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凝块石伴生的 Linella,Tungussia和 Tifounkeia 群的迭层石大量出现在阿杜杜尼群中部的利德温层上,阿杜杜尼群是曲下钙质层、利德温层和上钙质层组成。这些迭层石被认为是晚前寒武纪的。  相似文献   

2.
一、上前寒武系沉积岩的生物地层对比在巴西上前寒武系地层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在巴西的前寒武系地层中,目前已知有迭层石产地达15处以上,而微化石及可能的微化石的产地也有十余处,还有无烟煤和可疑化石。从1971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帮布威群(Bambaui)中首次发现清楚的迭层石(Conophyton)以来,就采用现代技术来研究迭层石的生物地层。从那以后,在巴西的东南部帮布威群及与其相当的网申吉(Acungui)群及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古老  相似文献   

3.
华北南部、西南部寒武系及上前寒武系的分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河南的罗圈组被认为是冰碛层以来,许多同志对华北南部及西南部寒武纪及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比较重视,不少同志发表了文章,提出了一些看法。这对我国南北寒武纪及晚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甚为重要。 1976年8—9月卢衍豪、袁克兴,袁金良在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及山西南部中条山观察寒武纪底部的地层。同年9—10月张文堂、林焕令、伍鸿基、袁金良在山西芮城中条山水峪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前寒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间的界限尚须确定,而横跨这部分剖面的地层是研究地球历史最关键的资料之一。在有关的大量的文献中,这里仅零散地挑选出一些来,介绍和增补本文和其它一些文章的详细研究。调查早期历史给当前的状况和混乱带来了希望,但并没对明确地确定界限提供优先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苏联、澳大利亚和美国以及其他地区,新的迭层石研究方法和分类得到了迅速发展(斯米哈托夫,1962;克里罗夫,1963,1967;科马等,1965;拉宾,1969;沃尔特,1972;等)后,迭层石便作为晚前寒武纪或里非地层层序对比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迭层石,特别是在前寒武纪的  相似文献   

6.
基本重要性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成为颇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所提出确定界限的建议是根据其地质或物理特征,而不是纯粹根据古生物准则。然而,很明显,只有生物地层准则可导致问题得以解决,用这种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生物区系之间意义深长的差异,有必要采用“前寒武系—寒武系层型点放在实际上接近产生托莫特(广义的)化石组合的最老地层单位底部”的原则,这是基于界限应沿着产生大量骨骼化石的最早一个带组合底部的想法建立的。既然是这样,古杯纲、腹足纲、软舌螺纲、托莫特壳类和鳃足亚纲即属此带组合。  相似文献   

7.
<正> 地球历史长达46亿年,可是在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系(纪)以及更详细的划分直到目前还仅限于距今大约6亿年以来寒武纪开始之后的显生宙(Phanerozoic)。一个笼统的术语“前寒武纪(Precambrian)”,包括太古宙(Archean)和元古宙(Proterozoic),概括了寒武纪以前长达40亿年之久、占整个地球历史85%以上的漫长时期(Hedberg,1976)。这种极端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系研究中所遇到的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8.
尹恭正 《贵州地质》1990,7(4):283-292
本文是在综合研究了贵州寒武纪的沉积相和生物相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地质发展史之后,对贵州寒武系的分区分六个时期(即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期、龙王庙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进行了较详细的划分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作者首先评述了前阿特拉斯山脉(摩洛哥)古生代山系前寒武纪盖层的三个部分:火山质和磨拉石质前寒武纪Ⅲ岩系、白云质阿土图期(Adoudounian)岩系和塔利文期(Taliwinnian)岩系(“酒红色(lie de vin)”岩系),塔利文期岩系主要是陆相的,但西部则发育成海相含叠层石地层,据此有可能确定由塔利文阶到下寒武统的过渡。随后的几个章节介绍了下寒武统的发现和研究简史,以及对前阿特拉斯山脉西部下寒武统含三叶虫“阶”的概述。文章还附有若干幅阿土图期、塔列文期和早寒武世的古地理图,以及一些地层和构造剖面图。  相似文献   

10.
欧洲前寒武系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东欧地台及其邻近的褶皱带。如波罗的地盾(在北欧或称芬诺斯堪的纳维亚地盾)、乌克兰地盾(在乌克兰或称亚速-波多尔斯克)、俄罗斯台坪。地台镶边的褶皱带,如乌拉尔的海西褶皱带,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中前寒武系分布广泛。在西欧北部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中部法国地块、西班牙的西部和南部、中欧的波希米亚地块、巴尔干半岛的南部等地都有前寒武纪沉积分布,特别是苏联的科拉半岛、卡累利阿地区、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及乌拉尔等地都有前寒武纪沉积比较完善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1.
第118号学术项目——上前寒武系对比开始于1975年4月。这个科研项目继承了以前的“半球科研项目”。“半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事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特别是南半球冰川作用的研究。本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对比上前寒武系保存好的沉积或轻变质的岩系。最后的目的是确定上前寒武系的对比,试图划定参考地区和层型剖面,为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划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北京西山寒武系层序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使北京西山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并为其他地区寒武系的研究提供对比,以北京西山地区出露的寒武纪地层为根据.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方面的研究.该区寒武纪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以各种灰岩及白云岩为主.按照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工作方法,结合区域层序界面特征把该区寒武系划为16个三级层序,其中SQ1-SQ3为Ⅰ型层序,Ⅱ型层序则较为发育,SQ4-SQ16都为Ⅱ型层序.研究区寒武系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由于寒武纪研究区内地形地势平缓,构造沉降比较稳定,因而深切谷等标志不发育,所有层序都缺失低水位体系域(LST)或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沉积.  相似文献   

13.
前言许多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家都在探讨利用古生物学方法进行区域和洲际地层对比的可能性。迭层石是非常丰富的前寒武纪化石,但是,在迭层石的成因模式还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就作为指示化石是有疑问的(例如,克劳德,1942)。洛根等人(1964)在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Shark Bay)发现一种很好的与前寒武纪柱状迭层石相似的现代类似物,但是,这与前寒武纪非常丰富的种类很多的复杂分叉迭层石形(form)是不能相比的。  相似文献   

14.
前言前寒武纪地质是多年来国外地质科学界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重大问题之一,当前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前寒武纪地质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其中大多是有争论的,迄今不能达成一致认识。例如,进行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研究,首先遇到的就是地史阶段的划分问题。如所周知,寒武纪以前尚未建立起全球一致的“纪”一级的地史单位,“代”的划分也尚无公认的方案。最近(1982),国际地科联前寒武地层分会作出决议,将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在印度半岛和埃斯特拉(Extra)半岛广泛分布有前寒武纪迭层石(Valdiya,1969;Schnitzer,1971)。虽然这些生物沉积构造已用来作印度各前寒武纪沉积盆地的地层对比,但对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几乎没有讨论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印度中部恰特斯甘(Chattisgarh)盆地晚前寒武纪沉积物中极其发育的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作一点介绍。有关该区的地层和地质特征,达特(Dutt,1963)和施尼特(Schnitzer,1971)已作过讨论。这些沉积物中的迭层石  相似文献   

16.
周俊 《地层学杂志》1993,17(2):115-119
<正> 近几年,我们在山东博山牛角一带发现的寒武系,与其邻近地区(如新泰翟镇九龙山、莱芜颜庄黄羊山以及新泰汶南朝阳洞等)及所在地层区(如鲁西地层分区、泰安地层小区或淄博-新泰地层小区)的一般地层特征(共性)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如碎屑成分(尤其是中下统)较多,尤为突出的是在下部地层中发育有十几到二十多层层状顺层展布的黄绿色火成岩层。因其岩性、岩石类型、成因、形成时代等均未搞清,为了描述和研究方便,称  相似文献   

17.
早寒武世时期涌现并发育了许多带骨骼的生物类群:多孔动物、古杯类、软体动物(单板类、腹足类、头足类、软舌螺类)、节肢动物(三叶虫、介形虫)、?苔藓动物、腕足类以及其它一些分类位置至今仍不明的类群(盘软舌螺类、拉氏螺类、似榍壳类、牙形刺状物等等)。许多研究者的成果证实,虽然直到不久以前在下寒武纪生物地层学中三叶虫仍占主导地位,然而就在最后的 Olenellus 带三叶虫出现之前很早,就已经发现了首次出现的古  相似文献   

18.
序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北美西部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前寒武纪Z(8—5.7亿年)和前寒武纪Y(16—8亿年)的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方面的新资料。然而,尽管在少数地区已进行过对比,但在区域规模上,严谨的对比资料是不充足的。本文想根据1969年弗林特(F(?)int)等人提出的关于杂砾岩(diami(?)tites)形成的可能共时性,和1964年哈兰(Harland)提出的关于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下产生的属于冰碛岩石的上述概念,阐述从阿拉斯加州东部到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和亚利桑那州即北美科迪勒拉山区未变质的前寒武系地层的主要层序对比的大致输廓。  相似文献   

19.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20.
华北南部寒武系下限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徐嘉炜 《地质论评》1958,18(1):41-56
一、前言寒武纪地层底部界线的划分,在国际上仍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华北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地层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孙云铸、王鸿祯、卢衍豪、刘鸿允、边兆祥、乔秀夫等先生先后都曾经发表了许多意见。争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