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四川绵竹小岗剑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1#拦砂坝的基础设计、施工工艺、泥石流过流运用为依据,探讨了狭陡沟谷重力式拦砂坝钢管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针对狭陡型泥石流沟道的特殊地形及其带来的设计施工方法、材料和设备运输受限的问题,分析了钢管桩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结构组成、布置构造和分析方法的创新,探索了复合桩基的实施要点,提出了钢管桩基受力分析的"折算断面法"。1#拦砂坝为重力式板基,下部碎石土持力层设钢管桩群,桩间土压力灌浆构成复合桩基,用于提高地基承载力并阻止坝下冲刷淘蚀。根据2012年汛期过流时坝下沟道剧烈冲刷引起的坝基淘刷与临空状况,进一步探讨了有关钢管桩基础设计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松散物质异常丰富孕灾环境条件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泥沙来源,设计了人工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形成试验,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震后孕灾环境条件下泥石流的形成首先需要细颗粒的起动,然后夹杂大颗粒运动,径流量快速增加,并伴随着沟道堵塞-溃决现象,形成阵性泥石流;此后随着细颗粒的迁移,沟道粗化现象严重,泥石流现象逐渐消失。2.坡面首先对降雨开始响应,发生崩塌形成堰塞体,对沟道侵蚀产生较大影响,并伴随着坝体松散物质溃决向下游迁移。3.泥石流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沟道中下游,其次是沟道中上游和源头坡面,三处的泥沙来源占到70%以上。4.土体对降雨的响应明显,孔隙水压力和含水量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部位变化曲线具有明显差异,并出现一定的波动特征,其不仅受到降雨的影响,同时对土体细颗粒含量和土体结构也有明显响应。5.细颗粒在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位移和汇集均对流域地形的演化和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在泥石流形成预报时,应考虑土体细颗粒含量,不同的细颗粒含量其泥石流起动时临界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山洪和泥石流中夹带的漂木在拦砂坝开口处易造成严重堵塞,使坝体对后续流体的分选效果减弱或失效,甚至进一步威胁坝体安全,因此探讨漂木在拦砂坝前的堵塞堆积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工程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考虑漂木长度L、溢流口开口宽度b、漂木量Vw及流体流量V等因素对漂木形成堵塞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了山洪中漂木在拦砂坝前堵塞堆积规律。实验发现漂木在拦砂坝溢流口的堵塞堆积形态主要有三种:溢流口搭桥型,交错咬合型,坝前停积型。漂木堵塞率在L/b1时基本保持不变,在1L/b3时,随着L/b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L/b=2左右达到最大;漂木拦截率在L/b2呈线性增大,在2L/b3保持基本稳定。漂木大量堵塞在溢流口或滞留在库容区中后部都能形成较高的漂木拦截率。漂木体积含量Vw/V在L/b1时对漂木堵塞率和拦截率基本无影响,在1L/b3时,对漂木堵塞率和拦截率的影响呈增大趋势,随着L/b的增大,增大趋势越明显,在L/b=2时基本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浆体的黏度是泥石流运动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利用相对黏度-颗粒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得到浆体黏度需要最大体积分数这一关键参数。本文利用不同来源泥石流堆积物中的细颗粒部分配置浆体开展流变实验,研究最大体积分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利用Anton Paar MCR301流变仪的同心圆筒系统测量每个细颗粒土体在不同颗粒体积分数下的流变曲线,通过宾汉模型得到各样品的塑性黏度,进而计算其与同温度下清水的相对黏度。然后利用6个应用较为广泛的相对黏度-颗粒体积分数计算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对各方法拟合的最大体积分数进行比较,分析其与细颗粒土体的特征体积分数(随机疏松堆积体积分数、随机密实堆积体积分数、击实体积分数、沉积稳定体积分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对于同一土体配置的浆体,不同计算方法拟合的最大体积分数有所不同,但是同一种方法得到的不同土体的最大体积分数与土体的击实体积分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各计算方法中最大体积分数的经验计算式。此外还建立了浆体相对黏度与颗粒体积分数、击实体积分数之间的指数关系式,该式可用于估算中等浓度和高浓度浆体与清水的相对黏度。  相似文献   

5.
虽然汶川震区的松散砾石土历经近10年的自然固结过程,坡面植被恢复良好,但灾后持续活跃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告诉我们,了解这类因地震产生的砾石土的力学性状,仍然是理解灾区地质灾害肆虐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本文以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泥石流源区的砾石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水槽模型试验与三轴测试,观察泥石流起动时砾石土的宏细观现象,分析粗细颗粒含量变化对砾石土干密度的影响,并从临界状态土力学角度,探讨了泥石流起动时砾石土的力学性状,提出砾石土临界状态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1)泥石流起动时间、模式与初始干密度密切相关,其过程伴随着干密度和孔隙比的变化;(2)细颗粒迁移与粗细颗粒含量调整引起土体内部细观结构重组是干密度与孔隙比变化的主要原因;(3)相同级配的砾石土在等同围压条件下排水剪切,会近似达到一个临界孔隙比;(4)砾石土力学性状可根据其状态参数(e,p')与e_c-p'平面临界状态线的相对位置来判断;(5)砾石土边坡在降雨淋溶下失稳形成泥石流,坡体内同时存在剪胀与剪缩两种力学性状,且以剪胀为主。本文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对泥石流起动机理的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补充,另一方面能为震区砾石土泥石流的防治预警预报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6.
宽级配弱固结土体中细颗粒的迁移是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总结了宽级配弱固结土和细颗粒分界粒径的基本概念,以及细颗粒迁移特性,并总结了现有细颗粒迁移在各学科研究的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表明在宏观尺度上,宽级配土体内细颗粒在水动力条件下的迁移,会导致土体孔隙堵塞,是土体渗透性的降低、发生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同时亦影响水利科学中土石坝运行,甚至造成管涌破坏。在细观尺度上,相关成果仍旧不完善,亟待在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未来建议重点发展微观数值模拟技术,高精度的试验监测手段,并考虑孔隙结构和颗粒级配变化、细观-微观-宏观多尺度转换以及气、固、流多相流耦合条件下的细颗粒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冲起爬高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黏性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固、液两相流体,固、液两相间的相互作用很弱,流体整体性表现为粘塑性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黏粒含量高,液相浆体表现出非常大的宏观黏性,而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固相颗粒间的摩擦作用使得泥石流体表现出了很强的塑性特性。本文以黏性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考虑泥石流龙头的运动平衡方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黏性泥石流运动爬高的物理模型。结合运动平衡方程的解和障碍物的几何特性,推导了黏性泥石流的冲起爬高的计算公式。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泥石流的冲起爬高随着障碍物迎面坡度和泥石流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障碍物坡面的摩擦系数和泥石流密度的增加为减小,而泥石流的泥深、液相浆体的屈服应力及动力粘性对泥石流的爬高影响较小。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黏性泥石流冲起爬高的计算公H_p=aV~2/2g主中的动能修正系数a与泥石流的密度及障碍物的迎面坡度和摩擦系数有关,可表示为a=sinθ/[sinθ+C_s(ρ_s-ρ_f)/ρ cosθ tanφ]。利用水槽实验和云南蒋家沟野外采集的泥石流动力学参数和爬高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黏性泥石流冲起爬高的计算公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对116条泥石流沟取样,所取土样共182个,通过室内颗分试验得到其颗粒组成特征,以此为基础引入分形理论计算各土样的分维值,并分析分维值与级配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泥石流源区砾石土以一重分形特征为主,分维值介于2.250~2.798之间,分维值大的砾石土颗粒组成较为均匀,分维值减小,砾石土中的细颗粒含量逐渐降低。基于砾石土分维值分布区间,在野外配置土样开展泥石流启动试验,综合分析试验现象、孔隙水压力及含水量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形成泥石流的砾石土具有临界特征,分维值小于2.4的砾石土不易形成泥石流;分维值介于2.4~2.6时,以土力类泥石流为主,泥石流重度较高且规模较大;分维值介于2.6~2.7时,以水力类泥石流为主,泥石流的重度较低,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并伴有明显的阵性特征。分维值及降雨条件相同时,土体变形(未启动形成泥石流)或破坏启动形成泥石流的时间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坡面泥石流是斜坡地貌演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山区公路的主要水毁灾害,具有分布广、出现频率高、致灾作用强等特点。从地貌演化观点,将坡面泥石流演化模式分为顶部刮铲演化模式(模式1)、溯源挖掘演化模式(模式2)和局部饱和孕滑演化模式(模式3),其中模式1遵循蠕滑→滑流→刮铲滑流→沉积演化过程,模式2遵循前缘开裂→崩滑→链式崩滑→沉积演化过程,模式3遵循局部饱和→蠕滑→滑流→沉积演化过程;针对坡面泥石流演化模式3,选取前期降雨量120 mm和降雨强度15 mm/(10 min)的试验工况,前期降雨分4次,降1 h,停2 h,强降雨分4次降雨实施,降1 h,停30 min,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过程中土体参数实时监测分析了前期降雨入渗阶段土体中含水量、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强降雨阶段揭示了局部饱和阶段、蠕滑阶段、滑流阶段和沉积阶段随试验过程的变化过程,量化了饱和区、蠕滑区、滑流区、沉积区的面积大小与试验持续时间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坡面泥石流演化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及研究趋势,尤其应高度重视坡面泥石流演化各阶段的力学机制描述与转换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泥浆是泥石流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细小的黏性颗粒是黏性泥石流泥浆的基本组成部分,传统流变模型可以描述粘性泥石流中颗粒物质相互作用,然而各灾害点物质组成的差异性使得泥浆流变模型的应用各有不同,且当前研究缺少对不同模型应用的详细讨论。本研究利用MCR301流变仪,开展不同含水量成都粘土泥浆流变实验,分析成都粘土泥浆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变化过程、含水量对剪切应力的影响;对比分析幂律模型、宾汉模型和HerschelBulkley模型(H-B模型),拟合各含水量成都粘土泥浆的流变实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含水量由50%增大到400%,成都粘土泥浆切应力迅速降低,由超过8000 Pa降低到5 Pa左右;当剪切速率约为0.2 s~(-1)时,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增加而迅速增大,但当剪切速率大于0.2 s~(-1)时,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增长缓慢,成都粘土泥浆表现出典型的剪切稀化非牛顿体流体;(2)H-B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各含水量成都粘土泥浆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变化全过程(剪切稀化),是拟合成都粘土泥浆流变过程的最佳数学模型;(3)泥浆屈服应力(τ_(HB))和流动指数(η_(HB))随含水量的增加迅速减小。本文流变模型实验的开展和研究对深入认知和探索泥石流致灾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降雨过程中,堆积碎石土渗透特性改变是触发滑坡等灾害的主要因素。碎石土中封闭气泡阻碍水相流动,从而对雨水入渗产生影响。通过自制渗流沉降综合测试仪,进行入渗试验,探究不同雨强(1.2 mm/min、1.6mm/min、2.0 mm/min)下,碎石土的渗透规律与沉降变形。通过Seep/w软件耦合Air/w软件进一步分析不同雨强下气阻作用对湿润锋迁移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入渗深度-时间曲线存在阶梯状趋势,即湿润锋迁移速度首先随表层土含水率的突增迅速增加至最大值(约30~40 mm/min),然后随气压的增加缓慢减小,最后湿润锋迁移速度随气压减小略微增大,湿润锋平均迁移速率(无积水状态)随雨强的增大趋近线性增长;碎石土沉降变形在入渗过程中经历缓慢增长、急剧增大、逐渐停滞三个阶段,雨强为2.0 mm/min时,碎石土发生急剧沉降变形时间最早(约50 min);碎石土渗透系数与干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海岸沉积物是记录海-陆-气相互作用下区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因短历时古气候事件发生时间短、各物质载体和代用指标都存在一定不足,对华南海岸带沉积物研究多探讨其与海平面波动等长时间尺度上的关系,限制了对粒度信息中可能记录的短期气候事件的深入研究,不利于解译古气候与古人类历史。本研究选取福建霞浦福宁湾FN1钻孔0~8 m部分,以光释光年代标尺为基础,使用粒度作为主要环境代用指标,并通过端元分析、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福建东北沿海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再结合TOC/TN含量变化,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钻孔0~8 m沉积物以粉砂为主,不同沉积相中各粒级百分比含量波动较大,根据粒径变化趋势和各粒度参数变化曲线分为U1、U2、U3三层。(2)根据BasEMMA方法选取3个端元进行分析。其中,EM1代表低能沉积条件,以粉砂为主,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组分,可指示冬季风强度变化;EM2代表中能沉积条件,出现粒级、TOC/TN及沉积速率的突变。受东亚冬季风影响,陆源物质含量增加;EM3代表高能沉积条件,区域水动力增强,沉积物粗颗粒含量增加;高能与低能条件的频繁变化使沉积过程变得复杂,形成...  相似文献   

13.
龙门-三门峡河段是黄河干流3大沉积汇之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方法,基于1920-2006年间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研究了这一沉积汇的存贮、释放和泥沙输移过程及其变化.研究表明.87年尺度上,龙门-三门峡沉积汇泥沙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1920-1959年,处于"准自然"状况下,泥沙存贮量缓慢增加:(2)1960-1967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拦沙,导致泥沙存贮快速增加;(3)1968-1985年,三门峡水库先后经历"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运用阶段,泥沙的存贮与释放接近于平衡;(4)1986-2006年,人类大量引水,在来沙量减小的情况下,泥沙存贮量增加.在年内,龙门-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表现出泥沙的存贮-释放过程的交替,7月至8月主汛期,表现为泥沙存贮;9月至次年5月,泥沙存贮量为负值,表现为泥沙释放.公元155年至2006年的1800余年间,龙门-潼关沉积汇的沉积速率经历了一个由加速到减慢的旋回,其形成原因可以用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的变化来解释.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的"准自然"时期,泥沙的存贮量和排沙比均与来水、来沙及其组合有密切的关系.总来沙量越大,含沙量越大,来沙系数越大,则泥沙存贮量越大而排沙比越小.  相似文献   

14.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中亚粉尘形成搬运沉积过程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选取位于伊犁盆地北部、北天山南麓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两处黄土剖面,对其沉积速率最高的层段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粒度分布曲线拟合两种方法,重建了黄土粉尘的堆积过程。伊犁盆地黄土主要由远源和近源物质组成,分别由高空西风和中尺度的区域风搬运而来。高空西风所携带的远源粘粒级矿物颗粒对盆地东部降雨较高地区有一定的贡献,而在盆地西部不容易沉降下来。中尺度区域风所搬运的近源物质组成了黄土沉积物的主体,而近源区沉积物的可用性在黄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非风暴过程中(沙尘暴过后)出现的浮尘在沙尘暴天气频率减少的时期对黄土的发育有重要贡献,而在沙尘暴天气频发的时期,较差的植被覆盖度能够使得已经沉降下来的浮尘组分重新被扬起至大气中。由此建立了一个粉尘堆积的概念模型。认识黄土粉尘的堆积过程对现代沙尘天气的治理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连环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及粒度反映的气候干湿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连环湖沉积物柱芯YCHB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pb测验结果进行研究,表明该柱芯137Cs自1954年初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3个比较突出的蓄积峰,获得连环湖沉积物记录的137Cs相应时标年份到采样年份(2010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是0.170 g/cm2.a-1、0.072 g/cm2.a-1、0.054 g/cm2.a-1及0.051 g/cm2.a-1.借助210 PbCRS计年模式,发现连环湖过去176年间的沉积速率是波动的,先升高后降低是其总体趋势,这种波动的沉积环境可能与人类在连环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讨了两种计年结果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比较分析了当地年均降雨量与沉积物柱芯YCHB对应时段颗粒的中值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地区的降雨量和连环湖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d(50))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即同步波动性良好.在针对湖泊沉积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年际、10 a)的研究中,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是指示湖区降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滑坡碎屑流的冲击是一个持续的,由大量粗细不均匀的碎屑岩粒及粗大块石共同作用的复杂力学冲击过程,冲击压力的大小和分布范围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以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的数据为依据,运用三维离散元素法,提出滑体等效冲击力和等效冲击作用位置,探讨不同级配条件下,滑坡碎屑流冲击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滑体冲击挡墙的过程可划分为动态冲击阶段和准静态堆积阶段。动态冲击过程中,滑体细颗粒组分摩擦耗能显著,导致滑体冲击力及其作用高度减小;粒径为20mm及以上粗颗粒间的碰撞作用促进了滑体内部的能量传递,导致滑体冲击力及作用高度增加,峰值冲击力呈分散性分布,峰值冲击力沿竖直高度方向的集中趋势不显著。准静态堆积阶段,挡墙所受接触力主要为后续滑体颗粒冲击能量的碰撞传递及重力分量的累积。滑坡碎屑流滑动带两侧场地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滑体等效冲击力的水平分布位置主要集中于迎流面中轴线附近,受颗粒级配条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头寨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具有高含水率、大孔隙比、富含有机质等类似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然而,与不同沉积相软土的压缩性对比,头寨土e-lgp曲线没有明显的结构屈服强度,e-p曲线不适用双曲线模型,也没有"倒大"的现象,压缩模量极小且有随深度递增的规律。头寨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普遍无峰值,属于土样应变硬化的情况,年最低含水率100%、平均150%的超高含水率,使得土体具有极强的延性和变形性能。利用Image J对团聚体SEM照片分析表明,团粒的圆形度平均65%、复杂度平均42%、各向异性率平均25%,主定向角在0~360°之间变化,具有很好的"支架"结构,但团粒的"支架"作用并未体现。高含水率及团粒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头寨土压缩过程中孔隙水压力自始至终起到双重作用,即增大抗压性的同时也使得土中孔隙连通性增大,更容易压缩变形。  相似文献   

18.
三峡大坝下游水位变化与河道形态调整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三峡水库蓄水利用已有13年,对坝下游洪、枯水位和河道形态调整的影响已初步显现,通过对1955-2016年长江中游水位、河道地形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① 坝下游各水文站同流量枯水位下降、洪水位变化不大,最低水位上升,最高水位下降趋势;② 2002年10月-2015年10月枯水河槽冲刷量占平滩河槽冲刷量的95.5%,冲淤分布由蓄水前“冲槽淤滩”转为“滩槽均冲”,不同蓄水阶段存在差异;③ 河槽冲刷过程中,上荆江及以上河段枯水位下降趋势趋缓,下荆江及以下河段下降速率增加,应采取防控措施遏制河道水位下降趋势;④ 枯水河槽冲刷是长江中下游航道水深提升的基础,枯水位降幅小于深槽下切深度,在河道和航道整治工程综合作用下航道尺度提升,提前5年实现了2020年航道尺度规划目标;⑤ 平滩水位以上河槽形态调整不大,在河床粗化、岸滩植被、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下河道综合阻力增加,出现了中洪水流量—高水位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三峡水库汛期调蓄作用可有效提升中下游洪水防御能力,但不排除遭遇支流洪水叠加效应,中下游洪水压力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19.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01001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严 平 2001-1~2003-12   40001002 辽河三角洲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空间调控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李秀珍 2001-1~2003-12   40001003 从黄河冲积扇淤积量反演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谭利华 2001-1~2003-12   40001004 大陆型冰缘带岩石冷生风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立平 2001-1~2003-12   40001005 近地表风沙与风速廓线的互馈机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 2001-1~2003-12   40001006 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南京大学徐逸伦 2001-1~2003-12   40001007 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区域管治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南京大学张京祥 2001-1~2003-12   40001008 土壤空间变异与景观模型支持下的土壤遥感解译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史 舟 2001-1~2003-12   40001009 西部膨润土资源的物化性质及其应用专属性评价研究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马北雁 2001-1~2003-12   40001010 旱后复水及根源信号ABA对小麦根系水力传导度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秧秧 2001-1~2003-12   40001011 南极地衣的生物风化作用及其土壤发生学意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 杰 2001-1~2002-12   40001012 土壤中无机纳米微粒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吴景贵 2001-1~2003-12   40001013 铜污染土壤超积累植物修复的络合强化机制及环境风险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吴龙华 2001-1~2003-12   40001014 土壤侵蚀水力学机理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张光辉 2001-1~2003-12   40001015 极化和干涉雷达数据反演积雪参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李 震 2001-1~2003-12   40001016 海洋油气藏烃类渗漏形成表面油膜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黄晓霞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01017多种类型大型空间数据库集成方法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朱 庆 2001-1~2003-12   40001018 基于三角网的整体影像匹配与三维表面重建方法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江万寿 2001-1~2003-12   40001019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名注记自动化和智能化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樊 红 2001-1~2003-12   40001020 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铁循环的环境磁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张卫国 2001-1~2003-12   40001021 氮/水输入-产量-淋失量响应及氮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国梁 2001-1~2003-12   40001022 湖泊环境对西南季风气候响应的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彭金兰 2001-1~2003-12   40001023 中国酸雨区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超标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陶福禄 2001-1~2003-12   40031010 典型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 北京大学陶 澍 2001-1~2003-12   40061001 喀斯特流域结构与枯水径流特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梁 虹 2001-1~2003-12   40061002 云南西部城镇密集区城市化特征、机制与调控入示范 昆明理工大学吴启焰 2001-1~2003-12   40061003 海南砖红壤稀土元素背景值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毕 华 2001-1~2003-12   40061004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田土壤肥力退化机理及培肥措施研究 西藏农牧学院蔡晓布 2001-1~2003-12   40061005 稀土尾矿百喜草植生复育后期退化主因、对策和机理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董闻达 2001-1~2003-12   40061006 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 云南大学杨子生 2001-1~2003-12   40061007 大开发驱动下宁南山区生态重建的环境图谱研究 宁夏大学隋玉柱 2001-1~2003-12   40061008 滇西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位研究 云南大学杨桂华 2001-1~2003-12   40071001 青藏高原半混合型湖沉积过程与湖泊环境纹泥记录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世杰 2001-1~2003-12   40071002 山地效应温度空间分异及其对植被景观作用机理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江 源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03《竺可桢全集》的编纂及竺老科学创新轨迹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樊洪业 2001-1~2003-12   40071004 干旱区生态用水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贾宝全 2001-1~2003-12   40071005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环境脆弱程度的比较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延军平 2001-1~2003-12   40071006 渭河流域全新世短尺度气候水文事件高分辨率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黄春长 2001-1~2003-12   40071007 高寒草甸地区陆面过程耦合模式及观测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姚德良 2001-1~2003-12   40071008 地下水对地表过程的作用及其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于 强 2001-1~2003-12   40071009 荒漠绿洲边缘区植被变化与主要水文过程的关系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赵成义 2001-1~2003-12   40071010 泥石流应力本构关系现场试验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裕宜 2001-1~2003-12   40071011 华南热带内陆晚第四纪环境变迁南北向大断面研究 广州地理研究所黄镇国 2001-1~2003-12   40071012 沙丘背风坡交错层理与形态和不同尺度气流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哈 斯 2001-1~2003-12   40071013 长江河口涨潮槽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的定量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沈焕庭 2001-1~2003-12   40071014 波浪潮汐共同作用下岸滩演变预测技术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包四林 2001-1~2003-12   40071015 云南拱王山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与季风演化特征研究 北京大学崔之久 2001-1~2003-12   40071016 黄河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库段河流地貌变异模型 北京大学李有利 2001-1~2003-12   40071017 喀斯特双生态环境系统相耦特性与洞穴景观稳定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林华 2001-1~2003-12   40071018 荒漠起尘风洞模拟与近地层粉尘流结构观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连友 2001-1~2003-12   40071019 浅水湖泊水动力过程对底泥和悬浮物作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 2001-1~2003-12   40071020 滴灌条件下农田水分循环过程及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康跃虎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21冻土场地的地震动特性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徐学燕 2001-1~2003-12   40071022 冰雪无线电回波信号特征分析及其冰川学意义 中国极地研究所孙 波 2001-1~2003-12   40071023 西南季风区温冰川冰雪现代过程研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 2001-1~2003-12   40071024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甲烷记录的恢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柏青 2001-1~2003-12   40071025 北极地区某些区域雪冰及气溶胶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孙俊英 2001-1~2003-12   40071026 中国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费洪平 2001-1~2003-12   40071027 集中投资地区土地系统生态安全决策评价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许 刚 2001-1~2003-12   40071028 微机产业的柔性生产综合体及其地方创新网络研究 北京大学王缉慈 2001-1~2003-12   40071029 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下中国农村工业集聚区研究 河南大学苗长虹 2001-1~2003-12   40071030 住宅区位选择与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异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文忠 2001-1~2003-12   40071031 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 兰州大学王乃昂 2001-1~2003-12   4007103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西安城市群为例 西安外国语学院王兴中 2001-1~2003-12   40071033 东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都市区划界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修春亮 2001-1~2003-12   40071034 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中山大学阎小培 2001-1~2003-12   40071035 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分形结构及其演化机制 信阳师范学院陈彦光 2001-1~2003-12   40071036 内蒙古东部天然樟子松林空间格局形成的驱动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 2001-1~2003-12   40071037 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式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 2001-1~2003-12   40071038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北京大学韩茂莉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39坝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机理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 礼 2001-1~2003-12   40071040 2000年来长江上游森林分布变迁与水土流失综合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蓝 勇 2001-1~2003-12   40071041 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空间途径及其实践研究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贵才 2001-1~2003-12   40071042 夕阳产业地域的形成、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东北为例 北京大学李国平 2001-1~2003-12   40071043 流域土壤和水资源研究模型的集成和系统化及其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曾志远 2001-1~2003-12   40071044 江西鹰潭小流域景观生态水文过程监测和模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 斌 2001-1~2003-12   40071045 煤矿区重构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改良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胡振琪 2001-1~2003-12   40071046 酸沉降下红壤中养分离子加速淋失过程的电化学法原位示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蒋 新 2001-1~2003-12   40071047 利用抑氨膜降低稻田中氮素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尹 斌 2001-1~2003-12   40071048 几种土壤中胶膜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元素形态与转化 华中农业大学刘 凡 2001-1~2003-12   40071049 两相反应: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机理的新探索 西南农业大学魏世强 2001-1~2003-12   40071050 丛枝菌根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机理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 2001-1~2003-12   40071051 多养分肥料与土壤的反应机理及对养分形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健民 2001-1~2003-12   40071052 腐殖质对土壤固钾和释钾作用的影响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梁成华 2001-1~2003-12   40071053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稳定性和尺度转换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侯彦林 2001-1~2003-12   40071054 坡地景观草灌细根稳定土壤结构的空间格局与减沙效应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 勇 2001-1~2003-12   40071055 土壤有机质变化对红壤可蚀性的影响及其规划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 2001-1~2003-12   40071056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灾害预警体系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丁国栋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57浑水入渗禁锢土壤空气压力减渗效应及机理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援农 2001-1~2003-12   40071058 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粉莉 2001-1~2003-12   40071059 Cs和Be复合示踪研究坡耕地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明义 2001-1~2003-12   40071060 星载雷达对华南土地利用变化的快速监测研究 广州地理研究所黎 夏 2001-1~2003-12   40071061 卫星数字图像自动解译中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北京大学秦其明 2001-1~2003-12   40071062 SRTM干涉测量的植被效应与散射机理分析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王 超 2001-1~2003-12   40071063 基于环境因素的沿岸水域叶绿素遥感探测研究 中山大学陈晓翔 2001-1~2003-12   40071064 基于GIS的现代黄土地貌演化过程动态仿真研究 北京大学邬 伦 2001-1~2003-12   40071065 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模型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杨崇俊 2001-1~2003-12   40071066 基于GIS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曾永年 2001-1~2003-12   40071067 “数字地球”空间数学基础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胡 鹏 2001-1~2003-12   40071068 GIS中图象数据位置不确定性理论问题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杜道生 2001-1~2003-12   40071069 地理空间图元语义关系模型与空间推理图式符号系统研究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鲁学军 2001-1~2003-12   40071070 海洋测深网平差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刘雁春 2001-1~2003-12   40071071 地球空间多维信息的表达图形学基础框架研究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杜清运 2001-1~2003-12   40071072 北方沼泽湿地中汞和甲基汞的环境过程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王起超 2001-1~2003-12   40071073 难降解有机有毒污染物在水/沉积物/生物体系中的转移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子健 2001-1~2003-12   40071074 珠江三角洲水产养殖水体的物质平衡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中山大学温琰茂 2001-1~2003-12   续表 批准号项目名称及申请单位名称申请者起止年月 40071075砷污染土地的植物修复过程与机理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同斌 2001-1~2003-12   40071076 无磷洗涤剂对太湖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黄文钰 2001-1~2003-12   40071077 黄土区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生境再造与群落重组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白中科 2001-1~2003-12   40071078 环境技术孵化与转移的空间演化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 2001-1~2003-12   40071079 水稻植株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规律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蔡祖聪 2001-1~2003-12   40071080 切沟侵蚀的危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伍永秋 2001-1~2003-12   40071081 公元1600年以来贺兰山树轮气候记录及东亚季风演变 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刘 禹 2001-1~2003-12   40071082 华南过渡热带埋藏古木群与历史时期气候突变事件 北京大学崔海亭 2001-1~2003-12   40071083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和洪涝事件序列环境考古研究 南京大学朱 诚 2001-1~2003-12   40071084 东亚热带孢粉纪录与南海环境变迁相关关系的高分辨研究 中山大学郑 卓 2001-1~2003-12   40071085 热带中国陆地生态系统C贮量及其历史变化格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 2001-1~2003-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