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88年3月13至18日,在德国西柏林的欧洲中心,举行了一个称作“冰川中的环境记录”的学术讨论会,它是以柏林达莱姆区命名的,是加强各国科学家之间信息、观念交流的系列学术讨论会之一。会议组织者指出,达莱姆学术讨论会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与会者叙述他们的“已知”,而是要提出自己的“未知”,不是要解决问题或对某一观点作出仲裁,而是要确定和讨论当代最前沿和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以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组织思想指导下,冰川学特别是冰岩芯研究被列为一个专题,由国际上著名的代表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依据最新的概念、技术和模型开展讨论,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冰川中的环境记录”学术讨论会提出的科学报告《冰川和冰盖中的环境记录》(The Environmental Recordin Glaciers and Ice Sheets,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John Wiley&sons,1989)是集体劳动成果,由国际著名冰川学家H.Oeschger和C.C.Langway,Jr.主编。全书共包括21章(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部分,1)冰川如何记录环境过程、储存信息?2)人类活动对冰川记录有何影响?3)怎样建立冰岩芯年代学?4)通过长期冰岩芯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哪些信息?作为冰川学的冰岩芯环境研究方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回答  相似文献   

2.
法国冰川和环境地球物理试验室(LABORATOIRE DE GLACIOLOGIE ET GEOPHYSIQUE DELENVIRONNEMENT)位于法国东南部有“科学城”之称的格勒诺布尔(GRENOBLE)市。该试验室属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业务上又与格勒诺贝尔科技、医学大学合作。试验室共有60多人,其中12名研究生。该所前任主任、世界著名冰川学家L.里巴特里(L. Lliboutry)和现任主任C.洛里尤斯(C.Lorius),在冰川学研究方面都极有建树。 法国冰川和环境地球物理试验室是以冰岩芯气候和环境研究为主的。全试验室共分冰岩芯气候组、冰川化学组、冰川力学组、山地冰川组、模拟组和冰岩芯钻设计组。其  相似文献   

3.
1981年夏天对东天山冰川进行了粒雪层研究。 本文系通过对从冰川上取得的雪-冰岩芯进行分析来解释长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粒雪岩芯取自博格达峰北坡D-4冰川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深度为表面以下2—6米,工具为手摇钻。 对冰雪样品进行了地层学描述和物理性质测量,还做了氧同位素含量分析。应用这些资料,试图就年层的估算和附加冰的形成给予地层学解释。在D-4冰川几个不同点上,发现年净平衡的在1000毫米附近变动,和以前在邻近冰川区得到的降水量相比是一个意外的值。 用花杆法在D-4冰川上测量了物质平衡,发现在最暖季节,该冰川的物质平衡与海拔高度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地理系承办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18日至22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于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同时也是1991年将要在我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大会的西部片预备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22篇,其中大会报告20余篇。  相似文献   

5.
1990年11月,在天山冰川实验站附近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上,我国冰川工作者用自行设计、制造并加以改进的BZXJ超轻型冰岩芯钻机,钻取了天山地区第一支透底冰岩芯,钻孔深度91.62m,钻探累计进尺149.62m.这一记录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用自已研制的岩芯钻第一次获得的最大深度。该钻的研制成功,不仅结束了我国在冰川学研究方面没有中深度冰岩芯钻的历史,而且为我国冰川研究者深入探求冰川内部机制提供了先进的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冰岩芯研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岩芯研究是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有力手段,它将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气候、环境信息。在冰岩芯研究中,通过稳定同位素(δ18O或δD)、放射性10Be、微粒含量变化、冰结构变化、CO2含量变化、CH4含量变化、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等多种手段建立了两极地区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及大气成分演化的大概轮廓。  相似文献   

7.
敦德冰岩芯古气候环境记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美合作首次研究了中国西部祁连山敦德冰帽的冰岩芯。研究说明该冰帽的冰岩芯对研究古气候及环境变化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中国西部乃至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和量级。δ18O、冰晶尺寸的高值及微粒含量的低值与高温期对应,δ18O、冰晶尺寸的低值及微粒含量的高值与低温期相对应。冰岩芯上部所记录的本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其它气候记录所反映的情况一致。冰岩芯的下部(125m以下)反映了最后一次冰期的气候及环境。根据冰晶粒径增长速度计算,该冰川从末次冰期到全新世高温期的气温差值是7℃。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进展》1991,6(6):91-91
由国际冰川协会(IGS)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协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山岳冰川学与人类活动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ntional Symposium on Mountain Glaciology to Human Activities)”于1991年8月26日至30日在兰州召开。来自美国、苏联、日本、加拿大、英国、冰岛、挪威、瑞士等国以及中国的50多位冰川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包括录相片)60多篇,所有论文均在大会上交流。学术讨论会上还播放了加拿大学者提交的两部关于雪崩地区安全措施的录像片;同时举办了冰川图书展销。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山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化学又称雪冰化学,主要研究降落在冰川积累区的大气固态降水。广义的冰川化学研究,包括海冰、河冰、积雪、冻土地下埋藏冰等。冰或雪不是绝对纯净的物质,在其晶粒间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研究冰川冰雪中化学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又可提供环境污染信息及冰川形成时的某些气候特征。我国的高山冰川化学,有些单位在60年代开展过一些研究,但仅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希夏邦马峰(章申等,1982)和珠穆朗玛峰两地区的冰川(章申,1979;章申等,1973,1975,1980),分析误差较大。1979年随着野外高山冰川考察事业迅速开展,冰川化学研究在阿尔泰山喀纳斯冰川(王平等,1982,1983;王平,1983)、天山托木尔峰西琼台兰冰  相似文献   

10.
大气中的微粒有好几种来源:(1)风从沙漠刮起的尘土;(2)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火山灰;(3)风从海洋中刮起的海盐;(4)动植物遗体腐烂所产生的萜烃;(5)来自宇宙的微尘;(6)近数百年来燃烧散发出的烟油、烟尘、硫酸盐及硝酸盐等。 通过干空气的吹刮、降雨、降水和冲刷过程,一些微粒就被搬运和沉积在冰川和冰盖上。冰岩芯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发现这样一种记录,解释微粒浓度与粒径分配随时间的变化。它有两个主要的研究对象:(1)把冰岩芯中微粒浓度与粒径变化作为大气浊度的标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发起召开的我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在新疆伊宁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冰、冰川资源及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  相似文献   

12.
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和径流国际学术会议将在1985年9月30日—10月6日在苏联阿拉木图举行。这次会议由国际雪冰委员会主办。目的是:讨论主要在“国际水文十年计划”期间,关于冰川动态、物质平衡、变化及冰川径流形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与水资源问题、自然灾害防治以及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冰川冻土》2001,23(2):212
实验室于1991年开始酝酿筹建,1995年初建成运行.1995年 8月邀请有关专家参观和评议后,建议院里纳入开放实验室行列. 1996年10月中国科学院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评审,1997年正式被 批准为院开放实验室(自费).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实验室评估中, 本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并推荐参加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 1 评估概况 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分初评(现场评估)和复评(集中评估) 两个阶段进行.本实验室现场评估于2000年3月28~29日进行, 复评于5月12日在北京进行. 现场评估中,专家组和评估工作组听取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和学 术报告,对实验室工作报告中的各种材料进行了核查,对实验室工 作状况进行了现场考察,与各类人员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专 家组根据评估要求,对实验室进行了评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 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议. 复评中更大范围的评委听取了实验室工作的进一步简要介绍和 答疑,并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对全部参评实验室进行了排序.此次 参加评估的地球科学实验室共2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部门开放实验室10个,本实验室名列第七,这对作为自费开放仅三 年、第一次参加全国评估的实验室来说,应当说是很不错的结果. 2 实验室评估报告要点 (1)承担研究课题:1996年以来共承担研究课题45项,其中 973、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等国家项目10项,国家基金7项,部委重 大8项,重大国际合作7项,实到总经费1 155万元. (2)论著发表:1996-1999年间,共发表论文198篇,其中SCI 论文37篇(其中国外15篇,);出版专著3部;国际会议报告25 次,其中特邀报告4次,大会报告9次;国内会议报告17次,其中 特邀报告2次. (3)获奖情况;1996年以来,由本实验室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四等奖(1999)各1项;获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1997)2项. (4)主要研究成果简介:自1996年以来,实验室承担的重大科 研项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 程、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冰川资源动态与社会发展.围绕这三个方 面,所获研究成果可归纳为: 成果1: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冰芯记录解释的基础理 论研究 本项研究在南极冰盖和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高亚洲地区同时 展开,在南极地区,以6 000 km横贯南极冰盖考察路线、Wilkes 地、Lambert冰川流域和中山站-Dome A断面为区域,通过冰盖 表面特征和雪层剖面的系统观测和精细的雪坑采样分析,在最大的 空间范围内获得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内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上最 丰富最系统的资料.在青藏高原,以南北为纵贯高原的断面研究和 典型冰川的定位观测研究,建立了指示温度变化的氧稳定同位素代 用"指针”,以精细化大气过程分析找到了影响"指针”偏转(即"稳定 同位素-温度”关系方程发生变换)的因子. 该成果部分内容于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自1996年以来围绕本项研究发表 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国外7篇). 成果2:青藏高原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为首次系统地在青藏高原展开的以冰芯气候 环境记录恢复为主体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冰芯中多种参数(如稳定 同位素比率、冰雪可溶性离子、微粒等)及冰川区气象水文特征的 研究,在时空上多方面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通过与 南、北极冰芯的对比,揭示了过去2000 a、全新世、末次冰期气候环 境变化的几个重要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与南北极冰芯记录 在大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但气候变化幅度较大,冰阶-间冰阶尺 度的气候由暖变冷的突变是由太阳辐射变化驱动并经青藏高原积雪 的面积变化放大作用所致,而更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是太阳活动 和季风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浅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获 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6年以来在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3篇. 成果3:冰川资源动态与社会发展--中国西部的冰川变化和 过程 通过对青藏高原有代表性的几条冰川的观测研究和区域考察, 结合冰川编目工作,揭示了青藏高原冰川过去几十年的变化特点, 并对近期变化趋势基本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研究表明,青藏高原 冰川面积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4%,冰储量占81.6%.近百年来冰 川变化的总趋势是退缩,但在20~30年代和70~80年代多数冰川 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近几年编篡了长江水系冰川目录,出版了 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对念青唐古拉山冰川进行了航测,系统总 结了过去冰川编目资料.根据对全球山地冰川变化资料的分析,得 出山地冰川在统计意义上其前进滞后于气候变暖约13 a,并且高纬 度山地冰川波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围绕这一成果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国外3 篇),出版<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英文版)1套(7幅),<青藏高 原的冰川与生态环境>专著1本. (5)最新研究进展:冰芯气泡包裹体内温室气体研究:成功设 计出气泡体积测试系统、粒雪孔隙中气体提取装置及冰芯气泡中甲 烷提取分析装置,与国外最新装置测试结果相一致,并对达索普冰 芯气泡中甲烷进行了提取分析. 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研究: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 普冰川海拔6 400~7 000 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雪冰中检测出 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稳定 性较低的化合物,显示了对流层中上部与对流层下部在有机组成上 不同的一面.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雪冰内重金属污染物研究:对横贯南极、 青藏高原以及北极中心地带和加拿大北极地区雪坑样品中Pb和Cd 含量的综合分析,给出了南、北极和青藏高原降水中自然来源气溶 胶组分的本底水平,得出:污染源Pb在南极地区占实测值略高于 50%,在青藏高原和北极则超过90%,可见工业重金属污染波及到 最偏远地区和整个大气对流层. (任贾文供稿)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冰下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武震  刘时银  张世强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10):1149-1158
利用探地雷达对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了多个剖面观测,分析了雷达图像反映的冰川内部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分析雷达图像中的纹理和位置,雷达波形的振幅和极性变化等信息能够有效的辅助识别冰川内部介质的变化界面位置和估算其规模.在老虎沟12号冰川的部分剖面内部存在冰内空洞、冰内融水空洞、冰下裂隙、冰下河等地貌形态,在冰岩界面和冰川边缘存在规模不等的碎屑层.这说明即使在典型的大陆型冰川,冰川内部结构也可能较为复杂,在冰岩界面处可能存在较强的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同位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国第六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及中国质谱学会同位素质谱专业委员会年会于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西安工程学院召开,有来自全国各地同位素专业的243人参加了会议,特别是中科院涂光炽院士和地矿部程裕琪院士亲临大会,为大会增添了光彩.共有6名专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约有120篇论文在专题报告会上宣读,笔者就此次大会的一些新进展慨括如下.1论文涉及范围广会议论文涉及七个方面:①地幔地球化学和壳@演化.②区域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③矿床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④第四纪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16.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顶部出现冰面湖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李忠勤 《冰川冻土》2005,27(1):150-15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是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进行长期观测试验的冰川之一,是国际冰川监测网中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冰川的代表,一直为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选定的全球十条代表性冰川之一.其基本观测资料被定期刊登在由国际水文协会雪冰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暑以及教科文组织(IAHS(ICSI)UNEPUNSCO)主办的数种资料报告上,被广泛推介于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并曾为IPCC报告所引用.近年来天山冰川站加强了对雪冰转化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在积累区开展全年度的观测取样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94年9月4日~9日在意大利比萨召开了第16届国际矿物学大会,来自42个国家的80O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本届主席谢先德作了有关矿物学进展的发言,C.J.Schneer,教授作了关于矿物学起源的报告。会议每天都有一个重点报告,题目分别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硅酸盐熔体物理性质和结构关系的高温高压就位实验;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作为地慢演化的示踪剂;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对古迹建筑石材的破坏作用;高能矿物科学的进展和展望;核废料处置;社会技术方面的矿物学地球化学问题。大会进行了分组,各组下又分3~5个专题分别作报…  相似文献   

18.
李亚松  尹立河  蒙彦 《地质通报》2019,38(5):901-903
<正>1会议简况2018年9月9—14日,第45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在韩国大田召开,会议由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主办,IAH韩国国家委员会(IAH-KNC)承办。本次会议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的702名代表参加。与会人数韩国最多(469人),其次是中国(186人),中国地质调查局18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的主题为"地下水和生命:科学与技术付诸行动",大会邀请了10名专家做主题报告,165名学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冰川的雪冰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冰川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固态降水(或雪)。雪或冰不是绝对纯粹的物质,在其晶体内或晶体与晶体之间含有各种不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统称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主 要来自海洋水或地壳风化尘埃。研究冰川的雪冰化学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及分布规律,可揭示冰川形成的气候环境。在我国,章申等最早对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和希夏邦马峰野博康加勒冰川进行了雪冰化学的研究。之后,王平等在阿尔泰山友谊峰地区的哈拉斯冰川、天山托木尔峰西琼台兰冰川,骆鸿珍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王平(1984)在哈密八大石冰川、祁连山敦德冰川和冷龙岭冰川、横断山脉的贡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揭示了全球综合性气候系统的存在。为了弄清全球性气候系统的作用,人们已经开展了探索气候历史记录方面的工作。我们能得到大气中由现时的气候条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雪沉积形成的永久性冰内含有雪沉积时的大气样品,取其冰岩芯通过实验室进行分析而得到各种古气候信息,为追溯气候变化找到依据。这方面最常见的媒介物之一就是冰川和极地冰盖中大量的永久性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