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致  任攀虹  刘恒  栗国华 《北京测绘》2022,(11):1508-1513
基于关中地区近20年的跨断层垂直形变资料,采用速率和异常强度模型对断层形变异常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关中地区地震与邻近构造带强震活动关系。结果显示:从断层活动速率、映震能力及异常强度分析,秦岭北麓断裂和麻街测站垂直活动大幅度剧烈,对三次强震及同震形变都有很好地反映,应对这两个区域地震危险性予以重视;形变异常强度大于等于0.55,时间上表现为中短期异常时,关中地区及相关联的构造带上一般有地震发生,可作为预测地震的指标之一;在1997—2010年,关中地区断层活动呈同步分时段的异常特征,与这一时期青藏高原第三次地震活动丛集高潮期符合,可能是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InSAR技术是监测地震地壳形变的有力手段,对于研究地震机理、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InSAR测量结果可以作为分析地震断层几何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断层活动的时空特征以及大陆岩石圈动力学规律,建立断层运动模型,获取地震的地球物理参数及其演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随着InSAR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升InSAR技术的应用水平,高效、高可靠性地获取地壳形变信息是行业用户和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地震地壳形变监测需求出发,结合InSAR技术特点,归纳和概述了地震地壳形变InSAR测量中更为关心的技术问题及其研究现状,重点分析并提出了InSAR技术在地震地壳形变监测中需要加强重视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大气效应、视线向模糊、大范围监测、高相干目标选取、大数据高效能计算以及InSAR技术自身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的构建,并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旨在提高InSAR技术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一个理想而独特的地球科学天然实验场,青藏高原的地壳形变、物质逃逸模式及地震活动性等科学问题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重点。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因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现今的地壳形变监测并在地震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综述了青藏高原三维地壳形变研究进展情况,包括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形变的GNSS研究、综合利用GNSS和水准观测资料的青藏高原地壳垂直形变研究、青藏高原InSAR区域形变研究和融合多源大地测量资料构建青藏高原三维形变场等。其次,结合青藏高原三维地壳形变资料介绍了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顾及地震应力扰动的概率性地震危险性评估过程以及大地测量观测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所起的作用。今后需要加强青藏高原GNSS监测空区的加密观测工作,综合GNSS和InSAR观测结果精化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与变形模式;开展断...  相似文献   

4.
胡剑  胡艳 《全球定位系统》2013,(6):50-53,89
从三轨法D-InSAR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出发,分析讨论了相位测量误差对三轨法D-InSAR形变测量精度的影响,详细给出了相位测量误差对三轨法形变测量影响的定量关系式。从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出,基线比是造成相位测量误差对三轨法形变测量精度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卫星视角也是影响三轨法形变测量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InSAR形变测量精度的精密关系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nSAR形变测量基本原理,从基线沿水平向分解和基线沿视向分解两个方面出发,详细给出基线分解时的高度、斜距、基线,以及相位等量误差之间在互相独立和互相不独立两种情况下对InSAR形变测量精度影响的精密关系式.通过与已有的InSAR形变测量精度关系式比较可以看出,给出的InSAR形变测量精度的精密关系式具有较高的精密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2019年6月17日宜宾Ms6.0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量,在欧空局下载覆盖研究范围内的Sen-tinel-1A卫星C波段雷达影像数据,使用SRTM(3″)DEM,采用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地表形变信息的提取,对比不同相位解缠方法对研究结果精度的影响,最终得到宜宾地震在视线方向上的形变图、形变量.结果表明:双轨法D-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信息提取的应用中,使用合适的解缠方法能够提高成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地震周期(同震、震间、震后)各个阶段地表形变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利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研究地震周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郭天豪  解斐斐  霍志玲 《北京测绘》2021,35(9):1225-1229
针对地震导致的地表变形、建筑物损坏等问题,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检测受灾区,并利用深度卷积网络提取损坏建筑物.以2016年4月16日厄瓜多尔地震为例,利用Sentinel-1A雷达数据获取地震形变.结果表明:厄瓜多尔地区整体地震形变在0~0.226 m,可检测形变变化为0.028 m;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0%损坏严重的建筑物存在于形变变化区域,形变较大区域道路受阻更为严重.基于高分辨率Worldview2光学卫星数据,利用ENVINet5深度卷积网络提取损坏建筑物,分类精度为74%,验证其在震后建筑物提取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火山喷发等构造运动前后常伴随地壳的非线性运动,其状态异于板块和断层的长期运动趋势.其中,断层慢滑移等瞬态蠕滑事件虽然滑动速度慢,但能够释放巨大能量,对周边岩石的应力分布具有较强的调整作用.因此,慢滑移等地壳异常形变信息的探测和分析对探索断层滑动机制,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意义重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观测资料日渐丰富,GNSS以其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在地壳形变监测、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凸显了强大的优势.本文基于GNSS坐标时间序列,从噪声特征分析、小尺度时空滤波方法对比、共模误差提取、地壳异常信息探测和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地壳异常形变信息的探测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卫星几何分布对GPS相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军  张华海 《测绘科学》2004,29(2):53-54
本文通过大量实例资料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卫星几何分布对GPS相对定位中基线精度的影响 ,在城市和矿区地面形变测量中 ,为了提高基线精度 ,提出了对GPS卫星几何分布有关的一些要求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于1986年4月在西安召开了大地形变测量清理工作总结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所属各地震科研单位、地震测量队,各省地震局、队和有关部门多年来搞形变测量科研工作的专家、教授等110余人。我国开展大地形变测量工作始于1963年。1966年邢台地震后,为了预测预报地震,在我国一些主要地震活动区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大地形变测量工作,并组建了一批专业队伍。近二十年来,通过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把大地形变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些进展主要有: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地震活动区内布设  相似文献   

12.
刘学武  胡波  莫玉娟  白蓉 《测绘工程》2011,20(6):38-39,44
近二十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nSAR)作为一种监测地表形变的有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视线向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该技术尤其是对监测快速、激烈的地表形变更为有效,如地震、火山等。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日本ALOS卫星PALSAR数据,获取了2010—04—14玉树Mw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地表至少发生过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形变分布特征以左旋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3.
随着D-InSAR技术在同震形变量测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文中以2008年10月6日当雄Mw6.3级地震为对象,采用ENVISAT搭载的ASAR传感器c波段在图像模式下的5景level 0级影像,以90 m分辨率的SRTM DEM作为外部DEM,使用GAMMA软件采用二轨差分干涉测量的方法获取当雄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震中位置为90.372°E,29.734°N,得到同震垂直形变约为33cm,形变量精度达到厘米级。  相似文献   

14.
InSAR由于大范围、高精度、全天候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InSAR局限于监测视线向形变,无法观测方位向形变。多孔径干涉测量技术(MAI)作为一种监测方位向形变的有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精度可达厘米级。该技术对监测快速,激烈的地表形变更为有效,如冰川流速、同震形变等。文中利用MAI-InSAR技术,选用日本ALOS卫星PALSAR数据,监测玉树Mw=6.9地震的2-D同震形变场,获得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 InSAR,D-InSAR)作为的一项新的发展技术,监测精度极高,是目前地表形变监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D-InSAR技术只能获取地面沿雷达视线方向的形变量(Line of Slight,LOS),因此我们需结合其它技术进行联合解算,来求解三维形变量以获取真实地表的形变情况。本研究以某震区为研究区,利用地震前后的哨兵一号数据,基于D-InSAR技术和MAI技术求得地震形变量,按等权分配进行联合求解,最后得到该震区的三维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16.
徐克科 《测绘学报》2016,45(6):756-756
正地震的孕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地震发生时断层破裂所释放的能量只是一部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地震前后以无震蠕滑的形式释放。因此,检测这些形变异常信息对于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随着GNSS监测网络数据的持续积累,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就有可能从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形变信息。本文利用  相似文献   

17.
刘计洪  胡俊  李志伟  朱建军 《测绘学报》2021,50(9):1222-1239
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场对于地震形变特征解译和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表应力应变模型(SM)和方差分量估计(VCE)的InSAR三维地表形变监测方法(SM-VCE),通过顾及一定窗口范围内不同像素点三维形变之间的力学关系(SM)建立函数模型,显著增加了多余观测个数,进而可利用VCE实现不同类InSAR观测值之间的精确定权.相比于传统的单点解算方法,基于窗口的SM-V CE方法可显著提高三维地表形变的估计精度.在原始SM-V CE方法中,求解不同目标点的三维形变时,窗口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并且窗口内的I nSAR观测值被认为是等精度的.对于同震形变场而言,I nSAR技术在地震破裂带附近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形变监测结果,使得固定窗口大小的SM-V CE方法无法获取完整的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即使在断层附近有I nSAR观测值的情况下,窗口内往往会包含断层两侧的异质InSAR观测值,使得原始SM-VCE方法难以得到可靠的近场三维形变.同时,InSAR观测值极易受到失相干等噪声影响,窗口内不同像素点的形变测量值精度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忽略窗口内I nSAR观测值精度差异的做法将会降低三维地表形变精度.鉴于此,本文在SM-V CE方法的框架下,提出一种顾及断裂线及自适应变化搜索窗口的观测值选取策略,进而基于邻近的I nSAR有效观测值重建地震破裂带附近的三维地表形变场;引入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实现窗口内同一类I nSAR观测值内部的自适应定权,有效降低了误差较大的观测值对三维地表形变精度的影响.模拟试验和基于升降轨哨兵数据的2019年Ri dgecrest地震研究表明,相对于原始SM-VCE方法,本文提出的窗口优化SM-V CE方法获取的三维同震地表形变场更加精确、完整.  相似文献   

18.
介绍新丰江开展精密大地测量30年及其精度情况,利用30年来取得的地壳形变资料,进行“真值”与地震关系研究;从定量分析、精度评价、绝对位移探讨等角度,建立一套以“真值”研究为基础,用统一、连续、定量可比尺度表示的稳定状态分析系统。结果表明,总结位称与地震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反映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典型特征,获得一组具有预报意义瓣定量辨识指标,得到多起地震的实践检验,确立该网具有监测5级地震的能力。该网长跨  相似文献   

19.
根据首都圈的跨断层垂直形变资料(1995~2015年)和场地分布位置,将场地分为3组进行研究。首先对每组场地的垂直活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再以首都圈及其邻域中强地震为震例,分析了各主成分和地震相关的异常信息;最后对相应的主成分进行时频分析,用以初步研究断层活动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升降轨干涉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利用欧空局ASAR数据通过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取了新疆于田县Ms 7.3级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信息。结果显示:升轨同震形变场最大视线向(LOS)隆升形变量约+13.3 cm,沉降形变量约-83.9 cm;降轨同震形变场最大LOS向隆升形变量约+36.5 cm,沉降形变量约-66.5 cm。于田地震以NNE向正断层破裂为主,并伴随左旋走滑运动,西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上盘(沉降盘),东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下盘(隆升盘)。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变化趋势与特征非常相似,其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观测模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