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66—1976年是华北地区强震集中发生的阶段。唐山地震后,溧阳—介休等地震带是华北地区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ML≥5级地震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活动方向为北西向,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变。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成丛发生的特点,地震活动水平在减弱的同时,逐渐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化。这些现象表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已进入相对平静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1998年华北强震的时、空、强特点,研究了中蒙地震上形成,华北和东北未来发展趋势及其间的关系等,得出1999年及其以后级邻区的地震活动趋势是华北的周围边角地带仍比内部稍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李祝  刘巍 《山西地震》1997,(1):53-57
论述了大同盆地中强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时间过程中,大同盆地中强地震活动受北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在空间分布上与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得出1989年在同-阳高6.1级地震后,与大同盆地相邻的忻定盆地,延怀盆地发生61/2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增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MS6.3地震起,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呈现活跃态势,表现出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特点。介绍了这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时、空特征及迁移规律。指出,这些研究对提高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水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建华  李望洲 《地震地质》1991,13(2):152-160,T002
本文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18幅630张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卫星图象,发现唐山地震前,卫星图象上显示出了压扭性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张性的构造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出现在唐山地震前13—16个月之间,是一种地震中期前兆信息。运用我国地面站卫星图象,监测京津及敏感点上的构造活动信息,捕捉未来大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对地震减灾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前言     
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其海域先后发生了渤海、海域、唐山等三次强震,震前毗邻震中区的油田,部分油井(油、气、水)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动态变化异常;如有的废油井突然自喷,有的采油井产油量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增加……,而震后逐渐恢复正常。这些罕见的现象启迪并推动了地震工作者去探索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孕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关关系?由此,在地震预报领域中又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唐山地震后,我国地震活动趋于平静,但五至六级的中强地震时有发生,如海城的六级强余震;唐山的中强余震;四川、新疆地区的中强地震;菏泽5,9地震等,在这些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幕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建军  曹肃朝 《地震》1990,(5):76-79
华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强震乃至大震,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邢台、唐山两次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研究这一地区的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1]从区域性地震群体活动的韵律性、分幕性及环境因子对地震发生的作用入手,研究了华北地震总趋势,认为:目前华北地区仍处于1978年以来的地震平静时段;报告的多年研究资料也都指  相似文献   

8.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地震以其连续发生7.8、7.1、6.9级强震而称为连发式地震。本文对其连发的特殊地震构造原因和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唐山震区特殊的构造条件和蕴震条件是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的基础,包括大华北地震活动区特别是东北分区的应力场明显增强,是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的根本原因。此外,其轭断面倾角和唐山断裂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系统地对山西定襄七岩泉的水氡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高值异常和华北及晋冀蒙交界区的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认为,该泉水氡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计算了1980年1月——1987年4月唐山老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标度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折讨论了在此期间所发生的4次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标度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开原-赤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开原-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的差异问题,认为在地震趋势预测研究中应该将辽宁南部和开原-赤峰断裂以北地区分开考虑更为合适,海城和岫岩应用前震序列进行主震预测的经验不能适用于东北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白超英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3-118
结合新疆构造活动的特点及地震活动的分区,探讨了境内强震活动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强震活动始于乌恰地区,分别沿南天山西段由南向北迁移和沿西昆仑带由西向东迁移。其迁移方式主要表现为天山带强震活动由低纬向高纬地区成组迁移,各带内次级活动区的往返迁移。研究结果将为判断新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强震危险地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首都圈断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首都圈47处监测断层活动性的大地形变测点资料,给出了各处断层现今活动情况及速率。研究认为,首都圈现今应力场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支配,活动剧烈的断层主要有:沿河城—南口山前断层、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层、南口—孙河断层;1987年之后断层活动平均速率上升到0.40mm/年,应力场处于加强过程;应力集中地段在黄庄—高丽营断层北端、沿河城—南口山前断层北端,狼山断层、怀来—涿鹿北缘断层近年活动剧烈,其北端也是应力加强地区;构造运动的活跃与地震活动同步,目前构造运动继续处于活跃状态。上述应力集中地段的地震危险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了地震活动纤移速率bc值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1972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及邻区47次M≥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为:地城活动迁移率bc值在47次大震前出现明显的低值异常。为了检验该方法是否具有实用性,文中对中国西部5个不同区域进行试算,得出在5个不同区域内发生的约39次地震前,bc值表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制约和影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大形势的动力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球动力学角度,研究制约和影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兴衰起伏的内在原因,揭示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期(300年)、幕(20年左右)、段(几年)实际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全球强震活动水平在不同阶段迭加和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研究及其预报是多学科的交叉,而非线性科学即分形学和混浊理论给人以新启示。本文叙述了地震的广义能量分维,广义时间分维和广义空间分维,探讨了三种广义分维在地震的前兆和余震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出三种广义分维由主震前的低层异常变为震后再度回升现象,作者对第5个地震活跃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新疆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强震时空分布及地震活跃周期和活动图象,并探讨了强震活动与空间环境因子的关系,这无疑对新疆强震活动趋势分析和该地区强震中长期预报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对强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的安丘—朱里段由南流段、双官—眉村段和朱里段3条右阶斜列的次级断裂所组成,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正断或逆冲活动分量;其最新活动时代推断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根据断裂活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在莒县至昌邑之间安丘-莒县断裂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活动断裂,与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前山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映秀—石坎段、前山断裂白鹿—汉旺段形成了典型的逆断层-褶皱地震地表形变带,两侧构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央断裂地震地表形变带突破了以往所认识的断裂活动分段边界,向北扩展了约60km,余震亦具有从中段向北段迁移的趋势。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在此次地震中地表有什么影响或破坏?该段晚第四纪是否有过地震活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前山断裂北段的地震地表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并重点选择2个影像线性特征清晰、震害较强烈的疑似地点进行了探槽揭露,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灾后重建积累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及获得相应的初步认识。主要结论是:前山断裂北段地质地貌、构造、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表现等与其南侧的灌县-安县断裂(中段)均存在显著差异,晚第四纪活动迹象不明显,前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段可能终止在永安镇往南一带;永安镇一带前人认为的"活动断裂陡坎"应为侵蚀河岸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辽宁东港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和主要断裂活动性的调查,讨论了该区主要断裂活动性与地震的关系,指出鸭绿江断裂南段是主要的地震构造,该段的中强地震活动是造成东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