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地质背景 含钍沥青铀矿产区位于华南加里东冒地槽褶皱带北东段,赣杭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带的破火山口中。火山岩带由上侏罗统的酸性火山岩系构成,岩性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岩和巨厚层碎斑流纹岩等,还有火山活动晚期呈环状次火山岩体群形式产出的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等。含钍沥青铀矿主要产在  相似文献   

2.
一、地质背景 含钍沥青铀矿产区位于华南加里东冒地槽褶皱带北东段,赣杭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带的破火山口中。火山岩带由上侏罗统的酸性火山岩系构成,岩性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粉砂岩、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  相似文献   

3.
相山铀矿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其赋矿围岩是一套火山侵入杂岩,主要由流纹英安岩(包括流纹英安斑岩)、碎斑熔岩,晚期的次火山岩(花岗斑岩)以及中酸性岩脉(石英二长斑岩,英安斑岩)组成,在晚阶段次火山相的岩石中含有闪长质的淬冷包体.  相似文献   

4.
在东昆仑造山带南带的海德乌拉地区分布一套古生代火山岩组合,主要由(杏仁状)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组成,具有多旋回特征。铀矿化主岩赋存在流纹岩和粗面岩中,且发育赤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等蚀变,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含少量六价铀矿物,如:钙铀云母、硅钙铀矿。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海德乌拉粗安岩-粗面岩富碱高钾、具有准铝质岩浆岩的特征,与我国东部产铀火山岩相比,海德乌拉粗安岩-粗面岩同样有偏碱性和富含铀钍特征,特别是铀含量是同类岩石的1.5倍以上,显示出相对富铀的特征。研究认为海德乌拉地区富铀的高钾-准铝质火山岩和独立铀矿化的存在,为我国西北地区寻找火山岩型铀矿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白依沟群分布于西秦岭南亚带白依复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主要由流纹质、流纹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及变砂岩、片岩、板岩等组成。火山物质与沉积物质呈互层状,渐变过渡,构成多组旋迥。砾石层中砾石分选差,有侵入岩、喷出岩,也有沉积岩,但以长英质为主。对其中的英安质凝灰岩用全岩Rb-Sr等时线法测得偏低的年龄值为739Ma。利用U-Pb三价段模式年龄推测砾石花岗岩形成于11—13亿年间。白依沟群中之火山喷发岩及砾石岩浆岩的成因类型及形成环境如何?对西秦岭地区晚元古代地质演化及与其邻区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东丰顺县十字路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早白垩世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构造破碎带中,近矿围岩为侏罗系中-上统热水洞组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初步认为矿区浅部为脉状铅锌多金属矿、深部为斑岩型锡铜多金属矿体,矿床成因类型为与中酸性-潜火山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地球化学》1972,(2):152-154
矿化区位于某古陆断裂火山岩带。区内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包括凝灰岩、流纹斑岩和硬砂岩。此外,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也十分发育,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钠长石化细晶岩及萤石、石英脉等。其中花岗斑岩规模较大,且具锆石、曲晶石、钍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北岛Waiotapu地热区位于Taupo火山带中部,以发育众多的第四纪酸性火山岩而闻名。通过 X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激光拉曼等方法对区内一处于活动间歇期的小型火山口堆积物岩矿特征及特殊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口堆积物可分为3类:1)球粒流纹岩,矿物组成为:α方石英-PO鳞石英—正长石、奥长石、紫苏辉石—钛铁矿(钛磁铁矿);2)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矿物组成为:奥长石晶屑、塑性玻屑;3)硫磺土,矿物组成为:单质硫、长英质细粒岩屑。结合前人实验矿物学结论后认为,球粒流纹岩中的球粒体为富火山玻璃的流纹岩喷出堆积后在热水作用下脱玻化形成的,是酸性火山岩早成岩期表生蚀变阶段的标志;而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则为岩浆喷溢出地表后,在塑性流动中冷凝结晶形成的,是酸性火山岩早成岩期冷凝固结阶段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aiotapu地热区酸性火山岩的表生蚀变模式,为酸性火山岩冷凝固结—表生蚀变阶段的岩矿特征及蚀变作用研究提供现代对比实例。  相似文献   

9.
沥青铀矿是我国主要工业铀矿物,产出形态主要呈脉状、网脉状、肾状、球粒状、鲕状及浸染状、胶状隐晶质集合体。近几年来在火山岩型铀矿床和花岗岩硅化带型铀矿床中都先后发现有针状、长柱状沥青铀矿。本文描述的针状沥青铀矿(样品由中南二机局高梅芬同志提供),产于黑云母花岗岩内硅化破碎角砾岩带中。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  相似文献   

10.
固体沥青在喷出岩中是很少见到的。发生这种矿化的地区是由上石炭纪的喷出沉积岩的两组岩系组成的。下部岩系通常发育着成互层的透镜体夹层,其岩性为黑色页岩、泥质碳酸盐页岩、合沥青的碳质页岩以及紫红色的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熔岩。这些岩石常挤压成为褶皱,并夹有喷出的流纹斑岩岩墙。后者部分地转为上复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活动性U、Th溶浸实验、Pb同位素组成示踪、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等方法,对6710铀矿田内含矿砂岩、玄武岩、流纹斑岩、花岗岩和片麻岩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白面石岩体二云母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高达56.3%,平均为33.7%,而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活动铀浸出率最低,仅为7.8%(流纹斑岩)—2.1%(玄武岩);(2)根据花岗岩Pb同位素计算,白面石花岗岩以铀迁移带出(△U=—12%——23.9%)为特征;(3)与其他围岩相比,含矿砂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白面石花岗岩最为相似,其Q型逐步聚类分析的SP(相似距离系数)为1.87。这为6710铀矿田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白面石过铝花岗岩基底的观点提供了地球化学佐证。  相似文献   

12.
杜布鲁矿点是一个中前寒武纪流纹质熔接凝灰岩中的层控铀矿化点。熔接凝灰岩及其底部角砾岩不整合地位于时代为1790百万年的强烈风化的花岗岩之上,而又被厚的红色砂砾岩等河流沉积物所覆盖。红色砂砾岩之上为一套酸性到中性的陆相火山岩。熔接凝灰岩层厚度约60米,长度约4—5公里。最高的铀含量(平均为200—300ppm)产于熔接凝灰岩的含有石泡的地段内,构成几个厚1—25米,长约1000米的含矿层。铀大部分存在岩石的基质中,经受了层间的淋滤和再分布。铀有在深部和岩石界面处富集的趋势。富铀部位可能受上覆的砾岩控制。砾岩起一个物理化学圈闭的作用。下降的运移的溶液具有氧化的性质。铀在有利的条件下,以细粒状沥青铀矿和复杂的含铀钛酸盐类矿物沉淀,存在于基质的绿泥石-绢云母组分中。铀的富集一般来说与铅、钒和钼相关,但实际上,相关性是弱的。最后,扼要叙述了使用的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相山铀矿田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多阶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区域内主要出露有碎斑熔岩、流纹英安岩、花岗斑岩等火山岩—潜火山岩。前人对这三种岩浆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年代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相山西部深部钻探的开展,发现钻孔中由上至下出现‘碎斑熔岩—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的现象,现有的年代学结果还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为此,我们对相山西部典型钻孔中的上下两层碎斑熔岩及其间的流纹英安岩,以及相山北部和西部钻孔中的三个花岗斑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流纹英安岩的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39.7±1.0Ma,碎斑熔岩(上层)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5.3±0.9Ma,碎斑熔岩(下层)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9.9±0.9Ma,不同地点的三个花岗斑岩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5.4±1.0Ma, 134.4±1.3Ma,148.8±2.3Ma,结合上下两层碎斑熔岩的镜下特征,认为下层碎斑熔岩是在上层碎斑熔岩形成后沿流纹英安岩之下的凝灰岩接触面超浅层侵入形成,从而在剖面上显示出“上老下新”的特征。这些结果表明相山燕山期岩浆活动持续时间较长(长达约24Ma),为成矿有利因素,而不是前人认为的相山燕山期岩浆活动是一次短暂而集中的活动。对相山火山—侵入杂岩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各岩石样品的锆石εHf(t)值相近,分布在-10.6~-4.9之间,锆石的Hf模式年龄TDM2介于1478~1844Ma之间,本研究认为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可能起源于相山深部中元古代岩地壳所衍生的基底副变质岩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4.
广东玉水铜矿是一个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的高品位铜矿床,主矿体呈层状沿中石炭统白云岩/下石炭统石英砂岩界面产出.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确认了块状矿体下盘存在石炭纪凝灰岩、火山丘状体及火山通道;确认了以红色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为组合的喷气沉积岩,其稳定覆盖在块状矿层的顶部,并延伸出矿体外围.层状矿体层序由下往上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凝灰岩→块状铜铅锌硫化物矿层→赤铁矿-菱铁矿-碧玉岩等喷气沉积岩→白云岩,证实含矿岩系具有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层状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上部为块状矿体;下部为筒状含矿蚀变体,由呈漏斗状的流体通道系统及其浸染状、网脉状矿化体组成.围绕主流体通道发育扇形含硫化物石英细脉,且不穿过上覆块状矿体和上盘白云岩.本文还首次报道了控制矿体和凝灰岩厚度及铜矿体塑性流变的同生断层(同火山断层).综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玉水铜矿是形成于浅海环境下的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这一新认识表明V MS型矿床可以形成于浅海水环境下,这对丰富和完善V MS型矿床的成因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可为华南寻找类似地质背景区的隐伏V MS型铜多金属矿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扬子陆核区北缘的白竹坪火山岩—次火山岩建造为一套变酸性凝灰岩、酸性晶屑岩屑凝灰岩、流纹岩(或安山流纹岩)、次流纹斑岩的岩石组合,部分层位变质为含黄铁矿绢云板岩、含黄铁矿纳长浅粒岩。前人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将其归于青白口系,作为扬子陆核区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建造。于北崆岭大树垭地区该火山岩建造层型剖面上分别采集了含石榴变质流纹斑岩(次流纹斑岩)和黑云二长变粒岩(变酸性晶屑凝灰岩)两个样品,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次流纹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852±16 Ma,而黑云二长变粒岩的年龄一组为代表其成岩年龄的1856±24 Ma,另一组为加权平均年龄为1959±11Ma,属带入的围岩锆石年龄。因此,白竹坪火山岩建造的形成时代应归为古元古代,与华山观岩体、圈椅埫岩体、殷家坪基性岩脉等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记录基本同期。黑云二长变粒岩中带入围岩的锆石可能与黄陵地区巴山寺片麻岩为同一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矿区地处新华夏体系中一个地堑型断陷盆地的西南角。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但规模较小,以被流纹斑岩充填的南北向断裂为主。区内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晚期中酸性次火山岩,主要有流纹斑岩、花岗班岩等。金银矿体主要分布于流纹斑岩体及其两侧的蚀变破碎带中,少部分在岩体顶盘安山岩的硅化带中。目前己圈出3个含矿带、20多个矿体。矿区内划分出4个成矿阶段。红石金矿床成因与火山岩有直接关系,成矿温度为240—385℃,属中低温火山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薛志强 《地质与勘探》2014,50(4):599-616
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著名的VMS矿床之一,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岩的“三位一体”特征,以及下部筒状或漏斗状网脉状矿(西矿带)和上部层状块状矿(东矿带)的“双层结构”样式。其南部有热矿区找矿虽有进展,但突破不大。为确定有热矿区的找矿方向,本文对呷村矿床和有热矿区含矿带进行了精细结构对比,认为有热北部19-31线由块状硅化流纹质火山岩+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千枚状绢云母凝灰岩组成火山喷发单元,以强烈的硅化为特征,发育大量的脉状-网脉状构造,与呷村西矿带完全可以对比;而有热南部39-55线则由块状“黄矿”矿石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喷气一火山单元,但缺乏重晶石、硅质岩等喷气沉积岩;以“黄矿”为主,仅形成铅锌贫矿体,与呷村矿床东矿带富含重晶石、以“黑矿”为主,形成银铜铅锌富矿体的特征有较大区别。同时,有热块状矿体上部还存在厚达70-130m的流纹质火山岩和脉状-网脉状矿体,据此认为有热矿带总体上可与呷村西矿带对比,代表热液喷流成矿系统的热水补给通道相,其中的块状(黄矿)矿体具微“双层”结构特征,有可能为早期热流成矿系统的另一个独立的“微”VMS矿床。由此判断有热矿区东部流纹质火山岩与碳质板岩的转换界面处深部存在类似呷村东矿带的以“黑矿”块状矿体+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矿体,从而共同组成一个“下黄上黑”共两层块状矿体的“堆垛式”结构型式。寻找以“黑矿”-重晶石组合为代表的隐伏银铜铅锌块状矿体是有热矿区今后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甘肃小顶山火山岩特征及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顶山火山岩体主体是中川杂岩体最末(喜马拉雅期)的一次喷出熔岩,其周围岩浆岩脉(次火山岩)的侵入时代广泛。岩体与脉岩均位于马泉金矿床之内。岩浆岩脉与金矿体赋存于断裂之内,与断裂产状基本一致。花岗岩脉形成于金成矿期(成矿与成脉同期);中性岩脉大部分形成于金成矿之后;岩浆岩脉对金矿体主要起破坏作用;煌斑岩脉不是本区的金源层。二十号矿带确是四号矿带东延部分。  相似文献   

19.
浙北湖州—安吉地区位于赣杭火山岩带北西侧,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广泛,发育有一系列的中小型火山岩型铀矿(化)点。张家坞铀矿床是浙北地区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本文通过详实的野外观察,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电子探针等测试技术,对张家坞铀矿的矿石特征和铀的赋存状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呈现红色具流纹构造,整体表现为热液作用的特征,矿石以发育有金属矿物黄铁矿、赤铁矿、金红石和闪锌矿,非金属矿物玉髓、绿泥石、磷灰石、绢云母和方解石为特征。铀的赋存主要以独立铀矿物沥青铀矿和铀石为主,少量赋存在含铀副矿物中。铀矿物颗粒细小从核部到边部依次为沥青铀矿、"铀石化"成因硅含量偏高的铀石("高硅铀石")和正常铀石。矿石和脉石矿物特征表现出成矿时可能是张扭性的构造环境和高温迅速转变为中-低温的成矿环境。从矿体、矿石、矿物、围岩蚀变特征和成矿环境等角度,推测张家坞铀矿属于中-低温热液成因铀矿床。  相似文献   

20.
浙西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其与铀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家志 《铀矿地质》2000,16(3):143-149
本文综合了浙西铀成矿区中生代燕山期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及基性侵入岩在成岩时间、岩石系列、成岩顺序、岩石成分、控岩因素、成岩环境等方面的特征 ,表明它们分别为壳、幔不同源区的产物。根据不同类型铀矿床与上述岩浆岩的时空关系 ,认为早期 (早白垩世 )铀 赤铁矿型矿石为壳源酸性火山岩浆作用的产物 ,而晚期 (晚白垩世 )沥青铀矿 多金属硫化物、沥青铀矿 紫色萤石型富铀矿石为幔源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进而 ,笔者提出了这两种类型铀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