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5,36(2):213-215
继本文作者对星际A型CH3CN与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过程的研究之后,又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E型CH3CN与H2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利用IOS近似模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A型CH3CN-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温度范围是20K-140K。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3.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5,36(1):7-20
本文作者利用IOS近似模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A型CH3CN-H2含超精细能级的碰撞跃迁速率系数,温度范围是20K-140K,为研究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有用的基础分子数据。  相似文献   

4.
富坚 《天文学进展》2012,30(2):202-219
星际介质中的分子气体(主要是分子氢H2)和原子气体(主要是中性氢HI)成分是星系中重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星系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的观测结果越来越多,其中中性氢主要依靠21 cn氢原子射电辐射和DLA吸收体来观测,分子氢则通过一氧化碳作为示踪分子来探测。在这些观测结果基础上,理论工作者建立了一系列模型来解释和研究星际分子原子气体的转换,分子气体与恒星形成,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所起的作用等,并为将来更进一步的观测提供了指导和预言。  相似文献   

5.
相干布居囚禁现象用于原子频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Λ型三能级原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半经典的密度矩阵方法分析了87Rb气体的相干布居囚禁现象。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两束相干激光频率差等于87Rb原子的两个基态超精细结构子能级频率差时,87Rb气体具有相干暗线和相干微波辐射的特性。它们可以作为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频标的鉴频物理基础。最后简要分析了两种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频标的各自特点和实验装置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前,(亚)毫米波段探测到大量的谱线发射,例如简单分子(如CO, H_2O等)的转动发射以及原子(如C, O等)和离子(如C~+, N~+等)的基态精细结构跃迁。这些谱线是多种物理状态的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um, ISM)的重要冷却剂,可以用于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以及气体谱线发射的能量来源。首先介绍了文献中利用远红外(far-infrared, FIR)/(亚)毫米谱线测量星系中恒星形成性质的方法,如恒星形成率(sar formation rate, SFR)、恒星形成模式等;然后,介绍并比较了利用多条谱线示踪星系中的分子气体质量的方法,以及它们主要的依赖性;最后,介绍了利用多条CO谱线(CO谱线能量分布以及CO谱线与连续谱的比值),并结合其他谱线,来诊断星系中主导谱线发射能量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给出了17个具有Ⅱ类星际甲醇分子脉泽源的致密氢11区的轫致辐射、尘埃红外辐射和中心年轻恒星Layman辐射的特征.以脉泽的光子发射率和辐射亮温度作为两个主要的辐射抽运约束条件,讨论了Ⅱ类星际甲醇分子脉泽的几种可能的激发机制.我们认为热辐射亮温度为100K与致密氢Ⅱ区成协的红外辐射体很可能是Ⅱ类甲醇脉泽的抽运源.  相似文献   

8.
近期对星际分子云的观测表明各类云的密度、温度和化学状态有很大差异。塔拉夫达(Tarafdar)等人提出一种模型可以解释上述差异。他们认为,观测到的各种条件和分子态,是云在其重力作用下从低密度原子气体收缩为高密度分子物质的演化结果。 目前,已建立起星际云化学这一门学科。许多作  相似文献   

9.
正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场所.伴随着望远镜探测能力的提升,时至今日已经有约200多种分子在星际云团和星周环境中被探测到,为人们理解分子云内物理化学过程提供了观测窗口.天体化学就是通过理论、实验和模拟等手段,从物理化学角度理解分子云内分子演化的化学过程,揭示分子在星际空间的演化途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两种分子频谱数据的分析方法—转动图和能级布局图方法,然后总结了天体化学模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一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复杂有机分子的观测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陈激  张亚辉 《天文学报》1997,38(3):225-230
本文采用R矩阵传播方法,通过求解CS近似下的耦合方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正-NH3分子和He碰撞的超精细跃迁碰撞截面和速率系数,为研究天体的信息提供需用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天文学家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探测到越来越多星系的多种分子多种能级跃迁的谱线。首先,介绍了探测分子气体的多种方法和新的发现;然后基于CO巡天数据和致密分子气体数据,分别在统计上讨论了分子气体分布及分子气体含量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小尺度上的恒星形成理论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影响星系演化的物理过程,讨论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态以及星系所处环境对分子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富坚 《天文学进展》2011,(4):473-476
星际气体是星系中重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分子气体(主要是分子氢H2)以及原子气体(主要是中性氢HI)对于星系中发生的各个物理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的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描述星系盘中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成分的物理模型,来研究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对于星系形成和演化所起的作用。我们主要使用了马普天体物理所Munich Group的L-Galaxies半解析星系形成模型,并借鉴了星系化学演化模型的方法,把半解析模型中的每一个星系盘分成了多个同心圆圈,然后在每个圈中分别追踪气体下落、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转化、恒星形成、金属增丰、超新星爆发加热冷气体等发生在星系盘上的物理过程,并且每个同心圈都是独立演化的。在我们的模型中,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时间步内气体都是以指数形式下落到星系盘上,并且直接叠加在已有的气体径向面密度轮廓之上,其中指数盘的标长rd正比于星系所在暗物质晕的维里半径rvir与旋转参量λ的乘积。我们的模型使用了两种描述分子气体形成的模型:一种是基于Krumholz等人解析模型的结果,其中分子气体的比例与局域气体面密度以及局域气体金属丰度相关;另一种是分子气体比例与星际压强相关的模型,根据Obreschkow等人的近似,分子气体的比例与气体面密度以及恒星质量面密度相关。由于恒星形成过程发生在星际巨分子云之中,并且根据Leroy等人的观测结果,恒星形成率面密度近似正比于分子气体的面密度,因此我们在模型中使用了与分子气体面密度相关的恒星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3.
日球层是指以超音速径向外流的太阳风在周围星际介质中所占有的空间范围。磁化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终止激波、日鞘区、日球层顶。在外日球层,太阳风中存在宇宙线能量粒子辐射背景以及螺旋形行星际磁场、行星磁层等准稳态结构。太阳风离子与星际中性氢原子通过电荷交换生成太阳风拾起(pickup)离子和能量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ENA),导致外日球层太阳风的加热和减速。外日球层太阳风宏观磁流体动力学与ENA辐射场是强烈耦合的,ENA携带其原属离子群的成分及能量信息并且在日球层内直线运动。ENA辐射是遥测广袤日球层的远程探针,该辐射在全天球范围内的成像能描绘外日球层在粒子多能段的全景肖像。辐射磁流体理论被应用于描述日球层大尺度动力学和能量粒子加速及传输的多尺度耦合。认证外日球层太阳风物理的重大科学问题,阐述该科学问题对辐射磁流体的物理建模及其数值求解的内禀需求,分析外日球层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在国内外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现状,提出我国在外日球层领域辐射磁流体数值模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现星际苯     
星际空间充满了不同的原子和分子,有些是完全超出意料的。一个西班牙天文学家小组根据欧洲空间局的红外空间天文台的资料,第一次发现了苯。 这种分子是在原行星云CRL618——一个围绕着一颗已坍缩成白矮星的恒星的发光的尘埃和  相似文献   

15.
吴建新  何宝鹏 《天文学报》1995,36(4):379-384
本文借助于观测到的大、小麦哲伦云的星际尘埃辐射,估计总星系内的“冷”星际尘埃热再辐射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星系内的星际“冷”尘埃的热辐射所形成的背景辐射对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强烈地依赖于宇宙减速因子和“冷”尘埃量,在宇宙背景探测者(COBE)的观测结果的限制下,无论宇宙减速因子取何种值,“冷”尘埃所占的比例都是非常少的,如果Ostriker所作的平均每个星系内由尘埃产生的蓝光光深τB=0.5的假定是合理的,那么星际尘埃量随温度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6.
太阳磁场的诊断是太阳物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斯托克斯参量I、Q、U和V可以用来完整描述偏振光的信息,对观测得到的斯托克斯光谱进行反演可以诊断太阳磁场的信息.近几十年来,塞曼效应成为磁场诊断的主要手段,利用塞曼效应使谱线产生的分裂可以诊断强度达到几百高斯的强磁场,但是在太阳宁静区中存在大量强度小于100 Gs的弱磁场,对于弱磁场可以利用汉勒效应来诊断,应用汉勒效应诊断弱磁场一直是磁场诊断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对偏振的产生机制有更完整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采用不同原子模型的假设下,由散射产生的谱线轮廓的区别,以及在存在磁场时,不同原子模型谱线的汉勒效应的区别.以中性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7能级、4能级和2能级原子模型,分别研究了这几个原子模型对散射偏振和汉勒效应的影响.发现2能级原子模型和多能级(7能级和4能级)原子模型产生的谱线的偏振度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2能级原子模型假设下b_4线不存在下能级的汉勒效应,但是在多能级的原子模型下b_4线仍存在下能级的汉勒效应.对比7能级原子模型和4能级原子模型,谱线的偏振度只有很小的变化,汉勒效应的表现也基本相同.主要结论如下:在利用中性镁b 3线的线偏振轮廓Q/I反演磁场时,至少需要采用4个能级的原子模型.这主要依赖于谱线形成区域的原子的能级分布,原子能级占有数多的能级在研究中是必须考虑的.  相似文献   

17.
倪陈平等利用最新的压力驱动雪耙相超新星遗迹演化公式解释了CTB 109的X射线半圆形形态。东半部激波的射电辐射是由CTB 109从自由相转化到绝热相时的湍动所增大的磁场以及由这湍动和激波加速的相对论电子所产生的。而分子云中激波产生的射电辐射是由星际磁场的激波加速和激波压缩所产生的,这一部分激波产生的射电流量远远小于东半部激波产生的相同频率处的射电辐射,而且也小于Green(1984)所有银河系超新星遗迹在相同频率处的射电流量,因而观测不到,所以CTB 109具有半圆形射电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测和模拟星际空间的辐射转移过程,探索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分布演化过程,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星际尘埃在星际辐射的产生和加工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星际尘埃的分布为三维不均匀分布,需采用尘埃三维辐射转移模型以更真实地模拟尘埃的辐射转移过程。在研究分析尘埃三维辐射转移模型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尘埃三维辐射转移的基本图景和对模拟结果的一般处理步骤。详细梳理了适用于不同物理环境的6种模拟尘埃三维辐射转移的开源代码,比较分析了它们的模拟对象、辐射源类型、尘埃分布和组成等要素,总结评析了各个代码的特点和优势,便于需要利用数值模拟来进行科学研究的相关人员根据科学目标进行鉴别和采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红外望远镜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红外光谱数据探测到H_2的旋转谱线。这些谱线来源于"温"的分子气体。首先介绍关于H_2辐射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然后着重讨论在中红外波段观测到的H_2辐射与恒星形成以及与总分子气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使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数据的工作进行数据和方法的交叉检验后发现:在恒星形成星系中,H_2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与恒星形成相关,而在活动星系核中是由激波激发,与恒星形成无关;另外,星系中的总分子气体质量可由H_2在中红外波段的辐射通过建模推出。从不同类型的星系推出的总分子气体质量与H_2辐射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总分子气体表面密度与H_2辐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几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宇宙学关于静态引力场能量密度的讨论~时间的本质······..……,.......……Bianchi一v宇宙模型的一个辐射解··…严永辛(67)…潘宁堡(265)朱炯明等(276) 高能天体物理11型超新星爆发的一个计算模型—坍缩阶段···,······························································……徐聪等(50)中子星内部夸克物质的振动阻尼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