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近 2 0余年来四川地震、石油部门积累的四川盆地及邻区的地震地质调查、强震及中强地震震例总结、成都凹陷人工地震勘探普查与详查的工作成果 ,一方面研究了所揭示的成都凹陷及邻区的隐伏构造类型与展布范围 ,尤其是对成都—德阳间是否存在“隐伏断裂”作了详细的厘定 ,资料表明NE向的新津断裂向北消止于双流县彭镇以南 ;另一方面研究了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的成生关系及相应的活动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浅表断裂和深层地腹型断裂加以明确的区分和圈定 ,提出了5种发震断裂类型。综合上述认识 ,划出了成都凹陷强震潜在震源区。研究认为 :成都—德阳一线两侧宽 4 0km、长百余公里的地带 ,具有稳定的地震地质环境和良好的工程地震条件  相似文献   

2.
采用理论计算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估计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虽然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监测区略有差异,但几何形状相近,其公共区域部分更趋合理地反映了目前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监测范围。比较了速度型和位移型地震记录的差异,并讨论了其监测范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探针研究幔源橄榄岩的年龄、组成及其演化,目前多将岩石圈地幔划分为大洋型和克拉通型,并认识到,岩石圈地幔的矿和相、成分、年龄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根据研究资料,目前已提出了以熔体抽取为岩石圈地幔形成的主要方式,并通过交代、拆沉等过程使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成分主体上是饱满的,与其上的太古代地壳并不协调,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岩石圈拆沉和地幔置换两种具有代有性的模型来解释岩石圈地幔成分的这种特点,人们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若要形成较为合理的解释,还需应用新技术(如,Re/Os同位素技术)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宽频带强震仪与地震仪同一台基上记录仿真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作者提出的由加速度记录实时仿真速度、位移时程和由速度记录实时仿真加速度时程及位移时程时域实时方法,对福建省和黑龙江省在同一台基上记录到的宽频带加速度记录与速度记录分别进行了仿真,并与仪器记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可由宽频带加速度记录仿真得到真实的速度与位移时程;由宽频带速度记录也可得到加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但对加速度时程高频成分会有一定的损失;应用此方法也可以仿真得到某一型号地震仪或者强震仪记录。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铜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铜矿床主要为斑岩型、夕卡岩型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文中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等三方面讨论铜矿床的成矿模式,指出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夕卡岩型矿床及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的形成与斑岩型矿床的形成一致,主要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四川省境内5例水库诱发地震和2例有争议的疑似水库地诱发震。上述水库诱发地震中既有构造水库地震,又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还有水库快速加载诱发的地震,几乎含概了水库诱发地震的所有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呼图壁新21泉近23年的观测资料系统梳理分析认为,该泉动水位对其300 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有较好的短临异常显示,异常特征为"阶跃"型和"脉冲"型,同时当该泉对其100 km范围内4级地震有较强的同震响应时,可能对后续中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前兆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高温高压下应用全波震相分析方法对两类花岗岩类进行了弹性波波速的测量,发现两类花岗岩的波速值随所加的温度和压力有各自的变化规律石型花岗岩的波速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比Ⅰ型花岗岩波速变化大.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软化点”,两类花岗岩的波速“软化”的条件明显不同,S型花岗岩出现“软化点”的深度为15km左右,“软化”后的波速为5.62km/s;而Ⅰ型花岗岩则达到26km,“软化”后的波速为6.08km/s.结合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认为地球物理探测中所得到的中上地壳和下地壳内部低速层的存在与不同类型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有关.中、上地壳内部存在的低速层很可能与S型花岗岩部分熔融有关,下地壳内部低速层很可能是Ⅰ型花岗岩岩浆发育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应力效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绵绮  黄平章 《地震学报》1989,11(4):381-391
为模拟构造应力对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对六种不同类型的44块岩样进行了应力实验,发现岩石天然剩磁随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迄今所估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指出,这些变化可归属于三种类型:在弱不可逆的Ⅰ型效应中,剩磁随应力呈现规则的减小,应力解除后剩磁部分恢复;而在强不可逆的Ⅱ型效应中,应力去除后剩磁大部不恢复;在Ⅲ型效应中,剩磁随应力呈极不规律的变化.进一步的岩石磁学分析表明,不同应力效应的重要原因,在于天然剩磁中的粘滞剩磁的比例不同,微观上取决于磁性矿物成分及其磁畴状态等因素.因此,不能用单一的岩石压磁模式来解释地震压磁效应,须考虑各震源区的不同岩石组成.   相似文献   

11.
摆式潮汐观测仪是记录由天体相互作用力引起的地倾斜固体潮变化的地震前兆观测设备。基于VP型宽频带潮汐观测仪的研制过程论述其原理及应用,得出VP型宽频带潮汐观测仪具有频带宽、易操作、采样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JD-2F型井下地震计是在JD-2型深井地震仪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并引入电子反馈技术而研制成功的。它是为井下地震台的数字化改造而研制的,是JD-2型地震仪的替代产品。本文通过对比,重点介绍了它的主要技术指标及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乾陵地震台2019年7—12月VP型垂直摆倾斜仪和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研究2套仪器在固体潮记录、数据连续性、观测精度、日均值变化趋势相关性和映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乾陵地震台地质构造、台基岩性和仪器自身差异等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分析2套仪器在不同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作为建筑抗震的第一道防线,阻尼器在建筑结构抗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规范消能减震行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有关阻尼器检测的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但在具体的检测内容如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清晰的地方。本文针对速度型阻尼器和位移型阻尼器,在检测参数、检测方法、判定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指出不同行业和地方检测标准的异同点,并通过试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给出了推荐的阻尼器加载制度和参数定义,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西南“三江”地区嘎村与老厂两个大型海相火山岩型银矿床和我国东部及新疆天山地区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海相火山岩型银矿床主要产于岛弧、裂谷构造环境的次级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下部为脉状-网脉状矿化,上部为产于热水沉积岩中的层状矿化(主矿体),从地表向深部成矿元素为As(Au)→Ag,Pb,Zn→Cu,嘎村矿床的层状矿体全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4±14)Ma,主成矿期为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次火山岩(斑岩)型银矿床银矿形成时代多晚于围岩,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和团块状为主。并详细地研究了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床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银矿床或银与萤石、卤素元素、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火山岩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银矿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西南“三江”地区嘎村与老厂两个大型海相火山岩型银矿床和我国东部及新疆天山地区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海相火山岩型银矿床主要产于岛弧、裂谷构造环境的次级火山-沉积盆地中,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下部为脉状-网脉状矿化,上部为产于热水沉积岩中的层状矿化(主矿体),从地表向深部成矿元素为As(Au)→Ag,Pb,Zn→Cu,嘎村矿床的层状矿体全岩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4±14)Ma,主成矿期为晚三叠世.陆相火山-次火山岩(斑岩)型银矿床银矿形成时代多晚于围岩,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和团块状为主并详细地研究了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型银矿床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银矿床或银与萤石、卤素元素、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狭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一种原因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自强 《华南地震》1989,9(3):66-71
本文讨论了狭谷型水库倾滑型和逆掩型地震交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认为虽然前者震级很小,不易形成破坏,但有可能成为后者的诱发原因,后者的地震规模受断层尺度、走向、倾向、层面间的固结强度限制,有时可以诱发三级以上的地震。本文从孔隙压和应力的藕合作用,倾滑性地震的卸载作用出发,用摩尔园理论讨论了后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认为在水库地震研究中,这种倾滑型、逆掩型地震交替发生的现象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两类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表明:Ⅰ型花岗岩的磁化率的数值较大,一致性较好;各向异性度比较小,磁化率椭球为纯压扁型.S型花岗岩的磁化率数值普遍较小,一致性较差;各向异性度比较大,磁化率椭球以兼具压扁型和拉长型为特征;岩体内部两种磁化率椭球(压扁型和拉长型)的3个主轴的方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花岗岩的野外地质特征,作者认为,S型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板块内部强烈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不同类型的源岩在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局部地带发生破裂,发育了大规模的剪切推覆作用,在剪切热的作用下源岩物质被改造形成S型花岗岩;Ⅰ型花岗岩则是原始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当时板块的B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太湖草/藻型湖区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太湖草、藻型湖区进行冬、夏两季多点采样,分别对采样点的水环境特征、泥面以上5 cm上覆水中营养盐以及沉积物的含水量、中值粒径、有机碳、氮、磷、金属元素和溶解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藻型湖区表层水体pH高于中、底层,冬季草型湖区各层水体pH高于藻型;草型湖区水体浊度夏季低于藻型,冬季反之;藻型湖区上覆水中的硝态氮和磷酸根浓度显著高于草型;草型湖区沉积物中含水量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草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显著高于藻型;Fe、Zn、Ca、Pb、Na和K等元素在草、藻型湖区间差异显著;沉积物中溶解氧表现为冬季深于夏季,藻型深于草型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