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本研究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并借助GIS、RS技术,利用1986年和2002年两期TM遥感影像,提取获得了1986年和2002年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空间信息,根据分形理论中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物理意义,揭示了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闽江河口的湿地类型具有分形结构.并且由于受到较强的人类活动的干预,湿地斑块的形状较为复杂,且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86-2000年,湿地景观发生子较大变化,人为因子是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力,自然因子以不同强度和方式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86-2000年,湿地景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为因子是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力,自然因子以不同强度和方式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乌梁素海湿地时空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半荒漠地区乌梁素海湿地为研究区域,利用GIS、R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1986-2008年不同时间、空间粒度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描述不同类型区景观斑块指数动态变化,进行湿地生态资源时空异质性分析,对乌梁素海湿地类型区之间的演化关系和演化方向进行研究,定量分析湿地各类型区景观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明水区丧失,水下水草丛生,以芦苇为主的大型挺水植物平均面积约占湿地的49%以上,是湖泊湿地类型区演化的主导类型。湿地时空格局演变和气候、水文条件及人为影响相关,再现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过程和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5.
1976-2008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1976、1986、2000和2008年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探讨了1976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76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1976-2008年湿地总面积减少了8.5%,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呈...  相似文献   

6.
基于"3S"技术的于田绿洲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以极端干旱区典型绿洲———于田绿洲为研究区,采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湿地资源调查,查明了于田绿洲湿地类型、区域分布及面积,应用模型和分形理论,探讨了于田绿洲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绿洲湿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疆湿地资源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新疆地区是中国西北最干旱的地区,湿地分布最少的区域之一。新疆湿地资源以天然湿地为主.按湿地特征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区,由于南疆和北疆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水文条件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湿地在空间分布结构、资源类型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变化特点。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对新疆湿地类型、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再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新疆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类土地利用干扰对黑河中游湿地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湿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的干扰活动密切相关。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6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DI)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等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人类土地利用干扰对黑河中游湿地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人工湿地总体呈增加趋势;湿地景观的异质性、破碎化程度增强,湿地斑块之间的聚集度下降;总体上研究区各类湿地的LDI指数呈上升趋势,湿地的人为干扰程度增强,2001年后湖泊湿地的人为干扰程度最强。在人为干扰下湿地多转化为林地、草地、居工矿用地及耕地。人为干扰对湿地的影响因湿地类型而异。因此,科学评价不同类型湿地的人为干扰状况,对不同类型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胶州湾北部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域,运用RS和GIS技术提取湿地信息,研究时空变化特征,建立湿地定量评价系统,并对湿地质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自1997年到2007年,该地湿地类型变化较大,沿岸湿地退化现象严重,人为活动影响增大,非湿地面积大量增加,湿地质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GIS技术的扎龙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以1986年、1999年、2002年的扎龙区域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分析了扎龙地区沼泽湿地16年的空间格局变化。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分布质心等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地区中沼泽湿地面积相对于总的沼泽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扎龙区域沼泽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在加深,斑块形状变化不大,其质心位置向西北偏移,西北部的沼泽湿地不如东南部稳定,受到的人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S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湿地景观变化分析、湿地制图、湿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概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的发展前景。提出应加大3S技术集成的深度,加强3S技术在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环境效益、湿地边界确定及湿地资源管理等研究中的应用,把对湿地资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到研究湿地空间的规划和决策层面上,为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运用FRAGSTATS软件,研究了1980~2000年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1a湿地面积减少了33.1%;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而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分割指数和斑块周长偏离度则呈增加趋势;松嫩平原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21a来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9.82km,主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7.817°,表明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这种变化是在区域水文和气候波动、水利工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两种新型景观指数的张掖绿洲植被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通过遥感与GIS技术分析张掖绿洲植被格局动态,验证了Frohn(1998)提出的两种新型景观指数PPU(Patch Per Unit)和SqP(Sq)[Square Pixel]在时间序列上对于植被景观格局分析的适用性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PPU和SqP(Sq)指数分别对应聚集度和分维数这两种传统景观指数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和统计相关性,但其针对景观类型的变异系数相对于聚集度和分维数都较高,即其指数值对各植被斑块类型辨识的敏感性更强,对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的时空演变具有更好的预测性。通过对新型景观指数特性的分析及动态对比,表明张掖绿洲植被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呈现逐渐增强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GIS技术、RS影像和Fragstats3.3等景观统计软件,从景观面积变化、景观斑块特征和景观整体水平格局等方面,对比研究了黄河三角洲2000年和2009年湿地不同时空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0 a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海岸线和陆地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天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平均分维数大部分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增加。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旱田及水田的大面积种植,盐田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以及石油开采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类活动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与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清  郑国强  黄巧华 《地理学报》2007,62(8):870-878
城市森林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城市森林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和重要内容。首先根据景观生态分类法的思想和原则, 将城市森林景观分为2 个类型4 个亚型, 然后综合运用RS 和GIS 技术进行南京城市森林景观类型空间信息调查, 获取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分布图及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在此基础上, 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特征, 并提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结构优化的措施和建议。研究认为, 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具有总覆盖度适宜, 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极为突出, 大型半自然和近自然 林斑块是景观主体, 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分布和类型分异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密切相关, 人类对景观干扰作用强等特点, 而因地制宜的构建基于"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 的总体结构优化模式是南京城市森林景观发展的主导方向, 设计不同尺度和等级规模的景观廊道是景观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生态敏感部位景观斑块建设是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丁圣彦  梁国付 《地理学报》2004,59(5):653-661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河南沿黄湿地的区域特点,确定了河南沿黄湿地景观分类系统,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度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近20年河南沿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 河南沿黄湿地的分布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987~2002年湿地面积减少了19.18 %,斑块数量增加了21.27 %,斑块密度净增加0.5倍。斑块总边缘增加了129 0491 m,斑块平均边缘减少了117.84 m。(2) 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高。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1987年为1.174,2002年降为0.9803,优势度指数由1987年的0.4355提高到2002年的0.6291。湿地的破碎化程度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和斑块数量的增加,其破碎化程度越来越大,破碎化指数由1987年的0.0141增加到2002年的0.0172。(3) 湿地景观要素中,稻田湿地面积在增加,而水库坑塘、河流、滩地、荒草沼泽地面积都在不断减少,其中荒草沼泽 (芦苇沼泽) 湿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1987年荒草沼泽湿地占整个湿地地区的0.5%,但到2002年只占0.11%。表明近20年来,人类活动对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以1955~2010年的地形图和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景观指数的时空分异规律,并分析不同时期人为干扰度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55~2010年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面积和最大斑块逐渐减小,斑块占景观比从52.87%下降到10.41%,最大斑块减少了47.6%,破碎化和分散性逐渐增加,连接度从1.02%增加到2.88%后下降为0.79%,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斑块的形状由复杂变得简单后又变得复杂,人为干扰度逐渐增加,从0.31%增加到0.6%;从空间上看,1955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由西南向东北破碎化逐渐减弱,1986年后变为由西南向东北破碎化逐渐增加的格局。沼泽湿地斑块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和连接度指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北部。人为干扰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1955~2010年人为干扰对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邻近与连接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沼泽湿地边缘密度影响逐渐增强,人为干扰对沼泽湿地斑块密度的影响主要受沼泽湿地面积的影响,人为干扰对沼泽湿地斑块的形状影响较小,沼泽湿地的优势景观控制力逐渐下降,人为干扰是小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