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贵阳探空站1990-01-01—2002-06-30地面风资料统计结果,本站地面风向若按东西方向分,偏东风风向出现次数的频率为60.4%,因此偏东风是盛行风向为重点考虑风向;按南北方向来分,偏北风风向出现次数的频率为46.9%,偏南风风向出现次数的频率为36.0%,因此偏北风和偏南风风向都要考虑;同时考虑到东南西北等16个基本方位风向出现次数的频率,结合本站地理位置和周边建筑物等环境情况,就能够在本站施放场地找到最好的施放点,而且在正常施放条件下,找到最小的施放距离。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我国风向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基本和基准气象台站1956—2005年的一日4次风向和风速资料, 对近50年我国风向变化做了尝试性分析。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向频率呈减小趋势, 其中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风向频率减小趋势最为显著, 只有西部个别地区略有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年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均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同时, 年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减小趋势比年平均风速的减小趋势更为显著, 最大风向频率对应的风速减小是平均风速减小的主导因素; 我国冬季主要盛行的偏北风和夏季主要盛行的偏南风都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偏北风(冬季)和偏南风(夏季)的减小主要是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秦剑  赵刚  綦正信  朱保林  陈艳  刘瑜 《气象》2013,39(6):749-758
利用2008年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及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获得GPS低空探空资料以及同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坝区从地面开始到大气边界层2000 m高度四季不同高度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春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以偏西风为主导风向,1500m高度层以下静风和小风出现频率大,是四个季节中地面静风、小风出现频率的最大值;(2)夏季地面静风、小风出现频率为四个季节中最小,夏季大气边界层中低层主要盛行西风和西北偏西风;(3)秋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中低层主要盛行偏西风,到高层则逐渐转变为偏北风;(4)冬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低空盛行以西风和西北偏西风为主导的偏西风;中高层主要风向是西风、西南偏西风、东风和东北偏东风;(5)溪洛渡坝区秋、冬季大气边界层西风、东北偏北风、东北偏东风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2000m高度层.  相似文献   

4.
利用乌鲁木齐市2011~2012年08时、20时L波段(1型)雷达探测的高空资料建立了乌鲁木齐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数据库,分析了乌鲁木齐边界层内气温、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边界层内温度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比较显著,各月均有逆温出现,且08时较20时更易出现逆温,冬季08时逆温层厚度较厚且强度最大。边界层内夏、冬两季风速随高度变化波动较大,春、秋两季变化较小。近地层春、夏、秋三季08时盛行西南偏南风,冬季盛行偏东风和西南风;20时春季盛行东北风,夏秋盛行偏北风和西北风,冬季则盛行东风和东北偏东风。08时、20时风向均随高度的增加呈明显的向右偏转趋势,且日风向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山谷风”特点。08、20时的相对湿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且随高度增加,春、夏两季08、20时相对湿度的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老机场1986-1995年十年资料和新机场1997-2008年十二年资料的统计特征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新老机场盛行风向均为冬半年的偏北风和夏半年的偏南风.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但盛行北风风向新机场明显比老机场偏东,偏北风风速老机场要大于新机场,偏南风风速新机场要大于老机场.两机场低云和低能见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两季,但老...  相似文献   

6.
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71-2008年黄渤海北部沿海18个基本气象站风向、风速历史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小波分析和天气学分型方法分析了黄渤海北部辽宁沿海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呈明显减少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最多,11月份次之。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夏半年主要以南风为主,冬半年盛行偏北风。海上大风的天气学分型主要划分为冷锋后部型、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气旋型,其中气旋型又包括江淮气旋型、华北气旋型、蒙古气旋型和东北低压型;冷锋后部型大风出现次数最多,气旋型次之,台风型最少。  相似文献   

7.
目前,电接风故障的出现频率较多,本文介绍二种常见故障的分析和修复方法。①在春、夏或秋、冬转换季节,经常同时出现风向指示器缺测和风向自记漏跳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省夏、秋两季主要刮偏南风,而名、春两季主要刮偏北风。在刮北风的日子里,风向接触簧片极少在偏南风向的方位块上刮动。反之,风向接触簧片也极少出现在偏北风向的方位块上。由于近半年的“休养”,在方位块表面形成氧化层。当季节发生转换后,由于接触簧片在氧化层的隔离作用下,同方位块接触不良,造成风向指示器和自记的缺测、漏跳现象。以往的修复方法是取…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风速风向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1971—2000年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风速风向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速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风速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陕北长城沿线、渭北和黄河小北干流沿岸以及峡谷地带;各地盛行风向除受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到地形地貌影响,不同区域主导风向差异甚大,变化复杂;陕北、关中年平均风速整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各地减小幅度存在差异;平均风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2—6月平均风速较大,其余月份月平均风速较小,白天风速较大,夜间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9.
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辉  何慧根  郝丽  荀学义  孙俊 《高原气象》2011,30(2):545-551
利用2005年1月\_2010年2月自动气象站的地面风观测资料, 分析了四川新津机场地面风的平均日变化、 月变化\, 季变化及年际变化等, 讨论了地面瞬时风与机场跑道的关系, 并对≥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 机场主要受偏北风、 偏西南风和偏东南风影响, 且偏北风和偏东南方向风速较大。全年较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各季节均盛行偏北风, 秋\, 冬季偏北风出现的频率远大于春\, 夏季。下午风速大, 早晨和夜间风速小。全年平均风速小, 年际差异小, 微风和静风频率高。持续时间较长的≥5 m·s-1地面瞬时风的预报重点在于天气系统的预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Vaisala系留探空仪系统在2008年1月乌鲁木齐探测所得资料,分析了降雪和非降雪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风的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雪和非降雪天,白天对流边界层特征均较明显,但在暖气团影响下,对流边界层特征消失,出现深厚平流逆温,夜间多出现贴地逆温。白天平流逆温强度较夜间逆温更强,白天逆温层出现湿中心,上部出现干中心。降雪天湿中心高度低于非降雪天。夜间近地层出现微弱的逆湿现象,上部出现干中心,降雪天近地层逆湿现象比非降雪天弱;降雪天和非降雪天近地层风向分布均较散乱,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高空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多因风向改变而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其值常以“高-低-高-低”形式出现于特定高度,风速因风向变化呈波动状随高度递增。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产生春季晚霜冻的高空、地面形势,利用数值预报产品,结合本站资料,分别建立当天14时的风向为偏南风和偏北风下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产生春季晚霜冻的高空、地面形势,利用数值预报产品,结合本站资料,分别建立当天14时的风向为偏南风和偏北风下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5—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存在差异的两个高山站(南岳山和庐山)风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夏季风的响应。分析表明:(1) 南岳山风速大于庐山,春、夏盛行西南风,秋、冬盛行北风,年内各月最大风速风向均为旺盛的西南偏南风(SSW);而庐山春、夏盛行南风,秋、冬盛行东北偏北风(NNE),年内除6、7月外最大风速的风向均为偏东北风;(2) 年及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弱趋势,庐山风速减弱的趋势明显大于南岳山;(3) 两个站夏季风场的变化随夏季风季节内演变,西南风在6月初突然增强、在8月底—9月初突然减弱;(4) 两个站夏季西南风的风速与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呈反相关关系,强夏季风年西南风偏弱,其风场特征表现为北及偏东北风频率偏多,对应风速偏强,而南及偏西南风频率明显偏少,对应风速偏弱;弱夏季风年西南风偏强,其风场特征表现为西南气流异常。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各种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年1月28日和1月30日发生在粤东地区的两次海陆风生消的演变特征和环流背景,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海陆风环流的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1)两次海陆风出现时,粤东分别位于冷高压底部和入海高压后部,境内为均压场,后期随着冷高压南压或低压倒槽东移,粤东转受偏北风或偏南风控制,海陆风特点消失;(2)陆1风环流盛行时高空存在返回气流,没有贴地逆温,但在风向切变区域有逆温出现,海风环流高空无明显返回气流,无逆温出现;(3)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揭示,处于高压后部的海风环流在持续时间、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上都比高压底部的海风环流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兰州新区2014年1-12月秦川金家庙、西岔段家川、新区东南角、黑石川和平4座70 m风塔和新区城区4个10 m高度自动气象站逐10 min风向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兰州新区盛行风向、风速、污染系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区周围地形复杂,盛行风向、风速及污染系数等要素随高度、时间、位置均有变化。观测年内,新区测风塔70 m高度年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及相邻方向,该方向平均风速最大;新区偏北的两个风塔(秦川金家庙和西岔段家川)西北至偏北方向污染系数较小,新区偏南两个风塔(新区东南角和黑石川和平),偏北及相近方向污染系数较小。测风塔10 m高度各观测点盛行风向、风速和污染系数与70 m均有明显差异,4个风塔的风场特征也显著不同。各观测点各高度均有静风天气出现,70 m高度静风频率4.2%~13.5%,10 m高度静风频率5.6%~11.5%;各塔风向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盛行风向接近,春、夏季盛行风向接近;新区风向日变化呈现出山谷风特征,白天盛行风向多为东南风或西南风,夜晚多为东北风和偏东风。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特征及其灾变大气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灾变造成了水稻的明显减产.本文以GIS为平台,对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特重.(2)850 hPa大气环流形势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和降落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3)850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南风对稻纵卷叶螟北迁有利,925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北风对南迁有利,这两个高度上的风向反气旋式切变对害虫迁入和降落十分有利.(4)迁飞路径上的降水对稻纵卷叶螟的降落有迫降作用,但南迁过程中降水作用明显小于北迁.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李振朝  韦志刚  高荣 《高原气象》2004,23(2):259-263
根据河西绿洲13个气象台站1951年1月—200O年12月的地面风资料,统计分析了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河西绿洲大多数台站夏季盛行偏东风,冬季盛行偏西风,各站的最大风速一般出现在春季。绿洲中静风频率较高,绿洲各站地面风平均风速在20世纪5O年代有一峰值,但时间跨度较短,之后波动增加,至70年代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减少。河西绿洲大部分台站从70年代盛行风向发生了改变。河西绿洲一些站的地面风向存在昼夜反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陕西8月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3年陕西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和REOF方法分析了陕西8月降水的区域气候特征,并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了陕西8月一致多雨和少雨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8月降水的EOF分析前3个特征向量场较好地反映了降水区域分布特征,而REOF分析则显示了陕西8月降水区域差异特征。陕西8月一致多雨年南亚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西太平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偏西,欧亚中高纬度西风带乌拉尔山长波脊偏强,青藏高原低值系统活跃,印缅槽偏深;一致少雨年我国北方大部主要受大陆带状高压控制,相应的对流层低层高原东侧为偏北风距平,这支偏北风距平减弱了偏南风的水汽向北输送。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理机场近5 a自动观测系统资料,对平均风向、风速以及大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理机场全年盛行偏南风,风向夜间到上午为东南风,午后风向逐渐转为西南风,傍晚转为东南风;大理机场年平均风速为5.4 m/s,白天风速大于夜间,且夜间风速稳定;大理机场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次年4月,出现时间多集中在下午06—11UTC,白天多于夜间,起风时间一般为中午03UTC以后,大风风向为西南风;大理机场干季受大风、颠簸和低空风切变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周成霞 《贵州气象》1996,20(5):12-13
通过对我省各个代表站各风向频率的统计分析发现,夏季各地区几乎都是以偏南风为主,其作产各个季节,省中部以上地区以偏北风主,以下地区以领导偏南风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