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商业空间中消费者行为者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模型方法.从模型发展历史将其分为集合模型和个体模型阶段;从空间尺度视角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总结模型的应用.集合模型首先介绍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的重力模型,其中包括基本的模型形式、制约的模型形式,以及竞争目的地模型.集合模型的第二部分介绍描述消费行为动态的马尔科夫链模型,着重于从恒定转移概率到变化转移概率的发展和应用.个体模型首先介绍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离散选择模型,将被广泛应用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和嵌套分对数模型作为重点.最后介绍作为模拟手段的多代理人技术.综述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相关文献,以及各自特点.总体上认为,模型的选用需要与研究的特性相符合.集合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把握整体的趋势,缺点是不能满足对异质性高的行为作深入探索;个体模型的优势在于对行为多样性的灵活把握能力,但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逼真地模拟集合现象仍需要深入研究个体间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代理人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玮  王德 《地理学报》2011,66(6):796-804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对现实中多种因素复杂作用下的中心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导规划实践一直难以开展。传统模拟研究方法采用数学线性规划的思路,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实现对中心地体系的还原与考察,但复杂程度有限,难以用于实证研究和实践。多代理人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介绍笔者开发的一个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系统。该系统以多代理人技术为基础,通过模拟商业中心和消费者两类代理人的行为,得出商业中心结构分布。商业中心被分为3 个等级,可以根据经营收入调整空间位置和自身服务等级;消费者以一定的频率产生不同等级的购物需求,并以距离为指标选择商业中心作为出行目的地。模拟过程从产生一定数量的一级商业中心开始,经过循环模拟消费者选择行为和商业中心的位置等级调整,最终达到商业中心等级和空间分布的平衡状态。作为对这个模拟系统的检验,分别对5 种典型的消费者空间分布场景进行模拟,包括:均匀分布、单中心、卫星城、分散组团、带形组团。结果表明这个系统的模拟性能稳定,生成的商业中心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增长模拟对于土地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空间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空间增长模拟模型中,个体空间决策的建模至关重要。该文在基于效用函数的个体空间决策模型中,引入扩展的强化学习模型表征个体学习行为以对个体空间决策模型进行修正,结合政府规划因素构建耦合强化学习的居住用地增长多智能体模拟模型,模拟深圳市2005-2015年居住用地增长情况。结果表明:1)相比无学习模型,引入扩展强化学习模型的模拟结果精度提高了10.8%,更贴合居民个体在空间决策中的行为;2)引入强化学习的模拟结果中,新增居住用地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集聚性,表明引入强化学习后模型不仅能够反映位于已有居住用地中间的填充式增长,而且能够发现期间新出现的连片居住用地;3)学习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学习强度对模拟精度影响较大,表明居民个体空间决策建模中,对于他人经验的学习过程较为重要,应给予充分考虑。引入强化学习的模型有助于揭示城市增长中个体行为模式,为制定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个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交互越来越在实时维度上呈现多变性与动态性特征。如何理解行为活动与空间的实时互动变化已经成为当下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议题与关键挑战。基于时空棱柱方法,考虑到人的主观决策与环境条件的实时变化,研究论证了动态决策及决策点的概念,分析了动态决策如何影响着时间资源的分配,并且据此提出了基于决策点的实时可达空间概念模型。其次,通过引入时间切片、等时圈等方法,实现对该模型的构建与测度,并将其拓展至多决策点。最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路径决策的实时可达空间模型。在动态视角下测度个体实时可达空间,有助于透视地理空间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与过程,有助于评估及优化设施布局以及服务资源的组织,提升地理环境对新时期个体行为的适配性、支持与引导。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介绍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和应用实例。从数学形式上看,它是多目标优化模型,目标函数选用自由度较高并具竞争性的系统状态指标;约束条件应该包括各相关子系统的状态模拟方程,使模拟与优化实现耦合。在研究实例中,选用了GDP和COD排放量指标来表征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约束条件主要包括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和宏观经济系统扩大再生产—投入产出耦合模型。由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决策是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开发决策支持系统辅助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利用—交通集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方曲  王芳 《地理学报》2018,73(2):380-392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城市化转型,科学合理的空间政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展政策情景实验、辅助空间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土地利用—交通集成模型,模拟城市活动空间分布,称作SDA(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tivities)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4个子模型:交通模型、家庭区位模型、经济活动区位模型、房租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模拟土地利用政策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延续过去5年(2009-2013年)房地产开发模式至2030年,则由于周边房地产开发数量较高、房租较低,越来越多的人口和企业将向郊区聚集(增长速度更大)。该趋势与目前疏解北京社会经济活动、缓解交通拥堵的规划目标相一致,模型可以很好地检验土地利用政策情景影响。而“基于活动”的模型被认为是模型发展趋势,因此,本文构建的SDA模型不仅可以检验不同政策对城市空间影响、辅助城市空间决策,也有助于推动LUTI模型的发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国内城市空间模拟分析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要素的动态作用过程自LUCC相关研究计划开展以来一直是重点内容,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将土地利用主体的决策过程和环境要素变化过程综合起来研究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是实现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在对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土地利用系统变化模拟需要解决的基本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自然环境要素对土地利用主体决策的影响、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主体及主体间相互作用及在此基础上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研究.土地利用模型是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力工具,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拟研究进展发现国内外真正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综合研究的模型尚不多见.基于主体的土地利用模拟方法综合了土地利用变化中空间变化和主体决策过程,适合于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变化的空间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和多尺度现象.本文在对国际上基于多主体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系统模拟的相关进展、模拟平台等分析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开展基于多主体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QTM的海平面上升分析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平面上升影响范围分析与模拟这一国际前沿问题,通过研究基于球面四元三角网(QTM)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复杂拓扑关系计算、LOD剖分、球面水淹分析、基于QTM的多分辨率的DEM数据组织方法和分析精度的相关性评定等,以.Net和Direct3D为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了基于QTM的海平面上升影响范围评估模型。该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并推动了球面数据模型和球面格网拓扑分析的理论成果在全球变化预测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模拟平台模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揭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和调整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生态脆弱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典型村陕西省米脂县姜兴庄为例,以信念—愿望—意图模型(BDI)为基础,构建有限理性能力与资源(CR-BDI)模型。基于NetLogo平台对CR-BDI模型和传统BDI模型的模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CR-BDI模型更适于微观尺度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研究。2014年该模型面积失误率为6.78%,比传统BDI模型低8.48%,空间准确率比传统BDI模型高10.10%,2015年CR-BDI模型和传统BDI模型的整体空间正确率分别为78.8%和69.2%;②CR指数有利于体现农户的有限理性,与实际种植决策较为符合;③利用NetLogo平台有利于直观再现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机理,可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互动机理的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0.
陈海  王涛  梁小英  高海东 《地理学报》2009,64(12):1448-1456
Multi-Agent System(简称MAS)给进行多主体参与的LUCC研究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本文试图通过对多主体决策的模拟,来探讨MAS在微观层面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应用,揭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变化的机制.首先,简要说明MAS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中的研究进展和背景:然后,基于B、D、I的决策结构.建立基于MAS的农户土地利用框架;再次,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进行研究:最后.探讨了MAS模型在微观层面模拟LUCC的潜力与不足.研究表明:①利用可清晰地表达决策产生过程的B、D、I决策框架,构建微观个体(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模型:②利用连续函数,构建同类农户间的相互作用模型;③构建市场对农户决策的影响模型.定量分析市场对农户最终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厘定市场、同类农户间相互作用对其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④构建的基于MAS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为从微观视角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宏观土地利用变化与微观土地利用决策间的互动机理积累理论与实践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包括:①决策的尺度变化问题,即单个农户决策与群体农户决策之间的转化问题;②探索在更长时间里进行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研究的方法.以期在大量的土地利用资料与有限时间决策之间找到沟通的桥梁:③进一步探讨不同农户间相互作用的定量方法和模型,充实农户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上而下的人口分布模拟模型自动化程度较低,难以分析人口分布成因,且因精细尺度的人口样本较难获取而不太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分布模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模型和建筑物信息的高空间分辨率人口分布模拟模型。首先利用建筑物三维分布数据提取住宅建筑,构建智能体人口分布模拟模型的环境;然后基于统计、调研数据定义智能体属性,确定智能体居住选择行为规则;最后以泰日社区为例进行了居住人口分布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建筑物信息的人口分布多智能体模型,可以获取每栋建筑物上的人口,改进了当前高分辨率人口模拟主要只模拟小区或者居委会人口的不足;多智能体模型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模拟结果,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从微观机理解释宏观居住分布模式,是对传统统计模型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空间格局演变的真实场景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海燕  黎夏  陈晓翔 《地理学报》2009,64(6):665-676
多智能体建模方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采用自下而上的多智能体方法构建真实场景的居住决策模型,并研究城市居住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目前的多智能体模型通常把空间抽象为均质空间.无法反映真实的地理空间.通过对居住环境的"宜居性"评价,作为居民智能体对居住环境评价的影响因子.将多智能体模型与GIS相结合.为智能体模型提供一个异质的、动态变化的模拟环境.由此居民智能体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偏好不断地调整其在城市中的居住地,模拟出城市居住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将模型应用于广州市海珠区,其模拟的住宅价格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相关系数在0.6以上,说明模拟结果与实际的情况比较吻合.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和探讨居住空间格局的成因和动态变化提供帮助,为发展和验证城市理论提供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和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豪  罗亦泳  张立亭 《地理学报》2010,65(6):656-664
在分析当前城市扩张模拟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能有效表达、拟合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功能,将多个单项城市扩张模型进行非线性组合,有机融合各单项模型优点,最后构建支持向量机的城市空间扩张非线性组合模拟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参数,减小参数设置不合理对支持向量机建模精度引起的影响,有效提高支持向量机模型精度。通过分析组合模型误差和各参与组合的单项模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提高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精度的方法是:① 提高参与组合的各单项模型精度;② 增加单项模型之间的差异性。以长沙市为例,分别构建多元回归、GM(1,8)、BP网络和LS-SVM单项城市空间扩张模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线性组合城市扩张模型和遗传支持向量机非线性组合城市扩张模型。通过各模型精度对比分析证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精度远优于各单项模型,并且优于线性组合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城市扩张新模型。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零售商业中心的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地理学的重点关注领域,已有研究对行为中时间选择、时空关系及内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揭示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基于2016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消费者到大型商业中心内消费的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居民在商业中心的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影响路径方面,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影响消费偏好导致消费时空行为的差异,商业空间属性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也可以通过影响消费偏好而间接对其施加影响,消费偏好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又是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和商业空间属性影响消费时空行为的中间变量。在显著性因素方面,年龄、家庭结构、在广州居住时间、就业状况、家庭月收入等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各个商业空间属性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仅有出行交通方式、出行花费时间2个消费偏好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者消费时空间行为。本文结论可以加深对商业中心内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商业网点规划调整、商业中心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a set of multinomial logit models derived from revealed choice data and a decompositional choice model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data in terms of predictive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spatial shopping behavior. Data on consumer shopping choice behavior as collected before the opening of a new major clothing store in a shopping center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various models.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were then used to predict market shares of the shopping centers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new store. Predicted shares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data on actual behavior collected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new stor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modelling approaches perform almost equally well.  相似文献   

16.
多主体系统在城市发展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是由多个主体(Agent)组成的松散的网络,每个主体根据其属性和行为规则互相交流、协作甚至竞争。MAS通过模拟和观察大量主体的微观行为来研究系统整体的宏观规律,对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具有更合理、更准确的解释力,因此,MAS在城市发展模拟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多主体系统的基本框架及模拟思路,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模拟研究中MAS理论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MAS理论在城市模拟应用中的五个关键课题:即微观个体数据的获取、微观主体的合理选择、主体行为规则的提取和设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与表达、环境变量的提取与导入等,并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城市发展预测与政策评价是MAS应用的重点突破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与区域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顾朝林  张悦  翟炜  管卫华  李强  赵娜  刘晨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433-1446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城市与区域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理模型和模拟方法、单个城市增长和动力系统研究、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模拟研究、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以及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等。主要结论为:1950年以前的城市与区域研究主要采取时间序列预测法,依靠历史资料的时间数列进行趋势外推研究;1960-1970年代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人口统计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研究;1970-1980年代,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发展了诸如交通、人口、土地等专业模型,展开对城市与区域问题的深入分析;1990-2000年代,研究数据的获取手段得到极大的改善,利用数据模型、地计算分析、模拟预测等分析手段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由于空间数据挖掘的突破,大数据、云计算和巨型模型系统开始进入城市与区域研究领域,多模型复合/集成系统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traditional urban expansion simulation models can simulate dynamic features, these models fail to address complex chang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agents' behaviors. The paper has built up a set of spatial-tempo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rules and developed a dynamic urban expansion model based on a multi-agent system, which can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agents, such as residents, peasants, and government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taking Changsha City, in China as a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can not only reflec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but also help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gents' behavior on the expansion proces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ausing factors behind the expansion. In addition, in contrast to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map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precision of the simulation reached over 68% with higher precision than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ell-by-cell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can help to provide land use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to government and urban planners.  相似文献   

19.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periodic market places depends upon the function of the marketing system in a region. Market places that facilitate local exchange would be located differently from those that facilitate interregional trade or provide urban goods to rural areas.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consumer behavior on market location patterns also depend up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arketing system. The process of market organization implicit in the “consumer hypothesis'’is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models of periodic markets.  相似文献   

20.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though traditional urban expansion simulation models can simulate dynamic features, these models fail to address complex chang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agents’ behaviors. The paper has built up a set of spatial-tempo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rules and developed a dynamic urban expansion model based on a multi-agent system, which can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agents, such as residents, peasants, and government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taking Changsha City, in China as a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can not only reflec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but also help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gents’ behavior on the expansion proces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ausing factors behind the expansion. In addition, in contrast to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map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precision of the simulation reached over 68% with higher precision than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ell-by-cell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can help to provide land use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to government and urban plan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