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苏锡常地区因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灾害,2000年省人大颁布了《关于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介绍了禁采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无锡市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禁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完成2002年禁采工作任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日前 ,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完成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作研究项目顺利完成 ,并在南京通过专家鉴定。该项成果包括《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工程报告》、《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研究报告》、《基于GMS平台的苏锡常地区地下水流模型研究报告》、《地面沉降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政府召开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管理工作会议江苏省政府于1996年11月5日在锡山市召开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管理工作会议。江苏省常务副省长季允石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地矿厅、建委、水利厅、财政厅、物价局五部门领导及苏锡常三市分管副市长出席会议,苏...  相似文献   

4.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条件,选取基岩埋深、基岩面起伏度、第Ⅱ承压含水层厚度、黏性土层厚度、主采层水位埋深、地面沉降梯度作为影响因子指标,计算了各个影响因子的关联程度和影响权重,对整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危险性分区。根据区划结果,划分出地裂缝的安全区、过渡区、较危险区以及危险区。通过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裂缝分析,达到了对该区地裂缝发育影响因素量化的目的,为地裂缝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和有关部门都很重视苏锡常地区环境地质评价工作,“七五”期间曾开展了多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勘察工作,并从多方位对城乡经济发展进行环境地质论证,提交成果颇多。本文就是该项成果之一。苏锡常地区环境地质基本特征苏锡常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平原,第  相似文献   

6.
王彩会  陈杰  黄晓燕 《江苏地质》2008,32(2):122-125
在全面的水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苏锡常地区采集潜水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潜水水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通过分析认为:苏锡常地区潜水的水质在空间上的差异与含水层及其包气带的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底构造的继承性差异沉降运动、气候冷暖交替引起的海面频繁升降以及河流、湖泊的搬运与沉积均对区内潜水水质的水化学特征的形成起到控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出发,在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地面沉降现状和特点基础上,提出建设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的初步构想.该监测网络的建立,将为今后开展地面沉降GPS监测及相应的专题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苏州、无锡和常州(苏锡常)的局部地区地裂缝发育,在深层地下水禁采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些地裂缝还在发展。地裂缝的发育及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具体力学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查明影响地裂缝发育的因素、确定各因素对地裂缝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苏锡常地裂缝发育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确定性系数计算权重法对苏锡常地裂缝发育危险性进行预测分区。模型考虑了基岩埋深、基岩坡度、累计地面沉降量、沉降坡度、第二含水层厚度、第二含水层厚度变化梯度、第二含水层水位降深、第四纪沉积相等8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苏锡常地区北部地裂缝易发,东南部发生地裂缝的危险性较小。计算结果与苏锡常地裂缝的分布及发育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在地裂缝预测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对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城市建设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和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孟信 《地下水》1994,16(4):178-181
地面沉降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中普遍遇到而非常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有近60个城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上海、天津、太原、西安、宁波、阜阳,特别是本文的要介绍的江苏南部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不但发生得早.而且沉降波及的范围大(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已形成连片地面沉降带).危害面广,已成为该地突出的一大公害。 开展地面沉降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现状 我省苏锡常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经济发展区黄金地带,包括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其所属的12个县,总面积17510km~2,人口约1300万.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之一,工业、乡镇企业发达,苏锡常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以往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选择典型地段进行浅层地下水开采试验工作,从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所采取的开采工艺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可行性,分析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同位素技术释解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循环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同位素量值及常规指标含量在不同赋存介质下所表现出的规律,垂向上选取河水、潜水、微承压水进行分析,释解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循环系统运移机制,为合理开发利用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全区浅层水的补给资源量十分可观,但地域间存有差异,其中东部苏州地区补给量大于西部常州地区,沿江地带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苏锡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1苏锡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要探索苏锡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弄清楚该地区的发展现状。(1)人口及人力资源1994年,苏南地区总人口1350万,人口密度达750人/km2,分别是江苏省和全国的1.2倍和3.6倍;预计2020年...  相似文献   

13.
开采浅层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为此,江苏省政府下达了在2005年全面禁采深层地下水的文件。为解决用水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在苏锡常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否会同样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文章详述了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沉降现状,确定了地面沉降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所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说明采用合理的开采工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不会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4.
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建筑石料矿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已禁止或限制开山采石,使得该地区的建筑石料供求趋于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建筑石料资源,在对苏锡常及上海地区建筑石料开发利用现状和“十五”期间情况作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十五”期间建筑石料用量和开采规划。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发展模式对我国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苏锡常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在较大范围内造成了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锐减,以至濒临枯竭,地面沉陷);研究这些灾害的发生机理、危害情况、提出治理建议,是地质环境工作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6.
蒋咏  杨桂莲  常本春  章树安 《水文》2013,33(1):58-62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地下水超采、引发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回顾了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历程,对禁采后出现的地质环境进行了效应分析,并从不同类型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角度,科学理性地分析了“禁采令”存在的不足,对该区域进一步做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过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苏锡常平原自1989年以来,已有18处发生地裂缝,其中横林、长泾、无锡西郊等6处先后进行了地裂缝勘查工作。本文在苏锡常地区已有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和地裂缝灾害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岩面起伏、地面沉降、土层结构等因素对地裂缝的复合作用及影响方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苏锡常地区的地裂缝主要是地面不均匀沉降的结果,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为地裂缝孕育了内因条件,超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的直接原因,30m以浅的土层条件则影响了地裂缝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系统分析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发展动态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区域分解”的思想出发,将研究区按第四纪土层结构进行了合理分区,并分别在各亚区建立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水位相关预测模型。实践表明,该模型符合现阶段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苏锡常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苏锡常地区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已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等,并对人类活动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实际需要出发,介绍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地面沉降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思路、开发模式、实现方法和功能特点。该系统真实表达了研究区三维地层结构特征,逼真再现了地面沉降模型所预测的地下水流场、地面沉降发展变化过程,并虚拟表现出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的后果,为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预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三维可视化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