性、地学过程时空过程的连续性、地学现象和过程的层次性、地学数据认知的一致性、依赖于元数据的地学数据的透明性、数据内容和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等 ;在此基础上 ,作者在论文中描述了基于地学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地学数据集成概念模型和过程 ,并对地学数据集成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郭春霞  诸云强  孙伟 《地理研究》2015,34(9):1675-1684
不同时间尺度、季节的气温数据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平稳特征。为探讨分析空间平稳性对气温插值的影响规律,采用趋势线法对气温数据进行空间平稳性探索,并对比分析不同空间平稳性条件下,普通线性回归、普通克里格、回归克里格的气温插值精度及插值结果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冬季日均、月均气温与年均气温呈现空间非平稳,插值精度随时间序列的增长而提高,随着气温数据逐渐趋于稳定,精度提高的幅度逐渐下降;夏季日均、月均气温呈现空间平稳,随时间序列的增长,插值精度的提高并不显著;夏季日均气温各插值方法的插值精度普遍高于冬季日均气温。与普通克里格相比,回归克里格能有效提高空间非平稳数据的插值精度。时间序列的增长削弱了不同插值算法之间的插值精度差异和插值结果空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5.
Voronoi Diagrams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Crim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range of spatial analyses are used in the field of crime mapping, such a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Ripley's K-function,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ut there is limited use of Voronoi diagrams (VDs).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crime through the use of VDs. We use four years of commercial robbery data from Campinas, Brazil, and employ several VD techniques: (1) We analyze crime concentrations through the properties of VDs—area and number of vertices—and coverage curve; (2) we introduce a new crime geovisualization with VD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3) we apply a network VD technique to crime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se VD techniques and the ability of the researcher to recognize crime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crime concentration, crime along pathways, and the highly regularized distribution of crime in limited areas spatially.  相似文献   

16.
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空间- 距离- 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都市圈城际联 系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优化其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 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对象, 构建最短距离矩阵, 引入时间、空间通达性模型, 建立高等级路网发育 评价指标体系, 从节点体系与网络体系两个角度, 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城际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 格局, 揭示出: 圈域城镇( 节点) 体系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 与城市自身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密 切相关, 其空间格局与城镇等级规模呈共轭协同关系, 不同空间等级节点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同 心圈层与“轴—辐”网络空间格局; 快速交通干道网络( 高速公路、铁路等) 是城市通达性空间演变 的重要推动力, 使其空间收敛减速, 形成显著的带状分异格局, 初步形成沪蓉东西向、京珠南北向 的两大城市经济联系交通走廊; 圈域城际交通干网发育程度偏低, 处于回路网络水平, 高等级路 网扩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偏离-份额四分量模型,分解2010-2015年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区)经济增长结构;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41个县(区)经济增长总量及各分量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兰白西城市群呈现以兰州市和西宁市为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经济结构,兰州市的经济中心地位更为显著。(2)根据经济增长总量及各分量,将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区)分为经济快速增长型、经济滞后增长型、竞争力优势推动型和资源配置优势推动型等4种类型。(3)经济增长总量、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特征,竞争力分量在空间上存在随机分布性特征,资源配置分量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性特征。(4)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分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空间重合度较高,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空间重合度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8.
李琳  曾伟平 《地理研究》2022,41(10):2760-2776
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与定基等权赋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3—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公共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公共健康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城市间公共健康水平差异有所扩大,且始终存在多级分化现象;② 四大板块核密度曲线在重心位置、主峰高度、波峰数量、拖尾长度、拖尾厚度上均有各自演化形态,是一种时段特征与地区特色相互耦合叠加的结果;③ 中国城市公共健康水平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同群效应”,空间集聚类型实现了由LL型为主体向HH型为主体的转化;④ 收入水平、人口密度、科技进步、工业化程度、卫生体制改革对城市公共健康具有影响,但各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of weather/ec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produced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patial data from 1961 to 2007, using climatological calculations and spatialization techniqu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AR spatial data over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 were analyzed with Mann-Kendall trend analysis method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s a who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 is complex and inhomogeneous across China, with lower PAR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China and higher PAR in the western part. Mean annual PAR over China ranges from 17.7 mol m-2 d-1 to 39.5 mol m-2 d-1. (2) Annually- and seasonally-averaged PAR of each pixel over China are averaged as a whole and the mean values decline visibly with fluctuant processes, and the changing rate of annually-averaged PAR is –0.138 mol m-2 d-1/10a. The changing amplitudes among four seasons are different, with maximum dropping in summer, and the descending speed of PAR is faster before the 1990s, after which the speed slows down. (3) The analysis by each pixel shows that PAR declines significantly (α=0.05) in most parts of China. Summer and winter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 North China is always a decreasing zone in four seasons, while the north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urns to be an increasing zone in four seasons.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 vary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of PAR in a certain region are different not only among four seasons, but also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