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DFW-ⅠⅢ型泥石流次声警报器完整地记录了5·12汶川8.0级地震及以后多次>3.0级余震的地震次声波资料.分析表明,此地震次声波为一确定性信号,卓越频率为2~3 Hz,其声压随地震震级而变,5·12地震时的声压>40 Pa.记录的5·12强震时间较之公布的地震发生时间提前约1 min.希望地震次声波能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并进一步探索相关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了青川县乔庄镇(主城区)遭遇了较为惨重的特大灾难.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地震断裂、山体变形、强烈的余震活动等严重制约.尤其是地震断裂问题,更是对能否原址重建起决定性作用.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该镇的地震断裂问题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青川-平武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主断裂之一)分三条分支断裂(北支断裂、中间断裂、南支断裂)穿过乔庄镇主城区的大致方位和走势,并且现场发现该三条分支断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破裂(如地表破裂,山体震裂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强震的孕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库勒盆地,是这次地震主要的发震断裂构造;南面一支一直延伸到郭扎错盆地,限制了余震的分布范围.地震破裂是以拉张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倾滑破裂,是阿尔金深断裂左旋扭错的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相一致.阿尔金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往往伴随有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大震活动.这次7.4级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及帕米尔高原周缘地区是否会引起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也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8,(11):48-48
9月4日上午,国新办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灾损评估情况举行发布会。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介绍,根据调查评估,此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省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10,(9):64-64
智利全国紧急事务办公室13日证实,当地时间当日7时34分,位于该国南部的地震重灾区比奥比奥再度发生里氏5.7级余震。截至记者发稿时,智利各地13日发生6起余震。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09,(5):70-73
1、中国 汶川 地震时间:2008年5月12日 震级:8级 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青川县木鱼镇滑坡坝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滑坡坝及其形成的堰塞湖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在强地震发生时,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的数量多,规模大.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就形成了多个堰塞湖,这些滑坡坝一旦发生溃坝,将会对下游灾民和抢险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文中对汶川大地震发生期间木鱼镇滑坡坝进行研究.通过地质分析和计算表明,这个滑坡坝在发生和强降雨和地震期间是稳定的,不会对下游构成威胁,因此,可以不对此滑坡坝采取防治措施.此研究结果已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其研究方法可以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5·12"大地震使地处中国四川省西北部的小城汶川为世人所熟知,大地震给灾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地震旅游资源.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结合汶川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如下构想,主要包括两种开发模式:主体式开发、组合式开发,以及具体的开发设想:震迹和震记资源开发、地震主题公园建设等.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原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等.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对汶川县城是原地重建还是择地重建的问题,学界争论从未停息.汶川地震周年祭后,原地重建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人们反思.文中认为,应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原则重建汶川.  相似文献   

10.
滑坡坝及其形成的堰塞湖是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在强地震发生时,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的数量多,规模大。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就形成了多个堰塞湖,这些滑坡坝一旦发生溃坝,将会对下游灾民和抢险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文中对汶川大地震发生期间木鱼镇滑坡坝进行研究。通过地质分析和计算表明,这个滑坡坝在发生和强降雨和地震期间是稳定的,不会对下游构成威胁,因此,可以不对此滑坡坝采取防治措施。此研究结果已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其研究方法可以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暴雨又激发了新的滑坡和泥石流发生.为探讨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对比分析了日本关东大地震和台湾集集大地震后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汶川地震区未来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作了预测分析.同时,还讨论了估算不同强度降雨条件下滑坡面积和泥石流冲出量的方法.初步研究表明,汶川强震区至少在近10 a内,滑坡和泥石流活动趋势是强烈的,之后地质条件将逐渐趋于稳定.本研究选择了面积为5.9 km2的北川县城西侧斜坡为研究区,计算结果是如果一旦遭遇100 a一遇降雨,新增滑坡面积可达166.97 ×104 m2,约占整个研究区流域面积的28.3%.本研究还预测了魏家沟、苏家沟流域的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土砂产量,在100 a一遇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土砂产量分别达71.0×104 m3和49.2×104 m3.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汶川地震区后续降雨作用诱发的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自然灾害对区域农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的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的分析模型,并基于多种统计与调查资料模拟了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国农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模拟表明,汶川地震对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和猪肉主要农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甚微,没有影响全国农业生产的基准面。不过,汶川地震毋容置疑地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研究尚少的现状,以北川县安昌镇开茂村水没河流域地面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及钻孔岩土试验,探讨了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成因及机制。认为塌陷区第四系松散层上部含细颗粒的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和下部粗颗粒的饱和砂层、砂砾层等的存在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前提,强烈的地震诱发了砂土液化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内因,而塌陷坑的陆续出现说明了地面塌陷一般都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且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真空吸蚀作用、余震作用以及强降雨加剧了潜蚀作用,最终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发展。结果表明:这些塌陷坑群的出现主要是由地震砂土液化和潜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强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泥石流物源的遥感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碎屑物质在陡峭的斜坡积累,当遇到强降雨时极易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地。2010-08-13一场暴雨导致都江堰市48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选择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龙池镇境内12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区,采用基于遥感的手段研究"5·12"震前、震后、"8·13"暴雨后泥石流流域内物源的变化特征。强震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重要变化是大量的崩滑体被诱发。暴雨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变化是震后产生的滑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滑移扩张。通过开展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详细论述了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的变化情况。将"5·12"汶川地震前(2007-09-18)经波段融合后15 m的TM影像与地震后(2009-02-10)的2.5 m全色SPOT5影像相比较,发现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由震前的0.86×106m3增加到地震后的42.30×106m3,即汶川高烈度区经过地震后新增滑坡体积达4 835.94%。而经过暴雨后(2011年7月)的0.5 m全色波段WorldView-2影像,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又增加到68.85×106m3,即研究区经过暴雨后新增滑坡体积达62.76%。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在地震及暴雨下物源量猛增,导致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很高。  相似文献   

15.
2014-11-22,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四川省康定县发生了Ms 6.3级地震,为一次左旋走滑事件,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色拉哈断裂。对地震灾区进行的地表破裂特征调查和房屋震害调查表明:1.地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地表破裂,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张性地裂缝、喷砂冒水、小型滑坡、道路边坡失稳及滚石等;2.烈度图长轴方向与鲜水河断裂走向一致;3.房屋震害具有农牧区房屋破坏普遍,城镇房屋破坏较轻的分布特点;4.2014-11-25的Ms 5.8级强余震,加深了灾区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纪念地是缅怀死难者,铭记成功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胜利的重要纪念空间。本文以前往汶川地震纪念地的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游客选择地震纪念地的黑色旅游动机、游憩价值与重游意愿之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纪念地的出游决策既是为了满足对"死亡景观"的好奇,也是出于对缅怀逝者的责任心理;好奇与责任、社会与尊重、知识与教育是选择到地震纪念地旅游的主要动机;出游动机对游憩价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通过"了却夙愿"对重游意愿造成影响。研究结论有望为促进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黑色旅游活动与灾后重建区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有关汶川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远远超出地学界以前关于横断山区地震及次生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说明地学界以前对横断山区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原因,地震次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强度、危害和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地貌演化的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识存在不足或偏差之处.在思考此次地震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在西南山区的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汶川大地震后亟待开展的第四纪以来横断山区古地震重建、古滑坡分布、水库诱发地震、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山地地貌演化的作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芹 《地理教学》2011,(14):10+28-10,28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汶川地震纪录片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震发生后,灾区有哪些不利于救援活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13-04-20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 km.截至4月29日地震共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余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开展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及危险性评估工作.作者定义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征、形成机制与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并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初步查明芦山地震诱发了1460余处崩塌和滑坡,大量落石和4处堰塞湖.次生山地灾害具有规模小、群发性和高位破坏的特征.崩塌和落石成群发育于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坡上,主要发育区段有:芦山县的宝盛乡金鸡峡、双石镇大岩峡以及省道S210线K317路段和灵关镇以北小关子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滑坡数量较少,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发生于砂岩、页岩和松散堆积层中,仅发现一处大型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堰塞湖主要由崩塌、滑坡形成,均为低危险性小型堰塞湖.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为构造、岩性、结构面和地形,崩塌破坏主要表现为顺层滑动破坏型、切层倾倒破坏型和结构面控制破坏型3种模式.芦山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的数量、分布范围和规模比汶川地震小得多,其数量仅为汶川地震的5.53%,造成的地表破坏面积(3.06 km2)仅为0.57%.芦山地震区两次地震扰动的叠加效应,大大降低坡体的稳定性,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性增加,增幅有限,活跃期也相对较短,但震区山地灾害的隐伏性和隐蔽性强,给隐患排查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20.
由于5·12汶川地震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震波及范围广,引发的次生灾害之多,造成的灾难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