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8,(8):46-46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10.11%。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油气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17.3%。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辽宁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耀光 《地理学报》1994,49(2):139-148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相当陆域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区逐渐形成。在全国划分经济区时,不应忽视海洋经济区。沿海省区在划分经济区时,更应把海洋列入到省级经济区内。辽宁是我国沿海省区之一,通过对辽宁海洋经济区划分的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区及其划分的有关理论、实践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许继琴 《地理研究》2014,33(10):1992-1992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环境、海洋国土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浙江是全国首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省份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于加快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环境、产业、动力等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为此,宁波大学青年学者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省社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1,(6):62-63
一、海洋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必须均衡 记者: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何?还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 孙志辉:据初步核算,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19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创造就业岗位达3200多万个。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时空差异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我国陆域三大经济区为空间尺度划分海洋经济区域,在采用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定量分析海洋经济省际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对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总体差异进行区际结构分解.比较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内部海洋经济差异及区际差异,探究海洋经济差异的内部机理。并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三大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最后,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应用空间格局统计方法全面挖掘我国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演化态势,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别从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空间维度探析其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整体以及三次产业空间格局均向西南方向并以南为主要方向移动;海洋经济整体空间收缩发展,空间集聚程度增强;海洋第一产业空间分布最靠北且最分散,海洋第二产业空间分布最集中且仍保持空间集中化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空间分布最靠南且呈现空间扩张化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空间发展的集聚程度增强,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海洋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增大,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涉海人力资源基础、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和中国沿海11省市2010~2014年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产值数据和2014年海洋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DEA效率评价法,对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关联度及相对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和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明显的正向关系。(2)从中国全国来看,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从中国沿海11省市来看,海洋科技人员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较密切的省市为: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和海南,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与海洋经济增长较密切的省市为: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和广东。(3)中国全国海洋科技投入DEA无效是由规模无效引起的,而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投入相对效率却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空间发展格局3个方面分析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4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采用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对沿海5个主要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度。分析认为:①长三角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滨海旅游资源;②长三角海洋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海洋经济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③长三角基本形成了"三角两翼"状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除海洋产品实力稍低于环渤海经济区外,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3个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值均居首位。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研究, 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从人地关系地 域系统为切入点, 探讨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海洋产 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 海洋经济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分析 了中国海洋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变状况。在研究中应用了主成份分析等数量方法, 对海洋 经济发展年际之间的综合实力水平进行评估, 并绘出了海洋经济总值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平滑曲 线, 以此了解各类海洋产业的线性增长趋势。根据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发展, 分析了海洋三次产 业的变化过程, 并利用三轴图法绘制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为了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 统不同类型的差异, 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沿海各海洋经济省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并进行排序, 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综合实力水平的海洋经济类型区。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博  田闯  金翠  史钊源 《地理科学》2020,40(8):1266-1275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地级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的空间交互作用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甄别。研究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呈显著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交互作用;② 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影响因素中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海洋环境>海洋产业>海洋人才>海洋资本>海洋科技,对其他地区溢出效应影响的排序为:海洋基建>海洋人才>海洋资本。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海洋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06,(3):44-45
“十五”期间,我国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专业化码头泊位9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3%和26.4%,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3倍、1.7倍和2.1倍,至2005年底,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030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4亿吨,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洋经济转型的内涵,构建包括6个分维度在内的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和灰理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进行测度研究,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结果进行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结论如下: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2001-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整体集中在中低值区域,2010年以来,各区域转型均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转型差距逐渐缩小,但整体差距仍然存在。② 从6 个分维度层面来看,海洋经济发展度稳步提高,但空间格局没有显著变化;海洋经济转型度、发展条件支撑度、资源集约利用度、生态环境响应度在空间上呈正向变化趋势,转型成效较为明显;海洋产业就业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说明转型对海洋产业就业存在挤出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③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及腹地经济差异等。未来影响各省份海洋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科技水平、海洋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3.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1-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并使用PVAR模型,预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内在机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看,2001-2015年间全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逐渐趋于平稳增长,沿海地区间发展差异逐步降低;2)从内在机制看,科技水平是最主要影响因素,海洋科技和制度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现有海洋规模经济对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3)从预测结果看,在10年发展预测期内,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将完成从资源要素投入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山西省经济在全国的分工定位和作用作了基本分析,结论是山西能源经济发展快,已成为全国商品煤主要供应基地,但非能源经济发展缓慢,全省与全国的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05,(8):5-5
1.扩大日本在东海的海洋权益。日本陆地面积狭小,资源贫乏;通过争夺岛屿以扩大海洋领土已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中国在自己管辖海域内开发春晓等油气田,日本就硬说中国侵犯了日本经济权益。日本外务省曾表示,只有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才可以和中国划分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日本现正处心积虑地扩大其海域管辖范围。按目前其要求的海域面积,已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是其陆地领土的10倍;日本还不满足,还企图于2009年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调查数据,把其大陆架范围从200海里扩大到350海里。  相似文献   

16.
占地表面积70%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它在藏着丰富的动力、化学、生物和矿产等资源,拥有最广阔的空间,又是人类至今认识尚浅、开发利用不多的一个十分主要领域.特别是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人们纷纷把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希望在那里找到解决矛盾的出路.另外,行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个海洋世纪,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将成为临海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在这种形势下,临海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制定、调整自己的产业政策和机构,使开发海洋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冲击着世界沿海各国,包括改革开…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和动态计量方法分析2006~2015年海洋经济对沿海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识别差异动因。研究发现:海洋经济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地影响,其中天津、上海、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海洋经济总量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域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度分异呈现省际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引起省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海洋经济相关因素中,海洋第二产业、海洋进出口贸易额等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即拉大差异),且海洋第二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相关发现有助于中国沿海省(市、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8.
<正> 大兴安岭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653.2万公顷,占黑龙江省的37.1%,是全国的4.1%。1998年以来,我们认真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推进“五大转变”,在确立建设生态林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较好地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到2002年末,森林覆被率达78.4%,比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非木产业产值达15.9亿元,占林业总产值51%,提高了26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王妍  高强  李华 《地理科学》2018,38(6):913-91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视角,将海洋灾害损失与海洋科技进步内生化,与海洋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一并作为海洋经济生产驱动因素,测度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灾害对当年海洋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对灾后第2年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长期呈现负作用。究其原因,海洋灾害主要通过破坏海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渔业资源等生产资本影响当期海洋经济增长;通过更新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生产资本存量拉动灾后海洋经济增长;长期来看,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生产要素破坏作用大于对要素的更新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对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其目的是量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其核心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定量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建立。文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共5层的树状指标体系,根据指标间的内在联系选取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