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洋壳核杂岩是由低角度正断层的大规模拆离作用而形成的大型洋底穹窿状凸起构造.其大规模拆离作用产生的韧性构造现象,最终会随着洋盆的闭合保存在造山带的蛇绿岩中.本文以将今论古的思路,系统总结现今洋壳核杂岩的岩石-构造特征.现今洋壳核杂岩包括了上盘火山熔岩与深海沉积、拆离断层带和下盘地幔橄榄岩与辉长岩侵入体等三部分.造山带中古洋壳核杂岩在全球造山带不同程度被揭示出来,我们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西阿尔卑斯Chenaillet蛇绿岩、阿尔巴尼亚Mirdita、伊朗扎格罗斯造山带Kermanshah、西藏普兰和加拿大阿帕拉契亚的Thetford-Mine)蛇绿岩中可能的古洋壳核杂岩及其特征.通过系统的对比,我们认为古洋壳核杂岩较为普遍,其有如下鉴别特征:超基性岩-基性岩单元规模较大、直接出露洋底导致发育一定规模的蛇绿质角砾岩;基性熔岩少或缺失,一般相对是晚期产物;深海沉积物(硅泥质岩、灰岩)或枕状熔岩直接覆盖在超基性岩之上;发育强韧性剪切变形拆离断层带,局部可发育高角度正断层;蛇绿岩中发育辉长岩、斜长花岗岩等侵入脉体.总之,造山带中的蛇绿岩有相当一部分是古洋壳核杂岩,是洋底拆离断层作用形成的.蛇绿岩中的韧性变形带不一定都是就位在造山带时的变质底板成因,极有可能是初始形成洋中脊时的拆离断层成因.然而,蛇绿岩中发育的韧性变形,以前普遍被认为是蛇绿岩在仰冲就位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成因的韧性变形代表截然不同的地质意义,前者形成于拆离断层的伸展环境、伴随一系列伸展构造,代表新生洋盆的形成;而后者则形成于逆冲就位的挤压背景,表示蛇绿岩的就位、洋盆的消亡.造山带中含蛇绿岩质的角砾岩不一定是造山阶段隆升剥蚀的产物,也可能是初始形成洋中脊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可恢复的洋壳总厚度大于5 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杂岩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属DTG系列镁铁-超镁铁堆晶岩;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TiO2,P2O5,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配分型式((La/Yb)N=6.94~16.6)和Th,Nb,Ta,Zr,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玄武岩(IAB)存在明显差异.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363~0.705007)高、143Nd/144Nd比值(0.512708~0.512887)低,以及εNd(t)值介于2.7~5.8等,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DM)与富集地幔(EM 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上侵的洋岛(OIB)环境,与"岛弧型"蛇绿岩和"洋中脊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2±3)Ma,玄武岩的全岩39Ar/40Ar年龄为(137.4±2.7)和(140.9±2.8)Ma,一致地反映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揭示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在早白垩世尚处于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北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的组成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孙勇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49-55
原岩建造、变质和变形分析表明,二郎坪群(广义的或狭义的)系不同性质的岩片经构造拼集而成,不具有地层学意义,解体为大庙岩片、二郎坪蛇绿岩片和小寨岩片。重新厘定的二郎坪蛇绿岩片为特指原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火山-沉积岩系。该岩系由块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或岩床构成,夹含放射虫硅质岩,形成于早古生代。二郎坪蛇绿岩片中玄武岩和辉绿岩(岩墙)在地球化学上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类似。结合岩石组合和古生态分析,二郎坪蛇绿岩片代表古大洋岩石圈残片。侵入于二郎坪蛇绿岩片中的斜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480Ma),可作为二郎坪蛇绿岩片构造侵位时代的上限。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 康县-琵琶寺-南坪构造带是一个复杂的、包括不同成因岩块的混杂带. 该带中分布有蛇绿岩块(古洋壳残片)、洋岛拉斑玄武岩块和洋岛碱性玄武岩类. 该混杂带不仅在构造形迹上与勉县-略阳蛇绿构造混杂带直接联通, 而且在形变特征、混杂带的物质组构以及蛇绿岩性质上与勉县-略阳蛇绿岩以及德尔尼蛇绿岩完全可以类比. 因此, 康县-琵琶寺-南坪蛇绿构造混杂带乃是勉略带向西延伸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西昆仑山构造格架与成矿堆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风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洋脊(蛇绿岩)成矿堆积环境(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豆莱状铬、镍矿床),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MVT铅锌矿床,Sedex型铅矿成床),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斑岩型铜矿床,黑矿型铜锌铅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相似文献   

6.
西藏洞错蛇绿岩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佩声 《中国科学D辑》2007,37(3):298-307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可恢复的洋壳岩石总厚度约5 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系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属PTG系列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TiO2、P2O5,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 配分型式([La/Yb]n=6.94~16.6)和Th 、Nb、Ta、Zr 、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363~0.705007) 高、 143Nd/144Nd 比值(0.512708~0.512887)低,以及εNd(t)值介于+2.700504~+5.774559等,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 (DM)与富集地幔 (EM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认为,洞错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洋中脊环境, 与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 年龄  相似文献   

7.
天水地区百花变质岩浆杂岩主要由辉石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构成较完整的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基性-中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呈REE近平坦型-LREE轻微富集型,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和MORB标准化蛛网图上的分布型式总体很相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Cs,Ba,Sr,Th,U而相对亏损Rb,K和高场强元素(HFSE)Nb,P,Zr,Sm,Ti和Y,显示同源岩浆演化成因特征.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百花变质基性岩浆杂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34.6±1.5)Ma(MSWD=1.3),证明西秦岭北带岛弧型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末或早志留世初,同时也揭示出以关子镇蛇绿岩为代表的古洋盆的俯冲作用及产生岛弧型岩浆活动的时限可能为中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相似文献   

8.
随州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证明 ,在秦岭造山带南缘襄 (樊 ) 广 (济 )断裂带的三里岗 三阳区段残存有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 ,是以多条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为骨架 ,剪切包容花山蛇绿岩块、小阜岛弧火山岩、深海沉积岩、弧前沉积以及来自两侧陆块的基底和盖层沉积岩块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山蛇绿岩的玄武质岩石类似于MORB的性质 ,形成于初始小洋盆构造环境 ;小阜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该混杂岩带因存在蛇绿岩及岛弧火山岩而成为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蛇绿构造混杂岩 ,指示曾存在古板块构造缝合带 ,标志着南秦岭与扬子板块之间确曾存在过古洋盆———花山小洋盆 .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缝合带构造地层划分及时代厘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金沙江缝合带所出露变质混杂岩体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所含化石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重新厘定为额阿钦杂岩 ,金沙江蛇绿混杂岩 ,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 ,前者属非正常岩石地层单位 ,后三者系构造地层单位 .首次指出额阿钦杂岩为该区早中元古代残留基底或微陆块 ,其原岩的时代应早于 ( 16 2 7± 192 )Ma ;首次测出金沙江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 ( 2 94± 3)和 ( 34 0± 3)Ma ,指出金沙江和哀牢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当 ,自晚泥盆世至石炭纪 .根据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玄武岩夹层U Pb年龄测定 ,其时代分别为石炭纪 二叠纪和早中三叠世 .进一步说明金沙缝合带在大地构造上应归属于古特提斯洋东缘弧后盆地 ,该盆地始于泥盆纪晚期 ,形成于石炭至二叠纪 ,二叠 三叠纪之交至中三叠世的碰撞事件 ,导致该盆地闭合和缝合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白朗发现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规模巨大的超基性岩带已为人们所知,作者于1979年6月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附近的蛇绿岩带南部发现了一套很好的混杂岩。白朗蛇绿混杂岩分布在白朗西南侧到罗布江孜村之间。该地的蛇绿岩自下而上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中基性火山岩、枕状熔岩和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等(图版Ⅱ-4、5),属保存较好的有序型蛇绿岩套。蛇绿岩带南侧为浅变质的中生界复理石带,由灰色、灰黑色的砂、板岩组成。蛇绿岩带与变质中生界之间为断层接触,并且被一套以红色为主的杂色砾岩不整合覆盖。蛇绿岩带之北侧为晚白垩世的日喀则群,是由一套灰色、黄绿色的砂、页岩地层组成的复理石。蛇绿岩带与日喀则群之间也为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11.
豫鄂境内桐柏山—大别山双变质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变质程度、标型矿物组合特征及多硅白云母b_0值等,将研究区的变质岩系从南向北分为三个不同压力类型的变质带:Ⅰ带(高压带)、Ⅱ带(中高压带)、Ⅲ带(低压带)。这三个不同压力类型的变质带很可能是两对时代不同的双变质带。在Ⅰ、Ⅱ带内均出露有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其中之基性火山岩属深海拉斑玄武岩,它们很可能形成于大洋脊,侵位堆积于消减带  相似文献   

12.
前人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出露的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为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的一部分,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及其随后大洋岩石圈物质的仰冲.鉴于拉昂错蛇绿岩的构造演化历史尚不明确,前期对于拉昂错蛇绿岩带构造归属的研究主要基于岩石学研究和地表地质调查等,缺少精细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运动学指示,因此证明拉昂错蛇绿混杂岩体的构造归属并非易事.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前期获得的一条南北向延伸穿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拉昂错蛇绿岩体的112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释.高分辨率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造山带内发育良好的地壳双冲构造几何结构,该地壳尺度双冲构造将印度俯冲地壳物质从底部运移到上部.同时,地震剖面还显示拉昂错蛇绿岩体和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体在上地壳深处呈倾向相反但底部相通的结构构造.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地表地质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拉昂错蛇绿岩体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体的一部分.印度俯冲前缘的双冲构造折返将深部物质带到地表过程的同时,还将部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携带至南侧距主缝合带位置大约20 km的拉昂错蛇绿岩区域.  相似文献   

13.
河南信阳古消减杂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秦岭构造带东段大别山北麓的河南信阳附近,作者发现了一个古消减带,其中消减杂岩由蛇绿岩:混杂岩及低温高压变质带的岩石组成。推断古板块会聚边缘的构造发育史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Ⅰ、晚元古代(约800—7000百万年前),东秦岭古洋壳向北朝华北古陆之下俯冲,产生了初始的桐柏岛弧及弧后的边缘海。 Ⅱ、元古代末(约700—600百万年前),俯冲带极性反向,边缘海洋壳向南朝桐柏岛弧之下消减,从而产生了信阳消减杂岩。 Ⅲ、早古生代初(约600—500百万年前),边缘海闭合,桐柏岛弧增生于华北古陆的南缘,东秦岭古洋壳沿岛弧之南的一个新贝尼奥夫带再次向北俯冲  相似文献   

14.
造山带混杂岩地层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 (块 )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 ,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物质场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方法则通过混杂堆积中的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 ,着重了解各构造岩片的原生生成时代、相环境、古大地构造背景和变形变质历程 .根据在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中新发现的放射虫、孢粉、遗迹化石等资料 ,对该混杂岩带的构造岩片 (块 )时态、相态进行了研究 ,为阿尼玛卿造山带的演化历程提供了精细解剖新资料 .  相似文献   

15.
西藏吉定蛇绿岩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地幔过程的制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吉定蛇绿岩地幔橄榄岩PGE总量略高于原始地幔,但其玄武岩比大洋中脊玄 武岩中的PGE含量高,且Pd/Ir比值明显偏低.堆晶岩、岩墙群和玄武岩具明显 Pt负异 常和 Rh正异常,形成特殊的“N”型 PGE模式,地幔橄榄岩与壳层岩石具有相似的分布 模式.提出吉定蛇绿岩PGE分布与本区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有关,岩浆结晶分异作 用使PGE分异,导致堆晶岩中PGE含量向上变低.吉定蛇绿岩中Au高是由于后期交 代蚀变的结果; Pt-Pd分异说明两者分别受合金相和硫化物相控制;Rh正异常可能与熔 体中较高的fo_2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陡岭杂岩的形成与变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陡岭杂岩作为华北、扬子两大板块间边界地质体中一个早前寒武纪构造岩块,有着长期的形成演化历史。它由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组成,地质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它形成于2.0Ga左右的早元古代,经历了晋宁期和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它在岩石组合,形成时代和环境及变质演化等方面都与北秦岭的秦岭杂岩有很大的可比性,很可能是由秦岭杂岩的一部分推覆而至。  相似文献   

17.
华南岩石层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大陆记录和保存了自太古代至今大陆生长层完整的历史过程.以杨子克拉通为核心,地壳不断向东南生长,古扬子块前寒武系以灰色片麻岩、古元古代科马提岩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为特征,为相对稳定高速高阻冷的残存地幔“残烃柱”;而沿海一带火成岩以中、新生代壳-幔混合源火山-侵入杂岩、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带以及不同类型的玄武岩类为特征,为相对活动低速高导热的超地幔柱.巨型裂解构造是物质热传输的主要形式,地幔柱迁移是华南大陆构造演化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包括: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大草滩群(D3dc)进行分解,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结合区域地层结构,将西秦岭北带构造-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即上古生界-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2,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而且还包括元古宇,其中最大的矿床-厂坝-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第列构造效应所控制;3,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为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演化的记录,在南秦岭,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19.
合肥盆地形成于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折返阶段,其演化过程与造山带隆升密切相关.在详细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次工作对合肥盆地南缘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侏罗统三尖铺组及造山带南部的宿松杂岩内的云母石英片岩和黑云母花岗片麻岩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防虎山组砾岩及其中砾石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于2.0~1.8Ga,与宿松杂岩岩石基本一致,并且长石砂岩碎屑锆石年龄中缺失佛子岭群特征的1000~900Ma年龄峰,表明防虎山组物源更可能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古生代岩浆岩以及宿松杂岩构成的混合物源.三尖铺组以印支期和新元古代年龄为主,两个样品的年龄结果集中出现在797和791Ma(新元古代中期)和226Ma(三叠纪),同样缺失佛子岭群碎屑锆石年龄特征.佛子岭群被掩盖的现象存在两种可能的形成机制,一种是大别造山带发生了部分岩石的向北折返,导致部分佛子岭群被宿松杂岩覆盖,其余部分则形成合肥盆地基底;另一种则是俯冲过程中部分宿松杂岩岩石卷入构造加积楔,堆积在佛子岭群之上.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形陡变,剥蚀作用强烈.近年来先后经历了2008年汶川MW7.9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多位学者对龙门山地区做了大量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文中在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龙门山南段补充了4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结合前人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结果得出,宝兴杂岩从新生代早期开始快速冷却,降温幅度超过225℃,而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降温幅度为185 ~225℃.宝兴杂岩的4个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2.7 ~5Ma,相对彭灌杂岩较年轻,表明晚新生代以来宝兴杂岩的冷却速率要高于彭灌杂岩.在地表温度为15℃和古地温梯度为30℃/km的假设下,宝兴杂岩距今3~5Ma以来的平均剥露速率为0.63 ~ 1.17mm/a.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揭示出龙门山中段的差异剥蚀集中在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上,而南段的差异剥蚀分散在更宽范围内的双石-大川断裂(南、北2个分支)及其东侧的断层和褶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