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征地是一种政府行为,更应是一个过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6条规定:国家征用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法律对征地方案批准后的征地行为,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但对征地方案批准前的征地行为的实施。缺乏法律效力的规定,而对始于八十年代的“统一征地”。更缺乏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2.
征地及由此引起的集体土地房屋拆迁,事关被征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及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热点,媒体的焦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点。征地难、拆迁难,是当前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普遍共识。丽水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征地拆迁制度;成立既贯彻法律意志、体现政府行为,又维护被征地拆迁权利人权益的征地拆迁机构,并建立能集合各种优势的工作机制;在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实践中实现以“房等人”的目标,依法实施征地拆迁行为等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199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的统一征地机构得到加强和完善,统一征地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统一征地的法律地位得到初步确立,征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被打破,征地是一种政府行为的理念深入人心,征地与供地成为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不同环节.  相似文献   

4.
征地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民集体和个人合法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征地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征地管理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征地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国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征地制度中关于征地有三个名词,即土地征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征购,我国台湾省一般用“土地征收”,西方一些国家一般用“土地征购”。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很长时间一直用“土地征用”一词,其基本特征是政府的垄断性和低价补偿。其实土地征用的叫法不够严谨,土地征收的表达更为合适。征地是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政府行为,是将农民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被征地者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或消灭,而土地征用中的“用”字只涉及“使用”或“用途”,不能说明所有权的变化。土地征用似乎用于国家征用临时用地…  相似文献   

6.
近日.张店区被淄博市国土资源局确定为2006年度全市征地改革方式试点区。试点主要内容:一是改革征地方武.健全征地程序;二是制订征地统一补偿标准,建立区片综合地价制度;三是健全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完善政府统一征地制度。从建立统一征地机构入手,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征地制度.使全市走上“经济补偿、留地安置、  相似文献   

7.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土地征收制度比较 1.土地征收权是政府特有的一种行政权力 由于土地征收的强制性,涉及到对被征土地权利人造成的权利变更等关系,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地区)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地的主体是国家,对征地主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对征地补偿行为程序的规定,概括称之为“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但是现有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规对征地补偿法律程序规定尚不具体,对征地补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也没有准确详尽的规定。因此笔者想针对现阶段征地补偿工作的流程和救济途径的制度之完善发表一些见解,希望能为我国征地补偿制度改革工作做些有意义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一、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并给予补偿安置的一种行政行为。而征地中的补偿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同时也引发被征地农民上访、信访案居高不下,影响了社会长治久安,也暴露出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其中包括:征地范围过宽,为公共利益需要征地的目的性界定不清;征地补偿标准偏低、测算方式有失公平;安置方式单一,难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政府征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一部完整的“土地征收法”。  相似文献   

10.
征地拆迁与房屋拆迁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差异.前者是政府行为、后者主要为民事行为.两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1.
征地机构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是依据《土地管理法》“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而建立的,是代表政府进行统一征用土地的职能部门。土地征用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强制性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并给予合理补偿安置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成本的成因及制度经济学原理 1.社会成本的产生原因 在征地过程中,国家的征地行为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国家意志行为,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而国家对被征地农民给与的补偿则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对于当事人一方的农村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时,表面上征地行为关系到国家给与补偿标准是否合理、以及补偿是否能否如期获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征地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做好征地工作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积极作用。一、严格界定公共目的的范围。慎用征地权征地范围过宽,其直接后果导致不少政府凭借征地权不断扩大征地范围,谋求短期内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体现政府任期内政绩,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由于现行有关法律不完善,无力为土地所有者提供充分保护,公共目的范围的任何不确定将导致土地征用权被滥用,明确规定“公共目的”的范围可说是当前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3月14日公布实施的《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直接导致了相应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亟须修改,并将对完善我国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渐尖锐。表现在土地征用上,征地规模越来越大,征地范围越来越宽,补偿标准偏低,因征地引发的信访件居高不下等。这一切说明对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征地制度尽快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一、区分征地目的和坚持政府统一征地是征地制度改革的前提《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或征收,并给予补偿。”区分征地目的为公益性用途和经营性用途,一方面能很好地与法律相衔接;另一方面也能与实际相统一。公益性用途,如道路、国防、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现行征地制度存在"三大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土地征用前后用途不同价格悬殊,不利于签订征地协议.为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拟征地的用途、补偿标准等应在依法报批前告知.但当前土地用途不同,征用后出让地价差距很大.对于商业用地,被征地农民必然提出较高的补偿要求;对于公益事业用地,被征地农民则又难以接受政府提出的征地价格.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用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并给予补偿安置的行为。由于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世代依赖于土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征用土地问题成为农村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的南方和沿海地区,征地问题更成为社会的“热点”。从大庆地区多年来征地工作的实践来看,要科学处理好征地工作,真正做到国家、集体、企业和农民利益兼顾,必须深入研究以往征地工作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做到有扬有弃,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征地制度,最终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推动我国征地工作步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一、征地基本概念征地概念要理清,平时工作方向明确。曾经有一位农民说了这么一句话:"国家交通道路项目建设,征地价格再低也只好同意,请问为什么那些老板可以征地,我们自己的土地为什么给老板被追征去,我们不能征地,请问个为什么?"在这出自内心的话中引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征地,征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下面对征地定义的问题进行展开。国家宪法以及物权法中对征地概念作了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的行为称征地。首先从征地操作层面来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上——履行征地报批(依照法律规定);第二层次是对下——完成补偿安置(给予补偿行为)。  相似文献   

19.
征地,从现行的法律定义上讲是指国家为公共利益建设需要,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为国有的行为。征地工作的过程包括对征前报批和批准后的实施两个阶段。征地工作法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是国土资源部门自身的职责,而且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才能奏效。近年来,百色市的建设项目征地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  相似文献   

20.
征地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征地事关国家经济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加大,土地征用日益频繁,由此引发的上访也呈上升趋势,成为了随时都可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为何征地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主要是征地制度欠完善,如一些地方补偿标准过时、同地不同价、尊重农民的意见不够、对征地补偿安置费的发放监督不力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