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1965—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广西的台风与非台风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和非台风暴雨时空特征差异明显。从时间变化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显著负相关,台风暴雨过程的平均综合强度、持续天数均大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两类暴雨过程发生频次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分布,非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4—8月,而台风暴雨主要在6—10月,期间其过程强度月平均值整体高于非台风暴雨过程。从空间变化看,台风暴雨过程降水中心集中在桂南和桂中部分地区,非台风暴雨过程降水覆盖广西大部地区;台风暴雨过程主要影响桂南沿海地区,各地受台风暴雨影响频率由桂南沿海向桂北地区逐级递减;非台风暴雨主要影响桂北地区,各地受影响频率在桂林、柳州、贺州、河池等市形成高值区。  相似文献   

2.
湛江市区暴雨过程频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 言  暴雨是湛江的气象灾害之一 ,对农业、盐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城市生活等有破坏性的影响 ,研究暴雨过程的发生规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湛江市区暴雨过程分析 ,得到其频率服从泊松分布 ,并由此推算年、月发生暴雨过程的概率和过程间隔概率 ,为暴雨过程预报提供概率依据。2 资料选取  本文选取湛江市区 196 5~ 1998年共 34年资料 ,以 2 4小时降水量≥ 5 0 .0 mm作为一次暴雨过程 ,两次过程间相隔不超过 2 4小时的 ,当作同一次过程。3 资料分析3.1 暴雨过程发生频数由表 1可看出 :12月无暴雨 ,1~ 2月偶尔发生暴…  相似文献   

3.
陈见  刘凑华  高安宁  梁维亮 《气象》2012,38(11):1348-1354
利用EC风场资料设置低纬南北风指数,探讨和建立广西暴雨预报指标。采用离散格点坐标方法,对1970-2009年1115次锋面过程分析,整理出全区性暴雨事件发生时对应的南风指数和北风指数、全区性暴雨事件不发生时对应的南风指数和北风指数,由此计算得到全区性暴雨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值线)随南风指数和北风指数的分布,再通过经验订正,归纳出广西全区性暴雨开始时间、暴雨落区、暴雨强度预报指标。经过对1970-2009年440次锋面暴雨过程检验,符合暴雨开始时间指标的过程比例为74.5%,符合暴雨落区指标的过程比例为75.9%,符合暴雨强度指标的过程比例为67%,均处于合理的范围,可以应用到暴雨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4.
辽宁暴雨致灾指标及灾害影响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12年辽宁暴雨过程及暴雨灾情资料,对辽宁暴雨灾害特征及暴雨灾害评估进行分析,并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暴雨致灾指标与灾害影响预评估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2年辽宁年平均暴雨日数分布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辽宁暴雨灾害发生频率分布为自中部向西北逐渐增多,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为辽宁西部地区,其中朝阳喀左县暴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占该站暴雨总次数的73%;辽宁西部等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但降水强度较小,且发生一级和二级暴雨灾害的概率低于其他地区;而除辽西地区外,其他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略低,但降水强度大。辽宁受暴雨灾害影响最大的受灾体为农作物及设施,辽阳地区受灾频率最大,占该地区受灾过程总数的95%以上。辽宁暴雨灾害可划分为暴雨灾害易发区、较易发区和一般易发区。  相似文献   

5.
1996年初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新近开发的双向嵌套的MM5中尺度模式,在国家气象中心的CRAY-C92巨型机环境下,对1996年4月中旬末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凝结潜热通过一个类似于CISK的机制对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输送了潜在不稳定能量,并在与暴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维持和加强;初始时刻(暴雨发生前12小时)南海北部—华南地区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3):I0001-I0001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江西省气象台郑婧 1暴雨过程据气象记录统计,江西省4—6月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平均每年9.5次,并有时出现连续性暴雨过程。2014年4-6月全省暴雨日数较历史同期偏多,10站以上暴雨日数达11d,频繁的暴雨致使局部出现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5月出现了6次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8.
广西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70~2006年汛期(4~9月)发生在广西的重大锋面暴雨天气过程作一系统分析,得出汛期广西重大锋面暴雨过程的月际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桂北锋面暴雨明显比桂南偏多。高空深槽型是锋面暴雨的主要类型,4~9月都有此型重大锋面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引言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对流层下部、行星边界层顶附近,经常出现一支狭窄的强风带,中心风速最大值达到12m/s或更大,人们称这支强风带为低空急流,它的存在对暴雨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低空急流与暴雨的关系和潮湿地区有明显的差别.有些特大暴雨过程,在暴雨发生时和暴雨结束后,尽管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月广西汛期暴雨过程水汽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分析了2004年7月广西汛期暴雨过程中的水汽和风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中暴雨发生发展与广西区域水汽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汽含量的增强一般出现在暴雨发生之前.广西区域暴雨发生和间歇与夏季风的加强及中断关系密切.广西区域暴雨期与非暴雨期水汽收支情况及其输送路径的差异明显.暴雨期,广西区域的水汽源主要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非暴雨期,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南海.暴雨期的水汽收入远远大于非暴雨期.  相似文献   

11.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torm rainfall during the first rainy season (FRS) in South China (SC)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storm rainfall during the FRS in SC seem to b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requency of storm rainfall, while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affec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total storm rainfall. Using the definitions for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dates of the FRS, and the onset dates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SC, the FRS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periods, i.e., the frontal and monsoon rainfall period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storm rainfall during these two periods are investigated here. The results reveal a significant out-of-pha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ontal and monsoon storm rainfall, especially on the inter-decadal timescal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which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基于T/2分数间隔的SEI双模式盲均衡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NCEP/NCAR 1°×1°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计算“圣帕”台风螺旋度,探讨各垂直层上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时间演变的关系、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落区的关系以及垂直螺旋度时间演变与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700 hPa螺旋度最能反映强降水时间演变,正螺旋度大值中心附近与暴雨落区一致,同区域内螺旋度中心值的强弱与该区域内降水的强弱关系密切;若垂直方向上高低层的螺旋度同时由负值转为正值,则强降水发生,反之降水减弱、停止;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时效,水平螺旋度远比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速度具有更多有效预报时间;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落区,垂直螺旋度比水平螺旋度更具有优势,若能利用垂直螺旋度对水平螺旋度预报强降水作出订正可能将有助于提高台风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的相关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远距离台风暴雨的发生与非纬向高空急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与非纬向高空急流密切相关,暴雨发生时,200hPa一般为西南急流,暴雨区位于急流右后方。暴雨增幅时,200hPa高空急流有增强转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疆暴雨的若干规律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马淑红  席元伟 《气象学报》1997,55(2):239-248
应用熵最大原理导出的公式研究了新疆暴雨时面深分配规律,并通过近400个水文、气象测站32a资料的分析,发现新疆暴雨的若干规律,这对于新疆暴雨研究和水利工程设计及暴雨洪水灾害防治等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91.7”梅雨锋暴雨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螺旋度(Helicity)是近年来引入天气分析预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其严格的定义式为风速和涡度点积的体积分[1,2]:其中是相对涡度(以下简称涡度)。可以看出,螺旋度的大小反映了旋转与沿旋转轴方向运动的强弱程度。虽然有关该量应用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刚刚起步,但是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伍荣生[1]曾经给出了螺旋度的平衡方程式,并指出:在准地转运动中大气的螺旋度是守恒的,许多研究还表明[2-4],螺旋度对雷暴、龙卷等天气现象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1991年7月(集中在6月30日至7月12日)的梅雨锋暴雨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卫给出该时段的平均24h降水量。本文对这一时段暴雨的螺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发现螺旋度作为一个新的诊断量,在暴雨研究中是有一定应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风暴相对螺旋度是一个衡量对流风暴发展强度的物理量,所以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提取2008-2010年3年天津地区153个降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数据来计算了风暴相对螺旋度,然后将风暴相对螺旋度与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中提取的风暴信息相融合,得到基于风暴相对螺旋度的降雨预报模型。经过2014年4月到8月天津地区59个降雨过程对本文所提出的降雨预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降雨预报模型的准确率达到61%,其中提前2小时预测降雨占41%,在2小时间以内预测降雨占59%。上述结果说明,风暴相对螺旋度在结合其他降雨特征后对降雨具有良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7.
An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event occurred in Zhengzhou, China, on 20 July 2021 and produced an hourly rainfall rate of 201.9 mm, which broke the station record for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radar observations and a convection-permitting simulation using the WRF-ARW mode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ultiscale processes, especially those at the mesoscale,that support the extreme observed hourly rainfal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reme rainfall occurred in an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of warm-sec...  相似文献   

18.
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改进的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艾利”台风在福建省登陆所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空间带通滤波技术,对模拟结果进行尺度分离,揭示出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有直接影响的中尺度系统,即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对这些中尺度系统的物理量场特征和它们与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与中尺度系统的散度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系统与地形相互作用形成很强的辐合抬升作用是造成中尺度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熵流指数演变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结合河南省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分析了大气排熵指数、边界层上部广义相当位温及广义相当位温平流等三个熵流指数与暴雨的发生和落区的关系,得到:大气排熵指数由高值向低值的演变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从而导致对流暴雨形成;暴雨落在大气排熵指数负值中心或负值轴线附近区域;远距离台风暴雨产生前,有高熵空气在边界层上部聚集,边界层高熵中心往往与暴雨落区对应;边界层上部高熵平流的移向往往预示了强降水的未来移向。  相似文献   

20.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al-time prediction of point rainfall is presented. This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hourly rainfall at a station can be predicted by a Multivariate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ARIMA) process. The real-time calibration of the multivariate model is performed by combining radar maps and data from rain gages. Accordingly, radar maps provi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for a storm tracking procedure which enables to detect the direction and the speed of storm movement. Storm tracking is used to select those station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Lagrangian cross-correlation of observed precipitation, and which are therefore best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variate model. The parameters of the multivariate model are finally estimated using only observed rainfall at the selected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current event.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application to some events which occurred in northern Italy show that the combined use of radar and rain gages allows for an increased efficiency of the MARIMA model performances, as compared with empirical selection of stations to be considered by the multivariate model. The multivariate approach performs better also when it is compared with simple nowcasting procedures based on rain gage data or on radar data used separately. Finally, some considerations are issued in view of a systematic use of this technique to nowcast rainfall intensity in small urban or natural catchments, with a response time of less than 1 or 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