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逆冲断裂带三叠系-侏罗系构造层序、沉积相及断裂特征,认为三叠纪-侏罗纪时期是在二叠纪前陆盆地完全消亡、洋壳俯冲彻底结束后发育的板内挤压陆内坳陷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扇体发育代表了最典型的沉积特征,反映了构造活动的期次和强度,具有"构造指相性",从下至上划分为三叠系亚构造层序、侏罗系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亚构造层序和侏罗纪头屯河组-齐古组亚构造层序。分析表明三叠纪-侏罗纪扇体叠置迁移的总体趋势为:T1b-J1b期在扇体总体由盆内向盆缘退缩的背景下,呈现并夹杂两个短期内由盆缘向盆内再盆缘的进退波动变化(T1b-T2k1期、T3b2-J1b1期),即三叠纪-侏罗纪扇体的沉积展布具后退式夹短暂推进式叠置迁移特点。相应地,三叠纪-侏罗纪以形成近东西向和东西向断裂为主,并从盆地内向山前方向依次后展式发育,其间夹杂短暂的前展式发育特征,构造活动强度逐渐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因此,绝大多数同生断裂控制了扇体的沉积边界和分布,部分控制了其厚度和发育方向,扇体的迁移与控扇断裂的活动迁移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断裂活动是控制乌夏地区沉积的主要因素。最终建立了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控扇响应模式,并划分为三个发育阶段:早三叠世坳陷初期旱地扇发育阶段、中晚三叠世坳陷鼎盛期湿地扇发育阶段、扇三角洲发育阶段和侏罗纪的坳陷填充期陆上平原发育阶段,从早至晚,气候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由潮湿变干旱再到潮湿的旋回过程。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车15井区浊积扇沉积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心、地震、测录井资料,在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15井区的沙三下砂砾体中识别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其中,车古25井以具水道补给的(有根的)滑塌浊积扇为特色;内扇及水道最发育,为碎屑流夹浊流的巨砾岩、中细砾岩(厚10~20 m)与砾质砂岩夹薄层深灰、灰色泥岩;崩塌成因的巨砾(大小1.06 m)反映了陡的斜坡;地震上呈楔状外形,内扇为弱反射,中扇与外扇为发散、亚平行的连续反射。车57井以粒度偏细且有根的深水浊积扇与深湖相互层为特色;中扇发育,为厚(5~11 m)的水道碎屑流细砾岩与砾质砂岩,夹深灰色泥岩;水道沉积表现为钟型测井曲线。顺水道方向滑塌浊积扇由北而南产生进积,向盆出现深水浊积扇;2类扇体沿主构造线串珠状排列,包裹于大片的深湖相中,呈现"深湖包扇"的沉积格局。不同类型浊积扇的识别及其边界的确定,对于该区隐蔽圈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地层层序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是晚白垩世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分为2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持续时间约4Ma。嫩江组二段最大湖泛期在底部形成了盆地范围内稳定分布的油页岩,其不仅是层序及地层对比的标准界面,而且是重要的烃源岩层和盖层。姚家组与嫩江组一段是水进期大型退积型三角洲沉积,嫩江组三段是水退期大型湖泊与快速进积大型三角洲沉积。嫩江组在水进期长轴物源方向发育大型重力流水道及末端浊积扇,水道延伸距离64km,最大宽度600m;在水退初期短轴方向发育滑塌浊积扇,扇体有复合式和单体式,滑塌最小古坡度为5%~12‰,表面均发育弧状滑塌波纹,波纹密度4~10条/km,最小滑移距离2~10km。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埋藏条件及煤型气源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含煤地层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各地煤系保存程度差异较大。济阳坳陷是石炭—二叠系的深陷区,但济阳坳陷构造十分复杂,煤系保存于坳陷中的一些次级凹陷中。石炭二叠系的埋深多在30 0 0~5 0 0 0m范围内,次级凹陷局部出现较大的埋深变化,最大埋深可达上万米,最小埋深仅在千米左右。煤型气源岩主要为煤层和暗色泥质岩。泥质岩最厚为5 5 5.5m (惠民凹陷),煤层最厚4 0.5m (车镇凹陷),泥岩、煤层厚度分布与残留厚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研究表明,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煤层属较好的烃源岩,泥岩整体上为差—中等烃源岩,局部发育有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应用深水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岩心观察描述、钻测井资料分析及平面沉积相编图,对下刚果盆地A区块白垩系Pointe Indienne组深水重力流的类型、沉积特征、垂向沉积组合及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地区发育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及与重力流形成过程相关的滑动—滑塌沉积,并总结了该深水重力流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层理细砂岩为主,含大型漂浮泥砾和泥岩撕裂屑;泥质碎屑流沉积以泥级碎屑为主,含有少量的暗色泥岩碎屑和砂质团块,见“泥包砾”结构;浊流沉积以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特征;滑动—滑塌沉积具有明显的剪切滑移面,可见旋转火焰构造、砂岩扭曲杂乱分布及褶皱变形层;纵向上可识别出4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垂向组合,以多期砂质碎屑流沉积叠置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浊流沉积叠置最为常见;研究区深水重力流沉积可分为上部扇、中部扇和外部扇3部分,上部扇以主水道沉积为主;中部扇以辫状水道和溢岸沉积为主,砂体厚度较大;外部扇以朵叶体沉积和薄层浊积岩为主,砂体厚度相对较薄。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中发现一套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3层结构清楚,可明显地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前三角洲亚相3部分,可识别出7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明显有别于扇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单一砂坝呈下粗上细的透镜状,透镜体最大厚度为0.7~3.5m不等。垂向上许多砂坝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厚的砂体。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场所。  相似文献   

7.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的扇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8,16(2):150-154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在论述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确认本区的扇三角洲是一个典型的退积型层序。该层序三层结构明显,下部为扇三角洲平原,中部为扇三角洲前缘,上部为前扇三角洲。反映了该区在早中侏罗世时处于活动盆地边缘,湖水由浅变深,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的特点。通常扇三角洲的形成受湖盆边界类型和源区距湖盆距离及古气候3个主要背景条件的约束,因此,本区的扇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源区距湖盆距离短,靠近山前植被不发育的地带。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生储盖组合发育齐全,湖相暗色泥岩为主要烃源岩,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较好的储集层,上白垩统和第三系膏泥岩则起着主要的封盖作用。本区侏罗系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韭菜园子沟剖面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芦草沟组沉积时期坳陷湖盆的沉积特征和大套灰黑色油页岩的发育背景,对芦草沟组上部砂体进行了观察描述和沉积分析。在露头剖面上,芦草沟组以灰黑色油页岩为主,但笔者首次在该组上部发现了厚约60 m的砂岩,其与上覆红雁池组灰黑色油页岩呈整合接触,具有明显的深水沉积背景。通过对该套砂体的岩石类型划分与沉积现象解析,共识别出2大类10种砂泥岩类型,明确了牵引流和浊流共同发育的特征。该套砂体中可识别出深水扇的3种沉积亚相和相应沉积微相,由3期富砂型湖泊深水扇叠置形成。结合此次露头观察与特征描述,分析了研究区由厚层砂岩到泥砂岩互层的演化过程,并建立了芦草沟组富砂型湖泊深水扇沉积模式。这个典型露头的沉积解剖,是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深水沉积体系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阿北凹陷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北部,面积约600 km2,是二连盆地勘探潜力最大的凹陷之一。针对阿北凹陷复杂的地质构造,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详细分析了阿北凹陷北部陡坡带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岩相组合、沉积构造、粒度特征、电性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方面均有较大区别,综合反映以重力流为主的沉积环境。阿尔善期北部陡坡带发育大规模水下扇,扇体规模自下而上逐渐向北部物源方向减小,到腾格尔期沉积了一大套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下切到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中,决定了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周缘的滑脱构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坳陷主要发育两套滑脱层序,一套是中寒武统和田河组膏盐岩,另一套是古近系底部阿尔塔什组和齐姆根组的夹灰岩、白云岩的膏泥岩;前者厚度500 m左右,后者厚度在100 ~700 m左右.和田河组膏盐岩主要影响中生代及中新世末的构造变形,古近系底部的膏泥岩主要影响上新世末及第四纪的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样式均以顺层滑脱构造为主...  相似文献   

1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录井、粒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前人研究成果、岩心描述和地震反射资料,认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及湖泊沉积,并进一步识别出5个亚相及6个微相。其中,近岸水下扇发育于研究区西南部和东南部的控边断层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东北部,滑塌浊积扇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端的半深湖-深湖区域。近岸水下扇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差,磨圆程度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垂向上构成间断正韵律,其岩性为浅灰色砾岩、砾质砂岩、砂岩,中-厚层或块状,自然电位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呈钟形或箱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失稳,产生滑塌,在深湖区形成滑塌浊积扇,其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多呈正韵律,发育块状层理、液化变形层理、波状层理及泥岩撕裂屑、槽模、沟模构造等,电测曲线表现为钟形、箱形、漏斗形等。湖泊沉积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前方的深凹区。从H38-H31研究区经历了水体由深到浅再略加深的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12.
东营河125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对浊积扇和油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河125断层几何学特征的分析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表现为断槽、断脊组合;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3段,生长指数规律为弧中大于弧翼,断层倾角规律为弧中小于弧翼.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具有相关性.断层几何学特征对浊积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平面上,弧中位置浊积扇最发育,弧翼为不同浊积扇的分界线;断槽为浊积砂体的补给通道,断脊为扇体不同补给区的分水岭;垂向上,倾滑段下部发育远岸浊积扇,中上部发育滑塌浊积岩,形成典型的弧扇对应现象.断层对油藏的控制表现为:控制储层展布、改善储层物性、沟通油源和形成生长背斜及断鼻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东辛油田沙三中亚段发育大量与三角洲前缘滑塌相伴生的坡移浊积扇、滑塌浊积扇、远源浊积岩以及洪水成因的水下碎屑流,发育岩性油藏及岩性-构造油藏。纵向上,湖退体系域早期准层序组PS7~PS5是最主要的油气富集层位,其次为湖侵体系域PS8;平面上,各准层序组西部油气富集程度好于东部,含油储层主要为滑塌浊积扇及部分远源浊积岩,其次为坡移浊积扇。油气分布主要受宏观沉积相带、构造、微观储集物性和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距油源远近控制油藏纵向有利层位,砂体成因类型控制着平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水下扇是断陷湖泊中一种重要沉积类型,近年来受到关注度越来越高。海洋和湖泊中与重力流有关的各类扇体的术语很多,诸如深水扇、盆底扇、湖底扇、斜坡扇、滑塌扇和浊积扇等,而它们都是不同类型的水下扇。国内沉积学界对湖泊水下扇这一术语的合理性一直有争议,与之相关的术语有水下冲积扇、近岸水下扇和远岸浊积岸等。文中梳理了有关水下扇的一些术语的含义异同,进而明确了断陷湖泊水下扇的基本类型;明确提出了湖泊外部物源体系与内部物源体系,并由此建立了湖泊水下扇的沉积分布模式;最后讨论对比了水下扇、冲积扇及扇三角洲之间的沉积差异,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这一类型沉积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相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深层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沙三段岩芯、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浊积扇、远岸浊积扇、断槽重力流水道、滑塌浊积扇及湖泊等7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扇三角洲和浊积扇中各砂体微相的相互重叠构成区内最好的储层;该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5套沉积体系,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在沙三段早中期,湖盆为水进沉积序列,西斜坡发育的扇三角洲和远岸浊积扇的砂体逐渐东移,展布范围逐渐扩大,而东陡坡扇三角洲中各亚相相带逐渐变窄,近岸浊积扇砂体呈长条状展布;到沙三段晚期,湖盆为水退沉积序列,西斜坡砂体展布范围、砂体厚度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东陡坡扇三角洲内各亚相相带逐渐变宽,并且向湖盆凹陷中心推进;沉积相带展布与迁移特征反映了古地形、边界同生断层、湖平面的相对变化以及物源的供给量等因素对沉积格局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车西洼陷缓坡带车40-44块沙三上亚段为例,针对研究区浊积扇体"单期厚度难辨、纵向多期叠置,单个形态难识、横向顺势延展"的特点,在井震标定和分频解释共同确定的等时层序地层界限之内,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相分析与地层属性切片相结合的方法,对浊积扇体的横向展布形态和纵向演化规律进行描述和刻画,由此达到对不同期次浊积扇体进行精确识别和精细描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①Es31和Es34期次顶、底界限由井震结合标定,其等时性可利用分频解释技术确定;②根据地震相的分布位置及特点,发现浊积扇体均分布于同沉积断层下降盘,且"纵向叠置、横向迁移";③通过地层切片与均方根振幅属性相结合分析,刻画出不同期次浊积扇体横向上受地势影响、呈裙带状分布的规律,和纵向上自下而上扇体数量增多且连续性增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及近岸水下扇砂体,受到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沉积相分布范围不明确,尤其是对滑塌浊积扇砂体不能进行详细的刻画。在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首先采用提高分辨率、相位调整等技术将叠后三维资料调整到适合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最佳状态,然后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制作了展现沉积微相分布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切片数据体,最后综合分析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沉积砂体的精细解释,预测了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展布和演变,为该凹陷寻找滑塌浊积扇等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亚青 《西北地质》2009,42(1):51-56
在陆相断陷盆地内,湖平面变化、构造作用等外部因素对浊积扇体的形成与演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南斜坡王58地区沙四上浊积扇为例,分析了湖平面变化对浊积扇发育的控制作用。湖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物供给,从而控制了扇体的发育期次。研究区纯上4砂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相对较低,研究区浊积扇体并不发育;浊积扇体发育在纯上2、3砂组沉积时期;纯上1砂组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研究区不再发育浊积扇。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物供给,控制了浊积扇体的发育类型。在纯上3砂组沉积时期,水体较浅,发育带水道的浊积扇;在纯上2砂组沉积时期,湖水较深,发育无水道的滑塌浊积扇。总之,随着湖平面的变化,王58地区沙四上浊积扇经历了从出现、发展直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并且随着湖平面的变化,扇体由带水道的浊积扇体向元水道的滑塌浊积扇体转变。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中的浊积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我国对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在渤海湾含油气盆地中相继发现了一些浊流沉积体--浊积扇。由于浊积扇位于深湖区,插人湖盆腹地生油区,它本身又有较好的储油物性,因此,研究浊积扇的沉积特征及其含油性,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泌阳凹陷东南部受盆地边界断层控制,主要沉积平氏、栗园两套近岸水下扇复合体。为解决砂砾岩体分布预测的难题,本次研究在建立泌阳凹陷东南部陡坡带核三上亚段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进行相位转换、分频处理、地层切片,分析研究区古近纪核桃园组上亚段4个四级层序(从上到下SQH31-SQH34)内,近岸水下扇复合沉积体系的砂体展布特征,并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建立了研究区核三上亚段的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核三上亚段沉积早期,断裂活动强度大,SQH34-SQH33内扇体展布面积较大,核三上亚段沉积晚期SQH32-SQH31,扇体横向展布相对稳定。其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砂体,以及扇体前端的滑塌浊积体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