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淮河流域空间开发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体功能区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以行政区为基本划分单元的划分方法仍然没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规律。论文将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规律引入到主体功能区划思想体系,以淮河全流域30mDEM为数据基础,运用Hydrology模型进行四级子流域划分及科学编码,以此为研究单元从空间开发约束、空间开发强度和空间开发引导三个维度构建空间开发区划指标体系,运用格网方法归并多图层要素进行流域空间开发区划,以精确反映流域覆被特征与图层对应关系,体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征,同时也突破了主体功能区县域单元传统划分方法的行政区限制,最终将淮河流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农业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陈雯  段学军  陈江龙  许刚 《地理学报》2004,59(Z1):53-58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特征,将某一区域划分不同开发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子区域,是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区域空间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着重对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类型、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经济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判定为基础的矩阵分类方法,并将空间的开发功能区分为适宜开发区、有限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灰色弹性区等5大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南通市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区划研究,以此作为岸线开发和调整方向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建设进展备受关注。以宁夏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划中不同功能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限定的主要指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宁夏典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12—2015年宁夏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部分区域的城市扩张控制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强度没有持续下降;全区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这一定量指标暗示了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环境改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 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 因此, 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 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 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 其次, 控制开发区划。 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 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确定相关的禁止开 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第三, 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 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 最后, 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 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 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 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 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分立走向“三规”合一的空间平台。  相似文献   

5.
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转型成为解析区域乡村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科学诊断中国传统农区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及其存在的核心问题,可为调控农业生产政策和完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论文以中国传统农区黄淮海地区为例,以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划分为突破口,系统诊断不同农业生产转型类型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方案。研究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尺度分析法是分析农业生产转型阶段差异的有效手段;空间弹性视角下,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转型类型可以划分为传统农耕型、现代市场型和城郊休闲型3类;传统农耕型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农业劳动力转型的失调、缺乏核心产业支撑及实际城镇化率较低是限制乡村有序转型的关键问题;现代市场型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状态和小农户的有效组织是当前亟需突破的难题;城郊休闲型地区完善农户的市场参与方式和降低资本风险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各转型类型的差异化问题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前期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方案,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生态补偿的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结论包括:(1)农户对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较高,不同类型区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2)农户对政策的认知不高,弱限制开发区农户对生态补偿政策的认知最高,中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农户的认知水平次之,强限制开发区农户的认知水平最低。(3)农户生态补偿的参与意愿较高,各类型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4)前期政策满意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草地面积、羊只存栏量、户主年龄、农户家庭收入情况、非农收入比重等指标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先期政策满意度、农户家庭收入情况、非农收入比重等指标具有正向作用,其他指标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淑玲  丁登山  赵清 《地理研究》2005,24(4):572-580
对山区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时空推进上的具体落实。遵循山区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采用自上而下的自然环境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生态、经济旅游等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仅仅对指标数据的简单聚类,又克服了传统区划中缺乏对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分析,以及行政区域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使区划的结果综合程度更高,对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指导性。以典型山地县龙门为例,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确定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修正单纯的权重叠加法,采用潜力-限制性分析法分析了兰州新区建设用地的生态潜力和生态阻力,对其生态适宜性做出科学评价,得到兰州新区可用作建设用地的理想区域。结果表明:(1)兰州新区建设用地开发的生态潜力总体以一级为主,二级次之,三级和四级区所占比重较小;(2)一级生态阻力主要分布在新区南部山地,主要表现为地形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差、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等;(3)兰州新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达一级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39 425.91 hm2,占新区总面积的48.91%。三级适宜区面积最小,仅为6 513.2 hm2,占新区总面积的8.08%。对应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兰州新区土地应用可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其中,集中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应为兰州新区建设用地开发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9.
秦贤宏 《地理研究》2014,33(9):1728-1735
江阴市率先设立“不开发区”的做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可称作是苏南版“精明增长”的典范。不开发区是以保护为导向的限制开发区域,不开发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叫法,实际上是指限制开展大工业开发和高强度城镇建设活动的区域。本文以江阴市南部六镇不开发区规划为例,介绍了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限制开发区域范围划定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对限制开发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规划对策,这为我国其他发达地区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江金沙江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功能区划——以昭通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昭通市为例,探讨生态屏障地区的功能区划方案。生态屏障地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4大类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其目标是实施以国家、区域或流域生态安全为保障的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工程。运用功能区划的基本思想,以昭通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主要因子的评价为基础,借助G IS分析工具,以参评因子的空间态势为依据,划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功能兼备的主体功能区,为在中小尺度的生态保护地区划分功能区提供了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1.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CD) was pres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F) in 2014. The regionaliz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competitiveness for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such as cropland, climate, water resources, terrain, geomorphology, patterns of the ACD projects,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etc., we devised 13 indices using the geographic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method. The indices took into account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ACD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as performed; seven types were included: prioritized regions, prioritized and restricted regions, protected regions, protected and restricted regions, restricted and prioritized regions, restricted and protected regions, and restricted regions. A further 24 subtypes were used based on locations and ecological zones. The regional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rioritized regions were mainly in northern Ningxia, the most suitable area for agriculture. The protected and restricted regions wer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In the central part, drought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agriculture,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there should be suppor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in southern Ningxia, so there is a need for ecologically sound agriculture to be developed in this region. Such regionalization could achieve two goals, namely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was performed following the requirement for scientific regionalization to include three types of regions (prioritized regions, protected regions, and restricted regions), and was applied at the township scale in a provincial or autonomous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provide both guidance for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D in Ningxia, and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in other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2.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CD) was pres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OF) in 2014. The regionaliz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competitiveness for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such as cropland, climate, water resources, terrain, geomorphology, patterns of the ACD projects,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etc., we devised 13 indices using the geographic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method. The indices took into account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ACD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as performed; seven types were included: prioritized regions, prioritized and restricted regions, protected regions, protected and restricted regions, restricted and prioritized regions, restricted and protected regions, and restricted regions. A further 24 subtypes were used based on locations and ecological zones. The regional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rioritized regions were mainly in northern Ningxia, the most suitable area for agriculture. The protected and restricted regions wer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In the central part, drought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agriculture,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there should be suppor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in southern Ningxia, so there is a need for ecologically sound agriculture to be developed in this region. Such regionaliza-tion could achieve two goals, namely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was performed following the requirement for scientific regionalization to include three types of regions(prioritized regions, protected regions, and restricted regions), and was applied at the township scale in a provincial or autonomous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provide both guidance for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D in Ningxia, and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in other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业地域格局取决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伴随着这些要素的长期变化而产生时空演化和区域分异,由此奠定了综合农业区划的科学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战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的时空转变及其动态特征,建立了农业自然要素与农业地域功能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聚类分析和定性评判综合手段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原则和方法,制定了全国现代农业区划方案。该方案包括15个农业一级区、53个农业二级区,并与1981年农业综合区划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揭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地域功能、格局动态和发展趋向,为新时期加快各地区现代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陈雯  孙伟  段学军  陈江龙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开发过密和无序的状况,导致自然生态及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破坏,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强调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以此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协调。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矩阵分类分析,将苏州地域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以及禁止开发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分区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构建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类风险影响因素,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宁夏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差异较大,风险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同心、海原、固原、西吉、彭阳等地,风险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泾源、隆德等地,这一结果与宁夏各地环境特点、经济投入、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以往生态经济分区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基于网格的生态经济分区。利用GIS格网技术和相关统计软件,从甘肃省生态与经济两大系统耦合发展的历程分析入手,选取2010年甘肃省的26个生态经济指标,以6 km×6 km的规则格网,将整个甘肃省分为12 243个研究单元。经过分析比较,甘肃省被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西北干旱区(Ⅰ)、陇中冷温带半湿润区(Ⅱ)、甘南高寒带湿润区(Ⅲ)、陇南暖温带湿润区(Ⅳ)和21个生态经济亚区。结合DEM,进一步对研究区进行分区,以期为促进形成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格网技术提高了分区的精度和速度,是进行生态经济分区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9年至1980年间,作者参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分工负责草拟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分区方案和组织编写分区报告。现在,全国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已经定稿出版[3]。作者仅就工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乡转型功能分区的京津冀乡村振兴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核心在于破解乡村地域系统的“五化”问题。乡村振兴的模式及路径探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类型差异万千,因此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化特征,并在乡村分区、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范围,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构建城乡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乡转型的发展轨迹进行功能分区,并基于分区进行乡村振兴典型模式的梳理,以期形成区域发展样板,为京津冀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模式的梳理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