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麻棚岩体花岗岩类岩石主要的副矿物组合(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锆石等)和相应的含量以及矿物的形态、成分,特别是花岗岩中330粒和石英闪长岩中316粒锆石群形态学的研究,结合岩相学特征,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岩浆演化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确定麻棚岩体为岩浆成因,岩浆物质组成以壳源为主,有幔源物质混入,为Ⅰ型花岗岩;副矿物在相对氧化环境下结晶,锆石在900℃~600℃范围内结晶。锆石结晶温度跨度大以及斑晶具有黑云母等含水矿物,表明侵位前岩浆富含水分;锆石结晶温度的峰值变化以及岩石的斑状结构表明,岩浆在侵位时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气—液分离。岩浆结晶过程中的相对氧化环境和岩浆的气—液分离对金矿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燕山期两种不同矿化花岗岩类中锆石的标型特征有较明显区别。第一类花岗岩锆石的比重、硬度、红外光谱频率均低于第二类花岗岩锆石,而晶胞常数正相反,第一类花岗岩锆石较富含W、sn、Be、Nb、U、Th REE,第二类则富含Cu、Pb;第一类花岗岩锆石表面微结构特征有熔蚀坑、裂纹呈网状、附生物形态不定,第二类则表面无熔蚀坑,裂纹和附生物均较规则等。本中探讨了锆石标型特征控制因素和形成规律。为锆石及母岩的成因物质来源、成岩成矿提供矿物学标志和信息。  相似文献   

3.
胶东昆嵛山二长花岗岩副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陈光远  孙岱生 《现代地质》1996,10(2):175-186
根据胶东昆嵛山二长花岗岩主要的副矿物组合(磁铁矿、榍石、绿帘石、褐帘石、磷灰石、锆石及自然金等)及相应的含量,结合有关矿物的形态、成分,特别是326粒锆石群形态学的研究,对岩石成因与金矿化的关系等,提出了矿物学标志。确定昆嵛山岩体为岩浆成因,岩浆物质来源为胶东群部分重熔,物质组成以壳源为主,为Ⅰ型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类;确定岩体结晶温度跨度大,因而富含水分,岩体富含S及其他挥发分,富含碱质,早期矿物结晶处于较氧化碱性环境,以上条件对形成金矿有利。对胶东三大主要含金岩体,即昆嵛山、郭家岭及玲珑岩体副矿物特点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西藏过铝花岗岩锆石群型的成因信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锆石是西藏过铝花岗岩最重要的副矿物,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和群型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锆石主要在过铝环境条件下,岩浆结晶温度较低时形成,结晶范围为600~900℃,其中冈底斯带结晶温度高于喜马拉雅带。不同构造-岩浆带锆石群型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5.
哈密尾亚地区花岗岩类副矿物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幔混合源型、壳源高铝型、深源碱性型等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在演化过程中,其副矿物组合特征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磁铁矿与钛铁矿,锆石与磷灰石之间的含量及比值,以及花岗岩形成演化到中-晚期时,褐帘石、萤石、独居石、石榴石等的出现及其含量多少,在副矿物组合图上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形态。尤其锆石晶体形态(在皮藩“pupin”群型图上)的分布位置,与花岗岩成因类型密切相关。锆石的晶面、晶棱特点,可直接反映花岗岩时代的新老。而锆石晶体的长短轴之比、包裹体特征和磷灰石的晶面、晶棱特点、包裹体特征等,在不同代,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中都有区别,均具有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河北高级变质岩中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内蒙古上、下集宁群、河北桑干群紫苏花岗岩及麻粒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形态、环带及成分分布的研究,发现这些岩石中存在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的锆石,论述了这两种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并对这些岩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花岗岩类某些矿物中微量元素和挥发分离子探针[SI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离子探针(SIMS)分析花岗岩类磷灰石、锆石和黑云母等矿物中微量元素和挥发分,来探讨花岗岩类成矿作用。结果证明,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磷灰石和锆石具有某些指纹特征;并显示了花岗岩类所含微量元素和挥发分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锆石作为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副矿物,有着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锆石成因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理解锆石U-Pb年龄意义的关键。本文从湖南省花岗岩锆石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成因类型的锆石特征与岩体时代的关系展开探讨,分析发现各期花岗岩中锆石的颜色差异明显,一般呈随着岩体时代从老到新由深变浅的趋势,并针对锆石的晶形与区域地质条件及岩性的关系,归纳了不同环境锆石的晶形及晶面的发育特征。由此认为锆石物理性质的鉴定分析是初步分离不同成因的锆石的基础,锆石物理形态学的研究是高精度同位素定年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西藏过铝花岗岩副矿物特征及岩石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副矿物的行为可以更直接地用来指示岩浆体系的地球化学过程,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岩性、矿物组成、副矿物特征和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矿物岩石特征表明西藏过铝花岗岩富含白云母、电气石和钠质斜长石,属典型的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PG)。副矿物见有26种,副矿物组合主要有6种类型,其中主要为锆石 磷灰石 钛铁矿型,尤以锆石 磷灰石最为常见。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阴极发光图像中,锆石具有较好的晶形,并显示出清晰的岩浆锆石韵律环带结构。离子探针分析表明锆石具有高的Th/U值。西藏过铝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岩浆主要是由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副矿物组合曲线图的曲线形态可分为3种成因类型:壳源高铝型、壳源型和壳幔混合源型(壳幔同熔型),主要为壳源高铝型。不同构造岩浆带副矿物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锆石中铪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相 《地球化学》1992,(3):287-293
花岗岩锆石中铪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花岗质岩浆中含量很低的铪以完全类质同象形式置换锆而大量富集在锆石中。因此,通过对花岗岩锆石中铪含量的分析研究可以反映出花岗质岩浆结晶过程中锆/铪值的演化规律、铪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及其花岗岩成因探讨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了“锆石与花岗岩岩石学”—文中锆石形态学研究方法,对野马地区不同构造岩浆活动期形成的花岗岩岩体中锆石形态学进行了研究。野马地区主要花岗岩体系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代表性岩体有金山堡岩体和四平山岩体。综合研究认为:金山堡岩体为华力西晚期第一阶段形成,岩体呈岩基状产出,分异不好,岩石类型主要是斜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类型属钙碱性系列,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锆石——磷灰石型,四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锆石中的微量元素的配分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相 Pupin  JP 《地质科学》1992,(2):131-140
花岗岩锆石中的微量元素(铪、铀、钇、钍、磷)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些元素在花岗岩锆石中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其中最小离子半径的铪以无序固溶体形式与锆完全相溶,而钇和磷在较低温度的条件下常常呈磷钇矿与锆不完全相溶;它们在花岗岩锆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随着结晶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分异的,因此,对它们的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花岗岩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中锆石的宏观形态特征和微区Raman光谱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套片麻状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有2种类型:颗粒较小的简单锆石和颗粒较大的复杂锆石。复杂锆石由3部分组成:细小的残留核、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简单锆石和复杂锆石核部残留锆石均为变质成因;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均为岩浆锆石。结合锆石Raman谱线研究结果,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已有的锆石U-Pb年龄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认为390-414Ma可能代表了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或褐色部分的岩浆锆石的形成时代,而1600-1800MaW能记录了复杂锆石核部变质事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用锆石的群型特征区分不同成因花岗岩的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龙山岩体(同熔型)和贵东岩体(地壳改造型)中锆石的晶体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锆石群型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成因标志,用它来判别岩体的成因,简便易行,费用低,可在岩矿鉴定中进行。  相似文献   

15.
赵甫峰 《地质学报》2011,85(10):1574-1584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广泛发育新生代富碱斑岩,其中六合富碱斑岩中发现了与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包体紧密共生的花岗岩包体.本文对花岗岩包体中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研究.研究表明,该花岗岩包体中锆石可分为岩浆锆石、老核新壳的复合岩浆锆石和变质交代成因锆石;复合岩浆锆石的新壳...  相似文献   

16.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物源分析,但其微量元素数据很少被利用。系统地总结了不同成因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并对碎屑锆石微量元素数据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进而探讨了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对物源区的指示意义。以碎屑锆石微量元素综合研究为基础,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解释,系统分析了辽东半岛辽河群物源区的特征。辽河群沉积岩中2.2~2.1G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花岗岩类,与区域上胶-辽-吉活动带内出露的花岗岩类和同时期的酸性火山岩相吻合;而2.1~2.0Ga岩浆事件虽并未在地表大量出露,但碎屑锆石微量元素显示该期年龄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花岗岩类,其次是基性岩。辽河群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微量元素研究不仅验证了碎屑锆石微量元素用于物源分析的可行性,而且对2.1~2.0Ga岩浆事件的性质提供了制约,为胶-辽-吉活动带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漳州复式岩体锆石的标型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漳州复式岩体共分七次侵入(Ⅰ—Ⅶ),对区内Ⅱ至Ⅶ次岩体20个人工重砂的锆石作了大量测试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了五种锆石类型:前身锆石、富锆锆石、富铪锆石、变生锆石及贫铪锆石。本文重点论述各类锆石的晶出产状,结晶形态,矿物物理、矿物化学特征及标型意义,并探讨标型特征的控制因素和地球化学条件。据锆石的标型和成因特征,提出本区Ⅱ—Ⅴ、Ⅶ次及Ⅵ次岩体分别与J.P.Pupin(1980)的地壳+地幔和地幔或以地幔为主成因的花岗岩相当。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开展侵入岩专题调查的同时,较系统地对福建沿海晶洞(钾长)花岗岩类廿余个岩体副矿物组分及主要副矿物形态、物性、成分、稀土配分、晶胞参数等特征进行研究。查明了变生锆石、磁铁矿和钛铁矿的标型特征,进一步确定本岩类标型矿物组台。从而对于省内外花岗岩类研究对比。副矿物的标型特征,反映了这类偏碱性花岗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出露于黑龙江多宝山地区大岔子正长花岗岩体的时代和形成的地质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该锆石具有明显环带结构,Th/U比值为0.41~0.99,是典型的岩浆型锆石.大岔子正长花岗岩锆石共分析了11个测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45±3 Ma(n=11,SMWD=0.99).该年龄代表了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表明正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对正长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该花岗岩属于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成因类型属于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0.
西藏南部康马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康马花岗岩体位于西藏南部拉轨岗日岩带的中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本文主要探讨康马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时代.二云母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发育有规则的韵律生长环带,表明其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另锆石中Th/U比值稳定、较高的特点,也说明二云母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对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93 Ma土14 Ma(MSWD=1.00),相当于早奥陶世,该年龄即是康马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结晶时间,表明在拉轨岗日岩带中部存在加里东期岩浆作用.文章最后对康马岩体片理化的时间和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康马岩体片理化的时间为中新世,其成因与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地壳缩短而产生的变形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