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查玉泉 《气象》1984,10(9):18-20
1951年5月1日,江淮之间产生了一次飑线强冰雹天气过程。这次过程中,产生的冰雹之大,在我省历史上少见;灾害严重,雷达回波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对其作了分析,井对大雹块形成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降雹实况 1981年5月1日19时30分至20时,在我省扬中县产生了历史上少见的大冰雹。雹云源于安徽,由西向东移动,雹区在扬中县呈东—西向分布,南北宽约4公里,东西长12公里,大冰雹区宽2公里,长8公里(图1)。新坝、联合、丰裕、三茅、城镇  相似文献   

2.
1983年4月3日下午,我市自西北向东南先后受冰雹袭击,雹径一般为1—2厘米,降雹时间为10分钟左右,过程降水量为3—10毫米,影响时伴有8—9级的雷雨大风。据调查,受冰雹袭击的共有143个公社,受灾农田达250万亩,是近几年来范围最大、降雹时期最早的一次。 二、形势背景 500毫巴图上,3月31日至4月1日有一低槽东移入海,並伴有强冷空气。2日,原在贝加尔湖东部的冷中心南落至我国东北,形成一切断冷涡。4月3日08时,槽线位於通辽,济南以及射阳、杭州、邵武一线,超前於700毫巴和850毫巴槽线,构成前倾槽。本省中高空受西北气流控制。  相似文献   

3.
1980年9月1日17时至20时,烟台地区受到一次强飑线侵袭。全区普降中到大雨,其中烟台市和福山县降暴雨,掖县、莱阳并伴有冰雹,全区普遍出现8级以上大风,其中掖县、招远、莱阳和海阳县记录有“飑”。风雹灾害波及9个县109个公社,全区共伤亡数百人,损失房屋、渔船、农作物等价值约计5800万元。  相似文献   

4.
1982年3月14日21至23时,在高空槽切变线和静止锋的配合影响下,广西西北部地区,田林至罗城出现了长约300公里宽约30公的冰雹带(图一),强降雹区位于东兰到环江一段。冰雹到处大风雷雨隋至,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仅位于强降雹区的河池钢厂厂房被打得片瓦不留,损失约70万元。  相似文献   

5.
降雹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层结要呈现强的真潜不稳定和强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愈不稳定,雹粒就愈大。按我们的经验,冰雹出现前,单站上空A_+面积上限高度一般要伸展到400mb附近。1979年2月12日晚,广西河池地区因受高空冷槽东移影响,处于静止锋后的金城江、南丹两测站及东兰县的金谷,南丹县的罗富,河池县的六圩、白土公社等地降了冰雹;河池地区北部四县下了大雨。这次过程的特点:降雹处于锋后,降雹出现早(仅次于1975年2月3日的降雹),降水集中。河池站20时54分至21时07分内雷雨夹冰雹,13分钟内降水13.3毫米,此时的雨团接近小尺度强雨团(10毫米/10分钟)。由于降雹出现在锋后,加之单站探空曲线又呈现为稳定型(见图1)(1975年3月8日降雹亦为此类),因  相似文献   

6.
平凉地区的降雹及其与环境场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平凉地区1973—1979年的冰雹灾情报告,分析了平凉地区的降雹特征及其与前期(降雹日当天早晨)环境场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说明:(1)平凉地区的雹灾日,平均为18.3天,其中蚕豆大小(雹直径约1.5厘米)以上的降雹占总数的42%。降雹的地理分布呈波长约42公里的波动形,明显地表现出六盘山的背风坡作用。(2)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雷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切变层(平均3×10~(-3)/秒)所在的高度不同,无雹雷暴日的强切变层出现在对流层上层(海拔7—9公里),位于强回波(η=10~(-7)/厘米)中心高度(4.6公里)以上,大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则在对流层中层(5—7公里),位于强回波中心高度(8.6—10.1公里)以下;中、小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大致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相一致(7公里左右)。(3)降雹强度与负温区的厚度有很大关系,负温区越厚降雹强度越大。(4)降雹日当天早晨的水汽条件为低层较湿,中、高层较干燥,如果整层水汽含量都比较大,有雷暴发展,但不利于降雹。  相似文献   

7.
马树森 《气象》1978,4(7):17-18
1977年5月27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出现一次强冰雹天气。18时首先在该旗西部的(艹只)芁梁公社降雹,然后沿大青山东移,一直波及到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图1)。在冰雹经过的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达20公里的范围内,造成程度不同的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黔南州的冰雹特征。【方法】利用2006—2022年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冰雹观测等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影响黔南州冰雹个例的冰雹直径、降雹持续时间、冰雹日变化、冰雹云移动速度等特征。【结果】黔南州的降雹主要出现在3、4月份,降雹以中冰雹为主,冰雹日变化明显,一天中冰雹主要发生在15时—次日00时,白天17—20时冰雹频发。降雹持续时间短,65%的降雹持续时间在5 min以内。冰雹云单体的移动速度范围为16~102 km·h-1,平均速度50 km·h-1。冰雹云单体的维持时间最短仅为17 min,最长可达290 min,平均122 min。冰雹云移动路径主要以西南路径为主,其次是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西南路径降雹点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部一线,西北路径降雹点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西部的惠水、长顺,偏西路径的降雹点主要在黔南州中北部。影响黔南的冰雹云源地有境外移入和黔南州境内生成的两类,主要源地在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东部和北部、毕节市东部和南部以及贵阳市南部,不同路径的冰雹云源地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结论】本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提高对黔南冰雹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甘肃河西走廊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 1°×1°6小时再分析数据和张掖CINRAD/CC雷达观测数据,对2006年7月7日、8月10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相对风暴螺旋度(SRH)、天气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这两次强对流天气环流形势不同.7月7日飑线对流系统产生于北部沙漠戈壁由北向南移动,右移飑线前部结构为气旋式旋转;8月10日对流系统产生于青藏高原由南向北移动,来自高原上的暖湿气流水汽充足,不稳定层比7月7日深厚,产生冰雹的左移超级单体结构为反气旋式旋转.7月7日右移飑线相对风暴螺旋度降雹前为正值,降雹开始后转为负值;8月10日左移反气旋超级单体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发展期为负值,降雹开始后跃增到60m2·s-2以上.  相似文献   

10.
我县自1964年以来,共降雹38次,其中灾情最重的是1975年6月6日、1982年4月12日、1982年6月17日、1983年8月28日。这几次降雹均出现在西北涡形势下。灾情最重的1982年6月17日冰雹,全县十六处公社受灾,受灾严重的地方,平地积雹三十多公分,总受灾面积三十万零五千七百八十亩。西北冷涡形势造成我县降雹,占总降雹次数的36.8%,这种形势造成的冰雹,灾情最重、  相似文献   

11.
一、概况 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五日下午,我县出现了一次冰雹天气,降雹自十五时三十分开始至十五时三十九分结束,历时九分钟。这次降雹来势急、密度大、灾情十分严重,使我县张华、腰站等十三个公社遭受雹灾,受灾面积二十七万一千七百亩,其中重灾面积十万九千三百五十亩。至使棉花重播,小麦减产大约一千万斤左右。  相似文献   

12.
余志敏 《气象》1982,8(9):35-37
飑线是我国夏半年常见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它是一条宽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长可达几百公里的强对流天气活动带。飑线的水平尺度虽不大,但移速快,有的可影响数省。强飑线会伴随出现破坏性极强的大风、冰雹、局地暴雨,甚至龙卷等灾害性天气。飑线临近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迅即狂风大作,雨雹交加,人们称之为“陆台风”。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风速剧增,气温陡降,相对湿度猛增,气压涌升,特  相似文献   

13.
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常伴有雷雨大风,我区每年约出现8—9次,是造成棉花、玉米、瓜果等农作物减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对德州地区降雹当日08时的能量场特征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不同天气意义的先兆因子,建立了预报当日13时至次日08时是否降雹的判别方程,为做好冰雹天气预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黔东南三穗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13年3月12日黔东南州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低空急流的建立为黔东南降雹提供良好水汽通道,中等到强的风垂直切变、超过25%的850hPa与500hPa温度差以及一定的sI指数、K指数、CAPE值等物理量加上适宜的0℃与一20cc层高度均指示当天有利的降雹环境;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由一次飑线活动造成的,飑线移速与其前沿阵风锋移速相匹配,使得飑线持续时间超过6h;给三穗县款场乡带来大冰雹的风暴共经历了普通多单体风暴一非超级单体强对流风暴一超级单体风暴阶段,这3个阶段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冰雹,其中第3阶段具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高悬的强回波、回波穹窿以及深厚持久的中气旋;VIL值大小与冰雹直径大小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超级单体阶段VIL值不大,这与风暴的倾斜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89年5月8日,青岛地区出现一次历史上少有的强冰雹,最大直径达60毫米,多数为10—20毫米。这次降雹不但线长,面广,有的地方重复三次降雹,前后断续时间达两小时十分,市内极大风速29米/秒。经济损失达一亿元以上。现将此次强雹过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利用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和降雹日08时月平均0oC层高度,对1991—2003年宝鸡雷达站观测的165d 231块对流云数值拟合,得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处于发展中的对流云,雷达强回波45dBz高度大于或等于多年降雹日08时0oC层月平均值2.9km,将有冰雹酝酿形成。对降雹造成灾害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强回波45dBz平均底部越高提前识别时间越长,顶部越高距离降雹时间越短,冰雹云可能是45dBz初始回波位于云体中部并向上、向下扩展发展而成。该方法对单体降雹平均提前识别12min,对超级单体平均提前识别18min;对多单体冰雹云平均提前预警18min,对飑线中的超级单体平均提前预警25min。  相似文献   

17.
利用风云2号卫星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10a影响中国天眼FAST的7次冰雹个例的降雹持续时间、冰雹直径、移动速度等特征,揭示了其源地和移动路径,并初步建立基于卫星和雷达的FAST冰雹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影响FAST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的傍晚到夜间,冰雹云从初生到降雹平均时间为112 min,平均移动速度为45.5 km/h,降雹持续时间主要为2 min左右,冰雹直径以小于等于10 mm的小冰雹和中冰雹为主;冰雹云源地主要在安顺市,移动路径为西北和偏西路径为主。在降雹前1 h,FAST区域TBB呈西南—东北走向分布,云团中心TBB<46 ℃,TBB梯度密集的对流区会产生降雹;降雹前30 min识别指标为Zmax≥55 dBz,VILmax≥30 kg/m2,H45 dBz≥8 km,H45dBz- H0℃>4 km,H45dBz- H-20℃>1 km。  相似文献   

18.
1982年4月26日18时至27日02时,在桂西北-桂南,出现了一次少见的伴有大风暴雨的降雹过程。从巴马县甲篆公社开始,然后往东南移,经平果县北部,马山县西部,武鸣县中部,邕宁县东部,到达横县东南部马山公社结束。形状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一条雹击带,宽30-40公里,长320公里左右。过程持续8-9个小时,雹粒大小多如玉米、蚕豆,最大达口盅口径大。伴现平均大风18-19米/秒,阵风31-35米/秒,降水量出现三个强中心,最大达130.0毫米(图1)。造  相似文献   

19.
冰雹云提前识别及预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雷达强回波45 dBZ高度和降雹日08时月平均零度层高度,对1991-2003年宝鸡雷达站观测的165 d 231块对流云数值拟合,得出了识别冰雹云的指标:处于发展中的对流云,雷达强回波45 dBZ高度大于或等于多年降雹日08时零度层月平均值的2.9 km,将有冰雹酝酿形成.对降雹造成灾害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强回波的45 dBZ平均底部越高、提前识别的时间越长,顶部越高距离降雹时间越短,冰雹的形成是雷达强回波从云体的中部开始向上下扩展而成.该识别冰雹云方法对单体降雹平均提前识别12 min,而对超级单体平均提前识别18 min,对多单体、飑线中超级单体的降雹具有提前预警的作用,平均提前预警时间22 min.  相似文献   

20.
彭登峰 《贵州气象》1998,22(4):37-38
四坪位于我县北部乌江沿岸,以前是多雹区,自乌江电厂建成后,这一带10多年来未降过冰雹,以致在防雹选点时也确定为无雹区未考虑,而1998年5月11日下午,以四坪为中心,几公里范围内出现雹灾,降雹时间长,雹粒大,造成较重的局地雹灾,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当天的天气形势和地形条件,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总结。l调查情况11日下午,天气闷热,偏南风,日照较强,15h左右云层开始增厚,天空逐渐变黑,16h许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狂风暴雨,夹降冰雹,降雹时间约持续了对讪n,大的直径有4-scm,一般的2-3cm,降雹密集,平地积雹厚3cm,四坪、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