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琳  郭巍  刘群  丁鸿儒  孙守亮 《世界地质》2010,29(2):284-291
通过对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分析测试,研究了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部分为水下扇砂体;储层砂体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部分为原生粒间孔隙,具体可见粒内溶孔、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等;孔隙喉道较小,分选不好,连通性差,总体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其中,双阳组二段储层略好于双三段,双一段最差。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体成因类型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此外,岩石粒度和构造作用也对孔隙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玛湖坳陷侏罗系储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玛湖坳陷侏罗系储层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河流相砂体。孔隙以溶蚀孔隙、原生粒间孔隙和残余粒间孔隙为主。储集物性变化大,属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储集性主要受成岩压实和塑性岩屑影响。最后,结合该地区评价标准,将层序D和B划分为较好储层,层序C和A为较差储层。   相似文献   

3.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X-衍射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吐鲁番-哈密盆地丘陵油田的油气储集层特征。侏罗系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丘陵地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砂岩储层的储集窨包括粒间孔隙、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和裂缝孔隙、次生熔蚀孔隙和裂缝孔隙改善了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4.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X-衍射分析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吐鲁番-哈密盆地丘陵油田的油气储集层特征.侏罗系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构成了丘陵地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隙、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和裂缝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孔隙改善了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5.
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长3油层为该区的主力产层之一。长3油层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其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次为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通过对80个样品的统计及分析,储层的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好。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繁多,但主要以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为主,且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的A期,成岩演化阶段分为3个:压实作用及粘土矿物胶结孔隙缩小期、胶结充填孔隙缩小期及溶解作用孔隙扩大期。通过对18口井1 683块样品的物性分析资料的分析,长3油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粒内溶蚀孔为主。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根据以上资料,把长3油层划分为好、中、差三类储层,长3~2的物性较好;长3~1、长3~3的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及各类分析测试资料,对姬塬油田胡1 54井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体物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4+5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起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结构以小孔微喉型...  相似文献   

7.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不仅决定着油气的运移、聚集,而且影响着油水分布、油气采收率。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技术对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类型主要有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其中以前2种为主要有效孔隙。孔喉组合以小孔微喉为主,小孔微细喉型次之。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结合排驱压力、孔喉分选性、进汞饱和度、中值压力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8.
从储层砂岩岩体微观结构特征入手,对英台地区储层砂岩体的孔隙类型、孔隙组合特征和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将砂岩体划分出粒间孔及胶结物未充满孔组合、正常粒间孔及次生粒间孔组合、溶蚀扩大孔及粒间溶孔组合、晶间孔隙组合、混合孔隙组合、胶结物内溶孔及无孔隙组合六种孔隙组合类型和大孔大喉模式、大孔小喉模式、小孔小喉模式、微孔微喉及孤立孔隙模式四种孔喉结构模式。利用这种孔隙组合类型和孔喉结构模式对储层进行分类及评价,为储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评价因素,为该区及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和评价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段是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包括长81和长82两个砂岩组。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评价储层储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高;岩石物性总体较差,属低孔、低渗储层,发育粒间孔隙、溶蚀孔隙、晶间孔等孔隙类型,喉道以中细喉—细喉为主。储集性变化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砂体展布,进而影响其岩石学特征的表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根据岩性和物性分析特征可将储集岩分为4类,优质储层的勘探应以沉积作用控制的多套砂体相互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属于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决定了它主要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为三角洲砂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砂体,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是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其次是粒间溶孔和微孔隙.分流河道砂体以粒度较粗的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发育大孔隙,粗喉道,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储集性能好;河口砂坝砂体,粒度相对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孔隙度相对较低,孔径也相对较小.纵向上,康村组中下部砂体较发育,上部次之,以砂泥互层形式叠置,但总体上砂岩含量不高,一般在15%~30%之间;康村组储层横向分布受物源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厚、西北部薄的特点.储层物性总的分布规律是由北东往南西方向,孔隙度减小,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渗透率变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富集地质条件,探讨了其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4套2类良好的油源、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2套封盖性能极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环主力生油凹陷、沿短轴分布的砂体与燕山期的古构造及喜山期改造加强的构造叠置、多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控制油气是油气分布聚集的规律;中部凹陷区的深挖细找,山前褶断带、火焰山背斜带及逆冲断裂上下盘构造,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川西南周公山及邻区下二叠统的中-低孔、中-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孔、溶洞和构造裂缝为主.研究认为,多世代方解石胶结、化学充填作用以及埋藏期的压实(溶)作用是孔隙很难得到保存的主要原因;同生-准同生期的混合水云化作用和表生期、埋藏期的流体溶蚀作用则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洞,使储层的孔渗性得到明显的改善;构造破裂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储集空间,还影响各储集体之间及单一储集体内部空隙的连通.成岩相分为混合水云化-溶蚀-破裂相、溶蚀-胶结相和胶结-压实-压溶相.各种成岩作用的叠加形成了现今下二叠统油气储层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黄骅坳陷储集岩类型及其宏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绍光 《现代地质》1991,5(1):69-78
黄骅坳陷的储集岩有砂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砂岩是含油的主要储集岩,按其成因可分为河道砂体、三角洲砂体、近岸扇砂体、深水密度流砂体、堡砂坝、冲积扇砂体.这些砂体绝大多数集中在第三系,埋深在15004000m.碳酸盐岩储集岩以粒屑灰岩为代表,是第三系渐新统中部的沉积,分布面积广,孔隙性能好.火山岩储层以中生界安山岩为代表.根据对岩芯的观察和大量镜下鉴定,将安山岩的储集空间分为8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曙北地区莲花油层储层沉积学研究,将研究区划分出半深湖 深湖亚相、前扇三角洲 浅湖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三种沉积相类型。砂岩体由斜坡边缘向深坳部位分布特征及厚度变化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物性亦呈非均质变化,形成粒间孔及胶结物未充满孔、正常粒间孔、溶蚀扩大孔与粒间溶孔、混合孔组合、晶间孔组合、胶结物内溶孔6种组合类型和大孔高渗中喉、大孔中渗细喉、中孔低渗细喉和小孔特低渗微细喉4类孔喉结构模式。储层非均质特征主要受储层沉积条件和成岩改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宋芳屯油田的差异压实古背斜及其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芳屯油田生产试验区位于姚一段杏树岗三角洲平原相的透镜状砂层之上,由于沉积物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两个压实古背斜,其现今构造则为两个鼻状背斜。这些压实古背斜是通过趋势面分析方法发现的,并且经过对姚家组地层古厚度计算而得到了证实。研究认为此类压实古背斜是形成圈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西部第三纪盆地陆相层序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陆相层序地层概念模型,研究柴达木第三纪盆地层序格架中油气分布规律,探讨各层序中不同体系域中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生储盖组合、油气聚集模式、圈闭类型及分布。认为第Ⅱ构造层序中的最大湖泛体系域最具生油潜力;高位湖退体系域为最有利的储集层;上超体系域成藏类型丰富,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初步总结出陆相层序中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四种油气运移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用激发极化法在大港油田已发现的含油构造或断块上圈定油藏边界,以指导探油井的布设;在已探明或已开采的油田上,根据对常幅值判断深部新的含油层;在未知区寻找油气富集地段的地质效果。被统计的12口探井、判断正确的有8口。在21口井中,0-1000m深度范围内,做了IP测井或砂样含硫量分析,以判断这些井深部有否含油层,判断正确的有13口。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酉这里亚油气田的敏感性矿物组成特征及储层损害与粘土矿物、其它矿物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储层的水敏、速敏、盐敏、酸敏和体积流量评价,指出了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