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对太平水道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中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型较好地重演太平水道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受潮汐影响的水道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数学模型在深圳西部港区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伶仃洋海区整体二维潮流盐度泥沙数学模型,从水沙角度分析了深圳西部港区的建港优势,并进一步通过局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赤湾港区各种规划方案的水流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推荐方案,从而也说明数学模型这一研究手段在港口规划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建立黄河河口泥沙有限元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黄河河口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河口二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潮位、流速和冲淤验证结果可以看出,由模型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的等海洋动力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和海底变形都与实测资料一致,表明建立的河口泥沙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可进行黄河河口的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及海底冲淤演变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建立黄河河口泥沙有限元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黄河河口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河口二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潮位、流速和冲淤验证结果可以看出,由模型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的等海洋动力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和海底变形都与实测资料一致,表明建立的河口泥沙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可进行黄河河口的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及海底冲淤演变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5.
湛江湾沿岸工程冲淤影响的预测分析Ⅱ.冲淤的数模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研究I动力地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窦国仁等提出的河道二维全沙数学模型,建立了在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全沙数学模型.通过合理地选取模型中有关参数,比较好地模拟了日前湛江湾冲淤变化的基本态势,并对湛江湾开发工程后港湾可能引起的冲淤强度变化和冲淤区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计算预测,其结果与动力地貌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就珠海淇澳岛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配合伶仃洋跨海大桥的施工建设等方面,阐述修建避风港工程的必要性。在规划的伶仃洋大喇叭治导线基础上,利用一维,二维数学模型,计算避风港工程联合会的潮流变化情况,分析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老虎石海滩养护工程对老虎石浴场及周围岬湾的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利用MIKE 21建立工程区海域二维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流速、流向对模型进行验证,将验证后模型参数运用到工程设计方案下潮流场的模拟,比较分析工程前后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流场比较结果表明,修建潜坝会使得工程及其附近的潮流场发生小幅变化,但对该海域整体的潮流动力环境影响甚微。工程后老虎石海域的潮流动力仍然很弱,对保存海滩上人工养护的泥沙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海岸悬沙运移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适合大范围缓变地形情况下,不恒定、非均匀流场中随机波折绕射联合数值模式及波浪作用下的二维浅水环流方程和悬沙扩散方程,建立了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二维悬沙数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渤海湾北部海域,进行了波、流共同作用下航道疏浚弃土的悬沙扩散、运移及海床演变的数值模拟,为工程单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瓯江口外洞头岛北岙后涂围垦工程潮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形差分法的洞头岛附近海区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在对现场实测资料验证的基础上,对北岙后涂围垦工程前后的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就北岙后涂围垦工程对周边海区的影响及围塘根部的冲刷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围垦工程不会对客运和货运码头及航道通航条件产生明显影响,对洞头峡的涨落潮水流、三盘大桥桥墩及其通航孔基本没有影响;单纯潮流对围塘根部冲刷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围垦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河口数学模拟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沈焕庭 《海洋通报》1997,16(2):80-86
我国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河口及河口工程的可行性已愈加普遍,从总体而言,70年代以河口一维潮流模型为主,进入80年代后,除继续应用推广一维潮流模型外,大多已采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并按需要配以泥沙、温度、协度和污染物等物质输移模型、推移质量沙数值模型、波流共同作用数学模型、拉格朗日余流数值模型、三维数值模型、复合模型等8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我国近15年来河口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认为从80年代以来,我国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