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历史中,有的地方名称虽然相同,但所指的地方并不一样。这种“同名异地”的现象,在阅读古书时要特别留意。东汉以河南洛阳为都城,当时人们称洛阳为“东京”,东汉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就是以洛阳为描述对象的。到了北宋,以河南开封为都城,也称为“东京”。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作者追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盛景况之作。曾经风靡港澳及内地的电视剧《包青天》有《五鼠闹东京》,其中的”东京”也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可见,东汉和北宋都有“东京”之地名,而所指之处有异…  相似文献   

2.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大门 ,为渝、鄂界山 ,呈西北———东南走向 ,长江横切巫山山脉 ,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关于“巫山”一名的由来 ,旧时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清光绪《巫山县志·沿革》认为 ,巫山一名巫咸山 ,以巫咸葬此得名。其二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 :“旧传形如巫字 ,遂以名山。”其一 ,巫咸之名最早见于《尚书》 ,有关记载或云神农时人 ,或云尧时人 ,或云殷商时人 ,现多以巫咸为殷商时人。夏、商及神农、尧帝皆是以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河南等地为其活动中心。远古神灵膜拜之风甚浓 ,作为上达民意、下宣神旨的神职人员 ,“生…  相似文献   

3.
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后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绿松石制品,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传统玉石。古人称其为“碧甸子”、“青琅秆”等。1927年,中国地质界老前辈章鸿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说:“此(指绿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代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  相似文献   

5.
莫愁路,北接汉中路,南至水西门广场。路建于1930年, 因通向莫愁湖而取名莫愁路。莫愁湖名称来自莫愁女,而莫愁女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有南朝刘宋的石城(今湖北钟祥市)莫愁:“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双桨,催送莫愁来”; 有南朝梁武帝肃衍《河中之水歌》中的洛阳莫愁:“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  相似文献   

6.
几场冷露寒霜 ,柿子熟了。红柿垂枝 ,如霞似火 ,悬金挂彩 ,一派“晓连星影出 ,晚带日光悬”之美景 ,令人陶醉。我国是柿的故乡 ,约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 ,《上林赋》中已有“枇杷柿 ,奈厚朴”的记载。《晋宫阁名》云 :“华林圆柿六七株 ,晖章殿前一株。”南北朝时 ,柿子开始由庭园栽培发展为大面积种植。唐代 ,“教民种柿”蔚然成风。明代朱元璋敕封柿为“凌霜侯”而传为美谈。据考证 ,现今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栽培的柿树 ,多为我国柿树之后裔。柿 ,色艳味美 ,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 ,或状之以诗 ,或绘之以画 ,或倾之以情 ,或著之以文。…  相似文献   

7.
三、宁新中更名安阳之所在1、安阳城和宁新中今焦作市东北17公里处有一村庄,名叫安阳城。曾是安阳城人民公社管委会驻地。此名称的历史,至少在北魏时就有了。《魏书·地形志》载北修武县已有安阳城。《修武县志》载南阳城曰:“春秋南阳城在县北三十里,又名安阳城。”《水经注·清水》云:“修武,故宁邑,亦曰南阳矣。”这里说明“修武”、“南阳”、“宁”和“安阳”似乎是一地。又《括地志》云:“怀州获嘉即古之南阳。”清吴作信撰《汉书地理志补注》载获嘉县条云:“环宇通志:获嘉县在卫辉府西南百里。本殷之宁邑,周之修武也。…  相似文献   

8.
道教与酒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的酒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了。《诗经》中就有“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等的佳句。《史记·殷本纪》也有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为长夜之饮”的记载。酒与早期宗教祭奠是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8):54-55
安阳——冠有“八大古都”之美名洛阳——拥有“九朝古都”之雅名南阳——刻有“南都帝乡”“四圣故里”之盛名濮阳——享有“中国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芳名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靓名  相似文献   

10.
五、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 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59)《后汉书·郡国志》云:“偃师有尸乡。”刘昭注引《皇览》曰:“偃师有汤亭。”(60)《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61)《水经注·汲水》引阚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水的地望,《墨子·三辩》:“汤放桀,于大水。”大水在此作何解释,清毕沅无释,孙诒让引苏云案:“《列女传》云:‘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尚书大传》:‘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其属五百人去。’与此言合。”孙氏在此似未说大水是否是地名,说《墨子》所谓“汤放桀,于大水”与《尚书大传》所言相合,末知何据?《尚书大传》曰:“汤放桀也,居中野。士民皆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徒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周…  相似文献   

12.
我们乘坐的面包车,飞也似的离开了古城西安,来到了九朝古都“牡丹城”洛阳。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司马光《观花》)。“又是一年芳草绿,十年花事不寻常”。洛阳的四月,春意盎然,牡丹飘香,中外赏花游客从四面八方汇集洛阳,形成人的海洋,花的海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佳句来描述洛阳牡丹盛开时节,倾城观花的盛况。  相似文献   

13.
惠州,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誉。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缚娄古国在罗浮山下的东江之畔开创岭南文化之风气。两千年来,先后有40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这其中包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医学家、化学家、将道家学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苏轼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领导过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在此指挥过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浩如烟海、叹为观止的古典文献中,《山海经》是一部独具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它所记载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被后世读者理解,常被斥为怪诞不经。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汉书》作者班固对其评语中有“放哉” (今意荒唐 )词。连“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正由于它是“奇书”,也吸引了历代一些好事者去研读,刺激这部分读者产生了一些兴趣。如汉代有很多人研读《山海经》,认为其“奇可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  相似文献   

15.
商汤伐厦桀是我国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史乘寥寥,加以载记或相牾,自古以来学者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有关几个历史地名的地望等问题,众说纷纭,至今末能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这次战役中若干历史地名的地望作一番初步考证,使这些历史地名的地望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一、关于夏桀都城的地望问题关于厦桀的都城地望,史书上说有二:一说在今山西安邑,见伪《尚书孔传》:桀都安邑”。唐孔《疏》云:“桀都安邑,相传为然。”一说在今河南洛阳至巩县一带。见《逸周书·史记》:“昔有…  相似文献   

16.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4,(10):71-73
花垣,亦称花园、花园寨。作为军事、行政区划地名,历有崇山、永绥、元里、花垣之称,皆有历史文化依源。今依次作初步考释。 崇山,何以为名?崇,《说文》:“崇,嵬高也。”段玉裁注:“嵬高”为“山大而高”。古文中“崧”、“嵩”通“崇”。《释山》、《毛传》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古今文中有近20种释义,其本义指山大而高。山,《说文》:“山,有石而高。”王筠旬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今有学者认为:此崇山当指今湖南凤凰县西部和贵州省松挑苗族自治县东部边境的腊尔山。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于希贤 《地理研究》1986,5(3):95-99
我国地理学史的专著较少,近四十多年来一共出版过四部《中国地理学史》 (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书籍。最早问世的是王庸先生的《中国地理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十八年之后,此书于1955年再版。作者在“再版的话”中说:“在这十八年中,没有同类的书出版过”。此书的宗旨是“宁受钞袭之议,不作明快宽博之论”。这表现出作者笃实的治学态度,同时也反映了由于时代局限,纂集的功夫多,而对其引证的文献,进行地理学的研究较少。但此书毕竟是第一次简述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文献。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独立的专论,地理知识往往依附于诗歌、行记以及天文、医药、宗教、玄学(哲学)以及各种经世致用的著作中间。  相似文献   

18.
漫话哈密瓜     
哈密瓜是人人喜爱的甜瓜, 新疆维吾尔语曰之“库洪”。众所 周知,西瓜的可吃部分主要是瓜瓤,哈密瓜则全是吃瓜肉,两者比较,各有风味。自古以来,哈密瓜的身价很高,古代诗人杨诚斋在 《咏瓜诗》中写道:“风露盈篮至, 甘香隔壁闻,绿团罂一捏,白烈玉 中分。”此诗把哈密瓜的形、色、香 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了。许多国际 友人来中国吃过哈密瓜,都大加 赞赏。故有人称誉它为“天下第一 瓜”。  相似文献   

19.
都者,大城也。《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亦引申指首都,《三国志·吴主传》“秋九月,权迁都建业。”而且诸侯之都城,繁华之大市,盖有“都会”之说。柳宗元《封建论》所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谓“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即可为证。柳永《望海潮》词则更写尽杭州古都会之极:“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荣。”据传金主完颜亮读之,欣然有慕于此词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神州之都,世皆祈仰,江山多娇,人共折  相似文献   

20.
桂林,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又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知道它的风景特点、历史情况的人不少,但知道桂林之名来历含义的人,可能为数不多。为此,试作桂林地名辨析。 一桂林的来历 桂林,作为政区地名,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所置之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置始安县于此。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始安为临桂县。以桂林做政区名,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时开始的。但早在唐中期,始安就有“桂林”的称谓了,如宋之问《始安秋日》诗:“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诗中的桂林就指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